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五單元走向近代第16課早期殖民掠奪一、學習目標1.了解西班牙、葡萄牙、英國、荷蘭、法國等國殖民掠奪史實。2.知道“三角貿易”概況,理解殖民掠奪帶來的后果和影響。3.認識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的血腥性和資本主義發(fā)展的進步性,學會辯證看問題的基本方法。二、教學重、難點重點:歐洲早期殖民掠奪史實。難點:對早期殖民掠奪的理性認識。三、教學方法講授法、討論法,史料教學法。四、教學過程(一)新課導入黑種人是非洲的原住民,但今天在美國生活著很多黑人,那么,你知道為什么在美洲會有這么多黑人呢?黑人是在什么時候大量的來到美洲?他們?yōu)槭裁磥砻乐弈兀拷裉煳覀兙鸵黄饘W習第16課——早期殖民掠奪。(二)新課講授課題解釋殖民主義:是指資本主義強國對力量弱小的國家或地區(qū)進行壓迫、統(tǒng)治、奴役和剝削的政策。殖民主要表現是向海外移民,海盜式搶劫,奴隸販賣,資本輸出,商品傾銷,原料掠奪等。子目一: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殖民掠奪1.聯系之前所學,結合課本梳理早期殖民掠奪的背景、前提、目的和急先鋒。背景:西歐商品經濟空前繁榮,早期資本主義發(fā)展。(根本原因)前提:新航路的開辟,打開了歐洲人的眼界。目的:需要擴展市場、推銷產品和尋找原料。急先鋒:最早進行新航路開辟的葡萄牙和西班牙。2.觀察16世紀葡萄牙、西班牙海外殖民擴張地圖,比較兩國殖民地,總結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特點。在那個時代,關于大海的理論認為,大海不是開放的,人們都認為大海屬于它的發(fā)現者。1494年6月7日,在羅馬教皇的主持下,葡萄牙和西班牙在里斯本郊外的這個小鎮(zhèn)簽署條約:在地球上劃一條線,然后像切西瓜一樣把地球一分兩半。葡萄牙拿走了東方,西班牙把美洲抱在了懷里。這個條約在西方文明中產生的意義在于確立了大國瓜分殖民地的先例,歐洲各國坐在一起將全世界已知和未知的地方全都加以分配,形成了當今世界格局的雛形。我們可以說西方世界開始全球擴張始于這個條約。葡萄牙殖民特點:殖民地呈點狀和線狀;主要在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建立殖民據點與商戰(zhàn)(如巴西、印度果阿、馬六甲和中國澳門);控制從印度洋到太平洋的海上通道;以殖民據點為基礎進行掠奪式貿易。在堅船利炮的猛烈攻擊下,一個個海上交通戰(zhàn)略要點相繼成為葡萄牙的囊中之物,正是利用從大西洋到印度洋的50多個據點,葡萄牙壟斷了半個地球的商船航線。在16世紀初的前五年中,葡萄牙的香料交易量從22萬英鎊迅速上升到230萬英鎊,成為當時的海上貿易第一強國。西班牙殖民特點:與葡萄牙針對東方的擴張相比,西班牙在美洲大陸上的掠奪更加直接;殖民地呈片狀和面狀。侵略方式主要是建殖民地、掠奪金銀、黑奴貿易。西班牙殖民者在印第安人和黑人的白骨上積累了大量的財富。1521—1544年,他們平均每年從美洲運走黃金2900公斤、白銀30700公斤。到1545—1560年,黃金增至5500公斤,白銀為246000公斤。16世紀末,西班牙在美洲開采的貴金屬占世界總產量的83%。與歐洲人的擴張相伴隨的,卻是美洲兩大文明中心的悲歌。戰(zhàn)爭屠殺和歐洲傳來的流行病,美洲大陸的原住民印第安人從那以后急劇減少了90%。3.西、葡從殖民活動中獲得了大量財富,卻為何很快衰落下去?材料商人一旦富有,所渴望的是取得地產,購買貴族頭銜,借以分享貴族的特權,對投資工業(yè)則望而卻步。——《世界近代史編》原因:西、葡掠奪的財富未能轉化為資本原始積累,而是被揮霍、浪費。