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附件3課時教學設計學段:_八年級上冊_學科:_歷史_備課教師_章節名稱單元主題19世紀中期中國近代民族危機來臨與抗爭的開始第2課第二次鴉片戰爭學時1課時課標要求簡述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俄國通過不平等條約割占中國北方大片領土的侵略史實內容與學情分析內容分析本課屬于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一章中第二節課。本節課主要學習三部分內容:英法再次發動侵華戰爭;火燒圓明園與《北京條約》的簽訂;沙俄侵占中國北方大片領土學習這部分內容,首先要了解中國近代史是一部遭受列強侵略的屈辱史。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列強接連不斷發動侵華戰爭,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嚴重破壞了中國主權,使中國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856-1860年,為擴大侵略權益,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英、法等資本主義國家再次發動了侵華戰爭。這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繼續,歷史上稱為第二次鴉片戰爭。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侵略者所到之處無惡不作,犯下了滔天罪行。火燒圓明園,在中華民族歷史上留下了永遠洗刷不掉的恥辱。美國和沙俄也趁火打劫,充當英、法的幫兇。戰爭前后,清政府被迫與列強簽訂了《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璦琿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造成了比鴉片戰爭更加嚴重的后果:英國割占中國九龍司地方一區,沙俄割占中國東北、西北大片領土,使中國領土完整遭到極大破壞;外國公使進駐北京,使外國侵略者取得了影響、操縱和控制清政府的重要手段;增加大批商埠,使外國侵略勢力從東南沿海擴大到沿海各省,并深入內地。總之,第二次艷片戰爭使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學習重點第二次鴉片戰爭的進程,列強侵華罪行學習難點理解第二次鴉片戰爭給中國近代民族危機帶來的影響學情分析本節課的授課對象是八年級學生。八年級學生思維比較活躍,學習歷史的興趣較濃。通過第一節課的學習,學生已經了解,由于中國落后于世界發展的潮流,被列強侵略的史實,對于本節課的學習理解不會很難。學生可以結合第一節課內容的學習方法來了解本節課的重難點內容。近幾年來,圓明園鼠首頭像的回歸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學生對于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好奇心,而生活條件和交通發達使學生能夠去到圓明園遺址等地親身感受歷史的印記,這些也為本節課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學習目標1.通過閱讀教材8-12頁內容及輔助欄內容(“問題思考”和“第二次鴉片戰爭形勢圖”“研讀材料”“相關事實”),結合相關史料,能夠指出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的目的、過程和結果,概述沙俄侵占了中國北方大片領土等基本史實。2.通過列舉《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璦琿條約》等條約內容,分析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影響。3.通過展示材料,分析中國近代遭受的民族危機原因。學生課前需要做的準備工作預習本課關于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目的,經過,影響。完成學歷案基礎知識的填寫。學習策略講讀法、圖示法、史料分析法、比較分析法、小組討論法。自主探究策略:通過觀察戰爭形勢圖、被帝國主義占領圖閱讀相關材料來來分析相關內容。問答策略:通過提出問題與解決問題的方法來逐一掌握知識點。學習環節學習任務設計與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自主學習、小組活動、課堂展示)設計意圖落實目標導入新課讓學生知道要到哪里去1.回顧上節課所學內容,說說鴉片戰爭的原因。[圖片展示并引導提問]2.北京是中國七大古都之一,有許多珍貴的歷史文物。在北京西郊有一個兼具江南和江北風光的“萬園之園”──圓明園。(多媒體展示圓明園的圖片)它綜合了中西建筑的精粹,收藏著難以數計的奇珍異寶、藝術精品、古玩字畫、圖書典籍。然而,當我們前往北京參觀游覽時,看到的卻是斷壁殘垣,園內的古籍珍寶蕩然無存。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導致這一現象的出現嗎?鴉片戰爭中,中國戰敗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但英、法等國欲望未滿足,又挑起戰火,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1.學生思考并回答鴉片戰爭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2、學生根據常識思考并回答圓明園被毀原因。回顧舊知,強化記憶。由圖片導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有利于學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學習效率。活動一學習任務與學習目標相對應一、英法再次發動侵華戰爭[材料分析]引導學生閱讀教材P8“相關史事”。并回答問題。[展示圖片]見多媒體2、1854年,《南京條約》已修約滿十二年。英國曲解中美《望廈條約》關于十二年后貿易及海面各款稍可變更的規定,援引最惠國待遇,向清政府提出全面修改《南京條約》的要求。法、美兩國頁分別要求修改條約。清政府表示拒絕,交涉沒有結果。于是,西方列強決心對中國發動一場新的侵略戰爭。[展示圖片]見多媒體3.引導學生閱讀教材P9內容。找出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具體經過。