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7課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知道戰國七雄的名稱和方位,了解戰國時期兼并戰爭的影響。2.了解商鞅變法的背景、內容和意義,知道改革使秦國強大起來。3.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感受古代中國人民的聰明才智,通過這一工程培養我們的愛國情感和國家認同感。【重難點】重點: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和歷史作用;都江堰。難點:商鞅變法的原因。【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春秋時期的兩百多年間,諸侯們打了四百多場大戰。春秋末期,諸侯國由初期的一百多個銳減到了二十幾個。到戰國時期,主要有七雄。那么,七雄指的是哪七個諸侯國?七雄并立的局面是怎樣形成的?他們之間又發生了哪些重要的戰役呢?二、新課講解模塊一、戰國七雄1.戰國七雄(1)背景:經過春秋近300年的紛爭,大部分小諸侯國被兼并,幾個大諸侯國左右著政局,維系周王室統治的各種制度已經完全崩潰。(2)形成:①三家分晉:戰國初年,晉國被韓、趙、魏三家大夫瓜分。②田氏代齊:齊國由大夫田氏取代。(3)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戰國七雄2.兼并戰爭(1)概況:強大的諸侯已不再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而是各自為政,擴充軍隊,力圖拓展疆域。七國都擁有強大的軍隊,相互之間展開戰爭。(2)戰爭特點:規模大、參戰兵力多、交戰區域廣、持續時間長。(3)戰爭性質:帶有統一戰爭性質的兼并戰爭。(4)著名戰役:桂陵之戰、馬陵之戰、長平之戰等。【知識拓展】桂陵之戰公元前354年,魏王派大將龐涓率8萬精兵進攻趙國,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趙國苦戰一年支撐不住,向盟國齊國求救。齊王命田忌、孫臏率軍救援。孫臏認為魏國以精銳軍隊攻趙國,國內空虛,便引兵攻打大梁,誘使魏將龐涓趕回應戰,孫臏便在桂陵伏擊,大敗魏軍。出示圖片:桂陵之戰要圖【知識拓展】馬陵之戰公元前341年,魏國發兵攻打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救,齊國應允救援。考慮到戰事初起,魏韓雙方實力未損,齊國認為過早早出兵對齊不利,直到韓軍五戰俱敗情況危急,魏軍也十分疲憊才發兵相救。齊軍直趨大梁,誘使魏軍回救,以解救韓國。孫臏利用龐涓輕敵的弱點,用減灶計制造假象,在馬陵伏擊魏軍,魏軍大敗,此后魏國由盛轉衰。出示圖片:馬陵之戰長平之戰戰國后期,秦國和趙國在長平一帶爆發戰爭。急于求成的趙王中了秦國的離間計,用紙上談兵的趙括代替老將廉頗。秦將白起采取了佯敗誘敵,進而分割包圍作戰的方針,最終秦軍殲滅趙軍四十余萬,獲得戰爭的勝利。出示圖片:長平之戰(5)結果:戰國中期以后,各諸侯國的勢力此消彼長,魏國、齊國、趙國、秦國先后崛起,其他幾國逐漸衰落。尤其是地處西部的秦國,逐漸成為實力最強大的諸侯國,對東方六國構成威脅。戰國時期發生的許多戰爭,你認為是好事還是壞事?戰國時期連綿的戰爭給廣大人民帶來了災難和痛苦,也給社會生產帶來了極大的破壞。但是,從客觀上來說,它促進了國家統一和民族融合,促進了社會進步。模塊二、商鞅變法1.變法背景1.鐵器牛耕進一步推廣,社會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2.新興地主階級不斷壯大(要求獲得政治地位)。3.大規模軍事兼并戰爭頻發。2.目的確立新的政治經濟秩序,以求富國強兵,在兼并戰爭中取勝。3.時間、人物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變法。4.內容請同學們閱讀課本“商鞅變法的內容”,指出它們如何變革了舊制度?1.為什么要實行縣制?縣,系也……本是懸掛之懸。——《說文解字詁林》縣制有利于加強對中央對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維護統一,提高行政效率。第一次打造官僚體系,實行中央集權制政府,不再打親情牌、摒棄裙帶風。2.為什么要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買賣?今以眾地者,公作(耕作公田)則遲,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則速,無所匿其力也。——《呂氏春秋·審分篇》廢除井田制固然有利于保護私有財產,解放生產力,但也為土地兼并打開了方便之門,符合地主階級的利益。井田制下集體耕作公田的生產方式不利于提升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不適應鐵犁牛耕的發展。唯物史觀: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第一次讓地主階級嘗到甜頭,農民也看到微茫的機會。3.為什么要實行軍功授爵?秦人,其生民也陿阸(閉塞,無見識),其使民也酷烈……忸(習慣)之以慶賞,鰌(駕馭)之以刑罰,使天下之民所以要利于上者,非斗無由也……功賞相長也,五甲首而隸五家。是(因此)最為眾強長久。——《荀子·議兵篇》平民百姓可以通過殺敵立功獲得爵位躋身統治階級,有利于提升軍隊作戰積極性,且能進一步瓦解貴族政治。爵位制,有利于秦國打造一支令人生畏的“虎狼之師”!第一次打通了職級晉升通道,開始迎來平民時代。延伸思考:如果秦國政府中充斥著因立軍功而授爵的軍人官僚,會給國家行政帶來怎樣的影響?有隱患嗎?(學生自主探究)5.作用使秦國的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國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6.各國變法的意義各國經過變法改革,政治、經濟、軍事、法治等方面都發生了大的變革,整個社會前進的步伐加速了。閱讀材料概括商鞅變法成功的原因材料一: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復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史記?商君列傳》材料二:(舊貴族)杜摯曰:“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無過,循禮無邪。”商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故湯、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禮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禮者不足多。”——《史記?商君列傳》材料三: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無私,罰不諱強大,賞不避親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戰國策?秦策一》商鞅變法成功的原因:(1)取信于民,令行禁止;(2)不因循守舊,敢于創新;順應時代潮流、適應國家發展的需要;(3)嚴厲執法、公平無私;敢于與舊貴族勢力抗;(4)得到了秦孝公的大力支持。秦孝公去世后,太子即位,當初被割掉鼻子的公子虔誣陷商鞅謀反,商鞅兵敗被捕,被處以五牛分尸的酷刑。但是,商鞅死后,商鞅變法的各項法令得到堅持,秦國逐漸強大起來。模塊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1.背景:戰國后期,秦國在改革政治和發展經濟的過程中,注重興修水利。2.修建: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3.構成:都江堰由渠首和灌溉網兩大系統工程構成。渠首工程建于岷江之中,分為魚嘴、寶瓶口和飛沙堰三個主體工程。魚嘴將岷江分成內江和外江。視頻:都江堰水利工程原理5.影響:(1)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成為沃野,被稱為“天府之國”。(2)2200多年來,都江堰一直發揮著巨大的作用,這在世界水利史上絕無僅有,充分反映出我國人民的智慧。三、課堂小結四、結語五、課后作業完成練習冊中的相關習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