西班牙的封建專制力量一旦手握大量財富,就不可能允許出現與王室抗衡的新興資產階級;而宗教的控制,則剝奪了所有人的自由,技術創(chuàng)新和制度變革自然無從談起,結果,整個社會階層固化,流動性差,通過殖民擴張獲得的巨額財富,成了西班牙的“毒藥”。由于種種因素的束縛,西班牙和葡萄牙掠奪的巨額財富像流水一樣流走了,他們很快就被后起的其他殖民國家所取代,這個國家就是英國。子目二:英國的殖民擴張1.英國在16世紀末實際上還是一個人口很少的小國,她究竟憑借著什么敢于挑戰(zhàn)海上的強國呢?16世紀,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確立后,英國手工業(yè)尤其是毛紡織業(yè)迅速發(fā)展,促使英國開拓海外市場。1558年伊麗莎白一世繼承王位的時候,從英吉利海峽的那一邊,不斷地傳來西班牙和葡萄牙航海探險家成功發(fā)財的消息。這些消息向歐洲發(fā)出的清晰信號:在一個剛剛被重新發(fā)現的世界面前,誰能搶到先機,誰就會更快地變得富有和強大。在新世界的游戲規(guī)則里,贏得海洋比贏得陸地更為重要。作為國家最高統(tǒng)治者,伊麗莎白一世沒有錯過時機。英格蘭的任何一個地方距離海洋都不超過120公里,女王認為可以利用這個天然的優(yōu)勢,發(fā)展海洋貿易。但是這樣做,無異于從西班牙人那里虎口奪食。伊麗莎白一世十分清楚對手的實力,她不希望與西班牙公開對抗。因此女王一方面鼓勵私掠船、海盜,像雷利和德雷克以及其他的人去擴大英國貿易,開拓殖民地。另一方面又否認與他們有關,并且說他們是違反政府的官方政策的。就是英國這樣一支由商船和海盜組成的小型艦隊打敗了大西洋上最強大的無敵艦隊。英西海戰(zhàn)勝利后,英國逐漸成為海上霸主,開始在海外擴張殖民地。17世紀英國在北美建立殖民地,通過建立大種植園,生產棉花、煙草、藍靛、糖等英國工業(yè)所需的原材料。為了獲得最大利潤,同時補充美洲種植園的勞動力,英國還從事販賣非洲黑奴貿易。2.“黑奴貿易”為何又叫“三角貿易”?“三角貿易”將哪些地區(qū)連在了一起?“三角貿易”每條路線上運輸的貨物是什么?觀察三角貿易地圖,結合課本,試著畫出三角貿易的簡易示意圖。“三角貿易”以黑奴貿易為中心,把歐、亞、非、美各洲的整個商業(yè)以及英國的工業(yè)同國外市場都聯系起來。但在人類近代史上,奴隸販運寫下了最可恥、最卑劣的一頁。一個黑奴在非洲約值70~100法郎,販過重洋可賣1000~2000法郎,利潤率高達10~30倍。歐洲殖民者駕駛海盜船,偷襲黑人村莊,殺死老弱病殘,將年輕力壯的人擄掠。為了防止他們逃跑,奴隸販子把黑奴一個個用鐵鏈鎖起來,甚至用鐵絲從黑奴的肩胛骨處穿起來,然后囚禁于牢籠之中,等待運往美洲……奴隸上船后,戴上腳鐐手銬后串上鐵絲,就像運送牲畜那樣把奴隸塞進擁擠不堪、污濁熏天的船艙之中。對于敢于反抗或不聽從他們擺布的奴隸,輕者以皮鞭抽打,重者被砍頭、挖心、斷其手足、以繩索活活勒死以及扔到一望無際的海水之中……到達美洲以后,黑奴被成串地牽往販奴市場等待被買賣。買賣雙方拍板成交之后,奴隸販子就用燒紅的烙鐵在黑奴的臂上和胸前打上帶有公司紋章的烙印,關進地牢。在種植園主或礦山主的非人待遇下,有1/3的黑人在移居頭三年死去,大多數人活不到15年。每運到美洲1個奴隸,要有5個奴隸死在追捕和販運途中。如何評價三角貿易?材料一英國從奴隸貿易中所得到的資金甚至超過了國內的積累。英國重要的商業(yè)和船運業(yè)中心利物浦,本是一個荒僻的小村莊,在奴隸貿易中發(fā)展成英國的第二港口。材料二在長達400年奴隸貿易中,估計從非洲運到美洲的奴隸大約為1200萬~3000萬。整個非洲大陸因奴隸貿易損失的人口至少有1億多,相當于1800年非洲的人口總數。對歐洲:是歐洲資本原始積累的主要途徑,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對非洲:使非洲喪失了近億的精壯勞動力,造成了非洲長期的貧窮與落后。