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6課從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國【課標內容】通過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更迭的歷史脈絡,隋唐時期封建社會的高度繁榮,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的制度變化與創新、民族交融、區域開發和思想文化領域的新成就。【教材分析】教材所提到的這些內容初中教材都有詳細介紹,集中在部編初中歷史七年級下1-5課。課題子目統編版教材內容三國鼎立官渡之戰介紹了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三國的經濟發展如曹魏的農業開發,孫吳造船業發達和衛溫率萬人船隊到達夷洲,蜀漢政權改善民族關系。赤壁之戰三國鼎立西晉的短暫統一和北方各族的內遷西晉的建立介紹了西晉的短暫統一、世家大族的豪奢、八王之亂和人口南遷、北方各族內遷、前秦符堅統一北方。八王之亂北方游牧民族的內遷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地區的開發東晉的興亡介紹了東晉的興亡、南朝的政治演變、北方人口南遷及其影響、江南農業的開發、手工業的進步和商業的發展。南朝的政治江南地區的開發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淝水之戰介紹了淝水之戰、孝文帝改革、北方各民族的大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本課是部編版歷史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第二單元第6課。本課共3目,分別是隋朝興亡(試教版叫隋唐的統一)、唐朝前期的鼎盛局面,安史之亂、黃巢起義和五代十國。隋朝興亡這一目分三段,第一段介紹隋的統一,共四句。第一句介紹581年,楊堅建立隋朝,第二句說隋朝國力日強,第三句說隋文帝楊堅派楊廣滅陳,結束分裂,第四句說文帝死后楊廣繼位。(相對于試教版,正式版本課修改幅度較大,首先就是課前小字由隋朝的建立修改為大運河的由來,就本段而言,正式版增加了隋文帝“進行了一系列改革”,這就突出了改革與國力強大的關系,又增加了“派次子楊廣率軍”滅陳,這樣后面再說楊廣繼位就沒那么突兀。)第二段介紹隋鞏固統一的舉措,共三句。第一句總述,說隋朝各項建設多,規模大,第二句介紹倉庫建設,第三句分別介紹洛陽城和大運河的建設,突出大運河的意義。第三段介紹隋的暴政與滅亡,共句。第一句說隋煬帝濫用民力(隱含對自恃強盛的批評),第二句說民不聊生導致起義,第三句說李淵起兵,第四句介紹隋煬帝被殺和隋朝的滅亡。(正式版將原試教版隋滅亡后唐統一的內容挪到了第二目)唐朝前期的鼎盛局面一目共七段,第一段介紹唐的建立與貞觀之治,共四句。第一句介紹618年,李淵建立唐朝,第二句介紹唐的統一,第三句介紹唐太宗的統治措施,第四句將這一時期的開明政治局面稱為“貞觀之治”。(本段修改幅度較大,刪除了“在唐朝建立和統一的過程里,李淵的次子李世民功勞卓著”,刪除了知人善任前的“在政治上”,同時歷史縱橫由玄武門之變修改為皇帝的謚號、廟號和年號。)第二段介紹武則天與開元盛世,共四句。第一句介紹武周政權的由來,第二句說她當權期間社會經濟繼續發展,第三句介紹唐玄宗的繼位,第四句介紹他的統治舉措和影響——出現開元盛世,第四句介紹盛世的表現——經濟有很大發展,社會空前繁榮。(本段修改幅度較大,刪除了“武則天是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刪除了在她當權期間“盡管政治紛紜,但唐朝”,將唐玄宗“具有革新魅力,最終”修改為“選賢任能,改革吏治,發展生產,大興文治,改革兵制”。另外,感覺應該是經濟繁榮社會發展而不是經濟發展社會繁榮。)