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1課遼宋夏金元的經濟與社會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通過對商業和城市的繁榮的學習,認識和理解城市繁榮的原因,使學生理解生產力的進步是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動力,在這一過程中去培養學生尊重歷史的思維(唯物史觀)。2.通過對清明上河圖的史料學習,掌握經濟發展的表現,通過史料研讀加深對經濟和社會變化的理解,培養學生“論從史出”的歷史求真態度(史料實證)。3.通過地圖呈現時空定位,強化學生的時空觀念(時空觀念)。4.通過對學者關于唐宋社會變化的觀點的呈現,讓學生理解辯證看待歷史,客觀理性分析與評判的重要性(歷史解釋)。5.通過對科舉制、觀念變化的史料學習,理解社會出現的新變化,在對這時期經濟和社會發展變化的學習中,學生從中感受到歷史發展與文明延續的重要性,正確看待本時期在整個世界的地位和作用,增強愛國熱情和對中華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史料實證,家國情懷)。教學重難點1.重點:認識宋元時期經濟與社會的新變化。2.難點:理解其新變化的原因。課前準備1.教師利用教科書及其他相關備課資料進行前期課前準備。2.學生課前預習,查閱相關背景資料,搜集有關資料。教學過程【新課導入】通過課本導讀及圖片《夫妻對坐宴飲圖》導入新課。【新課講授】一、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教師活動】請同學們閱讀課本,找這一時期農業發展的表現。【學生活動】閱讀課本,回答問題。【教師活動】教師講解。1.農業的發展(1)耕作制度:一年兩熟的稻麥復種制在南方普及,有些地方出現一年三熟。(2)經濟結構:一些地區出現了固定種植某種經濟作物的農戶,對傳統自然經濟結構有一定突破。(3)棉花種植:在內地始于宋,推廣于元,南方植棉逐漸普遍,帶動南方棉紡織業發展。【教師活動】PPT展示史料:大約公元前500年,印度河流域開始了棉花種植。棉花種植技術傳入中國后,自漢至唐,只在今新疆、西南部分地區有零星種植。南宋末,長江流域植棉漸廣。元初,置浙東、江東、江西、湖廣、福建木棉提舉司,民歲輸木棉十萬匹”。黃道婆在松江傳授學自海南島的技術,改造織機,使這里迅速成為棉紡織中心,“松江棉布,衣被天下”。元明時,各種農書都積極推廣植棉和棉紡織技術。棉花種植迅速發展并超過桑麻,棉花成為我國紡織業的主要原料。在植棉經驗長期積累的基礎上,我國還出現了一批專門記述研究植棉的著作如明代徐光啟的《吉貝疏》、清代禇華的《木棉諧》、饒敦秩的《植棉篡要》、方觀承的《棉花圖》等。提問:請同學們根據材料,分析棉花種植發展的變化。【學生活動】閱讀材料,回答問題。答案提示:棉花種植范圍擴大,棉紡織技術得到發展,棉布成為元以后人們的主要衣料。(4)邊疆農業:邊疆地區獲得進一步開發,漠北、東北、西北、西南的農業都有顯著進步。2.手工業的發展(1)制瓷業【教師活動】PPT展示五大名窯的內容及其代表作品。①宋朝出現了以五大名窯為代表、風格各異的眾多特色瓷器,色彩多變,質感渾厚。②元朝燒出了青花瓷和釉里紅。③宋元時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為繼絲綢之后中華文明新的物質象征。(2)礦冶業①煤的開采量很大,都城東京居民普遍使用煤作燃料。②燃料的改進大大提高了金屬冶煉的產量和質量。(3)印刷業:宋元時期發展迅速,有力地推動了文化的普及,進一步帶動了造紙業的發展。【教師活動】PPT展示史料:北宋詩人蘇軾寫過一首帶有序言的《石炭》詩,描述當時煤的使用情況:彭城舊無石炭。元豐元年十二月,始遣人訪獲于州之西南白土鎮之北。以冶鐵作兵,犀利勝常云。君不見前年雨雪行人斷,城中居民風裂鼾。濕薪半抱衾裯,日暮敲門無處換。豈料山中有遺寶,磊落如磐萬車炭。