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8張PPT)第二單元古代歐洲文明第5課羅馬城邦和羅馬帝國歷史九年級/上教學目標:1.了解羅馬文明的興衰過程;知道羅馬城邦的興起;了解羅馬共和國的民主、軍事制度及擴張;知道羅馬帝國盛與衰的原因。2.知道羅馬共和國時期平民與貴族的斗爭及其結果;理解《十二銅表法》的頒布在羅馬法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意義。目錄:一羅馬城邦二羅馬帝國三羅馬帝國的衰亡目錄與教學目標條條大路通羅馬!導入新課一羅馬城邦公元前1000年,羅馬城邦逐漸從意大利半島中部的臺伯河畔興起。1.羅馬城邦的興起位置:位于地中海中部,三面臨海,海岸線很長,亞平寧山脈貫穿半島。特點:山地眾多,利于畜牧業發展;西部地區河流縱橫,土地肥沃,適宜農作物生長。關于羅馬城的起源有一段傳說。相傳羅馬城創建人是孿生兄弟羅慕路斯和勒穆斯。他們的母親是一位國王的女兒。她的叔叔篡奪了王位,并派人把她生下的這對孿生兄弟投入臺伯河。兩個孩子被沖到河岸上,一只母狼照料他們。后來,一對牧羊夫婦收養了他們。兄弟二人長大后,得知了身世,合力殺死篡位者,恢復了王位,建立了新城。后來,新城被命名為“羅馬”。羅馬城的象征據傳說,羅馬城邦的最后一個國王小塔克文統治殘暴,引起人民的不滿,終于忍無可忍,揭竿而起,一舉推翻了君主制。以后,為了防止再次出現戕害人民的國王,羅馬人決定不再設立君主,而采用貴族共和制。共和制是指國家權力機關和國家元首由選舉產生的政體形式,它與君主制相對。采用這種政體的國家稱為共和國。2.羅馬共和國的建立《十二銅表法》(公元前450年)時間:公元前509年國家管理:國家的統治決策權掌握元老院手里,兩個權力相等的執政官主持日常政務公民大會是形式上的最高權力機關。羅馬設立了平民自己選出的兩名保民官,有權否決執政官與元老院提出的對平民不利的決議。元老院執政官公民大會(權力最大)在元老院、執政官和公民大會三種權力之間,存在嚴格的制約關系,彼此相互牽制,保持平衡。這種政治體系被后人認為是古代經典的政治體系之一,對后世的影響巨大。有權否決執政官與元老院提出對平民不利的決議。保民官為了維護平民的利益,公元前5世紀初,產生了保民官。保民官從平民會議中選出,最初為2人,后來增加到10人。保民官享有否決權,其權力之大甚至可以否決羅馬元老院的決議。除獨裁官外,只要是違背平民利益的決定,都有權否決。但其權力只限于羅馬的城區和近郊。不同點:雅典的民主是全部公民的直接民主,權力掌握在公民大會手中,所有公民都能擔任各級官職,能參政議政,選舉方式也是全民選舉抽簽選舉等;而羅馬的共和制實際上是貴族的民主制,重大權力掌握在元老院手中。羅馬共和國的民主制度與雅典民主制有何異同?共同點:都是奴隸主的民主,奴隸都沒有任何權利。《十二銅表法》頒布于羅馬廣場時的情景(想象畫)公元前450年,頒布了《十二銅表法》。內容:涉及訴訟程序、所有權和債務權、宗教法等;第3表債權人有權將不能如期還債的債務人送交法庭、戴枷拘禁、出賣為奴,甚至處死。第5表死者的財產需按其遺囑進行處理。第8表毀傷他人肢體而不能和解的,他人亦得以同態復仇而“毀傷其肢體”。第11表禁止貴族與平民通婚。——摘編自《十二銅表法》《十二銅表法》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據,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貴族對法律的曲解和濫用。