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1課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學案學習目標1.分析秦漢時期與周邊民族關系和民族關系政策,秦漢時期對民族事務的管理,分析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初步形成。2.了解隋唐時期管理民族事務的機構、隋唐時期與周邊民族不斷擴大的交往,知道隋唐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范圍不斷擴大和對世界的影響。3.了解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了解元明清時期的民族事務管理機構和民族融合進一步發展的狀況,分析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成因和影響、不同時期民族政策的變化。學習重難點重點: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不同時期的民族政策,邊疆管理的變化;古代中國的對外交往。難點:不同時期民族政策的變化;認識封建統治著處理民族關系的局限性。探學新知一、秦漢時期的民族關系1.秦朝民族關系(1)中央設官:設“典客”“典屬國”等官職來管理民族事務。(2)邊疆管理:北逐匈奴,修筑長城;南撫夷、越,在今天的兩廣地區設南海郡、桂林郡、象郡。2.漢朝民族關系(1)中央設官:設大鴻臚管理民族事務。(2)邊疆管理①軍事打擊和行政管轄北面(1)漢初,對北方的匈奴采取和親政策。(2)漢武帝時期,衛青、霍去病三次攻打匈奴,取得大勝。此后南匈奴內遷,逐漸漢化。(3)東漢初,竇憲攻打北匈奴,取勝后刻銘燕然山。北匈奴數敗之后,被迫西遷。西面(1)在河西走廊設武威、張掖、酒泉敦煌“河西四郡”,成為中原前往西域、中亞的要道。(2)在西域設西域都護府,在羌人生活的區域設護羌校尉;在氐人活動地區設武都、隴西、陰平三郡,置十三氐道;在西南設胖舸郡,管轄西南諸夷。東北(1)設護烏桓校尉。(2)元封三年,漢武帝滅衛氏朝鮮,設樂浪、玄菟、真番、臨屯四郡。南面于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攻滅南越,重新設置郡縣管理。②屯墾戍邊與經濟開發:在邊疆推行屯戌政策,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在西域設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二、隋唐至兩宋時期的民族關系(一)隋朝的民族關系1.機構與制度(1)負責民族事務的機構是尚書省的禮部及鴻臚寺。(2)在邊疆主要推行郡縣制,但以邊疆民族的豪酋大姓任郡守、縣令。2.民族關系(1)突厥:隋初,北方的突厥分裂為東西兩部。東突厥接受隋朝管轄,遣使入朝,西突厥與隋朝也保持密切關系。(2)嶺南:隋朝加強了對嶺南地區各族的統治。開皇九年,百越女首領冼夫人被冊封為譙國夫人,為隋朝在嶺南的統治起到了重要作用。(3)流求:隋朝加強了與流求(今中國臺灣)的接觸。(二)唐朝的民族關系1.民族關系:唐朝邊疆有突厥、回紇、吐蕃、南詔、渤海等地方政權。唐朝政府與它們都保持著良好關系。2.處理民族關系的方式(1)歸順:東突厥歸附唐朝后,西北邊疆各族稱唐太宗為“天可汗”。(2)和親:貞觀十四年(640年),文成公主入藏;景龍四年(710年),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之間還有數次會盟。(3)冊封:南詔的13個王中有10人經唐朝加封。三、元明清時期的民族關系(一)元朝民族關系1.背景:元朝結束了唐末五代以來遼、宋、西夏、吐蕃、大理等政權長期并存和對峙的局面,重建了統一多民族國家。2.統治政策:(1)“行漢法”;(2)“因其俗而柔其人”,對不同民族實行不同政策。3.舉措:(1)任用大量色目人做官,進入中原,促進了民族交融。(2)實行有效的行政管理。①西藏:封八思巴為帝師,領總制院事,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務,后來總院改名宣政院。②東北、云南:設行省,將它們納入行政體系之中,“皆賦役之”。