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62張PPT)《研究性學習如何選課題》研究性學習的定義:它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活動。研究性學習的三步曲:1.選課題 2.自學 3.學以致用本節課學習內容具體分為六個方面1、選課題對于研究性學習的重要意義2、研究性學習的課題類型3、選題途徑4、選題方式5、選題原則6、選題過程1、選課題對于研究性學習的重要意義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研究性學習以問題為載體,以問題的提出、分析、解決為展開方式。課題的選擇(提出)是研究性學習的起點,是開展好研究性學習課程的前提和關鍵,課題選擇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到研究的進程和結果。有些同學往往由于問題選擇的不恰當而影響了研究的價值和質量,有些則無法得到最后的研究成果,導致整個研究半途而廢。請同學們按自己的理解談談選題的重要性。2、研究性學習的課題類型⑴知識探究型⑵學術研究型⑶社會調查型⑷創造發明型⑴知識探究型是研究性學習的最低層次,學生學到某一方面知識,在指導老師指定范圍內獲得學習體驗而形成學習報告。例:1、三角函數的應用問題2、文言文虛詞研究3、趣味英語收集⑵學術研究型在各學科學習中,對某一內容感興趣,從而確定課題,隨后花上較長時間進行深入地探索研究,寫出學術論文。例:1、追溯詩歌的源頭——《詩經》藝術探究2、《三國》人物性格探析3、物理學的進步對社會發展的貢獻⑶社會調查型走向社會與生活,進行實地調查研究,然后寫出有一定現實價值的調查報告或論文。例:1、潛江市楊市辦事處劉嶺村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年齡結構調查2、潛江中學學生對中學生使用手機的看法調查⑷創造發明型這是研究性學習課題中的最高層次,以科技創造為目標,進行認真的科技發明嘗試,并取得成果,然后運用于社會并產生效益。例:“防丟失救生錘”這是潛江中學劉思佳同學的發明成果,獲2010年潛江市青少年科技創新政府獎一等獎。劉思佳同學是如何想到發明防丟失救生錘的呢?2009年四川成都發生了公交車大火慘案,燒死27人,燒傷74人,關鍵時刻救生錘卻沒有起到救生的作用,而全國各地公交車上救生錘丟失的現象也非常普遍,于是想到要發明一種防丟失的救生錘。在老師、父母的支持幫助下,經過反復試驗,終于發明了帶鏈和報警功能的雙保險安全救生錘,解決了救生錘大量丟失的問題,為公眾提供了比較安全的乘車環境。請同學們談談劉思佳發明案例對自己的啟發,有何感想。請同學們判斷以下課題的類型:A. 《紅樓夢》研究B. 營養缽播種器C. 曹禺文化產業園調查D. 萬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學上的應用A. 《紅樓夢》研究B. 營養缽播種器C. 曹禺文化產業園調查D. 萬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學上的應用⑴知識探究型⑵學術研究型⑶社會調查型⑷創造發明型3、選題途徑研究性學習的課題來源于自然、社會、生活和學科學習等方面。同學們在學習和生活中,應留心觀察,思考、發現問題,把有研究價值的問題及時記錄下來,可考慮作為研究性學習的課題。以下課題來源于自然、社會、生活及學科學習等方面,請同學們選出自己感興趣的課題。⑴潛江中學學生對如何提高情商的看法調查⑵潛江中學校園綠化植物種類調查⑶舉辦曹禺文化周對提升潛江知名度效應研究⑷開通鐵路對潛江經濟社會發展影響研究⑸潛江中學校園的園林設計⑹90后高中生消費觀念調查⑺超市盈虧的奧秘⑻潛江城南河污染源調查⑼潛江市的古遺跡、舊址及名人故居調查⑽自行車上的力學知識⑾用蚯蚓生物酶處理生活垃圾研究⑿潛江中學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調查4、選題方式⑴學生自由選題⑵教師提出課題⑶師生共同確定課題學生自由選題有一定難度,教師提出課題不一定符合學生的興趣,經試驗學校的實踐表明:師生共同確定課題是最好的一種方式。5、選題原則⑴科學性⑵明確性⑶創新性⑷可行性⑴科學性所選課題要有理論基礎和事實依據,必須符合科學原理。“永動機的設計”這一課題是否符合科學性原則?⑵明確性課題反映的問題應具體明確,界限要清,范圍要小。1.“對湖北省水域的污染調查”2.“潛江城南河污染源調查”分析這兩個課題是否符合明確性原則⑶創新性課題要有一定程度的獨創性和新穎性。1.舉辦龍蝦節對潛江農業產業化影響調查2.潛江中學校園的園林設計⑷可行性選題要考慮課題研究的主觀條件和客觀條件,要從自己知識水平、興趣愛好、時間和精力等情況出發選課題。1.“導彈的設計”2.“航母的設計”6、選題過程⑴明確方向,定出“主題”選擇研究的主攻方向,確定一個主導線索清晰的中心研究問題,定出“主題”。⑵濃縮范圍,定出“子課題”將確定的研究方向展開成有一定結構層次的網絡,使研究范圍由面到線、由線到點逐漸濃縮,提煉出若干“子課題”。選題嘗試在圖書、畫報、電視里,我們經常看到各種各樣的橋梁,如拱橋、斜拉橋、懸索橋等。課后思考題1、在“潛江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研究”這個主題下選擇角度較小的研究課題。2、在“潛江市的土特產”這個主題下選擇內容范圍較小的研究課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