它是古羅馬第一部成文法典,是羅馬法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但是平民與貴族的矛盾并沒有因此而消除,兩者之間的斗爭也并沒有因此而終止。3.羅馬共和國的擴張公元前3世紀,征服意大利通過布匿戰爭,打敗迦太基,控制西地中海地區公元前2世紀,稱霸地中海地區布匿戰爭是在古羅馬和古迦太基兩個古代奴隸制國家之間為爭奪地中海西部統治權而進行的一場著名戰爭。第一次布匿戰爭主要是在地中海上的海戰。開始在西西里島交戰,接著羅馬進攻迦太基本土,迦太基被打敗。第二次布匿戰爭是三個中最著名的戰爭。迦太基主帥漢尼拔率6萬大軍穿過阿爾卑斯山,入侵羅馬。羅馬則出兵馬賽切斷漢尼拔的補給,此時迦太基國內矛盾激發,漢尼拔回軍馳援,羅馬乘機進攻迦太基本土。迦太基戰敗,喪失全部海外領地,交出艦船,并向羅馬賠款。第三次布匿戰爭是一場羅馬以強凌弱的侵略戰爭。羅馬主動進攻,長期圍困迦太基城,迦太基不甘被進攻,于是奮起作戰??上ё詈箦忍鶓饠K遭屠城,領土成為羅馬的一個省份——阿非利加行省。布匿戰爭的結果是迦太基被滅,迦太基城也被夷為平地,羅馬爭得了地中海西部的霸權。【知識拓展】布匿戰爭4.斯巴達克起義(1)背景:在擴張中被征服地區的人被掠為奴隸,奴隸成為羅馬共和國的主要生產者。①奴隸成為羅馬共和國的主要生產者:在羅馬共和國里,奴隸使用非常普遍。奴隸數量多,工廠、農莊、礦場和家庭都廣泛使用奴隸,甚至一些醫生、教師、樂師也由奴隸充當。歷代元首有時也利用這些奴隸組成衛隊,駐守在宮廷之內。奴隸的辛勤勞動創造了輝煌的羅馬。②奴隸地位的低下:羅馬人還把奴隸當作角斗士。角斗士在羅馬的地位極其低下,在角斗場上,他們或者互相決斗,或者與獅子等猛獸拼殺,觀眾以觀看其生死掙扎為樂。(2)過程:公元前73年,斯巴達克發動奴隸起義,起義隊伍迅速壯大,聲勢浩大,多次打敗羅馬軍團。(3)結果:被血腥鎮壓。(4)意義:沉重打擊了奴隸制,加速了羅馬共和國的衰落。二羅馬帝國隨著版圖的迅速擴大、人口的日益膨脹和社會矛盾的不斷復雜化,羅馬的社會危機空前嚴重。原來的共和制難以繼續維持,必須依靠一個強有力的政權——帝制公元前49年,凱撒獲得無期限的獨裁權力。在入主羅馬之后實行一系列政策,使羅馬由共和制向帝制轉變邁出了關鍵的一步。1.羅馬帝國的建立把共和國變成帝國的執政官:凱撒愷撒(公元前101-公元前44年)羅馬共和國末期杰出的軍事統帥、政治家。公元前49年,凱撒奪取了政權,強迫元老院授予他“終身獨裁官”的職位,擁有帝王一般的權力。愷撒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但卻觸動元老們的利益,引起元老貴族的不滿。公元前44年,愷撒走入元老院,幾名身藏短劍的刺客一擁而上,被連捅了23刀后,56歲的愷撒橫尸廳前,成為古代恐怖主義最有代表性的犧牲品之一。刺殺凱撒屋大維1.羅馬帝國建立的標志公元前27年,屋大維自稱共和國的“元首”,獨攬大權,成為事實上的皇帝,羅馬從此進入帝國時代。屋大維是凱撒妹妹的孫子。公元前27年,屋大維成為羅馬的軍事獨裁者。為了避免遭到和凱撒同樣的命運,屋大維并不急于稱帝,而是以“元首”的身份進行統治。元首控制元老院,并獨攬軍事、司法、行政、宗教等大權,實際上就是皇帝。屋大維創立的元首制實際上是披著共和外衣的隱蔽的君主制,羅馬帝國從此開始。2.羅馬帝國的興盛公元2世紀,羅馬成為一個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地中海成為其內海(地中海成為羅馬人的小澡盆)。屋大維統治羅馬40余年,這以后將近200年,羅馬政局穩定,經濟、文化繁榮,被稱為“羅馬的和平”時期。