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單元政治制度【知識梳理】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與發展1.秦朝的政治制度(1)背景:①春秋時期,貴族等級分封制開始解體;戰國時期,各國君主權力加強,郡縣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開始產生。②秦的統一結束了長期戰爭的混亂局面。(2)內容①中央:皇帝之下設三公九,國家重大事務往往由公卿進行延議,最后由皇帝裁決。②地方:在全國推行縣制,郡縣主要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命。③文書:各級官像機構以文書推行行政管理。2.兩漢至明清時期政治制度的演變(1)中央行政制度①漢承秦制,中央行政制度仍為三公九卿制。漢武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設立中朝,東漢將尚書臺確立為新的行政中樞。②隋唐時期,三省六部制確立,標志著中央行政制度發展到一個新階段,三省六部制體系完整,職責分明,相互制約,可以有效履行封建國家的不同職能。③宋代設樞密院掌管軍政,三司掌握財政大權,分割宰相的權力。元朝實行中書省總理全國政務的中樞制度。④明清時期:明太祖廢除中書省和宰相。后來,設立內閣備皇帝顧問。清朝雍正帝設立軍機處,逐漸成為掌管處理全國軍政事務的中樞。(2)地方行政制度的演變①漢:地方行政制度沿襲秦朝的郡、縣二級制。漢初,地方行政制度中還包括王國和侯國,東漢晚期,原來的監察區“州”變為一級行政機構,形成州、郡、縣三級制。②隋唐至宋代:隋朝廢郡,以州統縣,實行州、縣二級制,唐朝沿用。唐朝把“道”作為中央派出的監察機構。后來,道變成州、縣以上的一級行政實體,宋朝地方行政機構分為州(府、軍、監)和縣二級,后又改道為路,主要職責是監督州縣各級官吏,從而形成路,州(府),縣三級制。③元明清:元朝在地方設置行中書省,后來,行省演化為地方常設的最高一級行政機構,形成了省、路、府、州、縣多級行政制度,明清時期,形成省、府、縣三級行政制度。【典型例題】1.有學者指出:西周時代,大宗宗子如果沒有親生子,便需要從同族中收養族人之“支子”為自己的繼承人,這便是宗法制度中的大宗“收族”現象。據此可知()A.宗法制度逐漸走向完善B.大宗小宗可以相互補充C.分封制是宗法制的基礎D.宗法制繼承原則遭到破壞2.西漢文、景時期,士人大力抨擊漢初“承秦之敗俗”,提倡立新去舊的“更法”“改制”,要求通過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興禮樂等來重新審視漢初對“秦制”的繼承,建立“漢制”的新標準、新內容。這一現象()A.推動了儒學的興盛B.促成了風俗文明化C.糾正了秦制的弊端D.維護了君主的統治3.唐代地方鄉族勢力較為關注地方官員的去留,有時會“詣闕”請求官員留任,或帶領民眾截道攔留官員,直接干涉地方官員的任免。而中央也重視向以耆老為代表的地方民眾核實該官員的治績是否屬實。這些舉措()A.有利于穩定基層社會秩序B.保障了中央政府的政治權威C.強化了對地方官員的監督D.反映了“家天下”觀念的弱化【知識梳理】二、西方國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變1.古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1)古希臘①雅典,是古典民主城邦的代表,國家權力掌握在公民大會,議事會,官員和陪審法庭手中。②斯巴達,是希臘城邦國家中寡頭政治的代表。雖然公民大會是名義上國家最高權力機關,但王位世襲且國王壟斷了軍事統帥權;長老會議員終身任職;監察官從全體公民中選舉產生,一年一任。(2)羅馬①羅馬共和國,國家權力由執政官,元老院和公民大會掌握,具有濃厚的貴族寡頭特征。②羅馬帝國,公元前1世紀末,羅馬共和國崩潰,羅馬帝國建立,皇帝(元首)掌握羅馬國家的權力。中古西歐的封建制度(1)封建制度:日耳曼人君主把征服的地區分封,逐漸形成了以封君封臣為基本特征的封建制度。同時,世俗王權和基督教會的權力長期并立。(2)法國的等級君主制:14世紀初,法國國王為對抗教皇,召開三級會議,三級會議的召開,標志著法國進入等級君主制階段。(3)英國的議會君主制:13世紀初,英國貴族、騎士和市民迫使國王簽署《大憲章》,議會權力逐漸加強。14世紀中英國進入議會君主制時期。3.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產生與發展(1)英國君主立憲制:17世紀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奠定了君主立憲制的基礎。18世紀,英國逐漸形成內閣制度。(2)美國民主共和制:1787年,美國制定憲法,規定美國是聯邦制共和國,聯邦政府實行三權分立。(3)法國的共和制:法國大革命后,共和制的確立經歷了長期過程,1875年通過的新憲法,最終確立了共和制。【典型例題】4.歷史留下了無盡的諷刺:三十僭主(雅典歷史上最殘暴的統治者)恨蘇格拉底入骨,但不敢殺他;雅典民主派卻以絕對公平的陪審團,通過真正民主的程序,判處蘇格拉底死刑。從蘇格拉底案可判斷()A.雅典民主政治不及僭主政治開明公正B.公民普遍參與政治容易導致權力濫用C.雅典民主程序的公正體現了法律的公正D.民主程序的公正并不能保證結果的公正5.錢乘旦指出:英國歷史上有兩種主要傾向:保守主義與激進主義,它們來自同一傳統,并且前者承認有限變革的必要性,后者又具有眷戀傳統的心理,因此雙方能在一定范圍內彼此滲透、互相轉換,這樣也就開通了英國式的發展道路——漸進改革之路,從而使英國歷史發展很少大起大落,較少曲折反復。這表明英國式的發展道路()A.體現了兩黨的政治智慧B.植根于久遠的歷史傳統C.避免了暴力革命的發生D.指明了啟蒙運動的方向【知識梳理】三、中國近代至當代政治制度的演變1.民國時期的政治制度(1)民國初期: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為防止袁世凱獨裁,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2)北洋軍閥統治:袁世凱在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后,宋教仁等人想通過議會斗爭實現資產階級民主政治,以失敗告終。(3)國民政府時期①“訓政”:1928年,中國國民黨宣告訓政時期開始,國民黨的“訓政”就是剝奪人民權利的一黨專政。②“憲政”:1948年,國民黨打出“行憲”招牌,企圖以此為其獨裁統治披上“憲政”的外衣,但最終逃脫不了崩潰的命運。