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13屆高三政治專題復習課案文化生活專題三 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一、知識網絡:古代輝煌的歷程薪火相傳,一脈相傳創造新輝煌獨特性地域性民族性——中華文化與各民族文化的關系一個重要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必要性重要性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二、感悟高考:【2011·福建卷】材料一 鄭和七下西洋,祈“和順萬方,共享太平之福”,同時進行不以盈利為目的的朝貢貿易;林則徐冷眼向洋看世界,魏源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孫中山考察各國興衰,指出“國力之盛衰強弱,常在海而不在陸”。早期西方海上列強通過殖民擴張和掠奪性貿易爭奪海外市場和資源,大力開發和經營海洋。美國海權論創始人馬漢指出:“所有帝國的興衰,決定性因素在于是否控制了海洋。”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中國以博大的胸襟面向世界,主張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結合材料一所給的信息,請你運用中華文化包容性的知識,就樹立正確的海洋意識提出建議。【參考答案】①中華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異和兼收并蓄。②要求我們能與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處,求同存異,建設和諧海洋,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③要求我們在文化交流中兼收并蓄,吸收、借鑒其他民族文化的積極成分,批判地吸收西方海洋文化中的積極因素,反對海洋霸權主義。三、熱點鏈接: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促進國家統一“十二五”規劃綱要指出,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和靈魂,是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的強大力量,兩岸人民要增強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不斷豐富和發展中華民族精神,不斷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2011年6月22日,“第三屆兩岸媒體海南行”活動舉行座談會,來自臺灣10多家媒體的20余位記者與大陸同行進行交流。臺灣新聞工作者協會理事長陳萬好說,海峽兩岸同文同種,血脈相連,臺灣與海南特性相近,從經貿合作、文化交流到人才交流,形成一股銳不可當的潮流,通過這些活動讓兩岸雙方能有更進一步的交流與溝通,這對于實現國家的和平統一具有積極地推動作用。結合材料說明兩岸能夠實現和平統一的文化依據。【參考答案】(1)傳統文化是維系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在中華傳統文化的血脈中,始終涌動著對祖國統一的強烈認同感。(2)兩岸人民對共同擁有的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顯示了中華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蘊和強大的民族凝聚力。(3)中華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現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華民族在五千年的發展中,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包括團結統一等內涵的偉大民族精神。(4)先進、健康的文化促進社會發展。中華文化持久深藏于兩岸人民心中,滲透在日常生活中,這是聯系兩岸的最牢固紐帶。四、鞏固練習1.“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或是一個地區的經濟強弱是動態的、可以浮動的,但是民族的文化卻是自己國家永遠的一張王牌,尤其是擁有五千年歷史的中國。”這段話的合理內涵有( A )①中華文化源遠流長 ②文化有頑強的生命力③傳統文化不因時而變 ④文化與經濟相互促進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2.漢字,負載著我們民族的文化,傳承給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漢字,高攀著中華民族的火炬,像璀璨的繁星在宇宙間輝映。由此可見( B )①漢字是中華民族之魂 ②中華文化獨樹一幟,獨領風騷③漢字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見證 ④漢字文化內涵豐富,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志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3.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庫門”、廣東的“圍村”、陜西的“窯洞”、福建的“土樓,等民居建筑都與當地的自然環境息息相關,具有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是中華民族共有的文化財富。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C )①決定于各地千差萬別的自然條件 ②蘊涵著中華文化的共性③深受地理環境的影響和制約 ④長期相互借鑒而日趨同一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4.春節是我國十幾個民族共同的盛大節日,但各民族過春節的形式各有不同,如漢族在除夕夜要合家吃年夜飯,長輩給未成年的孩童“壓歲錢”;布依族的除夕夜,全家人圍坐在火塘旁,整夜守歲;藏族則在除夕之夜,舉行盛大的“跳神會”,人們戴上假面具載歌載舞,以示除舊迎新,祛邪降福等等。