四通八達的道路把羅馬大帝國的各個部分聯結為一個整體,羅馬是羅馬帝國的中心。“條條道路通羅馬”的諺語就形象地描述出羅馬帝國當時交通發達,商業繁榮的景象。2世紀羅馬帝國成為地跨歐、亞、非三大洲大帝國,地中海成為其內湖。2.羅馬帝國的擴張三羅馬帝國的衰亡3世紀,羅馬帝國陷入長期的政治、經濟大危機。統治者爭斗混戰不斷,人民起義此起彼伏,農業萎縮,工商業衰落,財政危機,民生凋敝。1.羅馬帝國衰亡的原因4世紀末,在野蠻民族“日耳曼人”的進攻下羅馬帝國分裂為“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476年,日耳曼人滅掉了西羅馬帝國標志著西歐奴隸社會結束。也標志著“歐洲封建社會開始”。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原因外因:分裂:公元4世紀末,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個帝國滅亡:內因:公元3世紀,羅馬帝國陷入長期的政治、經濟大危機;公元375年,日耳曼人開始入侵羅馬帝國;羅馬城邦羅馬共和國地中海霸主斯巴達克起義羅馬帝國分裂西羅馬滅亡東羅馬滅亡公元前公元前公元前公元前公元前公元1000509年2世紀73年27年2世紀395年476年1453年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黃金時期政治公民大會元老院執政官保民官十二銅表法布匿戰爭滅迦太基共和國衰落屋大維橫跨歐亞非地中海成為內湖標志著西歐奴隸社會結束法律內部危機外族入侵羅馬城邦羅馬共和國稱霸地中海羅馬帝國帝國分裂西羅馬帝國(前1000年)(前509年)(前2世紀)(前27年)(395年)(476年滅亡)東羅馬帝國(1453年滅亡)課堂小結板書設計作業完成練習冊中的相關習題。歷史九年級/上謝謝觀看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5課羅馬城邦和羅馬帝國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了解羅馬文明的興衰過程;知道羅馬城邦的興起;了解羅馬共和國的民主、軍事制度及擴張;知道羅馬帝國盛與衰的原因。2.知道羅馬共和國時期平民與貴族的斗爭及其結果;理解《十二銅表法》的頒布在羅馬法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意義。【重點】羅馬歷史發展的基本脈絡;《十二銅表法》。【難點】羅馬進入帝國的原因、羅馬帝國分裂的原因:理解古代羅馬共和國和羅馬帝國的奴隸制性質。【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圖片:條條大路通羅馬!二、新課講解模塊一、羅馬城邦1.羅馬城邦的興起位置:位于地中海中部,三面臨海,海岸線很長,亞平寧山脈貫穿半島。特點:山地眾多,利于畜牧業發展;西部地區河流縱橫,土地肥沃,適宜農作物生長。圖片:公元前1000年,羅馬城邦逐漸從意大利半島中部的臺伯河畔興起。關于羅馬城的起源有一段傳說。相傳羅馬城創建人是孿生兄弟羅慕路斯和勒穆斯。他們的母親是一位國王的女兒。她的叔叔篡奪了王位,并派人把她生下的這對孿生兄弟投入臺伯河。兩個孩子被沖到河岸上,一只母狼照料他們。后來,一對牧羊夫婦收養了他們。兄弟二人長大后,得知了身世,合力殺死篡位者,恢復了王位,建立了新城。后來,新城被命名為“羅馬”。2.羅馬共和國的建立據傳說,羅馬城邦的最后一個國王小塔克文統治殘暴,引起人民的不滿,終于忍無可忍,揭竿而起,一舉推翻了君主制。