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3課古代印度【學習目標】1.了解古代印度發展的基本線索;知道古代印度種姓制度,并了解它對印度社會發展的深遠影響;了解佛教的創立及傳播;通過對種姓制度的分析,提高對歷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2.識讀地圖《古代印度示意圖》,獲取有效的歷史信息。3.了解古印度文明的主要成就,欣賞古代印度人民的創造力。【教學重難點】重點:種姓制度,佛教產生及教義。難點:種姓制度影響,佛教產生背景。【教學方法】讀圖學史法、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法。【教學過程】情景引入同學們都看過《西游記》吧,《西游記》中唐僧師徒四人歷經艱難險阻去西天取得真經,所謂“西天”就是古代印度,為什么去印度取經呢?古印度文明又是如何誕生的?我們一起學習第三課——古代印度。自主學習1.古印度具體位置位于哪里?2.結合教材內容,簡單介紹古代印度文明。3.孔雀王朝統治時期的印度概況如何?4.印度種姓制度分為幾個等級?各等級的主要職責是什么?5.種姓制度有什么特點?6.說說佛教的誕生時間、地點、創始人、教義及傳播路線。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1.展示圖片:看圖說一說古印度的地理位置。結合教材內容,簡單介紹古代印度文明早期遺址。2.展示圖片:歷史上征服古代印度的外來居民是什么人?簡要說說他們的統治。古代印度在鼎盛時期有哪些表現?學生回答,教師總結: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兩個地區產生了古代印度早期文明,這個文明一度繁榮,后來因為不明原因衰亡。公元前1500年左右,來自中亞的雅利安人侵入印度后建立許多奴隸制小國。孔雀王朝統治時期,除半島最南端外,印度基本實現統一,古代印度文明進入鼎盛時期。過渡:上節課中,古巴比倫分為擁有公民權的自由民、無公民權的自由民和奴隸三個嚴格的社會等級。而印度的雅利安人在征服過程中也逐漸建立了嚴格的社會等級制度。二、森嚴的種姓制度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他(指造物主)為了世界的繁榮,用自己的口、雙手、雙腿和雙腳相應地制造了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國王)應極力使吠舍與首陀羅執行自己的義務,因為他們逃避自己的義務時,則使這個世界動搖。材料二種姓制度規定:殺害婆羅門者,應損毀自己,并三次投入火中……殺一個剎帝利(應立)誓守戒六年,并交出1000頭母牛和1頭公牛。(殺)一個吠舍,(應同樣立誓守戒)三年,并交出100頭母牛和1頭公牛。(殺)一個首陀羅,(應同樣立誓守戒)一年,并交出10頭公牛和1頭母牛。(1)閱讀材料結合教材內容說說古代印度社會分為哪幾個等級?各自的社會地位如何?(2)種姓制度的特點是什么?2.媒體報道,印度北方日前發生慘劇。一對來自不同種姓的年輕情侶被村里人吊死。這位20歲的青年男子屬于地位較高的“婆羅門”種姓,而他18歲的心上人屬于較低的種姓。據當地警方稱,他們逮捕了這對情侶的親屬,因為他們也參與了將兩人吊死的暴行。警方還表示,幾乎全村老少都反對這對年輕情侶不同種姓之間的婚姻,認為這是大逆不道,為此導致雙方家庭采取了過激行動。此間輿論指出,由于種姓制度的根深蒂固,目前在印度農村地區,人們對于不同種姓和不同宗教男女之間的婚姻普遍持反對態度。問題思考:這則材料反映了什么社會問題?過渡:等級制度滲透到印度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阻礙了印度社會的發展。在奴隸制的發展中,等級制度日益引起人民的不滿,婆羅門教日益遭到反對,社會矛盾愈演愈烈。在這種形勢下,佛教產生。三、釋迦牟尼創立佛教結合教材說說佛教產生的背景、時間、地點、創始人、教義及傳播路線。合作交流材料一佛教不同于婆羅門教的地方主要是帶有民主色彩,稍微沖淡了種姓區別。佛教以“慈悲為懷,普度眾生”為號召,為抑制婆羅門種姓的無限特權而力言眾生平等。佛教強調人的品行,而不強調人的出身。佛教的這些主張,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殷切期望。材料二佛教認為世間萬物發展都有因果緣由;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的,人必須消滅欲望,刻苦修行,死后才能進入“極樂世界”。佛教教義對當時印度種姓制度中的哪一個等級最有利?理由是什么?佛教為什么能得到廣泛傳播?學生回答,教師總結:對剎帝利最有利。因為早期佛教反對第一等級婆羅門的特權,有助于壓制婆羅門,提升剎帝利的政治地位。佛教主張人民應忍耐、順從、放棄斗爭,所以歷代統治階級便利用佛教宣揚的“眾生平等”的假平等,掩蓋階級社會中真正的不平等,從而達到維護剝削制度的目的。后來,阿育王也信仰佛教,并把它定為國教,大建佛塔、寺院,也正是在阿育王統治時,佛教開始向外傳播。課堂小結本節課主要講了三部分內容:一是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學習了古印度文明產生的自然地理環境,早期文明代表遺址和鼎盛期發展表現;二是森嚴的種姓制度,主要學習種姓制度四個等級分別的職責及特點,種姓制度激化了社會矛盾,所以有了佛教的產生;三是釋迦牟尼創立佛教,學習了佛教誕生的時間、地點、創始人、教義及傳播路線。【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