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課原始農耕生活教學目標1、知識與能力:知道原始農業的興起及其重要意義,了解河姆渡人、半坡居民的生活特點。初步學習對具體歷史資料進行歸納、概括、分析、比較,得出歷史結論的歷史思維方法。2、過程與方法:識讀地圖《中國原始農耕時代重要遺址分布圖》,理解中華文明起源多元一體的特征。識讀《河姆渡人的干欄式建筑復原圖》和《半坡居民半地穴式圓形房屋復原圖》,形象地掌握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房屋的特點;通過概括、比較,弄清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生活的特點。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識我們的祖先在生產勞動中表現出來的智慧與取得的成就,產生崇敬之情,從而達到對祖國悠久歷史的認同和尊重。教學重難點難點:原始農業的發展重點:河姆渡人、半坡居民的農耕生活教學過程導入新課師: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這三種人都屬于舊石器時代的古人類。那么他們靠什么維系生存呢,具體來說他們怎樣獲取食物?生:采集和漁獵。師:沒錯,通過采集野果、狩獵打漁生存,那么這樣的生存方式有什么風險或不足呢?生1:食物來源不穩定,不穩定冬天的時候難以采到果實、捕獲獵物,會餓肚子。生2:追逐獵物需要長途跋涉,耗費體力,且風險大。師追問:那么有沒有更好的方式能夠解決食物問題呢?生:種地、儲存糧食;馴化蓄養動物,留到缺食物的時候再吃。師:沒錯。隨著時間的推移,古人類慢慢地由采集者、狩獵者轉變成了食物的生產者。今天這節課,我們來學習原始農耕生活。新課講授師:這節課我們要講的是“新石器時代”,所謂的“新石器時代”,是指使用磨制石器的時代,我國大約在10000年前左右進入新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除了使用“磨制石器”以外,人類還開始了定居生活,農業、畜牧業和手工業逐漸產生和發展,還形成了原始的宗教信仰和藝術。一、原始農業的發展【展示《中國原始農耕時代重要遺址圖》】師:觀看這張原始農耕時代遺址的分布地圖,發現有什么樣的特點?原因是什么?生:沿大江大河分布;水源充足和土壤肥沃師過渡:跟上一節課一樣,讓我們走進幾個新石器時代遺址,窺探原始人類的農耕生活【展示《玉蟾巖遺址出土的稻谷》、《東湖林遺址炭化粟和黍》、《河南舞陽賈湖遺址稻》圖片】師:這是湖南永州道縣的玉蟾巖遺址(公元前8000年)出土的稻谷,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最早的人工栽培稻標本,刷新了人類最早栽培水稻的歷史紀錄。這表明了什么呢?生:表明了距今10000年左右,我國出現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農作物。師:在北方的北京東湖林遺址又出土了已經炭化的粟和黍,時間也有10000年左右。還有河南舞陽賈湖遺址出土的稻,這些證據都表明了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發現于中國,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是我們祖先為人類文明作出的重要貢獻。【展示“賈湖家豬頭骨”、“耒耜”圖片】師:在賈湖遺址出土了豬骨,這又表明了什么呢?生:表明當時已經出現了家畜飼養師:沒錯。原始農業的耕作方式也進步了。原來是“刀耕火種”(先以石斧,后來用鐵斧砍伐地面上的樹木等枯根朽莖,草木曬干后用火焚燒。經過火燒的土地變得松軟,不翻地,利用地表草木灰作肥料,播種后不再施肥,一般種一年后易地而種。),后來發展到用耒耜等翻土工具進行耕種,當時的耒耜大多是用磨制石器或者動物的骸骨做成。