流膏迸液無人知,陣陣腥風自吹散。根苗一發浩無際,萬人鼓舞千人看。投泥潑水愈光明,爍玉流金見精悍。南山栗林漸可息,北山頑礦何勞鍛?為君鑄作百煉刀,要斬長鯨為萬段。——《蘇軾詩集》卷17【教師活動】引導學生通過史料了解當時礦冶業的相關內容。【教師活動】農業手工業的發展為商業和城市的繁榮奠定了基礎。二、商業和城市的繁榮【教師活動】請同學們閱讀課本,找出這一時期商業和城市繁榮的表現。【學生活動】閱讀課本,回答問題。【教師活動】進行講解。1.商品經濟繁榮(1)面向大眾的基層市場蓬勃涌現。(2)宋與遼夏金各政權之間經濟往來十分密切,官方設置榷場進行互市交易,民間貿易相當活躍。【教師活動】PPT展示榷場的名詞解釋:榷場是宋遼金元時期位于民族政權交界地區所設的互市市場。場內貿易由官吏主持,除官營貿易外,商人須納稅、交牙錢、領得證明文件(關子、標子、關引等)方能交易。宋初同南唐通市,在漢陽、鄲口等地設置榷署。宋太宗趙光義太平興國二年(公元977年)后在鎮、易、雄、霸等州設榷務同遼貿易,遼也在南疆設榷場同宋貿易。南宋與金在邊境設立榷場,貿易比較發達。元滅宋前,雙方也于邊境設榷場貿易。管制較嚴,地點、貨物、交易方法都有限制,而且興廢無常。榷場貿易的興衰與國家商稅收入相聯系。【教師活動】PPT展示史料:宋朝在雄州等地開設了檐場,作為雙方經貿文化交流的主渠道。遼國對宋朝的出口,有牲畜、礦物等特產。遼國從宋朝進口了大量物資,民眾的吃穿用住等越來越依賴宋朝的供應,甚至遼國千脆放棄了鑄幣權,城內全部流通宋幣。與此同時,大量中原書藉經由場流入遼國,潛移默化改變著遼國人的閱讀習慣和思維方式,使其更接近中原漢族。摘編自彥博《千年雄安——宋遼時代的榷場邊貿》提問:根據材料,說明榷場貿易有何積極影響?【學生活動】閱讀材料,思考問題。答案提示:促進經濟文化交流推動了民族融合,促進文化認同豐富民眾的物質生活,有利于邊貿地區經濟發展,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有利于改善兩國相對緊張的關系。2.貨幣需求劇增(1)北宋:錢幣年鑄造量最多時高出唐朝十多倍,并開始出現紙幣——交子。(2)元朝:在全國范圍內將紙幣作為主幣發行。3.海外貿易發展【教師活動】PPT展示圖片(1)外貿稅收成為宋元兩朝國庫的重要財源。(2)絲織品、瓷器等遠銷亞非許多國家和地區,輸入商品則以香料、珠寶等為主。(3)主要外貿港口有廣州、泉州、明州等。【教師活動】PPT展示史料:在宋代,同中國保持海外貿易的國家和地區超過以往。宋政府派出使臣往南洋諸國去“勾招進奉”,博買物貨;對招徠舶船眾多的商人,中央批準給予補官褒獎。東南沿海泉州、廣州等港口“風檣鱗集”。外商來到中國,“許其居止”于“蕃坊”,并允許外商與中國女子通婚。政府在沿海港口置市舶司,“掌蕃貨貿易之事”。同時對那些未繳納入口商稅的外商“科罪有差”,對私下“敢與蕃客貿易者”,則“重置其法”——摘編自鄭世剛《宋代海外貿易政策初探》提問:根據材料,說明宋代海外貿易的原因及特點?【學生活動】閱讀材料,思考問題。答案提示:原因:西北陸上絲綢之路的阻斷;中央集權制度的強化;宋代商品經濟的繁榮。特點:較為主動采用多種手段鼓勵外商來華貿易。政策開明允許外商居住且與中國人通婚。嚴格控制設置專門機構對貿易雙方嚴格限制。4.城市繁榮興盛(1)北宋東京和南宋臨安人口多時均超過百萬,市場活躍,交易頻繁,娛樂活動豐富多彩。(2)杭州被外國旅行家稱為“世界最富麗名貴之城”。(3)元大都是當時北方最大的經濟中心和商品集散地。【教師活動】PPT展示史料:材料一唐代商業經濟迅速發展,形成了以長安為中心的關隴西北商業經濟區,以洛陽、汴州為中心的黃河中下游經濟區和以揚州為中心的江南經濟區。長安成為國際性的大都市,城內有市、有坊,市、坊分開。由于國際貿易的發達,唐政府專門設置了“互市監”和“市舶司”,設各國商館,接待各國商人。南方的揚州,是江南物產的集散地,成都是和揚州一樣齊名的大都市。在唐代商業發展中,都市里出現了儲蓄和支付錢幣的柜坊,與柜坊同時出現的還有“飛錢”,是我圍最早的匯兌制度。