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4課 中國歷代變法和改革【課標要求】了解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發展演變。【學習目標】1、明確中國古代、近代、現代的一些重要改革;2、通過學習重要改革內容,歸納出改革的共性原因及改革家的共同精神品質。【學習重點】中國歷代重要變法和改革,即古代商鞅變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變法、張居正變法,近代維新變法、中華民國改革,現代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改革開放及不斷深化。【學習難點】對改革的共性原因、時代背景的分析,對改革家的共同精神品質的認識。【知識梳理】一、中國古代的重要變法和改革1.商鞅變法(1)背景:①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的大變革時期。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使社會生產力進一步發展。②目的:為適應社會變動,實現富國強兵的需要。(2)措施:廢除井田制,獎勵耕織,廢除世卿世祿制,獎勵軍功,實行什伍連坐,建立縣制。(2)影響:打擊了貴族特權,促進了封建政治、經濟、軍事的發展,為秦統一全國奠定基礎。2.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兩晉南北朝時期,政局動蕩,分裂割據;民族交融;439年,北魏統一北方;(2)措施:實行俸祿制,推行均田制、三長制;遷都洛陽、易服裝、改漢姓、說漢話、通婚姻。(3)影響:①鞏固了政權,促進了北方社會經濟發展。②加速了北魏政權封建化的進程。③加快了北方民族交融,緩和了民族矛盾,為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3.北宋中期改革(1)背景:①宋初集權措施導致“冗員”“冗兵”“冗費”現象,積貧積弱局面形成。②北宋中期,政治腐敗,財政困難,各地農民起義不斷,北部邊境又經常受到游牧民族的襲擾。(2)過程:①慶歷新政:范仲淹主張改革腐敗的官僚機構,但觸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②王安石變法(1069年):a.內容:王安石針對官僚機構、財政制度、軍事體制等方面的弊端,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變法的政策和措施(變法內容: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稅法,均輸法,保甲法,將兵法,裁兵法,改革科舉制度),以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b.結果:變法初期取得了顯著成效;最終隨著王安石被罷職而失敗。c.失敗原因:用人不當;涉及面廣、阻力大,有些措施欠妥當,加重了人民的負擔;觸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3)性質:封建地主階級針對北宋統治危機進行的改革運動。4.張居正改革:(1572年)(1)背景:明朝中后期,政治腐敗,統治危機不斷加深。(2)措施:整肅吏治,加強官員考核(考成法),裁減開支,清丈土地,改革稅制(一條鞭法)。(3)結果:張居正死后,除一條鞭法外,改革措施幾乎全部廢止(4)意義:①增加國家財政收入,緩和了社會矛盾,暫時緩解了統治危機。②促進了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二、中國近代的改革探索:1.戊戌變法:(1)背景:①鴉片戰爭后,中國陷入內憂外患的嚴重局面,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②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壯大。③有識之士走上探索救亡圖存之路。甲午戰敗震撼中國社會,康有為、梁啟超等宣傳維新思想,主張變革政治。(2)過程:1898年6月開始,在維新派推動下,光緒帝頒布詔令,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等領域實行變法。9月慈禧太后發動政變,廢除了大部分變法措施。(3)影響:①一定程度上沖擊了封建制度。②起了思想啟蒙作用,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4)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有哪些?①客觀:頑固守舊勢力的強大。②主觀:資產階級改良派自身的軟弱性和妥協性。a.維新派把希望寄托在光緒皇帝和帝黨官僚身上。b.維新派對西方列強抱有幻想。c.維新派完全脫離群眾。d.策略失誤:變法的措施給自己樹立的對立面太多、操之過急。③國際環境:19世紀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加緊侵略中國。(5)經驗教訓:資產階級的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是行不通的2.清末新政:(1)背景:統治危機日益嚴重。(2)內容:改革教育、派遣留學生、編練新軍、振興商務、獎勵實業。(3)影響: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加速了清政府的滅亡。3.民國時期的改革:南京臨時政府和國民政府都陸續推行一些改革措施,但由于政局動蕩,國家始終未能實現實質上的統一,改革多以失敗告終。4.中國近代各階級都在積極變革,但最終以失敗告終。請分析其根本原因?中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三、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重要改革:1.過渡時期:推行土地改革和各項民主改革,恢復國民經濟,鞏固新生政權,短時間內完成社會主義革命,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2.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1956—1966)(1)1956年,以《論十大關系》和中共八大為標志,努力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道路,有失誤也取得一些重大成就。1)成就:①1956年《論十大關系》、中共八大。