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13屆高三政治專題復習課案生活與哲學專題四 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歷史唯物主義)一、知識網絡(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2)社會基本矛盾運動(3)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1)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2)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1)價值的含義(2)人的價值的內容(3)價值觀的導向作用(1)含義(2)特點(3)怎樣進行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1)在勞動和奉獻中創造價值(2)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價值(3)在砥礪自我中走向成功二、感悟高考【2011·安徽卷】《安徽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簡稱《綱要》)描繪了安徽省未來五年的發展藍圖。某校時政學習小組以“聚焦‘十二五’,心系安徽發展”為主題開展探究活動,讓我們一起參與其中。★目標解讀在討論《綱要》中的經濟社會發展目標時,同學甲向大家出示了下表:表二 安徽省“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目標(部分)指標 2010年預計 2015年目標 年均增長(%)財政民生支出(億元) 1096 2403 1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5788 力爭31576 >10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元) 5285 力爭10570 >1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億元) 4151,5 9500 18★感悟反思結合材料,從“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角度談談本次探究活動對我們的啟示。【參考答案】重視保障民主和推進基層民主啟示我們要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把維護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我們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推進基層民主啟示我們要通過改革使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同學們關注安徽發展啟示我們要在勞動和奉獻中創造價值,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人生價值。三、熱點鏈接國務院批轉2011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工作意見2011年6月3日新華網 國務院批轉2011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工作意見。意見指出,2011年是“十二五”開局之年,要以更大決心和勇氣推進重點領域的改革,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深化改革和保持穩定、應對當前挑戰和建立長效機制之間的關系,更加重視改革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加快破除制約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推動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2011年改革的重點工作:一是推進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改革,促進科學發展;二是深化社會領域改革,保障和改善民生;三是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加強廉政建設;四是深化農村改革,完善體制機制。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知識,說明當前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意義。【參考答案】(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2011年是“十二五”開局之年,積極適應國內外形勢新變化,要求出臺政策深化經濟體制改革;2011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工作意見,對順利啟動實施“十二五”規劃、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出現一些問題,要求深化經濟體制改革,變革生產關系,有利于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3)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出現一些問題,要求改變不合理的政治體制,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加強廉政建設,建立起適應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筑,有利于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四、鞏固練習1.著名唐代大詩人和文學家白居易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這一主張蘊含的歷史唯物主義道理是( C )A.正確意識根源于客觀事物 B.人的認識隨社會發展不斷變化C.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 D.文學創作是意識能動性的突出表現2.《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房展規劃綱要》頒布后,人們認識到,觀念變革是改革的先導,教育改革的第一步應該是轉變觀念。這一認識的依據是( A )A.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 B.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C.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其推動作用 D.社會歷史是由社會發展規律決定的3.2011年初以來,社會動蕩席卷中東、北非眾多阿拉伯國家,一些國家甚至出現政權更迭和內戰。其原因有失業率居高不下、財富分配不公和西方意識形態的影響等,這表明( A )①經濟狀況影響社會的政治制度和設施 ②意識形態對社會變化起重要作用③適合上層建筑的經濟基礎推動生產力的發展④生產關系是社會進步的決定性因素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4.