——摘編自童賢彬《唐代商業發展特點對當代經濟發展的啟示》材料二到宋代,由于商業的發展,坊市制度開炲突破,岀現了坊市混雜的局面,商人只要納稅,可以隨處開設鋪店,因而岀現了一些新的商業街道和場所,這些商業場所狂往與居民區雜混交錯。——摘編自龔書鐸主編《中國社會通史》提問:根據材料一、二指出宋代城市出現的變化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原因。【學生活動】閱讀材料,思考問題。【答案提示】變化:由坊市分開到坊市雜混(或坊市界限被打破)原因:農業、手工業的進步商品經濟的發展;“抑商”政策的松弛三、經濟重心南移【教師活動】PPT展示史料:晉朝統一中國十幾年后就爆發了“八王之亂”,使得國力大損。到了西晉末年,中原水利失修,旱災、堭災、疾疫連年不斷,加上西方和北方五胡勢力的沖擊,引起大規模的移民潮。黃河流域的人口遷徙到長江流域,長江流域的人口向更南的地方遷徙,形成中國古代第一次人口大遷徙的高峰。這次南遷人口約90萬,使秦漢以來人口分布顯著的北多南少格局開始發生變化,南方人口得到較快增加,這是中國人口分布中心向長江流域轉移的一個標志性事件。提問:請同學們閱讀材料,分析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1.原因(1)北方戰亂,人口南遷,帶去了大量的勞動力和先進生產技術。(2)江南地區的戰爭相對較少,社會秩序較安定。(3)南方優越的由然地理條件。(4)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5)南方統治者較重視發展經濟。【教師活動】PPT展示表格,請同學們結合之前所學知識及課本內容,概述經濟重心南移的過程,分組討論。【學生活動】思考問題,分組討論。答案提示:(1)江南地區初步開發:孫吳、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地區初步形成了稻麥燕種、水路互補的作物體系,南方的耕地面積和產量大幅度端加;農業發展帶動了手工業和商業的進步,在南方出現了像建康(今江蘇南京)這樣人口上百萬的大城市;南北經濟趨向干衡,為經濟重心南移打下了基礎。(2)南移開始:唐朝中葉以來,南方的經濟實力漸漸超過北方。(3)南移繼續:北宋時期,在經濟上對南方依賴明顯,戶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已定型。(4)南移完成:南宋,長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帶,成為全國最重要的糧倉,諺語稱“蘇湖熟,天下足”。(5)元朝①南北經濟差距繼續擴大,全國大部分人口和稅收集中在江南。②重新開通了大運河,縮短了航程。③創造性地開辟了長途海運航線,主要任務是運輸江南的糧食。【教師活動】請同學們結合課本內容,說一說經濟重心南移有何影響?(1)北宋時,朝廷在科舉考試中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各自分配名額,分別錄取。(2)自南宋起,江浙一帶尤其成為人才集中的地區。【教師活動】如何認識北宋科舉考試南北分卷的做法呢?【學生活動】思考問題。答案提示:制度通常都具有兩重性,有利有弊,南北分卷制度也不例外。從南方考生的角度看,南北分卷制度不是完全公平;但站在統一國家全局的角度考慮,該制度的實施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教師活動】你還能想到其他影響嗎?對城市發展的影響:推動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發展,海上交通和運輸有了很大的改善,促進了海上貿易的發展;元明清時期工商業城市增多,商品經濟發達。2.對人口分布的影響:人口南遷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經濟重心由北向南轉移,而經濟重心的南移又反過來促進了北方人民進一步南遷。