對美洲:促進了美洲地區(qū)的開發(fā)和北美資本主義的發(fā)展,為北美的獨立創(chuàng)造了條件。16、17世紀英國在國王的特許下還設立了許多貿易公司,成為英國殖民貿易的先鋒隊。其中最著名就是東印度公司。全稱對東印度群島貿易的英國商人聯合公司,總部設在倫敦。英國東印度公司成立于1600年,由倫敦一群冒險家和商人組成,是17—19世紀中期英國對東方(主要是對印度和中國)進行商業(yè)壟斷貿易和殖民擴張的組織,逐漸發(fā)展成為擁有軍隊、軍艦,以及在印度具有宣戰(zhàn)、媾和等特權的集政治、商業(yè)和軍事為一體的強權組織。之前我們在中國近代史中學到的鴉片貿易就是由東印度公司進行的。歐洲的原始資本積累是建立在亞非拉人民的災難之上的,帶有野蠻性和殘酷性。馬克思說殖民者“丟掉了最后一點廉恥心和良心”。資本家害怕沒有利潤或利潤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樣。一旦有適當的利潤,資本就大膽起來。如果有百分之十的利潤,他就保證到處被使用;有百分之二十的利潤,它就活躍起來;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潤,它就鋌而走險;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死的危險。資本來到這個世界,從頭到腳,每一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子目三:荷、法、英殖民爭霸荷蘭:15—16世紀時,荷蘭的造船業(yè)居世界首位,荷蘭的造船技術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僅在首都阿姆斯特丹就有上百家造船廠,全國可以同時開工建造幾百艘船。歐洲許多國家都到荷蘭訂購船只。荷蘭擁有1.5萬艘商船。因為荷蘭一度控制著波羅的海、印度及美洲的全部貿易,故有“海上馬車夫”之稱。17世紀荷蘭入侵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從葡萄牙人手中奪去了馬六甲和錫蘭;一度搶占中國臺灣;在好望角建立殖民地;在北美洲建立了新尼德蘭殖民地。但是荷蘭只有單純的商業(yè)貿易沒有國內強大的工業(yè)支撐,游弋在海洋的商隊缺少一支最強大的海軍保護,這給荷蘭的衰落埋下隱患。法國:17世紀下半葉,法國也加入殖民爭的行列,先后在北美洲、非洲和亞洲建立了法屬殖民地。過渡:在英國崛起的過程中,西歐其他國家也加入了殖民擴張的行列。英國正式打敗其他殖民者才取得最終的殖民霸權。英國:在16世紀末實際上還是一個人口很少的小國。英國的強大最終還是通過商業(yè)和殖民地的經濟擴張。西班牙阻擋了它的發(fā)展,荷蘭人和后來的法國人都擋了它的路。因此英國必須利用它的海軍,挑戰(zhàn)所有這些國家的權威和力量,爭奪他們的殖民地和貿易,而伊麗莎白(一世)是第一個真正成功做到這一點的人。1603年,80歲的伊麗莎白一世去世了。為了避免政治聯姻傷害國家利益,女王終生未婚,孤獨地走完了一生,卻留下了一個國力日盛、處于上升態(tài)勢中的英國。1588年英國打敗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去掉了稱霸道路上的第一個障礙。為爭奪美洲、非洲、亞洲的殖民地和世界市場,通過三次英荷戰(zhàn)爭,荷蘭不但喪失了海上霸主地位,而且還失去了北美的殖民地。17世紀下半葉,英法之間在北美和印度的矛盾漸趨尖銳,通過七年戰(zhàn)爭打敗法國。到18世紀下半葉,英國掌握了海上霸權,成為最大的殖民帝國。英國統(tǒng)治地球上1/4的陸地及人口,從西到東橫跨24個時區(qū),自詡為“日不落帝國”。