③東南:設澎湖巡檢司,管轄澎湖嶼和流求。(二)明朝民族關系1.中央機構:除禮部、鴻臚寺外,還有負責培養各種民族文字翻譯人才的提督四夷館。2.邊疆管理(1)北方:防御與交流并存。①防御:從15世紀下半葉起,在西起嘉峪關、東到山海關一線,陸續修筑邊墻,防范蒙古騎兵入境,形成明朝長城,并沿長城布置一系列軍鎮,號“九邊”。②交流:在遼東、宣府、大同等地開放馬市,與蒙古、女真各族貿易。(2)實行羈縻政策①在東北、西北:在東北,設羈縻性質的都司、衛、所,對女真族進行管理;在漠南、哈密等地,設置蒙古衛、所。②西南:設土司,土司官員由各族酋長世襲任職,統領部屬,按時向朝廷進貢土物。(3)西藏:敕封西藏宗教領袖“法王”“國師”等稱號,對藏族地區進行管轄,并通過貢賜、茶馬貿易進行經濟交流。四、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一)漢朝對外交往1.陸路通道:經河西走廊、西域向中亞、西亞延伸。東漢和帝永元九年,甘英奉西域都護班超之命出使大秦(羅馬帝國),但僅抵達波斯灣一帶。2.海路通道:從合浦郡徐聞縣(今廣東徐聞)出發,最遠可以航行到印度南部。3.對日本:漢朝稱日本為“倭國”。東漢時期,倭國派使臣來朝,光武帝劉秀賜給倭國國王“漢委(倭)奴國王”金印一枚。(二)隋唐的對外交往1.背景:隋唐時期,政治統一,對外關系空前發展,經濟、文化交流活躍。2.陸路交流:(1)商業:隋煬帝命裴矩駐張掖,掌管通商事務,管理與西域商人的往來。(2)技術:漢人俘虜將中國技術帶到阿拉伯地區,造紙術因此西傳。3.海路教練:(1)大業四年,常駿從南海郡(今廣東廣州)出航到達赤土國(馬來半島南部),國王亦遣其子隨常駿來到中國。(2)日本向唐朝派遣唐使,每次都有留學生、學問僧隨船而來。(三)宋朝的對外交往宋朝海路轉趨發達,不僅恢復了唐朝由廣州出發經越南到阿拉伯的舊路,又開辟了由明州(今浙江寧波)到日本和朝鮮半島的航路,以及泉州到南海的航路。(四)清朝的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1.清朝的民族關系(1)管理機構:設立理潛院管理邊疆民族事務。(2)聯姻:清朝通過滿蒙聯姻,加強與蒙古族的合作。(3)軍事行動:平定噶爾丹叛亂,鞏固了西北邊疆。(4)宗教政策:通過扶持黃教,加強對西藏的管理。(5)冊封管理:分別冊封五世達賴與五世班禪為“達賴喇嘛”和“班禪額爾德尼”,在青海、西藏地區設西寧辦事大臣、駐藏辦事大臣,管理藏區事務。(6)“改土歸流”:在西南,清朝政府沿襲土官制度,但也進行“改土歸流”,廢除世襲土官,選派有任期的流官進行管理。2.清朝的對外關系(1)康熙時期,中俄就雙方邊界訂立《尼布楚條約》。(2)18世紀,英國馬戛爾尼使團來到中國,試圖打開中國市場。清朝政府不愿就英方建議做任何談判,拒絕了英國使團的請求,關上了對英交往的大門。深化探究探究一: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歷程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是一個長時期的歷史過程。從中華民族發展的大趨勢可以看到中國民族關系的歷史演變,也可以認識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歷程。1.春秋戰國時期:華夏族與各民族走向交融春秋時期,華夏和夷、蠻、狄等少數民族隨著鐵農具的普遍使用金屬貨幣的廣泛流通,交通的發達,經濟生活的聯系越來越密切,出了“四海之內若一家”“天下定于一”的共同心理素質。這是完成民族交融,形成中華民族的先聲。2.秦漢: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奠基秦漢時期,各種有利于統一的措施以及政府所宣揚的大一統思想,為中華民族的形成提供了物質和政治條件。由分散到統一是中華民族形成的重要步驟,漢武帝時期的一系列戰爭和對少數民族地區的大規模開發,使各民族之間的聯系進一步加強,國家統一局面得到鞏固。3.魏晉南北朝時期:民族雜居與民族交融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北方民族的大量內遷,中原地區民族雜居的情況大大發展。在南方,由于西晉末年以來的人口流動,民族雜居的情況也有所發展。這一時期由民族雜居而進入封建化進程的代表有匈奴、氐、羌、鮮卑,民族交融趨勢不斷加強。