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綜合探究一 從地圖上獲取信息一、地圖的功能、種類及要素1.功能:認識社會,需要獲取各種信息。________是一種最基本、最常用的獲取區域信息的工具。2.種類:按表現的主題分為地形圖、政區圖、交通圖、旅游圖、歷史地圖等。3.基本要素:方向、比例尺、圖例和注記。(一)地形圖1.類型(或分類):等高線地形圖和分層設色地形圖。2.作用:可以幫助我們對該區域的地形有一個大致了解。(二)等高線地形圖1.海拔、相對高度概念(或含義)舉例(圖示見右上)海 拔以________為起點,地面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__________,又稱“絕對高度”右上圖中,甲處的海拔為1500米,乙處的海拔為500米相對高度某個地點高出____________的垂直距離右上圖中,甲、乙的相對高度為:1500-500=1000米2.等高線:如果把一個區域內__________的各點連接成線,這條線就稱為等高線。等高線地形圖上相鄰兩條等高線的高差叫等高距(或相對高度)。3.等高線地形圖的特征(1)形狀:等高線是一條封閉的曲線;同一條等高線上的所有點的__________。(2)疏密程度:在同一幅等高線地形圖上,等高線________的地方,表示地勢起伏和緩(緩坡);等高線________的地方,表示地勢比較陡峭(陡坡)。(3)形狀特征(不同部位或地形的判斷)①山頂:等高線閉合,且數值從中心向四周__________(中間高,四周低)。(圖5)②盆地:等高線閉合,且數值從中心向四周__________(中間低,四周高)。③山脊:等高線向海拔__________(注:如圖11中a處)。(圖6)④山谷:等高線向海拔__________(注:河流在山谷發育而成,如圖11中的b、c、d處)。(圖7)⑤鞍部:兩個相鄰山峰之間的低地,形似馬鞍(注:如圖11中乙處)。(圖8)⑥陡崖:幾條等高線________的地方(注:如圖11中甲處,多用鋸齒狀表示,攀巖應選擇陡崖)。(圖9),圖10 圖114.地勢陡緩的判讀(1)判斷地勢高低:同一條等高線上各點的海拔相同,等高距在同一等高線地形圖上是相等的;數值越大,地勢越高;數值越小,地勢越低。(2)判斷坡度的陡緩:在同一等高線地形圖上,等高線越密集,地勢坡度越陡,特別是山區,地圖上的等高線非常密集;等高線越稀疏,地勢坡度越緩。(三)分層設色地形圖(見課本附錄《世界地形圖》)1.含義:在等高線地形圖的基礎上繪制,能夠直觀地告訴我們地勢的起伏狀況。2.特征:一般藍色表示海洋,綠色表示平原,黃色表示高原或山地,褐色表示高山,白色表示雪線以上地區。(四)地形剖面圖地形剖面圖能直觀反映__________,可以幫助我們對某一地區沿剖面線地帶的地勢起伏狀況有準確的了解。如下圖,可知我國的地勢特點是__________。 1.帶地圖去旅行,要根據不同需要選擇不同的地圖(1)不同主題的地圖(或按表現主題分):地形圖、政區圖、交通圖、旅游圖、歷史地圖等。(2)不同比例尺的地圖:比例尺不同,表示的實地范圍不同。在同樣大小的圖幅中,比例尺越大,表示的實地范圍越小,內容越詳細;比例尺越小,表示的實地范圍越大,內容越簡略。我們要根據需要選擇不同比例尺的地圖。2.帶著地圖研學旅行的策略①確定目的地的位置;②選擇適當的交通方式;③找到既定地點;④設計研學旅行路線。比較常見的交通運輸方式有:運輸方式運輸量速度運費自然條件影響鐵路運輸運輸量大速度較快運費較低受自然條件影響小水 運運輸量大速度較慢運費便宜受天氣影響較大公路運輸運輸機動靈活速度較快運費不高對自然條件適應性強航空運輸運輸量小速度快運費高受天氣影響較大3.設計旅游(或研學旅行路線要考慮的因素)(1)從報紙、雜志、圖書、互聯網、旅行社或親戚朋友那里,搜集旅游信息,從中挑選自己感興趣的旅游景點。(2)盡可能多地將不同性質的旅游點串聯成環形(或多邊形)線路,盡量避免走重復路線。(3)根據各景點之間的路程和每天用于游覽的時間,大致確定出每天游覽的范圍和具體線路。如陳天宇由浙江杭州到福建廈門旅游:第一步:廈門在哪里?1.從這兩幅地圖中,分別可以了解到什么信息?(見課本P17圖135,圖136)從圖135中可以了解到福建省的具體位置,從圖136中能找到目的地廈門的位置。2.陳天宇想要了解廈門的具體位置,你會建議他選擇哪幅地圖?并說明理由。(見課本P17圖135,圖136)選擇圖136。圖135不能準確確定廈門的具體位置,而圖136則能準確定位廈門的位置。第二步:怎樣到廈門? 根據左圖并查閱相關信息,看看從杭州到廈門有哪些交通方式。從以下三個方面比較各種交通方式的優劣。如果你是陳天宇,你會如何選擇?(見課本P17圖137)·路上需要的時間 ·路費花銷 ·交通舒適程度(1)從杭州到廈門的交通方式有火車、輪船、汽車和飛機。(2)選擇火車。因為火車的速度較快,路上需要的時間不多,路費較低,在火車上比較舒適。