新時期我國農村改革是在不斷總結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展開、遞次推進的,它經歷了從“大包干”到稅費改革,再到包括鄉鎮機構和管理體制等在內的綜合改革過程,從而大大促進了我國農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我國農村改革帶來經濟和社會發展所包含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有( A )①生產關系必須適合生產力狀況 ②生產方式變革決定社會性質的變化③改革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動力④上層建筑適合經濟基礎狀況就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5.“向前進,向前進,戰士的責任重,婦女的冤仇深,古有花木蘭替父去從軍,今有娘子軍扛槍為人民……”這首家喻戶曉的《娘子軍軍歌》歌頌了1931年在海南誕生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二獨立師女子特務連。紅色娘子軍在中共瓊崖特委的領導下,積極發動群眾,配合主力部隊作戰,先后參加了伏擊沙帽嶺、火燒文市炮樓等50多場戰斗,為革命事業立下了不朽功勛。紅色娘子軍的光輝事跡反映出人民群眾( C )①是社會變革的主力軍,是創造社會歷史的源泉②自己解放自己,是推動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③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④是社會歷史的創造者,決定社會歷史的性質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6.在我國,作為領導干部應該有“兩情”:對人民要有感情,對工作要有熱情;要通過“兩情”轉變“兩風”:領導作風、部門作風。這就要求廣大領導干部應( D )①自覺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標準②自覺遵守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走歷史發展必由之路③自覺站在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想問題、辦事情④自覺把握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社會歷史性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7.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這給我們的人生啟示是( A )①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和理想,對人生有著重大的指導作用②實現人生價值需要有百折不撓、不怕失敗的頑強奮斗精神③個人的人生理想源于現實、高于現實,可自然轉化為現實④社會性是人的本質屬性,實現人生價值需要一定的社會條件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8.某校學生會向全校學生發出倡議:“不要問父母和長輩能為自己做些什么,但要問自己對父母和長輩做了些什么;不要問別人能為自己做些什么,但要問自己能為別人做些什么;不要問社會與國家為我們做了什么,但要問自己為社會與國家做了些什么。”該倡議體現:( B )①有價值的人生不考慮個人利益 ②人生價值是在個人與他人、社會之間的關系中實現③實現人生價值需要正確的價值觀的指引 ④實現人生價值需要一定的客觀條件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9.我國內地某企業家今日率先承諾“裸捐”,“裸捐”指的是把特定范圍的個人資產全部捐出。當人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能夠把財富歸還世界,是對人生的一種更為深刻的理解,這表明( A )①個人選擇應該與社會需要緊密結合 ②要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價值③人生的價值只表現在對社會的貢獻中 ④人的物質貢獻和精神貢獻是統一的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0.溫家寶總理在與同濟大學學生交談時指出:“一個民族有一些關注天空的人,他們才有希望;一個民族只是關心腳下的事情,那是沒有未來的。”總理希望大學生們“仰望天空”,做一個關心國家命運的人。“仰望天空”的哲學寓意是( B )①理想對社會、對人生有促進作用 ②崇高理想是社會進步的助推器③腳踏實地才能把美好愿望變成現實 ④崇高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11.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經過60年的發展,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矚目的科技大國,科技實力穩居發展中國家首位。我國在當代科技的許多重要領域涌現出以“兩彈一星”、載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級雜交水稻、高性能計算機、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等為代表的重大自主創新性成果。材料二:我國科技事業的發展,離不開科技工作者的奉獻精神和全國人民的鼎力支持。如“兩彈一星”的成功,得益于錢學森、錢三強等一批著名科學家毅然回國,把個人的發展與國家、民族命運結合在一起,淡泊名利、甘于奉獻的精神,也得益于各行各業、各條戰線的積極參與和大力支持。材料三:我國科技事業的發展離不開黨中央的高瞻遠矚。從毛澤東同志發出“向科學進軍”的號召,到鄧上平同志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著名論斷,再到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提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我國的科技力不斷增強,一大批科技人才脫穎而出。進入新世紀以后,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正確把握國內外發展大勢,確立了“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確立了“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新時期科技工作方針,提出到2020年使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結合材料,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知識分析我國科技迅速發展的原因。【參考答案】①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兩彈一星”精神、“向科學進軍”的號召等正確的社會意識對我國科技的發展產生巨大的促進作用。②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出臺了一系列促進我國物質發展的方針政策。③個人與社會是辯證統一的。我國廣大科技工作者堅持以正確價值觀為指導,把個人發展與國家、民族命運相結合,為我國科技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④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全國人民的鼎力支持加快了我國科技的發展。www.1.社會發展的規律唯物歷史觀2.社會歷史的主體認識社會和價值選擇1.價值與價值觀人生價值觀2.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3.價值創造和實現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