第三段介紹唐朝與北方民族的關系,共九句。第一句說唐朝時周邊各族迅速發展,第二句介紹突厥的興起與分裂,第三句說唐初東突厥多次南下,第四句介紹唐朝滅亡東突厥,第五句說草原各族奉唐太宗為“天可汗”,第六句介紹西突厥的滅亡,第七句介紹唐朝對西域的管理,第八九句介紹突厥的復國與退出歷史舞臺。(本段修改幅度非常大,幾乎等同于重寫。如刪除了“唐太宗統治時期,對周邊各族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和“唐太宗對東突厥的降眾,在不改變原有部落組織風俗習慣的情況下,委派突厥貴族管轄。對一些入朝的突厥首領,唐朝給予官職。對頡利可汗,唐太宗歸還他的家屬,賜以良田美宅。這些措施對北方各族產生了巨大影響。他們紛紛入朝”尊稱唐太宗為天可汗,刪除了“西突厥控制著天山以南西域各國,勢力強大,影響了絲綢之路暢通”。在將試教版兩段合并的同時,正式版也增加了前述第二句和第六句和第八九句的內容。)第四段介紹唐蕃關系,共五句。第一句說7世紀前期,松贊干布統一青藏高原,第二句說在他的請求下,文成公主嫁入西藏,第三句介紹文成公主的貢獻,第四句介紹唐蕃和親的意義,第五句介紹唐蕃會盟及其歷史影響。第五段介紹唐與東北渤海國的關系,非常簡單,只有兩句。第一句介紹渤海國興起的時空,第二句說玄宗封其首領大祚榮為渤海郡王。第六段一句話總評唐代少數民族政權的貢獻——對祖國邊疆地區的開發作出了積極貢獻。(本段有較大修改,刪除了試教版這段兩句描述唐朝疆域的文字“唐朝前期,疆域東到大海,西達威海,東北至外興安嶺,庫頁島一帶,南及南海,空前遼闊。南海諸島及相關領域納入中國的版圖”。)安史之亂、黃巢起義和五代十國共五段,第一段介紹安史之亂的由來,共四句。第一句說開元時邊疆形勢日益緊張,第二句介紹節度使制度的由來,第三句說出現外重內輕的局面,第四句說唐玄宗怠于政事,朝政腐敗。(本段正式版將原試教版第一句“唐玄宗統治后期,沉于享樂,怠于政事”挪為最后一句,并增加“任人唯親,朝政趨于腐敗”。)第二段介紹安史之亂,共四句。第一句說755年安史發動叛亂,第二句說叛亂歷時八年稱為安史之亂,第三四句介紹安史之亂的影響,第三句說中央集權削弱和吐蕃占領河西隴右,第四句說唐朝由盛轉衰。第三段介紹藩鎮割據及影響,共三句。第一句說唐朝陸續在內地設置藩鎮,第二句說藩鎮勢力大,獨立性強,形成藩鎮割據局面,第三句講藩鎮割據持續百年,嚴重削弱唐朝統治。(本段正式版修改較多,刪除了原試教版從行政、經濟和軍事上對藩鎮權力的詳細介紹,同時增加了“嚴重削弱了唐朝的統治力量”。)第四段介紹黃巢起義和五代十國,共十句。第一句說唐后期朋黨與宦官專權加劇,第二句說875年黃巢起義,第三句介紹起義的影響,第四句介紹朱溫降唐被封為節度使,第五句說朱溫崛起,第六句介紹907年朱溫建立后梁,第七句就四個字唐朝滅亡,第八句介紹五代的變遷,第九句介紹五代的首都,第十句介紹南方的割據政權和北漢統稱十國。(本段正式版刪除了原試教版第一句朋黨之爭“進一步削弱了唐朝的統治”。)第五段介紹后周的統治,共一句,介紹后周世宗柴榮努力清除弊政及其影響。(本段正式版將原試教版“為后來的統一”修改為“為后來北宋結束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第二目和第三目有個明顯的問題就是輕重不當,邏輯結構不完整不清晰。比如第二目花了四個自然段介紹民族關系,而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反而只用了兩個自然段。【教學立意】立意一:盛世下的危機“天下之患,最不可為者,名為治平無事,而其實有不測之憂。”——蘇東坡《晁錯論》立意二:開放的盛唐氣象【教學目標】能通過識讀《藩鎮割據地圖》等歷史形勢圖,對唐代中后期政局變化有直觀的認識,同時習得如何從歷史地圖中提取有效歷史信息的能力(時空觀念,歷史解釋);能通過閱讀相關詩文和史料,買得如何從文獻史料中提煉有效信息并分析理解的能力,感悟政治清明與國家興衰的關系,認同國家加強統一反對分裂的舉措(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教學過程】導入新課:在外國人世代相傳的記憶里,在這塊東方古土上居住和生息著的永遠是唐人,于是,直到現今,世人將海外華人聚居的地方稱之為“唐人街”,唐人成了中國人的一個代名詞。