這表明( B )①中華文化博大精深 ②中華文化源遠流長③我國民族文化的多樣性 ④文化的豐富多彩反映了經濟的繁榮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5.“公期”是海南的傳統民俗節目。以前每逢“公期”,人們都要拜祭“公祖”,舉行“過火山”、“上刀梯”、“貫鐵杖”等儀式。今天,人們移風易俗,利用這一民俗節日“賽紅歌”、“賽書法”、“賽技能”,建設和諧文化,倡導文明新風。這表明民俗節日( A )①體現了民族心理和情感,富有民族文化韻味②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具有相對穩定性③集中展示了本區域文化,是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④是長期社會實踐的產物,是文化創新的重要動力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6.《中國國家形象片》從2011年1月17日起在美國紐約時代廣場大型電子顯示屏上播出,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也分時段陸續播放該片。之后,有關片段陸續在歐洲、拉美、中東等地區播放,向世界宣傳中國的國家形象。“中國形象”的主動出擊( A )①可以展現中華文化的魅力 ②是我國軟實力提升的表現③有利于消除世界文化的差異 ④可以促進中華文化與世界文化的交流與趨同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7.2011年11月18日,第五屆海峽兩岸茶葉博覽會在武夷山舉行。博覽會上舉辦“緣結武夷,茶和天下”為主題的第五屆武夷山大紅袍國際禪茶文化節,這將有力地推進兩岸文化交流與合作。從文化生活角度看,這有利于( D )①推動中華文化與世界各國優秀文化的交流與融合②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③加強中華民族團結,推動祖國統一大業的實現④加強兩岸文化交流與合作,共同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8.調查顯示,越來越多的香港人為有一個強大的祖國而感到自豪。每年國慶前,各個民間社團熱心策劃,縝密安排,自行組織慶祝活動;日常生活中,升五星紅旗和紫荊花區旗儀式成為不少機關學校的重要儀式。上述事例表明( C )①在當代中國,愛國與愛社會主義本質上是一致的②愛國主義應該表現在實際行動中③愛國主義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④中華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現為民族精神的力量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9.自中宣部、中央文明辦等10部委發出《關于廣泛開展“愛國歌曲大家唱”群眾性歌詠活動的通知》以來,全國各地掀起了“唱紅歌”的熱潮。“紅歌”被廣泛傳唱( C )①說明人們的文化需求呈現多樣化的特點②有利于弘揚民族精神,增強文化軟實力③改變了各種文化間相互碰撞交織的局面④表明人民大眾真正需要的是先進的文化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0.在某班一次以“如何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為主題的討論中,小王同學在發言中說:“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既要繼承一切傳統文化,又要吸收一切外來文化。”該發言( A )①看到了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對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作用②忽視了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中都有精華和糟粕③承認了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必須發揮“主心骨”的作用④正確地回答了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的措施、途徑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11.“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一曲《大風歌》傳唱了兩千年,傳頌出古老中國雄渾博大的情懷和百折不撓的意志。漢代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漢代的文化、科技、天文、歷算、發明創造等均創造了歷史的高度。在制度、文化、治國理念,乃至中華民族文化性格的塑造等方面對今天都有深遠、重大的影響。沛縣作為漢文化的重要發源地,是聞名遐邇的古箏之鄉,生產的古箏曾遠銷海內外,遠遠超過了文化色彩的影響。從文化生活的角度,談談你對上述材料的認識。【參考答案】(1)上述材料說明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基本特征。①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大風歌》傳唱了兩千年,在制度、文化、治國理念,乃至中華民族文化性格的塑造等方面對今天都有著深遠、重大的影響,說明了這一點,也能體現文化對人的影響具有深遠持久的特點。②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漢代的文化、科技、天文、歷算、發明創造等均創造了歷史的高度,是中華民族生命力、創造力的生動體現。(2)對待優秀的傳統文化,我們既要繼承,又要加以弘揚和發展創新。該地文化資源的作用沒有得以充分發揮,這就需要我們更好地傳承優秀傳統文化。(3)要積極開展對外文化交流,把中華文化傳播到世界,讓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國。www.漢字史書典籍動態(歷史)源遠流長中華文化特點靜態(內容)博大精深中華文化與中華民族精神關 系以愛國主義為核心貫穿于民族精神的各個方面內涵中華民族精神為什么弘揚如何弘揚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