南方人口迅速膨脹,導致我國南方人口在全國總人口中的比重不斷增長。3.對文化教育的影響:經濟重心的南移帶動了文化重心的南移,促進了南方地區文化教育的發展。自唐至明清,狀元籍貫地理分布呈現明顯的由北向南逐漸推移的趨勢。4.對民族關系的影響:經濟重心的南移促進了各民族的融合。游牧民族南遷,和漢族有了更深更廣泛的交流和合作,中原人口南下,和南方少數民族不斷融合,促進了民族多樣性和統一性的發展。5.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經濟重心的南移導致南方某些地區的過度開發,如“放火燒荒、圍湖造田”等,一定程度上破壞了生態環境,影響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四、社會的變化【教師活動】請同學們閱讀課本,找出這一時期社會有哪些變化?(一)宋朝時期1.門第觀念變化(1)原因①隋唐時期,士族階層在政治上已經衰落。②宋朝科舉制度不僅原則上面向全社會開放,而且更加強調公平競爭。③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進入政壇。(2)表現:人們的婚姻擇偶,以當下政治、經濟地位為重,而不再關心祖先名望。【教師活動】PPT展示史料:唐世科舉之柄,專付之主司,仍不糊名。又有交朋之厚者為之助,謂之“通榜”。故其取人也,畏于譏議,多公而審。亦或脅于權勢,或撓于親故,或累于子弟,皆常情所不能免者。——洪邁《容齋隨筆·四筆》卷5《韓文公薦士》竊以國家取士之制,比于前世,最號至公。蓋累圣留,講求曲盡,以謂王者無外,天下一家,故不問東西南北之人,盡聚諸路貢士,混合為一,而惟材是擇。各糊名謄錄而考之,使主司莫知為何方之人、誰氏之子,不得有所憎愛薄厚于其間。故議者謂國家科場之制,雖未復古法,而便于今世。其無情如造化,至公如權衡,祖宗以來不可易之制也!——歐陽修《歐陽文忠公文集》卷113《論逐路取人禮子》提問:請同學們分析唐宋兩朝科舉制的主要區別,及其與社會變化的關系。【學生活動】思考問題并回答。答案提示:唐朝科舉制在公平性方面尚有明顯欠缺,考生的個人背景可能對考試結果產生影響。宋朝科舉制則力圖杜絕這種影響,保證單純憑試卷決定成績。這方面的變化,與門第觀念淡化、社會流動加強的歷史線索互為因果,存在密切聯系。2.人身關系減弱(1)賤民階層的數量顯著減少。(2)宋朝的家內服役更多地來自雇傭。(3)宋朝無地農民通常與地主簽訂契約,租種土地,較少受到契約關系以外的人身束縛。3.國家控制松弛(1)土地買賣、典當基本不受官府干預。(2)“貧富無定勢,田宅無定主”成為普遍現象,土地兼并嚴重。(3)官府對于百姓遷移住所、更換職業,以及日常生活標準的限制更為松弛。(二)金元時期:受女真、蒙古族自身影響,上書變化出現一定程度的逆轉,但從長遠來看,發展趨勢沒有大的改變。課后總結遼宋夏金元統治時期,由于統治者的重視,在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社會經濟迅速發展,農業和手工業、城市和商業都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新突破,很多成就領先于世界。經過長期的歷史發展變化,在各種綜合因素的影響下我國經濟重心在宋元時期完成南移。社會經濟的發展,推動了科舉制度的變化與發展,進而給宋朝社會帶來了一系列新的重要變化,這些變化前所未有,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板書設計第11課遼宋夏金元的經濟與社會一、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二、商業和城市的繁榮三、經濟重心南移四、社會的變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