——孫英剛:隋唐五代史教學新課:一、融合不同文化的嘗試講述:北周有個大臣,叫獨孤信。獨孤是鮮卑的部落名稱,很顯然,他是鮮卑人。他被稱為史上最牛老丈人,為什么呢?他先是把長女嫁給北周明帝宇文毓,史稱明敬皇后。獨孤信當了第一次皇帝的老丈人。七女嫁給楊堅。楊堅后來建立隋朝,他的妻子獨孤氏也升級成為了隋朝文獻皇后。獨孤信當了第二次皇帝的老丈人。四女嫁的是李淵的父親,后來李淵起兵成功,建立唐朝,追封自己的父親為唐朝世祖皇帝,母親獨孤氏為唐朝元貞皇后,至此,獨孤信當了第三次皇帝的老丈人。這個故事反映的是胡漢的融合,游牧民族與農耕民族的融合。講述:隋文帝楊堅大興佛教,其目的是什么呢?這里就不僅僅是隋文帝個人的愛好,還蘊含著更深刻的目的,那就是借助佛教作為維護統治合法性的意識形態。佛教源自印度,大力弘揚佛教反映的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的融合,這里表現出隋王朝一種開放的胸襟。與此同時,隋王朝也有意溝通南北,于是修建了大運河。大運河的修建,密切了南北之間的聯系,促進了南北地區的社會經濟文化交流。大運河南起余杭,北至涿郡。之所以修到涿郡,一方面那里本身農業經濟比較好,另一方面是為了運輸軍需物資,以便征討高句麗,建立在隋王朝為中心的東亞國際體系。二、不同文化的融合發展政治上的開放講述:然而,征討高句麗卻成了壓倒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唐朝的建立者李淵本身就是隋的貴族,所以唐朝也在很多地方繼承的隋朝的制度和政策,比如三省六部制,比如科舉制。另一方面,唐王朝也有很多的創新之處,比如科舉制度中增加了武舉和殿試,比如曲轅犁,比如灌溉工具筒車,比如長沙銅官窯的彩瓷等。這些創新源自于唐代統治者開放進取的胸襟,我們可以比較一下唐太宗和唐玄宗兩個時代的官員任用情況:唐太宗時期的宰相基本來自關隴地區,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李靖都是出自關隴集團,是李世民的心腹;唐玄宗時期的宰相很多來自關東和南方,姚崇出自江南“吳興姚氏”,宋瑕是山東士族科舉入仕,張說是山東士人,張九齡更是萬里之遙的嶺南廣東人。唐的這種開放還不止是對不同地區,不同階層的開放,更包括對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性別的開放,這樣一種開放在此后的中國歷史中再難看到。如唐朝名將高仙芝就是高句麗人,唐高宗時高句麗被滅,大量高句麗人被強行遷到江南,然而他們并沒有受到敵視。又比如說晁衡,本來是日本遣唐使,名叫阿倍仲麻呂,參加中國科舉,獲取進士,此后歷仕玄宗、肅宗、代宗三代皇帝,備受厚遇。又比如說上官婉兒,因其才華深受武則天信任,詔敕多出其手,又處理百司奏表,參決政務。對外政策的開放。這種開放既表現為對突厥的攻擊,對高句麗的征討,也表現為對吐蕃的和親,對南詔的封賞;既表現為維護絲綢之路的暢通,也表現為保障各國使節的通行;既表現為樂于學習外來事物,也表現為勇于傳播中華文明,前者的代表是唐僧西天取經,后者的代表是鑒真和尚東渡日本。材料:“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br/>“愿得天至尊為奴等天可汗,子子孫孫愿為天可汗奴,死無所恨?!?br/>——《資治通鑒》——《資治通鑒》正是這種開放,造就了一個強盛的大唐,成為遠近各族學習的對象,甚至連伊斯蘭教的創始人穆罕默德也說出這樣的話:學問雖遠在中國,亦當求之。社會生活開放問:但究竟什么是盛世?材料:“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尤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br/>——杜甫:《憶昔》預設:杜甫理解的盛世,體現在人口多,物資豐富。