②1960年冬,八字方針(調整、鞏固、充實、提高)③七千人大會2)失誤:①三面紅旗(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人民公社會運動、大躍進)。②文化大革命(2)成就:初步建立起進行現代化建設所必需的物質技術基礎,培養了經濟文化建設等方面的骨干力量,積累了黨領導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經驗。改革開放時期(1)開始標志: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作出把黨和國家的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2)對內改革:①農村:a.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b.鄉鎮企業。c.取消農業稅到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d.打贏脫貧攻堅戰。e.實施鄉村振興戰略。②城市:a.搞好國有大中小企業。b.發展個體私營經濟到深化國資國企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③所有制:從單一公有制到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④經濟體制:計劃經濟體制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3)對外開放:經濟特區、沿海沿江沿線和內陸中心城市對外開放、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共建“一帶一路”、設立自由貿易試驗區、舉辦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從“引進來”到“走出去”。(4)深化改革:①2012年中共十八大確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目標。②2013年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5)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①2017年中共十九大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將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并載入黨章。②2019年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體目標。(6)意義:改變了中國的面貌、中華民族的面貌、中國人民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之路。【深入探究】探究1:北魏孝文帝改革材料一:自晉宋以來,視洛陽為荒土,此中謂長江以北,盡是夷狄。昨至洛陽,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禮儀富盛,人物殷阜。——摘自楊街之《洛陽伽藍記》材料二:北朝的強盛來自體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漢化”……扭轉了魏晉以來的帝國頹勢,并構成了走出門閥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國的歷史出口。——摘自吳宗國主編《中國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材料三:李唐一族之所以崛興,蓋取塞外野蠻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頹廢之軀,舊染既除,新機重啟,擴大恢張,遂能別創空前之世局。——摘自陳寅恪《李唐氏族推測之后記》探究:依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孝文帝改革產生影響。1.(2020.7·江蘇高考·12)建國初期,一位老大爺談到種痘運動說:“現在的國家真好,共產黨毛主席處處關心我們,從解放后,沒聽說哪個地方鬧天花,也看不見有麻子的孩子啦。我家的四個孩子,要是在過去請‘花先生’栽‘花’,頂少也得一石來糧。”這則材料作為例證,可用來說明( )A.社會主義改造成效顯著B.新中國獲得民眾政治認同C.民主政治建設扎實推進D.衛生防疫體系的全面建立2.(2020.1·浙江高考·12)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提出的,經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通過的國微圖案具有豐富的象征意義,其中齒輪和麥稻穗象征著( )A.國家民主政治建設的內涵得到充分體現B.人民民主統一戰線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C.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長期壓迫人民的歷史結束D.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新中國的誕生3.(2020.7·天津高考·8)1978年,安徽小崗村18戶農民率先包干到戶。此后,四川、貴州、甘肅等地的包產到戶也在摸索中發展。1980年9月,中共中央發出通知指出,一些地區的群眾要求包產到戶,“應當支持群眾的要求,可以包產到戶,也可以包干到戶,并在一個較長的時間內保持穩定”。這反映了黨和國家( )A.決定實行農村多元化經濟所有制B.嘗試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C.順應并肯定了群眾的要求與探索D.引導全國各地農民走向共同富裕4.(2020·新課標全國Ⅰ卷高考·31)1983年,安徽某瀕臨倒閉的國營制藥廠被8個年輕人承包,實行有獎有罰的經濟責任制,9個月就盈利12萬元。后來安徽省委、省政府從中得到啟示,下發通知明確提出,小型國營企業也可以實行承包經營。由此可以看出( )A.市場經濟體制在全國逐步建立B.政企職責不分弊端得到解決C.經濟所有制結構開始發生變化D.企業的經營自主權逐漸擴大5.(2020·新課標全國Ⅲ卷高考·31)1983年,北京四個最大的百貨商場與北京市第一商業局簽訂合同,規定:超額完成利潤承包額的,超額部分國家與商場對半分成;完不成利潤承包額的,差額部分由企業利潤留成和浮動工資彌補。這反映出( )A.企業活力逐步得到增強B.國企改革全面展開C.市場經濟體制目標確立D.現代企業制度建立(第4頁共4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