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13屆高三政治專題復習課案
生活與哲學專題二 探索世界與追求真理
(辯證唯物主義)
一、知識網絡
(1)物質的含義
(2)物質與物質的具體形態
(3)物質的唯一特性與根本屬性
(1)物質與運動的關系
(2)運動與靜止的關系
(1)規律的含義
(2)規律的普遍性
(3)規律的客觀性
(4)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相結合
結論: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的,物質第一性。
1.意識的本質
2.意識的作用
結論: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有能動作用。
方法論: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重視意識的作用,樹立正確的意識。
1.含義
2.特征
3.基本形式
(1)
(2)
(3)
(4)
2.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
1.含義
(1)客觀性(基本屬性)
(2)條件性
(3)具體性
(1)原因
(2)態度:
(方法論)
二、感悟高考
【2011·四川卷】
科學地開發和利用能源才能促進人類的可持續發展。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安全是核電發展的前提和最高原則。從三里島和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的傷痛,到日本福島核泄
漏的陰霾,一次次引發全球對核電安全的高度關注和重視。各國依據核電發展的客觀規律和特殊要求,不斷反思核電安全標準,檢查核電安全建設,完善核電安全措施與技術體系,以推動核電安全日臻完善。
聯系材料,從認識論角度,說明人類在發展核電過程中應怎樣確保安全。
【參考答案】
①把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結合起來。在發展核電過程中,人類主尖依據核電
發民菜的客觀規律和特殊要求,從安全標準、安全建設、安全措施、技術體系等方面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確保核電安全。
②正確處理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在推動核電發展和應對核事故過程中,人類應不斷
總結經驗教訓,深化和發展對核電安全的認識,運用對核電本質和規律的正確認識,指導核電建設,使核電安全日臻完善。
三、熱點鏈接
節能減排,低碳生活
2011年6月10日,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和世界自然基金會共同發布了《中國生態足跡報告》,表明在中國推行低碳生活方式、推進低碳經濟發展形勢緊迫。報告指出,中國的人均生態足跡是1.6全球公頃,也就是說,平均每人需要1.6公頃具有生態生產力的土地,來滿足其生活方式的需要。中國的人均生態足跡在147個國家中列第69位,反映出中國面臨嚴重的生態挑戰。
國家發改委等14部門于2011年6月11日至17日聯合舉辦2011年全國節能宣傳周活動,積極為“十二五”節能減排工作營造良好社會氛圍。2011年全國節能宣傳周活動的主題是“節能我行動,低碳新生活”。
結合材料,從生活與哲學的角度說明實行節能減排的原因
【參考答案】
(1)物質決定意識,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節能減排是立足國情的表現。
(2)規律具有客觀性,發揮主觀能動性要和尊重客觀規律相結合。節能減排是尊重客觀規律、按規律辦事的體現。
(3)要用聯系和發展的觀點看問題,統籌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4)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一。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具有統一性,良好的生態環境有利于經濟發展。
四、鞏固練習
1.在人類活動所排放的溫室氣體中,二氧化碳所占比例最大,對它的處理方式一般是捕捉后封
存。目前,科學家正致力于二氧化碳回收再利用的研究,利用它與氫氣反應,產生甲醇,再與其
他物質反應,生成乙烯,從而為工業提供原材料,使二氧化碳轉變為廉價而充裕的可再生能源。
這一研究思路體現了科學家力圖通過科技創新( D )
①生產出自然界原來沒有的物質形態 ②解決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提出的新課題
③解決不適應生產發展要求的高耗能問題 ④探索解決人與自然矛盾的可行路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溫家寶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
劃(2011—2030年)》。國家這樣做的哲學依據是( C )
①人類能夠利用和改造自然 ②人與自然相互影響、相互制約
③生物的多樣性決定人類的生存和發展 ④自然界的存在與發展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④
3.某農牧區由于長期濫墾草原、超載放牧,不僅沒有改變經濟落后的面貌,反而導致自然環境的嚴重破壞,草原承載力急劇下降。踐行科學發展觀以來,農牧民改變以往的經濟發展方式,根據當地自然條件種植沙柳資源林,大力發展沙柳加工業,不僅促進了經濟發展.也保護了生態環境。農牧民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生態文明取得明顯成效,得益于他們( D )
①以經濟效益為中心,積極促進沙柳產業發展 ②尊重自然規律,完整地保護當地的自然面貌
③從該地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發展沙柳種植業 ④發揮自覺能動性,做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醫學臨床實踐表明,人的思維活動的靈活多變性與其大腦的“扣帶前回”區域相關聯,有人
喜歡“鉆牛角尖”往往與該區域的“換擋裝置”出現故障有關,這進一步佐證了( D )
①意識活動的內容和形式是由人腦決定的 ②意識是人腦加工改造的產物,其本質是大腦機能