“(開元十三年)米斗至十三文,青、齊谷斗至五文。自后天下無貴物。兩京米斗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絹一匹二百一十文。——【唐】杜佑:《通典》預設:物價低說明物資豐富;當時通貨緊縮,不利于商品經濟發展;預設:貴族出行比較普遍;出游可能是一種普遍的現象;女性比較自由,對女性的束縛較少;貴族盛行騎馬而不是坐轎,可能是受游牧文化的影響。講述:隋唐兩朝帝王都有鮮卑血統,游牧民族的一些觀念不可避免地影響到兩朝帝王,最突出的就是儒家綱常觀念的淡化。隋唐兩代很少有能夠正常嫡長子繼承的,不僅有類似玄武門這樣的悲劇,甚至出現了武則天稱帝這樣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事。其實,這些事從游牧民族的觀念來看,都極屬平常。如一統匈奴的冒頓單于,不就是殺了自己的父王繼位的么,比如劉邦死后,匈奴單于曾經寫信要娶呂后,比如奧斯曼土耳其新王登基,就要殺光自己的兄弟姐妹。所以那時候的女性地位是很高的,受到的束縛是較少的。比如唐玄宗時,令宮女為前方將士縫綿衣。一兵士于短袍中得詩:“沙場征戰客,寒苦若為眠。戰袍經手作,知落阿誰邊。蓄意多添線,含情更著綿。今生已過也,結取后身緣。”玄宗得知后,將作詩宮女嫁給該兵士,這一故事主要反映的是當時社會風氣比較開放。這種情況要是發生在宋朝,這名宮女肯定要承受極大的輿論壓力,因為宋朝講的是存天理滅人欲,是反對女性直接表達自己的感情的。唐朝的開放使得胡風盛行于長安和洛陽。唐朝人這種追求外來物品的風氣滲透了唐朝社會的各個階層和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在各式各樣的家庭用具上,都出現了伊朗、印度以及突厥人的畫像和裝飾式樣。音樂和舞蹈也是如此,著名的《秦王破陣樂》融合了龜茲樂的曲調,《霓裳羽衣曲》則大量吸收了來自天竺的音樂,至于安祿山得寵,是和他擅于跳胡璇舞有很大的關系的。最極端的要數唐太宗的長子李承乾,刻意模仿突厥人的生活方式,甚至寧愿說突厥語也不說漢語。三、呼喚本土文化的回歸然而,安史之亂的爆發打斷了唐朝的歷史發展里程,中唐之后藩鎮割據、宦官專政、朋黨相爭、農民起義頻繁都和安史之亂有很大的關系。特別是黃巢大起義,沉重打擊了藩鎮與唐中央的力量。黃巢的失敗跟他手下一個叫朱溫的大將投降唐朝有關。朱溫因為在鎮壓黃巢這件事情上立有大功,唐朝特賜他“全忠”這個名字,諷刺的是,最后將唐朝滅掉的正是這個朱全忠。朱溫滅唐后,稱國號為“梁”,歷史上稱為后梁,首都定在汴京,也就是開封。然而后梁只經歷了17年,就被消滅了。隨之建立起來的政權叫唐,歷史上稱為后唐,然后很快,14年,也被滅了。然后是后晉,11年,被滅。然后是后漢,4年,被滅。最后是后周,10年,被趙匡胤建立的宋朝取代。歷史上稱這5個朝代為五代。材料:問:可以獲取什么信息?預設:節度使成為開國君主;武人地位上升;政治動蕩加重民眾痛苦;講述:安史之亂的影響不止于此,安史都是胡人,受到唐王朝的重用卻發動了叛亂,這使得之后的唐王朝在任用胡人這個問題上明顯地走向保守。不僅如此,那些代表外來文明或文化的事物,也受到了一定的沖擊,比如佛教,就曾遭到過滅頂之災。排佛非常積極的一個著名文人即韓愈,他掀起的古文運動影響很深。從韓愈身上,我們看到的是傳統意識的回歸。課堂小結:最痛苦的失去,是曾經擁有。有本書叫《撒馬爾罕的金桃:唐代舶來品研究》,這本書中說,晚唐時代,人們只能通過想象來描述來自遠方的進口商品,距離那個巔峰時代的盛唐越遠,人們的想象越離奇,已純屬杜撰了。就像一個沉浸往事不能自拔的失戀女子,無望地美化那個永遠不可能回來的美好時代。總之,隋唐開放進取的政策造就了隋唐盛世,成就中華文明史上的又一座高峰。這充分說明了只有開放進取,才能實現民族與國家的繁榮和富強。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