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6課動蕩的春秋時期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掌握東周的概念、歷史分期和“春秋”名稱的由來。2.掌握春秋時期以鐵農具和牛耕的出現為特點的農業發展狀況,大體了解春秋時期經濟發展的概況。3.了解周王室衰微的史實并能簡單分析其原因。4.了解齊桓公稱霸和諸侯爭霸的基本情況、實質及其歷史作用。【重難點】重點:春秋時期的社會變化。難點:春秋時期諸侯爭霸的影響。【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將國都從鎬京東遷洛邑,中國歷史從此進入東周時期。東周前期被稱為春秋時期。春秋時期,社會發生了哪些變化?周王室與諸侯的關系如何?二、新課講解模塊一、春秋時期的經濟發展1.何為春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史稱“東周”注釋:春秋,因魯國編年史《春秋》而得名;戰國,因各諸侯國連年爭戰而得名。2.春秋時期的農業(1)鐵制農具春秋后期,鐵制農具和牛耕出現,促進了農業上的深耕細作,并為開發山林、擴大耕地創造了條件。(2)牛耕冉耕(孔子弟子),別號伯牛;司馬耕(孔子弟子),字子牛;姓牛名子耕(晉國大力士)。“宗廟之犧,為畎畝(quǎn田間,田地)之勤。”——《國語·晉語》牛耕利用了家畜的力量來幫助人們從事生產,減輕了人們的負擔,是我國農業發展史上農用動力的一次革命。鐵制農具的使用和農耕的出現給當時的農業生產帶來了怎樣的變化?春秋時期農業生產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標志是什么?(1)鐵制農具的使用和農耕的出現促進了農業上的深耕細作,并為開發山林、擴大耕地創造了條件。(2)鐵制農具和牛耕的出現是春秋時期農業生產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標志。3.春秋時期的手工業手工業規模不斷擴大,青銅業、冶鐵業、紡織業、煮鹽業以及漆器制作等都有所發展。4.春秋時期的商業隨著產品的增加,商業活動逐漸活躍,很多城市出現了商品交換市場,金屬貨幣被更多地使用。模塊二、王室衰微1.甲骨文概況1.衰微原因:分封制逐漸瓦解(1)春秋時期的社會處于動蕩狀態,西周的各種制度在春秋時期逐漸遭到破壞。(2)一些諸侯國不再把土地分封給卿大夫,而是設置縣、郡,委派官員管理,職位也不再世襲,由此加強對地方的控制。2.東周王室的衰微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1)管轄的土地面積大為縮小;(2)直接管轄的軍事力量日益減少,逐步喪失兵權;(3)周王室財政拮據,財力、物力、人口減少,不得不仰賴諸侯國的資助。3.結果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諸侯勢力崛起。他們競相稱霸,操控政治局面,實際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模塊三、諸侯爭霸1.原因(1)王室衰微。(2)由于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各諸侯國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之間展開激烈的爭斗。(3)民族間的矛盾也有所發展。2.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及其口號齊桓公;“尊王攘夷"春秋五霸為什么齊桓公會成為春秋時期的首位霸主呢?視頻:管仲改革視頻:葵丘會盟《如果國寶會說話》越王勾踐劍:勝者為王結果:(1)在春秋爭霸的過程中,有的諸侯國被滅掉,一些強大的諸侯國的疆域不斷擴展。(2)中原的“諸華”“諸夏"在同周邊的戎、狄、蠻、夷等民族長期交往和斗爭中,出現了大規模的民族交融。討論一下,我們應該如何評價春秋的爭霸戰爭?(1)春秋爭霸戰爭的實質是大國為爭奪土地、人口和對其他諸侯國的控制權而發動的。戰爭的結果是肥了大諸侯國,但給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和痛苦。(2)爭霸戰爭加速了新舊制度的更替過程。春秋是我國歷史上新舊制度的交替時期,戰爭打擊和削弱了奴隸主貴族集團,為新興地主階級的出現掃清了道路,奴隸制度迅速瓦解。(3)爭霸戰爭加快了中國統一的步伐。大國在爭霸中,開拓了疆土,使春秋初年的100多個國家,逐步縮減成10余國,形成了南方的楚,北方的晉、燕,東方的齊,西方的秦,東南的吳、越這幾個勢力中心,實現了區域性的統一。這為全國的統一奠定了基礎。(4)爭霸戰爭促進了民族交融。頻繁的戰爭帶來了空前的民族大遷徙和各族間的廣泛交流。中原的“諸華”“諸夏”在同周邊的戎、狄、蠻、夷等族的長期交往和斗爭中,出現了大規模的民族交融。小組合作探究建議將此活動設計打印出來,讓學生課上或課下完成。三、課堂小結四、結語春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奴隸社會的瓦解時期,在這一時期,由于春秋時期經濟的發展,各諸侯國開始擺脫周王室的控制,分封制開始崩潰,周王室衰微,諸侯開始進行爭霸戰爭,從而使春秋時期出現社會動蕩的局面。五、課后作業完成練習冊中的相關習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