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3張PPT)作者:八音魔琴津門大地書畫飄香濱海新區新北第一小學馬佳佳目錄天津書畫歷史津門書法“四大家”華世奎與勸業場的故事天津書畫藝術的發展書法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瑰寶,吸引著眾多的愛好者。天津是有著優秀美術文化傳統的城市。天津自建衛以來,各地文化在這九江下梢之處不斷匯聚,至有清一代,隨著世界文化的不斷涌入,已逐漸發展成為北方的文化重鎮。在與世界文化的撞擊和融合中,天津的書畫家傳承古法,開創新風,逐漸形成了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集地域性、傳統性、開放性、民族性、融合性和創新性于一體的“津派書畫”。書畫藝術天津書畫歷史壹天津書畫歷史地域美術史的挖掘、整理和研究是代表地域文化發展高度的標志。天津地域美術的研究,必須將其置于中國美術史的整體框架之中,放到“中國歷史”中去審視,方可得到相對客觀的價值判斷。天津書畫歷史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二階段清代早中期繪畫晚清民國天津書畫第三階段現代天津書畫第一階段天津書畫歷史清代中早期繪畫此為“津派”初創期,大致從17世紀到清代中期。這一時期由于統治者的支持,繪畫上以“四王”為代表的正統派風靡朝野,在文人群體中獲得廣泛認可,被譽為“畫壇正脈”。這一時期的天津畫家多是文人畫家,且已出現了繪畫世家,畫家多學“四王”畫風,拘于一隅,追摹畫壇潮流。書法上碑帖并存。這一時期的天津書畫發展興盛。“津派”書畫在長期的文脈積淀中逐漸成形。清·冷枚·《春閨倦讀圖軸》天津書畫歷史晚清民國天津書畫晚清天津開埠到新中國成立,是“津派”書畫的形成和發展期。此時天津引入了外來文化,發展民族工業,成為北方經濟、政治、文化中心之一。借此,“津派”書畫在繼承地域文化的同時,吸收了西方繪畫技法,又受到湖社影響,形成了“津派”書畫典雅精能的審美特點。吳伯年作品華世奎作品天津書畫歷史現代天津書畫自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畫家順應黨和國家文藝政策的調整,主動調整畫風,立志成為新中國的文藝工作者。“津門五老”劉奎齡、劉子久、蕭心泉、劉芷清、姜毅然的作品熱情歌頌新中國,尤其是劉子久的《給軍屬拜年》《給祖國找資源》等作品,獲得了全國性的聲譽,將“津派”書畫藝術的影響力擴展到全國,津派書畫也進入到繁盛期。劉子久·《給軍屬拜年》津門書法“四大家”貳民國書法異彩紛呈,全國各地皆有書法家名世,天津四大書法家分別是:華世奎、趙元禮、孟廣慧、嚴修!津門書法“四大家”津門書法“四大家”華世奎(1863-1942),近代天津著名書法家。字啟臣,號璧臣、思闇。祖籍江蘇無錫,后遷居于天津。1864年生于天津老城廂東門里。漢族。天津“八大家”之一。因家資豐厚,家中常聚各方名士吟詩談詞。津門書法“四大家”趙元禮(1868-1939年),字體仁,又字幼梅,別號藏齋,清同治七年(1868年)生于西鹿角村。幼年在三河讀書,結識嚴修。21歲考中秀才,以后5次鄉試不第,其間主持嚴修家館。1921年,趙元禮與嚴修等結成城南詩社,以“天津近代詩壇三杰”享譽津門。趙元禮還與華世奎、嚴修、孟廣慧并列為20世紀40年代前的“津門書法四大家”,人稱“華嚴孟趙”。津門書法“四大家”孟廣慧津門書法“四大家”(1868年—1941年),字定生,號白云山人,君子泉。天津人,亞圣孟子之裔,書工四體,擅臨摹,于何紹基,鄭板橋,王文治,伊秉綬,陳鴻壽,翁方綱等幾可亂真。是最早發現鑒定甲骨文之人,同時另有王襄。自幼受文道禮學的教化,在其父、津門飽學之士孟繼尊的訓教下,四歲詠誦詩詞,五歲練習書法,八歲已能揮筆書寫榜書大字。十一歲時,他臨寫的何紹基碑帖,惟妙惟肖,幾能亂真.孟廣慧在近代書法界的地位和貢獻,得到了世人首肯,在文化界亦堪稱翹楚。馮驥才稱先生為“一代書壇大家,百年依舊雄風”。嚴修字范孫,號夢扶,別號偍屚生。原籍浙江慈溪。文宗咸豐十年三月二十二日(1860年4月12日)出生于天津鹽商家庭。德宗光緒九年(1883年)癸未科進士,殿試位列二甲第十一名,歷任翰林院編修,學部侍郎,貴州省學政等。在貴州時曾捐資辦學,并奏請朝廷,要求廢除科舉,開辦經濟特科。津門書法“四大家”華世奎與勸業場的故事叁華世奎與天津勸業場天津勸業場位于和平區濱江道交口的商業中心區營業面積17300平方米,曾是天津最大的一家商場,也一個集商業、娛樂業于一體的大商貿區,是天津商業的象征。現在是天津三大零售百貨商場之一,也是天津著名十大商場之一。