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九年級歷史上第4課《希臘城邦和亞歷山大帝國》教案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知道古希臘城邦及雅典民主政治制度;2.了解亞歷山大大帝以及亞歷山大東征的意義。能力目標:通過地圖,分析希臘的地理特征對希臘政治的影響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能運用辯證的唯物史觀正確認識雅典的政治制度,認識戰爭與文化交融的關系。教學過程:2004年第28屆雅典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和2009年始于希臘的債務危機,使全球再次認識了希臘,希臘有迷人的地中海風光,熱情的希臘人民,還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希臘被視為西方文明的發源地,留下了眾多的文明古跡,有大家耳熟能詳的雅典衛城、帕特農神廟等等。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第4課《希臘城邦和亞歷山大帝》一、希臘城邦希臘被視為西方文明的發源地,歷史可上溯到古希臘。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100年克里特島曾出現米諾斯文明,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50年伯羅奔尼撒半島出現邁錫尼文明。?公元前800年形成奴隸制國家,公元前5世紀發展至以雅典和斯巴達為代表的希臘城邦鼎盛時期。公元前146年并入羅馬帝國。?后成為拜占庭帝國的核心部分,以希臘語及文化所主導。小組合作探究:閱讀教材P16頁,討論下列問題:(1)古代希臘具有怎樣的地理環境?(2)這與我們前面學習的四大文明古國在地形或自然環境上最大的區別是什么?(3)自然環境對古希臘人民的生活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希臘最早的文明有哪些?希臘半島是古代希臘的主體,其地理環境呈現環海、多山、多島嶼的特點,平原面積很小,耕地十分有限。而四大文明古國是緊靠大河流域,希臘是緊靠海洋。這樣的自然環境一方面,多山不便于各地區間的聯系,影響了希臘的統一;而另一方面,希臘海岸線曲折,港灣眾多,島嶼密布,適宜航海業和海外貿易的發展。希臘最早的文明產生于愛琴海地區,包括克里特文明和邁錫尼文明。小組合作探究:閱讀教材P16-17頁,討論希臘城邦的興起與特點(1)什么是城邦?有何特點?(2)希臘城邦的居民分為哪幾類?他們各自具有怎樣的權利和義務?城邦一般是以一個城市或市鎮為中心,把周圍的農村聯合起來,組成一個小國。其突出的特點是“小國寡民”。分為公民和非公民。成年男性公民有參與統治的權利,只有公民才能占有土地,占有一定數量的土地也是公民權的必要保障。參軍打仗是公民的義務。城邦的宗教活動、節慶演出、文體競賽都以公民為主體。非公民包括外邦人和奴隸。外邦人雖然是自由人,但沒有政治權利,不能占有土地。奴隸幾乎沒有任何權利和自由。二、雅典的民主政治小組合作探究:閱讀教材P18頁,討論雅典的民主政治特點經歷幾次改革后,雅典建立了民主政體,經濟發達,國勢強盛,一度成為200多個城邦的盟主。公元前5世紀中后期伯里克利主政時期,雅典達到全盛,民主政治也隨之發展到高峰。伯里克利主政時期擴大了公民的權力,公職人員幾乎都是從全體公民中抽簽產生,這就使每一名公民都有參政的機會。公民大會是最高權力機構,具有立法、司法等多種職能。為了保證貧窮公民參政議政,伯里克利還建立了津貼制度。局限性:占雅典人口絕大多數的外邦人、奴隸、婦女沒有任何政治權利。總結:雅典的民主制有一定的局限性,它是奴隸制民主政治,本質上仍然是少數奴隸主對廣大奴隸的專政。三、亞歷山大帝國小組合作探究:閱讀教材P19-20頁,討論亞歷山大帝國是如何建立的?公元前334年,亞歷山大進攻波斯帝國;擊敗了波斯后繼續南下,攻占地中海東岸地區;隨后,兵不血刃進入埃及。公元前331年,進入兩河流域,與波斯大軍再度會戰,一年后,波斯帝國滅亡。歷經10年征戰,亞歷山大建立了一個空前龐大的帝國。亞歷山大帝國西起希臘,東到印度河流域,北抵中亞,南達埃及,地跨歐、亞、非三洲。小組合作討論:亞歷山大東征是指什么事件,有什么影響?前334年,馬其頓王亞歷山大率軍進攻波斯,開始了亞歷山大東征。歷時十年,經過伊蘇斯之戰、高加米拉戰役、吉達斯普河戰役,亞歷山大征服了波斯、埃及、小亞細亞、兩河流域。最終建起地跨歐、亞、非三洲的亞歷山大帝國。亞歷山大東征具有侵略性質,給東方人民帶來巨大災難,掠奪了東方世界的無數財富。但同時也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大交匯,加強了東西方之間的經濟聯系和貿易往來。課堂總結:在本課中,我們著重探討了雅典民主政治和亞歷山大東征這兩個問題。如果說奧運圣火象征著光明、團結、友誼、和平、正義,象征著世界文明,那么無疑古希臘是第一個點燃了火炬的使者,是古希臘將圣火的種子灑向世界各地,世界文明逐漸開始了融合與滲透。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