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3課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課標要求】1.通過了解秦朝的統一業績,認識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2.通過了解秦朝時期的社會矛盾和農民起義,認識秦朝崩潰的原因。【學習目標】1、知識與能力目標:結合秦朝統一的過程及意義,從時空觀念的角度了解秦朝統一的業績。2、過程與方法目標:了解秦朝的社會矛盾和農民起義,從歷史解釋的角度認識秦朝短命而亡的原因及啟示。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結合秦始皇鞏固統一的舉措,從家國情懷的角度認識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及其意義。【教學重難點】重點:正確認識秦朝封建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難點:全面理解秦亡對古代中國政治的影響。【教學過程】基本概念1.民族經過長期歷史發展而形成的具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共同心理素質的人的共同體。2.國族以政治凝結成的新族群,在文化習俗的融合的情況下,國族不可以直接轉化成民族概念。如巴西民族、美利堅民族、中華民族等。3.大一統國家與“早期國家”相比,“大一統國家”相當于中國古代國家的“升級版”。其“升級”的表現不僅在于版圖覆蓋范圍更大,更在于建立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官僚制統治,政權組織結構更加緊密,管理力度更為強化。一、大一統國家初建1.條件材料一春秋時期大小一百多國,小國對大國繳納的貢賦徭役,以及列國間的戰爭損害,國內君主貴族的奢侈浪費,全壓在勞動人民的肩上。而戰國時期,秦趙等大國用全兵力的次數極少,可以說人民負擔又比春秋時期大國要輕些。所以人民的經驗是:做小國的人民不如做大國的人民,做大國的人民不如做全中國統一的人民。戰國初年秦國文化上升,成為華夏文化國。此期,北起秦、趙、燕三國長城,南至舊吳、越海濱,大體上只存在著一個華夏文化,文化是共同的,心理狀態是共同的。——據白壽彝《中國通史》生:勞動人民及共同文化要求統一材料二在生產力發達的基礎上萌發的小農經濟給各國的賦稅帶來了強勁的動力,為實現“國富”提供了極大的可能性,諸侯的爭霸和戰國七雄的逐鹿也都是在小農經濟崛起為其擴大了賦稅來源的基礎上進行的。春秋戰國的經濟發展日益走向封建化,這就規定了歷史走向由紛亂到統一的歷史趨勢。一家一戶的家庭勞作雖然體現生產力進步,但是遭遇自然災害容易絕收使農民生活無著,這就需要有強大實力國家的救濟。另外,和精細耕作的農業生產密不可分的水利灌溉工程和在當時還屬于高端技術的四時耕作、物候節氣、良種培育等都需要統一強大的國家來實現。——據葛頌、郭建峰《從小農經濟發展窺探春秋戰國走向統一的歷史趨勢》生:經濟發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并為統一奠定基礎材料三隨著商業和交通的發展,中原地區與周邊地區的聯系與交往也比以往更為密切,正如《荀子》所說,當時已出現“四海之內若一家”的狀況。各國的變法雖有程度不同的差異,但總體目標是一致的,這種同一性為建立一個中央集權國家奠定了基礎。況且分裂割據不利于經濟、文化的交流,各國各階層都渴望統一。——據樊樹志《國史概要》生:戰國區域一統為統一提供條件材料四秦國地處西部,關中地理位置優越,易守難攻且農業基礎穩固,鄭國渠的修建更使得秦國耕地面積擴大,成為秦國東進的后備糧倉;偏居西陲,社會環境穩定,使其本國國土免受戰爭摧殘,同時也能集中精力迎敵,向東擴展;國內民族成分復雜,與少數民族的長期混居交流,使其人口增加,兵源充足且士兵體格強健;廣闊的半濕潤半干旱區域,適宜放牧,為培育優良戰馬提供了條件;秦國與戎狄接觸較多,直面農耕與游牧兩大民族間的沖突,統治者頭腦更加清醒。秦國的獨特地理條件加速了統一的步伐。——據李娟娟《秦統一六國中的地理因素再論》生:秦國地理位置優越、物質基礎雄厚材料五商鞅作為春秋戰國時代偉大變革的先鋒人物和中國早期法治思想的倡導者、實踐者,通過一場深刻、全面、成功的改革,改變了秦國整體實力與社會面貌,使秦國走向了富強,推動了社會進步和歷史的發展,為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堅實基礎。——據張俊英等《商鞅變法與秦王朝之興衰研究》生:商鞅變法為秦統一奠定基礎材料六秦始皇改變舊習慣,尊崇大畜牧主烏氏倮,位比封君(地位和侯爵一樣),優待大丹砂商寡婦清,“禮抗萬乘”(國王用客禮相待)。又用大商賈呂不韋為秦相國,呂不韋養學士、食客三千人。這樣,山東游士和大商賈,不再反對秦的統一戰爭了。——據白壽彝《中國通史》生:秦朝廣納賢士,雄才大略小結大一統國家初建(1)客觀條件①孟子提出了“定于一”的思想。②成書于戰國末年的《呂氏春秋》作者認為只有統一才能結束戰亂。③長期戰亂給社會帶來巨大災難,人民渴望安定統一。