2.中國共產黨在根據地和解放區的制度探索(1)中華蘇維埃共和國:1931年,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代表大會在江西瑞金召開,宣布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政府正式成立,這是創建人民革命政權的嘗試。(2)抗日民主政權: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主根據地逐步擴大。為鞏固抗日根據地,中國共產黨通過“三三制”原則加強了抗日民主政權的建設。(3)解放戰爭時期①行政區建設:隨著解放戰爭戰局的發展變化和解放區的日益擴大,中國共產黨在政權建設上采取在解放區設置行政區的辦法,為新中國的政權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②理論建設:新中國成立前夕,毛澤東發表《論人民民主專政》,為建立人民共和國奠定了理論基礎。3.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制度(1)新中國成立初期:初步建立①人民代表大會制度: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召開,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標志著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正式建立起來。②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的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確立。1956年,中共中央提出了“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八字方針。(2)曲折發展:1957年以后的反右派斗爭擴大化和“文化大革命”十年,使社會主義政治制度遭到嚴重破壞。(3)改革開放新時期:1982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成為新時期治國安邦的總章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將長期存在和發展”被寫入憲法使得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走上制度化軌道。(4)邁入新時代①2013年,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把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②2019年,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突出強調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典型例題】6.《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羅列了人民應當享有的各種自由權利,但對政府非法侵犯人民自由未設任何救濟方法。如第15條規定:“本章所載人民之權利,有認為增進公益、維持治安、或非常緊急必要時,得依法律限制之。”這()A.以立法形式維護了資產階級的利益B.推動了民主法制觀念廣泛傳播C.為行政權侵犯司法獨立留下了隱患D.為責任內閣制提供了法律依據7.陜甘寧邊區“三三制”政權建設嚴格控制共產黨員的從政比例,保證共產黨員、非黨的左派和不左不右的中間派各占三分之一,它創造性地實現選舉民主與協商民主的有機結合。這一政權()A.具有新民主主義性質B.是人民民主統一戰線C.三權分立的民主政權D.無產階級專政的政權8.《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中寫道,(中國)新政府24個部長中的11個是小黨派的代表或無黨派“民主人士”,“雖然政權顯然由中共掌握,但這些職位不僅僅是形式。更廣義地說,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初期,對有威望的非黨人士的意見是真心去征求的”。這主要說明()A.中國特色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已經確立B.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為民主黨派的創立創造條件C.中國特色的政治協商制度已經形成D.新中國使民主黨派獲得了執政權力【知識梳理】四、中國歷代變法和改革1.中國古代的重大變法和改革(1)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最為徹底的變法,打擊了貴族特權,促進了封建政治,經濟、軍事的發展,為秦成就統一霸業奠定了基礎。(2)孝文帝改革:439年,北魏統一北方,面對民族交融的潮流,北魏孝文帝進行改革,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為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3)北宋的改革①范仲淹改革:北宋中期,面對內憂外患的局面,大臣范仲淹主張改革腐敗的官像機構。新法觸犯了大官像大地主的利益,很快失敗。②王安石變法:1069年,王安石以富國強兵為目的進行變法,變法初期取得了顯著成效,但王安石變法涉及面廣阻力大,有些措施也欠妥當,最終失敗。張居正改革:1572年,明神宗任用張居正進行改革張居正輔政十年,國家財政收入增加,社會矛盾相對級和,產重的封建統治危機得到暫時緩解。張居正死后,除一條鞭法外,其他改革幾乎全部廢止。2.中國近代的改革探索(1)戊戌變法: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極大地震撼了中國社會。1898年,光緒帝頒布一系列變法詔令。戊戌變法觸犯了守舊勢力的利益,最終失敗。但戊戌變法在社會上起到了思想啟蒙作用,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2)清末新政:為了應付日益嚴重的統治危機,1901年,清政府宣布實行“新政”。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但新政并沒有使清政府擺脫內外困境。(3)民國的改革:南京臨時政府和國民政府都陸續推行了一些改革措施。