師總結:農作物種植、家畜飼養的出現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發展,是原始農業興起和發展的重要標志。原始農業為古代文明社會的形成奠定了物質基礎。只要解決了溫飽問題才能夠創造文明。師過渡:那么原始人怎樣烹飪食物呢?【展示《舞陽賈湖遺址陶器》圖片】師講解:用陶器煮食,在陶器發明之前,人類打到獵物之后直接燒烤(古人火氣重),現在無意之中發現泥土經過火燒之后會變堅硬,于是發明了陶器,用陶陶罐罐煮食,還能儲存食物和水,有利于人類的長途遷徙。【展示骨笛、刻符龜甲圖片】師:在河南賈湖遺址還出土了骨笛、刻符龜甲。這表明了什么了?生:表明當時人類已經創造了音樂和藝術師補充:沒錯。原始社會的音樂舞蹈,還有這種藝術和宗教信仰聯系在一起,通常用來祭祀神靈,以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師過渡:現在已經對這一時期古代人的生活有了粗略的了解,我們這節課所要學習的是“新石器時代”,在中國,新石器時代的的典型代表就是河姆渡人和半坡人,一南一北。因為當時沒有文字記載,只能從考古發現,穿梭時空走入他們的生活。二、河姆渡人的生活師:生活包含了衣食住行各個方面,我們一一來看。【展示《干欄式建筑復原圖》】師:生活在距今約7000年前的浙江余姚的河姆渡人居住的干欄式房屋,為什么房屋下面會留有這么一大塊空間呢?干欄式房屋:以木樁插入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是中國最早的木構建筑,對中國古典建筑產生了重要影響,在今天的廣西云南地區依然存在。生:當時長江流域溫暖濕潤,雨水充沛,干欄式建筑能夠通風防潮,下面的空間還能夠飼養家畜。【展示《河姆渡遺址出土的骨耜》圖片】骨耜是用偶蹄類動物的肩胛骨制成的。其上端厚而窄,是柄部;下端薄而寬,是刃部。柄部鑿一橫孔,刃部鑿兩豎孔。橫孔插入一根橫木,用藤條捆綁固定。兩豎孔中間安上木柄(即耒),再用藤條捆綁固定。這樣,一件骨耜就制造出來了。骨耜比石器輕便靈巧,而且表面光滑,不容易沾泥,適宜在江南水田里使用。骨耜的使用,充分顯示了河姆渡人的聰明智慧。師:沒錯,當時河姆渡人還飼養了以豬、狗和水牛為主的家畜。不僅如此,正因為長江流域這樣溫暖濕潤,雨水充沛的氣候環境,河姆渡人栽培了大量水稻,并且使用骨耜翻土耕作。【展示河姆渡出土的豬紋陶缽、木結構水井圖片】該陶缽器型相當完整,堪稱長江下游新石器時代出土文物中的珍品。從外觀上看,整件陶缽呈黑色,屬于河姆渡文化典型的夾炭黑陶。畫面上的豬保留了許多“狼奔豕突”的野性特征。此圖反映了河姆渡居民的制陶工藝水平,也反映了原始飼養業的發展。師:河姆渡人還制作陶器,這個豬紋陶缽。不僅能用來盛水,上面的花紋也很精美,機具藝術價值。不僅如此,河姆渡人還建造了木結構水井,已解決南方地區枯水期水資源不足的問題。木結構水井:據考古資料證明,這種木結構水井在豐水期類似水塘,居民可以在水塘周圍取水;枯水期時,到水塘底部的方坑內取水。【展示河姆渡出土的玉器、樂器骨哨、雕刻品圖片】師:河姆渡人還會制造玉器和樂器,主要是骨哨。雕刻技術也很精湛,以精美的”雙鳥朝陽紋牙雕”和“笑臉陶器耳”為代表,還體現了河姆渡人樂觀的生活態度。不僅如此,在一些出土文物上隱隱約約看到了“天然漆”的痕跡,表明了河姆渡人已經懂得使用天然漆。師過渡:比河姆渡人稍晚1000年,南北相呼應的半坡人的生活卻又是另一副模樣。三、半坡居民的生活【展示半地穴式圓形房屋復原圖】師:半地穴式房屋,適應黃河流域冬冷夏熱的氣候環境,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里,冬暖夏涼。【展示半坡遺址出土的石斧、人面魚紋彩陶、粟、魚叉魚鉤、紡輪等圖片,引導學生總結出半坡人的生活狀況】人面魚紋彩陶盆1955年出土于陜西省西安市半坡村。為新石器時代前期陶器,多作為兒童甕棺的棺蓋來使用,是一種特制的葬具。由細泥紅陶制成,敞口卷唇,口沿處繪間斷黑彩帶,內壁以黑彩繪出兩組對稱人面魚紋。1.地理位置:黃河流域的陜西西安東部半坡村一帶。2.生活年代:距今約6000年。3.生產生活(1)房屋樣式:主要是半地穴式圓形房屋,屋內有灶坑。(2)農業工具:制作出精美的磨制石器,還制造骨器、角器等生產工具。