④各地域經濟的發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帶來的阻礙,為統一準備了客觀條件。(2)主觀條件①秦地理位置優越,物質基礎雄厚。②秦王勵精圖治,廣納賢才,吏治較為清明。③商鞅變法后,秦實行法治,獎勵耕戰,國家日益強盛,為日后秦的統一奠定了基礎。2.過程(1)統一東方六國。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秦國采取遠交近攻、分化瓦解,相繼滅掉東方六國,建立秦朝,定都咸陽。(2)征服南方越族地區,加強對滇、黔一帶西南夷的控制。(3)北擊匈奴,公元前214年修筑長城(西起臨洮、東至遼東)。二、制度創建與政權鞏固(一)制度創建1.皇帝制度:嬴政自稱“始皇帝”,皇帝對國家事務擁有至高無上的決定權。特點:皇帝獨尊、皇位世襲、皇權至上2.三公九卿制度皇帝之下由三公九卿組成中央政府,負責管理全國的政務。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為主要輔佐大臣;九卿泛指分掌具體事務的諸卿。特點:(1)互不相屬,互相牽制(2)服務皇帝和皇家,家國同治,體現出“家天下”特點3.郡縣制:在地方徹底廢除分封制,將戰國時已產生的郡縣官僚制在全國推廣,設立郡、縣(道)兩級行政機構,其主要官員由中央任免和考核。官吏是行政官、司法官,也是執法者。縣(道)以下設鄉、里和亭,分別負責管理民眾和治安。郡縣制追求權力集中和行政效率,其勢在合,其結果是中央集權,官僚取代貴族,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秦以后的官是皇帝的“雇員”,俸祿取自國家稅收。權力來源的不同決定了身份的差異。官僚制度有嚴格的職務分工,職權分明,有職則有權,離職則無權,當官實際上成為一種職業,是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工具。皇帝與官僚的關系,用韓非子的話就是“主賣官爵,臣賣智力”。縣(道)以下設鄉、里和亭,分別負責管理民眾和治安。(二)政權鞏固1.統一車軌、文字、貨幣和度量衡意義:有利于經濟、文化交流與國家的統一。2.修建馳道(國道,御用)、直道(軍用)意義: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有利于南北政令統一;有利于經濟開發;有利于文化交流。3.頒行秦律;4.編制戶籍;5.遷徙六國貴族豪強到關中、巴蜀等地;6.整頓社會風俗;7.焚書坑儒;(三)統一的歷史意義1.建立起幅員遼闊的國家,奠定了此后歷代疆域的基本版圖。2.統一中央集權國家的形成符合歷史潮流,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建立、發展奠定了基礎。3.空前統一的封建國家促進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與交融,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政治、經濟、社會的發展。4.秦朝確立的政治體制被以后的王朝長期沿用,影響至為深遠。三、秦朝暴政與政權速亡(一)秦朝暴政1.窮奢極欲,大興土木2.花費巨資,求仙訪藥3.興師動眾,巡游封禪4.征發繁重,不堪言狀5.刑罰嚴苛,天下愁怨6.焚書坑儒,鉗制思想7.昏庸殘忍,嚴刑峻法(二)二世而亡①陳勝、吳廣起義:公元前209年,在陳勝、吳廣領導下,發動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陳勝自立為王,號為“張楚”(意為張大楚國)。②楚漢之爭:公元前207年,劉邦率軍入咸陽,秦王子嬰投降。秦亡后,劉邦和項羽展開長達4年的楚漢戰爭,最終劉邦擊敗項羽,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漢朝。(三)秦朝政治對古代中國政治的影響材料一秦雖國祚短促,中央集權體制卻一直被歷代王朝所沿襲和發展,秦始皇開創了皇帝制度及中央集權化體制,在歷史上功不可沒。——據樊樹志《國史概要》材料二大體言之,秦代政治的后面,實有一個高遠的理想,秦政不失為順著時代的要求與趨勢而為一種進步的政治。——據錢穆《國史大綱》材料三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事然也。——柳宗元《封建論》材料四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賈誼《過秦論》1.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得到加強和完善;2.徹底打破了傳統的貴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國古代大一統王朝制度的基礎;3.鑒于秦亡的教訓,漢武帝時期確立儒家思想為正統思想;4.秦亡使統治者認識到民眾的力量,調整治民政策,民本思想有限回歸;5.秦亡引起后世君主及思想家反思,承認君權至上的前提下,君主權力加以適度限制;6.反思秦朝民族政策,制定羈縻政策,處理中央與地方少數民族聚居的關系,以維系中央集權制度的統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