③人腦是意識形成的物質基礎 ④人腦是思維活動的生理基礎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③④
5.古城選址都很講究,一般都依山傍水,城市布局也是依勢隨形,追求人與自然的協調。如山
東濟南的老城,南依千佛山,市內泉群廣布,匯入大明湖,形成“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
城湖”的獨特景觀。城市布局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體現了( A )
①發揮主觀能動性與尊重客觀規律的關系 ②城市布局要深刻地把握人與自然的聯系
③城市布局要追求各自的個性 ④依山傍水是城市選址應遵循的一般規律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看到月亮一個小孩會形象地把它同
日常生活中得某些東西聯系起來;而一個遠離故土的人會以“我寄愁心于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抒發自己的離情別緒。這體現了( A )
①認識活動是主觀意識對客觀事物的反映和思索
②認識可以因為對同一個客觀對象理解的不同而不同
③認識對象具有能動的反映特性,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
④認識可以擺脫客觀事物的原貌,實現認識對象的創新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7.黑格爾說:“真理是在漫長地發展著的認識過程中被掌握的,在這一過程中,每一步都是它前一步的直接繼續。”這說明真理( B )
①在認識過程中不斷被推翻 ②在發展過程中不斷超越自身
③是具體的、有條件的 ④在認識中不斷超越歷史條件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歷史學家通常認為,在審視復雜歷史問題時不能輕率地下結論.這一觀點的合理性在于( A )
①不同的認識主體對復雜歷史問題的認識總是不同的
②真理不會停止前進的步伐。而是在發展中不斷超越自身
③復雜歷史問題本質的暴露和展現必然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
④人們對復雜歷史問題的認識受所處社會實踐水平的限制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9.古希臘著名哲學家芝諾有一句經典名言:“人的知識就好比一個圓圈,圓圈里面是已知的,
圓圈外面是未知的。你知道得越多,圓圈也就越大,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這表明( C )
①矛盾雙方具有統一性 ②認識具有反復性
③追求終極真理是永無止境的 ④認識具有無限性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①②
10.當金融危機剛剛爆發,國內經濟受到嚴重沖擊的時候,溫家寶總理鼓勵國人“信心比黃金和
貨幣更重要”;當中國經濟出現積極變化的時候,溫總理激勵國人“希望像一盞永不熄滅的明
燈”;當中國經濟已經取得了明顯的成效的時候,溫總理告誡國人“勝非為難,持之為難”。溫
總理引用的三句名言啟示我們( C )
①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和動力 ②主觀意識具有客觀現實性
③意識活動具有主動創造性和自覺選擇性 ④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準備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11.維持總體物價穩定是當前中國宏觀調控經濟政策的主要任務。2011年3月14日,溫家寶在記者會上指出,今年政府將從三個方面來努力管好通脹預期。首先要發展生產,特別是農業生產保障供給;第二,加強流通,特別是要加強農產品流通這個薄弱環節;第三,主要用經濟和法律的手段管好市場。溫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還指出: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增強宏觀調控的針對性、靈活性、有效性,加快推進結構調整,大力加強自主創新,切實抓好節能減排,不斷深化改革開放,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鞏固和擴大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成果,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結合材料,從唯物論角度分析如何穩定物價、抑制通脹。
【參考答案】
①物質決定意識,要求我們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要全面分析引起物價上漲的國內外因素,制定有效的宏觀調控政策。
②人的意識具有主觀能動性,對改造客觀事物具有指導作用,要求我們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搞好市場價格分析預測,貫徹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加強正確輿論引導,整頓市場秩序,不斷改善價格環境。
③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的辯證關系原理,要求我們既要尊重規律,又要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穩定物價要遵循價值規律,保障市場供應,減少流通環節,切實增加居民收入,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www.
1.世界是物質的
探究世界本原
(物質)
2.物質是運動的
3.運動是有規律的
關 系
辯證唯物論
把握思維的奧妙
(意識)
實踐
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
1.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實踐決定認識)
關系
認識
真理
2.屬性
3.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
(認識的反復性、無限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