以后,為了防止再次出現戕害人民的國王,羅馬人決定不再設立君主,而采用貴族共和制。共和制是指國家權力機關和國家元首由選舉產生的政體形式,它與君主制相對。采用這種政體的國家稱為共和國。時間:公元前509年國家管理:1.國家的統治決策權掌握元老院手里,兩個權力相等的執政官主持日常政務2.公民大會是形式.上的最高權力機關。3.羅馬設立了平民自己選出的兩名保民官,有權否決執政官與元老院提出的對平民不利的決議。4.《十二銅表法》(公元前450年)在元老院、執政官和公民大會三種權力之間,存在嚴格的制約關系,彼此相互牽制,保持平衡。這種政治體系被后人認為是古代經典的政治體系之一,對后世的影響巨大。為了維護平民的利益,公元前5世紀初,產生了保民官。保民官從平民會議中選出,最初為2人,后來增加到10人。保民官享有否決權,其權力之大甚至可以否決羅馬元老院的決議。除獨裁官外,只要是違背平民利益的決定,都有權否決。但其權力只限于羅馬的城區和近郊。羅馬共和國的民主制度與雅典民主制有何異同?共同點:都是奴隸主的民主,奴隸都沒有任何權利。不同點:雅典的民主是全部公民的直接民主,權力掌握在公民大會手中,所有公民都能擔任各級官職,能參政議政,選舉方式也是全民選舉抽簽選舉等;而羅馬的共和制實際上是貴族的民主制,重大權力掌握在元老院手中。公元前450年,頒布了《十二銅表法》。內容:涉及訴訟程序、所有權和債務權、宗教法等;第3表債權人有權將不能如期還債的債務人送交法庭、戴枷拘禁、出賣為奴,甚至處死。第5表死者的財產需按其遺囑進行處理。第8表毀傷他人肢體而不能和解的,他人亦得以同態復仇而“毀傷其肢體”。第11表禁止貴族與平民通婚。——摘編自《十二銅表法》《十二銅表法》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據,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貴族對法律的曲解和濫用。它是古羅馬第一部成文法典,是羅馬法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但是平民與貴族的矛盾并沒有因此而消除,兩者之間的斗爭也并沒有因此而終止。3.羅馬共和國的擴張1.公元前3世紀,征服意大利2.通過布匿戰爭,打敗迦太基,控制西地中海地區3.公元前2世紀,稱霸地中海地區【知識拓展】布匿戰爭布匿戰爭是在古羅馬和古迦太基兩個古代奴隸制國家之間為爭奪地中海西部統治權而進行的一場著名戰爭。第一次布匿戰爭主要是在地中海上的海戰。開始在西西里島交戰,接著羅馬進攻迦太基本土,迦太基被打敗。第二次布匿戰爭是三個中最著名的戰爭。迦太基主帥漢尼拔率6萬大軍穿過阿爾卑斯山,入侵羅馬。羅馬則出兵馬賽切斷漢尼拔的補給,此時迦太基國內矛盾激發,漢尼拔回軍馳援,羅馬乘機進攻迦太基本土。迦太基戰敗,喪失全部海外領地,交出艦船,并向羅馬賠款。第三次布匿戰爭是一場羅馬以強凌弱的侵略戰爭。羅馬主動進攻,長期圍困迦太基城,迦太基不甘被進攻,于是奮起作戰。可惜最后迦太基戰敗慘遭屠城,領土成為羅馬的一個省份——阿非利加行省。布匿戰爭的結果是迦太基被滅,迦太基城也被夷為平地,羅馬爭得了地中海西部的霸權。4.斯巴達克起義(1)背景:在擴張中被征服地區的人被掠為奴隸,奴隸成為羅馬共和國的主要生產者。①奴隸成為羅馬共和國的主要生產者:在羅馬共和國里,奴隸使用非常普遍。奴隸數量多,工廠、農莊、礦場和家庭都廣泛使用奴隸,甚至一些醫生、教師、樂師也由奴隸充當。歷代元首有時也利用這些奴隸組成衛隊,駐守在宮廷之內。奴隸的辛勤勞動創造了輝煌的羅馬。