4.引導學生閱讀教材P9內容《天津條約》簽訂的時間、國家,簡述通過《天津條約》西方列強獲得的特權。隨后,英、法、美通過與清政府簽訂的《通商章程善后條約》有獲得的權益。。學生分小組談論并探究學生通過閱讀P8“相關史事”回答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2.通過史料分析,對第二次鴉片戰爭原因進一步了解。通過結合教材P9內容,認識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經過(第一階段)。感受帝國主義國家對中國一步步的侵略,從而培養學生愛國情懷。4.學生自主學習,閱讀教材P9內容,思考并回答問題:《天津條約》簽訂的時間、國家,簡述通過《天津條約》西方列強獲得的特權。隨后,英、法、美通過與清政府簽訂的《通商章程善后條約》有獲得的權益。達標檢測:1、政府給葛羅男爵的訓令說:我們所想修訂的正是為了要在更大的程度上,為我們的商業打開通向天朝帝國的道路。這說明列強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目的是()A.搶占殖民地B.解決爭端C.促進清朝商業發展D.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通過設問,引導學生思考。引導學生更好的理解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培養學生提煉信息和語言表達的能力。活動二學習任務與學習目標相對應二、火燒圓明園與《北京條約》的簽訂1.播放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視頻,引導學生回答:(1)視頻中的皇家園林指的是什么?所反映的事件發生于哪一年?是哪國制造的?(2)結合視頻與教材P10“材料研讀”,談談你對這件事的感受。(多媒體展示圖片)2、展示有關圓明園殘跡的圖片,有人主張重新修復圓明園,你的看法是什么?3、展示圖片并引導學生閱讀教材P11內容,回答《北京條約》又是怎么回事,主要內容及其危害。學生觀看視頻并獲取信息回答:(1)視頻中的皇家園林指的是什么?所反映的事件發生于哪一年?是哪國制造的?(2)小組討論并回答:勿忘國恥,振興中華。落后就要挨打。祖國強盛,國民才可不受欺辱。我們應該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2.小組討論并回答對于主張重新修復圓明園的看法,并得出不修復有助于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讓后人認識到“落后就要挨打,弱國無外交”的道理。3.學生觀看圖片并閱讀教材P11討論并回答《北京條約》是什么,主要內容及《北京條約》的簽訂給中國帶來的危害。課堂檢測:2、在近代時期,時常可見外國軍艦和商船在長江口岸自由航行。請問這種局面是從何時開始的?()A.《南京條約》簽訂后B.《天津條約》簽訂后C.《北京條約》簽訂后D.《虎門條約》簽訂后多角度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注意力和興趣。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培養學生對歷史事件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知識的識記能力。培養學生分析歸納問題的能力。活動三學習任務與學習目標相對應三、沙俄侵占中國北方大片領土1、展示《沙俄侵占中國北方領土示意圖》并引導學生思考通過這些條約俄國割占了中國什么方位的多少領土?2、展示因不平等條約所設通商口岸由沿海地區擴大到內陸腹地圖片引導學生歸納出第二次鴉片戰爭給中國帶來的影響。[教師總結]3.引導學生通過完成表格回答為什么說第二次鴉片戰爭是鴉片戰爭的繼續與擴大。課堂小結:第二次鴉片戰爭是西方列強為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而發動的又一次大規模侵華戰爭。在這場戰爭中,中國喪失了更多的領土和主權,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更充分驗證了“落后就要挨打”的歷史教訓。我們要發奮圖強,增強綜合國力,使中華民族更加強大。1.學生觀看示意圖并結合教材第三子目內容回答俄國割占了中國什么方位的多少領土。而這足以體現了列強的野蠻,貪婪。2、學生通過觀看通商口岸由沿海地區擴大到內陸腹地圖,歸納出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后中國的主權進一步遭到破壞,沙俄占領中國北方大片領土。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等影響。3.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完成表格,從戰爭根本原因、性質、侵略國家、開放口岸和影響等方面來回答為什么說第二次鴉片戰爭是鴉片戰爭的繼續與擴大?學生討論分析總結原因:列強的入侵和清政府腐朽黑暗的專制統治課堂檢測:3、歷史學習要學會區分史實和歷史結論。下列各項中,屬于歷史結論的是()A英國以“亞羅號事件”為借口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B.1858年,英法聯軍北上,攻陷大沽炮臺,逼近天津C.第二次鴉片戰爭使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D.《北京條約》中,清政府承認《天津條約》有效,又增開天津為商埠培養學生解讀地圖信息以及理解問題實質的能力。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總結歸納的能力。達標檢測1、1860年,英法聯軍搶劫并燒毀圓明園。他們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A.掩蓋侵略罪行B.掠奪圓明園財寶C.以野蠻方式迫使清政府妥協D.炫耀武力2、陳旭麓在《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中寫道:持續四年之久的第二次鴉片戰爭把沉重的震撼帶給了中國社會的中樞,下列史實能說明以上觀點的是()①戰爭爆發于1856年②英軍炮轟廣州,挑起戰爭③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④英法聯軍占領安定門,控制北京城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板書設計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