經營商品品種達3萬種,商品渠道遍及全國,素以小商品齊全著稱。2016年9月,天津勸業場入選“首批中國20世紀建筑遺產”名錄。華世奎與天津勸業場勸業場歷史勸業場是天津商業的標志性代表,始建于1928年,當時被人譽為:城中之城,市中之市,可以說天津形成現代格局的繁華是從“勸業場”開始的。而說到勸業場,還得從一個人和一塊匾說起。這個人是高星橋——勸業場的創始人。1881年,高星橋隨祖父來到天津,在老城里上過九年義學,又在鐵路上當過司爐和煤礦上的司磅員。由于聰明機靈,他學會了德語,受到德國人漢納根的器重,被提升為煤礦售配處經理,逐漸成為煤業買辦。1918年,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漢納根便把自己在中國的產業全部贈送給了高星橋,高星橋借此機會,積極投資房地產,先后蓋起了“交通旅館”“威爾遜大樓”,又與人合股興辦“勸業場”,成為當時靠洋人發跡的買辦典型代表。華世奎與天津勸業場華家后人回憶:求字當日,華世奎正在給弟子講授孫過庭的《書譜》,這時仆人徐升走上樓說:德商買辦高星橋派人求寫"勸業場"牌匾,并求見老爺一面,不知老爺見與不見。華世奎聽了,略作沉吟,淡淡地說:"請!"時至今日,這聲淡淡的請,依然特別刺耳,因為按照當時慣例,凡有登門求字者,皆與賬房負責人談妥價錢即可,華世奎從不接見求寫匾額的客人。但因高星橋在天津勢力非同一般,華世奎卻也不得不破了這規矩。功夫不大,高星橋派來的"使者"走進書房,簡明扼要說明"勸業場"牌匾的尺寸大小后,叫人端來300塊現洋,客氣地說:"區區潤筆,不成敬意,饋贈先生一茶耳。"華世奎淡然一笑,頷首將此事應允下來。當時,還沒有影印、照排、放大的技術。主家要多大的字,書家就得寫多大,像"勸業場"牌匾屬于榜書。寫榜書是非常見功力的。當時華世奎先生是拼起了三張大八仙桌鋪上紙,一氣呵成。不料事隔幾日,那位"使者"便不期而至,他又送來200塊現洋,面帶難色地說:"因為一時疏忽,幾乎貽誤大事,煩勞華先生為'勸業場'再題'天津'二字。"華世奎聽罷,心里很不痛快,于是吩咐仆人當即鋪紙研墨,揮筆題寫"天津"。每字100大洋的價格,五個字即500大洋。按此價格,當時可買高級面粉250袋,足以支付四口之家兩年的開銷,可謂一字千金。天津書畫藝術的發展肆津門書畫發展解放后,天津書畫藝術得到蓬勃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為了豐富人們的業余文化生活,天津市修建了許多供大家學習和欣賞書畫的場所。涌現了何家英、霍春陽、杜滋齡、張洪千、趙國經、王美芳、劉皓、姚景卿、白庚延、賈廣健、劉泉義等諸多書畫名家。津門書畫發展何家英(1957.3)天津市人。1980年畢業于天津美術學院。現為天津十大畫家之一、天津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當代工筆畫會理事、天津美術家協會第一副主席。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擅長工筆人物畫,作品《春城無處不飛花》獲第二屆全國青年美展二等獎,《酸葡萄》獲當代工筆畫學會首屆大展金叉獎,《魂系馬嵬》(與高云合作)獲第七屆全國美展銀牌獎。何家英是當代中國畫壇嶄露頭角的著名工筆人物畫家,被譽為“最有希望最有代表性的年輕一代畫家”。?津門書畫發展杜滋齡1941年生于天津,1958年始于天津美術出版社從事評述編輯工作,1979年至1981年就學于中國美術學院國畫研究生班,從師于葉淺予、李震堅先生。1981年到1996年先后任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副總編輯、總編輯,主編的《李可染畫集》《林鳳眠全集》《元、明、清畫派系列》先后獲國家級獎勵,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獲國十五家優秀出版社之一。1996年調入南開大學任東藝系主任、教授,從事美術教學工作。杜滋齡教授有深厚傳統繪畫功底,注重深入民間生活,少數民族風情人物畫以清新、樸厚、灑脫之風格在我享有很高聲譽,得到國家主部門、藝術專家及廣大民眾的高度贊賞。◎八音魔琴中國風系列作品之“虛竹”這里輸入您的副標題作者:八音魔琴謝謝大家作者:馬佳佳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天津四大名寫家.mp4 尋覓城市記憶——天津勸業場與高星橋.mp4 津門書畫.pptx 愛剪輯-民國時期活躍在天津的書壇名家.mp4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