但由于民國時期政局動蕩,國家始終未能實現實質上的統一,這些改革多以失敗告終。3.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重大改革(1)社會主義制度建立:新中國成立后,在短時間內完成了社會主義革命,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成功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2)改革開放①偉大決策: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2012年,中共十八大確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目標;2017年,中共十九大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②偉大成就:改革開放極大改變了中國的面貌、中華民族的面貌、中國人民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典型例題】9.20世紀30年代美國農業出現大危機,受王安石變法啟發,時任美國農業部長的華萊士在美國建立常平倉制度穩定物價,設立商品信貸公司為農民提供農業貸款,為美國走出大蕭條奠定了基礎。這表明()A.王安石的經濟思想具有一定的現代性B.常平倉的建立解決了美國農業大危機C.常平倉制是現代商品信貸的主要形式D.王安石變法受到美國政界的高度關注10.1908年,馬星馳在《神州日報》上發表了下圖漫畫《圖窮匕見》。該漫畫意在()A.說明袁世凱復辟帝制失民心B.諷喻清政府官場政治的腐敗C.揭露清政府政體改革的實質D.反映廣大民眾抗拒政治宣傳11.“剛分田之后的景象,看起米的確很滑稽,每戶的田,西一條,東一塊,有的用牲口耕,有的連牲口都用不上,索性用人拉犁耕……從機耕退到人耕,確實令人感到可笑,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卻高漲起來了。”這一現象表明當時()A.生產力發展水平出現了倒退B.收益全部歸農戶刺激農業生產C.農村生產組織形式出現變革D.土地所有權變更調動了積極性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西周時期如果大宗宗子沒有親生子,可收養族人之“支子”作為繼承人,這是對嫡長子繼承制下的特殊情況的補充規定,可見當時宗法制逐漸走向完善,而不是宗法制遭到破壞,故A項正確,D項錯誤;B項中的“相互補充”材料不能體現,排除;宗法制是實行分封制的基礎,C項與史實不符,排除。2.答案:A解析:漢初,承秦制,吏治比較嚴酷;文景時期,士人要求“更法”、興禮樂、“重新審視漢初對‘秦制’的繼承”;漢武帝時,獨尊儒術;綜合可知,A項正確。材料內容主要是在政治、文化領域,B項排除。材料中士人的主張,目的并非糾正秦制弊端,排除C項。士人們提出這些主張主要是為了重建漢制,建立良好的統治秩序,排除D項。3.答案:A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唐代地方鄉族勢力利用輿論影響地方政治運作,或直接參與地方政治,顯示了唐朝基層制度設計的某些合理性,因為它給基層社會提供了一定的民意表達渠道和理性的政治訴求機會,這些都有助于化解地方矛盾,維護基層社會秩序的穩定,A項正確;B,C兩項只是反映了材料的部分內容,不夠全面,排除;“家天下”觀念是指政權在一家一姓中傳承,不符合材料主旨,D項錯誤。4.答案:D5.答案:B解析:英國在光榮革命后之所以形成漸進式的發展之路,很大程度上是受保守主義影響,據材料可知保守主義傳統在英國歷史上根深蒂固長期存在,故選B項;材料主旨是保守主義思想對英國形成漸進式改革道路的影響,并未體現兩黨的作用,排除A項;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期間一度發生暴力流血,國王查理一世被處決,排除C項;受保守主義思想影響的英國漸進式改革道路與啟蒙運動的方向無關,排除D項。6.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由材料可知《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對政府非法侵犯人民自由未設任何救濟方法”,且規定特殊時期人民的權利“得依法律限制之”,從而為行政權侵犯司法獨立留下了隱患,人民權利不能得到真正保障,故C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人民的權利無法得到根本保障,故A項錯誤;這一規定不利于民主法治觀念的傳播,故B項錯誤;材料信息與責任內閣制無關,故D項錯誤。7.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抗日戰爭時期的根據地建設。陜甘寧邊區政權是一個抗日民主政權,其任務是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與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任務基本一致,故選A項;人民民主統一戰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出現的,故排除B項;“三三制”指的是抗日民主政權中的人員的分配比例,是為了團結抗日,不是三權分立,故排除C項;“三三制”政權中存在左派和中間派,并非無產階級專政,故排除D項。8.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政治協商制度。根據材料中“新政府24個部長中的11個是小黨派的代表或無黨派‘民主人士’”可判斷,這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形成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故選C。9.答案:A10.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清末新政。據題目“1908年”和漫畫信息“預備立憲,考察憲政”,且書中的匕首指向“專制之真面目”,可知漫畫的寓意為:清朝官員費力地宣揚“預備立憲,考察憲政”的最終目的還是“專制”,故選C項;袁世凱復辟帝制,與題目時間不符,排除A項;漫畫無法體現官員腐敗,排除B項;D項對漫畫理解錯誤,排除。11.答案:C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