第三步:如何找到既定的地點?1.交通方式:陳天宇和父母選擇了相對經濟又省時間的方式,乘火車到廈門。2.電子地圖:運用網絡上的電子地圖,可以很輕松地找到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的路線,并且電子地圖還能提供公交線路。第四步:如何設計旅游路線?1.設計路線:(1)提前了解旅游景點的情況。(2)設計合理的路線:盡可能避免走重復路線,可以在一定時間內游覽更多的景點。2.設計方案方案一:廈門第一天行程安排:南普陀寺、胡里山炮臺、環島路、集美學村、廈門園林植物園。廈門第二天行程安排:鼓浪嶼一日游。(二日游路線)方案二:廈門第一天行程安排:南普陀寺、胡里山炮臺。廈門第二天行程安排:環島路、集美學村、廈門園林植物園。廈門第三天行程安排:鼓浪嶼一日游。(三日游路線) 等高線地形圖的應用規律。(1)找水源:河流位于山谷,從海拔高處流向海拔低處。(2)登山:沿坡度較緩(等高線較稀疏)的地方攀登省力。(3)攀巖:陡崖處。(4)選擇引水線路:應注意高度差,利用水的流動性特點自流。(5)選壩址建水庫:壩址一般選在峽谷處,庫址應選在河谷、山谷地區“口袋形”洼地處。(6)道路選線:盡量環沿等高線,選在緩坡,避開陡崖、滑坡,通往山頂的公路需建盤山路。一、選擇題1.杰克來紹興參加國際馬拉松比賽,他想了解紹興的風景名勝。他最好選擇什么地圖( )A.紹興地形圖B.紹興交通圖C.紹興政區圖D.紹興旅游圖2.下面地形部位名稱排列與圖序相符的是( )A.①山脊,②山谷,③鞍部,④山頂B.①山谷,②山谷,③山頂,④鞍部C.①山谷,②山脊,③山頂,④鞍部D.①山脊,②山脊,③山頂,④鞍部3.(2020·嘉興中考)讀右圖我國某地等高線地形圖(單位:米),下列關于該地說法正確的是( )A.甲村位于乙村的北方B.乙村的海拔比甲村高C.丙河流自東南向西北流D.甲乙兩村相距約20千米4.下列四幅等高線地形圖(單位:米)中,等高距相同,水平比例尺不同,那么坡度最緩的是( )①1∶15000 ②1∶5000 ③1∶10000 ④1∶1000A.①B.②C.③D.④讀右邊等高線地形圖(單位:米),回答5-7題。5.圖中山頂A的海拔可能是( )A.1250米B.1350米C.1450米D.1550米6.某學校擬組織地理興趣小組到此地進行野外考察活動,計劃從B處出發了解山谷河流的發育狀況,你認為最好的考察路徑(圖中虛線所標注)應該是哪一條( )A.甲B.乙C.丙D.丁7.圖中A、B兩地的相對高度大致是( )A.1000米B.900米C.1500米D.1350米讀右圖,回答8-11題。8.小明說自己家在圖中地理位置最好的居民區里,那么最有可能的是( )A.甲B.乙C.丙D.都有可能9.圖中等高線a的海拔為( )A.800米B.900米C.1000米D.1530米10.圖中的公路走向為( )A.東西走向B.東北—西南走向C.西北—東南方向D.南北走向11.關于河段①和河段②的說法正確的是( )A.河段①比河段②流速慢B.河段②的流向為自東南向西北C.河段①的源頭海拔比河段②低D.河段②流過的地形部位是山谷二、非選擇題12.(5分)根據不同的要求選擇最適合的地圖,用直線連一連。確定假期去新疆的旅游交通路線 紹興市政區圖到紹興市部分鄉鎮做社會調查大比例尺軍事地圖制定打仗時的作戰方案中國交通旅游圖向旅客介紹杭州的主要旅游景點等高線地形圖設計登山路線杭州市旅游圖13.(12分)讀右邊某地等高線地形圖,回答問題。(1)圖中的等高距為________;a處的海拔為________;b、c間的相對高度為________。(3分)(2)寫出圖中字母代表的地形部位名稱。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3分)(3)圖中河流的流向是______________,圖中虛線框內的山脈走向為__________________,判斷依據是________________。(填定向法)(3分)(4)圖中①②③三條溪流中要開發漂流項目,哪條溪流最安全?并說明理由。(3分)參考答案綜合探究一 從地圖上獲取信息教材解讀一、1.地圖二、(二)1.海平面 垂直距離 另一個地點2.海拔相同3.(1)海拔相同 (2)稀疏 密集 (3)①逐漸降低 ②逐漸升高 ③低處凸出 ④高處凸出 ⑥重疊(四)地勢起伏 西高東低當堂鞏固一、選擇題1.D 2.B 3.A 4.A 5.B 6.B 7.A 8.B 9.C10.B 11.D二、非選擇題12.確定假期去新疆的旅游交通路線 紹興市政區圖到紹興市部分鄉鎮做社會調查大比例尺軍事地圖制定打仗時的作戰方案中國交通旅游圖向旅客介紹杭州的主要旅游景點等高線地形圖設計登山路線杭州市旅游圖13.(1)20米 120米 23米(2)山脊 鞍部 陡崖(3)自北向南流 西北—東南走向 指向標定向法(4)溪流②最安全。(1分) 因為溪流②處等高線最稀疏,坡度最緩。(2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