并在此后長達兩個世紀的時間里,始終處于天下獨尊的地位。19世紀中期一位英國經濟學家說:“大洋洲有我們的牧羊場,阿根廷和北美西部草原上有我們的牛群,秘魯送來的白銀,南非和澳大利亞的黃金流入倫敦;印度人和中國人為我們種茶,而且我們的咖啡、白糖和香料種植園遍布東印度群島。”綜合探究:早期殖民掠奪的評價材料一在歐洲以外直接靠掠奪、奴役和殺人越貨而奪得的財寶,源源不斷流入宗主國,在這里轉化為資本。材料二“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殖民者“丟掉了最后一點廉恥心和良心”。--馬克思材料三在16世紀的前25年中,有12000名奴隸被販運,在之后的25年中這一數字達到了40000人,在1550年至1575年間更是超過了60000人。除此之外,這一時期內共有約24萬名歐洲白人移民漂洋過海,這絕對是史無前例的大規(guī)模人口遷徙。——[美]林肯·佩恩《海洋與文明》材料四:物種大交換評價:積極:對歐洲國家:客觀上有利于歐洲國家的資本主義原始積累;對世界發(fā)展:加速物種、商品的交流;有助于世界市場的逐漸形成;對殖民地:歐洲工業(yè)產品、近代文化傳到殖民地,對殖民地社會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消極:對殖民地:帶來深重的災難;造成了殖民地國家的長期落后與貧窮。對歷史發(fā)展:造成了大量歷史遺留問題的存在。例如:種族歧視和領土問題。(注意:對殖民地的影響具有雙重性)(三)課堂練習1.“1500年左右,大西洋的開放,……對歐洲人是有利的,但對其他地方的人則意味著災難。”下列不屬于“災難”的是A.增加資本積累B.喪失精壯勞力C.淪為殖民地D.土著居民遭屠殺2.被馬克思稱為“丟掉了最后一點羞恥和良心的罪惡”的“三角貿易”的航程是A.非洲到美洲B.歐洲到非洲C.美洲到歐洲D.歐洲到美洲3.英國在18世紀后半期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地國家,它先后打敗的國家是A.西班牙、荷蘭、法國B.西班牙、法國、荷蘭C.荷蘭、西班牙、法國D.荷蘭、法國、西班牙4.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說:“15—19世紀,(戈雷島)相繼被葡萄牙、荷蘭、英國和法國占領,……島上簡陋的奴隸居住區(qū)和裝飾華麗的奴隸貿易場所形成鮮明的對比。”材料揭示了A.奴隸主民主政治的局限性B.亞歷山大東征的過程C.羅馬帝國的擴張范圍D.資本主義發(fā)展的野蠻性5.16世紀,英語主要是英格蘭人的語言。到18世紀中后期,英語已擴展到英國的殖民地,二戰(zhàn)后,英語被稱為語言的“日不落帝國”。此現象主要源于英國進行A.圈地運動B.殖民擴張C.光榮革命D.工業(yè)革命答案:AAADB(四)課堂小結殖民掠奪是人類歷史上不同文明之間的一次碰撞和整合,這個過程既有殘酷野蠻的一面,也有傳播先進科技文化成果的一面。由于人類文明是人類智慧和良知的結晶,隨著它的發(fā)展,人類不同文明之間的整合應越來越傾向于和平交融的方式。(五)作業(yè)布置復習背誦本課知識點,完成作業(yè)題。五、板書設計六、教學反思本課采用地圖比較多,主要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時空觀,通過葡萄牙、西班牙海外殖民擴張地圖、荷蘭的殖民擴張地圖、英國殖民擴張地圖等強化實證意識。同時也引導學生進一步感悟16—18世紀殖民競爭背后各國的興衰變化。最后引導學生在比較和聯系中感悟殖民掠奪背后文明間的碰撞以及對世界的影響,幫助學生理性看待殖民擴張。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