(3)種植業:主要種植粟。(4)畜牧業:飼養豬和狗等家畜。(5)漁獵:用弓箭、長矛、石球等捕獵斑鹿、獐、兔;用漁叉、漁鉤、漁網捕魚。(6)采集:采集野果,作為食物的補充。(7)手工業: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為彩陶;出土的紡輪表明會簡單的紡織、制衣。(8)其他:裝飾品、樂器(陶塤)。小結作業【引領學生完成表格填空】向學生提出問題:半坡原始居民與河姆渡原始居民在生產生活上有哪些主要不同呢?為什么會存在差異呢?答案:主要不同:原始農耕、原始生活不同原因:地理自然環境不同,一南方濕潤多雨,一北方干旱少雨。【展示練習題鞏固知識,讓學生回答】1、許倬云在《萬古江河》中提到:現在常說的“新石器”與“舊石器”時代,以人類生產食物來維持生計的方式為分界線。從舊石器時代采集食物,到新石器時代生產食物。許倬云認為劃分新、舊石器時代的分界線是()A.天然火的使用B.打制石器的使用C.群居生活的出現D.原始農業的興起解析:我國原始農業以種植業為主,伴隨著采集經濟被種植經濟取代,原始農業產生。所以許倬云認為劃分新、舊石器時代的分界線是原始農業的興起,故D符合題意;“天然火的使用”、“打制石器的使用”、“群居生活的出現”均與題干內容無關,ABC不符合題意。故此題選D。2、若要了解史前時期河姆渡人種植水稻的歷史,最可信的證據是其遺址中發現的()A.木器B.彩陶C.石器D.炭化稻谷解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距今約7000年的浙江余姚(長江流域)河姆渡遣址中發現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遺跡,這表明長江中下游是亞洲稻的起源地之一。因此,若要了解史前時期河姆渡人種植水稻的歷史、最可信的證據是其遺址中發現的炭化稻谷。故選D。3、迄今為止,考古學者發現年代最早的木結構水井是在()A.元謀人遺址B.北京人遺址C.山頂洞人遺址D.河姆渡遺址解析:依據題干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河姆渡遺址,考古學者發現了木結構水井,這是迄今發現年代最早的木結構水井。故選D。4、半坡原始居民生產的陶器主要是()A.彩陶B.黑陶C.白陶D.紅陶解析: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為彩陶。故選A。5、對歷史遺跡的考古發現,是研究史前歷史的重要證據來源。20世紀50年代在黃河流域陜西西安某遺址發掘出距今五六千年的粟粒、菜籽等遺物。據此判斷生活在該遺址的遠古人類是()A.元謀人B.北京人C.半坡居民D.河姆渡人解析:本題考查分析理解能力。根據題干中的關鍵信息“陜西西安”“距今五六千年”“粟粒”等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半坡原始聚落遺址發現于陜西西安東部半坡村一帶,距今約6000年,半坡居民從事農業生產,主要種植粟。故生活在該遺址的遠古人類是半坡居民。故選C。板書設計原始農業的發展原始農業興起和發展的重要標志:農作物種植、家畜飼養、聚落、磨制石器。二、河姆渡人的生活1、河姆渡遺址(1)地理位置:長江流域的浙江余姚河姆渡。(2)生活年代:距今約7000年。2、河姆渡人的生產生活(1)房屋樣式:干欄式建筑、木結構水井(2)種植業:水稻(3)農業工具:骨耜(4)畜牧業:家畜以豬、狗和水牛為主。(5)手工業:陶器、玉器、樂器骨哨。其他:雕刻技術、天然漆。三、半坡居民的生活1.地理位置:黃河流域的陜西西安東部半坡村一帶。2.生活年代:距今約6000年。3.生產生活:(1)房屋樣式:半地穴式圓形房屋(2)種植業:粟。(3)農業工具:磨制石器、骨器、角器(4)畜牧業:豬、狗(5)漁獵:弓箭、長矛、漁叉、漁鉤、漁網(6)采集:以野果為補充(7)手工業:陶器、彩陶;紡織、制衣。(8)其他:裝飾品、樂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