②奴隸地位的低下:羅馬人還把奴隸當作角斗士。角斗士在羅馬的地位極其低下,在角斗場上,他們或者互相決斗,或者與獅子等猛獸拼殺,觀眾以觀看其生死掙扎為樂。(2)過程:公元前73年,斯巴達克發動奴隸起義,起義隊伍迅速壯大,聲勢浩大,多次打敗羅馬軍團。(3)結果:被血腥鎮壓。(4)意義:沉重打擊了奴隸制,加速了羅馬共和國的衰落。模塊二、羅馬帝國隨著版圖的迅速擴大、人口的日益膨脹和社會矛盾的不斷復雜化,羅馬的社會危機空前嚴重。原來的共和制難以繼續維持,必須依靠一個強有力的政權——帝制1.羅馬帝國的建立公元前49年,凱撒獲得無期限的獨裁權力。在入主羅馬之后實行一系列政策,使羅馬由共和制向帝制轉變邁出了關鍵的一步。愷撒(公元前101-公元前44年)羅馬共和國末期杰出的軍事統帥、政治家。公元前49年,凱撒奪取了政權,強迫元老院授予他“終身獨裁官”的職位,擁有帝王一般的權力。愷撒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但卻觸動元老們的利益,引起元老貴族的不滿。公元前44年,愷撒走入元老院,幾名身藏短劍的刺客一擁而上,被連捅了23刀后,56歲的愷撒橫尸廳前,成為古代恐怖主義最有代表性的犧牲品之一。1.羅馬帝國建立的標志公元前27年,屋大維自稱共和國的“元首”,獨攬大權,成為事實上的皇帝,羅馬從此進入帝國時代。屋大維是凱撒妹妹的孫子。公元前27年,屋大維成為羅馬的軍事獨裁者。為了避免遭到和凱撒同樣的命運,屋大維并不急于稱帝,而是以“元首”的身份進行統治。元首控制元老院,并獨攬軍事、司法、行政、宗教等大權,實際上就是皇帝。屋大維創立的元首制實際上是披著共和外衣的隱蔽的君主制,羅馬帝國從此開始。2.羅馬帝國的興盛公元2世紀,羅馬成為一個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地中海成為其內海(地中海成為羅馬人的小澡盆)。屋大維統治羅馬40余年,這以后將近200年,羅馬政局穩定,經濟、文化繁榮,被稱為“羅馬的和平”時期。四通八達的道路把羅馬大帝國的各個部分聯結為一個整體,羅馬是羅馬帝國的中心。“條條道路通羅馬”的諺語就形象地描述出羅馬帝國當時交通發達,商業繁榮的景象。2.羅馬帝國的擴張2世紀羅馬帝國成為地跨歐、亞、非三大洲大帝國,地中海成為其內湖。模塊三、羅馬帝國的衰亡1.羅馬帝國衰亡的原因3世紀,羅馬帝國陷入長期的政治、經濟大危機。統治者爭斗混戰不斷,人民起義此起彼伏,農業萎縮,工商業衰落,財政危機,民生凋敝。4世紀末,在野蠻民族“日耳曼人”的進攻下羅馬帝國分裂為“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476年,日耳曼人滅掉了西羅馬帝國標志著西歐奴隸社會結束。也標志著“歐洲封建社會開始”。分裂:公元4世紀末,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個帝國滅亡: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三、課后小結四、板書設計五、課后作業完成練習冊中的相關習題。視頻:古羅馬大事年表-從羅馬建城至西羅馬帝國滅亡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古羅馬大事年表-從羅馬建城至西羅馬帝國滅亡.mp4 第5課 羅馬城邦和羅馬帝國 教案.docx 第5課 羅馬城邦和羅馬帝國 課件.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