4.隋唐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隋唐時期中央政府北制突厥,西連回紇,開絲綢之路;南和吐蕃實行和親。唐初四夷賓服,對各民族的包容性體現出“華夷一體”思想。唐末五代藩鎮割據,朝代更迭頻仍,少數民族政權勃興,契丹強大,吐蕃崛起,南詔建國,出現分立局面。經過長時間的交融,“胡”“漢”擁有同一地域的共同文化5.五代遼宋夏金:各民族進一步交融公元10到13世紀,是中國歷史上繼魏晉南北朝之后又一個北方民族活動高峰時期,先后誕生了四個強大的北方民族政權:契丹人建立的遼、黨項人建立的西夏、女真人建立的金和蒙古人建立的元。這些少數民族政權在開拓邊疆,推動民族交融和民族文化發展,活躍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起到了漢族王朝難以替代的積極作用,對中華文明的整體發展做出重要貢獻。6.元朝: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繼續發展元朝統一南北,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北方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蒙古族和回族在這一時期開始形成。元朝確立行省制度,對邊疆的控制較之前代更為強化。對漠北、東北、云南、吐蕃等邊遠地區元朝因地制宜地實施了有效的行政管理7.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發展明朝對邊遠地區少數民族的治理,仍實行“以夷制夷”的羈縻政策,對西藏地區多封眾建以分其勢,對西南地區則推行土司制度。清朝是繼元之后又一個由北方民族建立的大一統帝國,奠定了中國作為近代領土國家的版圖。經過清朝的統治,以漢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整體凝聚力得到進一步的加強。隨堂訓練1.秦朝將領趙佗在擔任龍川縣(屬于今廣東)縣令時,為解決將士生活上的縫補漿洗問題,趙佗上書秦始皇,請求派遣沒有丈夫的女子到龍川,“以為士卒衣補”,秦始皇便征召了1.5萬名女子前往南越(包括龍川)。秦王朝這一做法()A.不利于民族矛盾的解決B.有助于國家統一與民族融合C.促進了古代經濟重心南移D.擴大了秦王朝的統治疆域2.“孝武(武帝)之世,圖制匈奴,患其兼從西國,結黨南羌,乃表河西,列四郡,開玉門,通西域,以斷匈奴右臂,隔絕南羌、月氏”,這說明“河西四郡”的設立()A.削弱了匈奴的勢力B.目的是開通絲綢之路C.解除了匈奴的威脅D.目的是控制南羌等少數民族3.唐玄宗開元21年,在全國十五道設置采訪使以監察非法行為,劍南節度使王昱以劍南道采訪使身份巡邊,笞殺姚州都督府所屬羈縻越析州的不法豪酋。由此可知,這時期的采訪使制度()A.埋下了藩鎮割據隱患B.增強了地方行政權力C.加強了對邊疆的統治D.改變了國家行政區劃4.元朝時,“蓋嶺北、遼陽與甘肅、四川、云南、湖廣之邊,唐所謂羈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賦役之,比于內地”這種變化反映了()A.人口增加推動邊疆開發B.君主專制統治得到強化C.中央加強對地方的管理D.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一致5.就武陵片區的一少數民族而言,羈縻政策起源于戰國時期秦滅巴之后,“秦惠王并巴中,以巴氏為蠻夷君長,世尚秦女,其民爵比不更唐高祖時正式確立“懷柔遠人,義在羈縻”的民族政策。宋朝進一步籠絡少數民族首領,對“其有力者,還更賜以疆土”。羈縻政策的實施()A.有利于擴大統治區域B.形成了中央對地方的直接有效管轄C.維護了多民族國家的團結和穩定D.激化了邊遠少數民族與中央的矛盾6.唐朝時,蔬菜品種日益豐富,開始出現原產于地中海的萵苣、印度的刀豆、波棱國(今尼泊爾)的菠菜。這一情況透露出唐朝()A.農業生產的發達B.對外交流的繁榮C.西域都護的設置D.泉州口岸的開放7.下圖是泉州九日山石刻,記載了從北宋崇寧三年(1104年)至南宋咸淳二年(1266年)泉州郡守攜市舶官員13次為“番船”祈風,預祝一帆風順、滿載而歸的史實。這反映了兩宋時期()A.突破了閉關鎖國的藩籬B.內河航運嚴重不暢C.重農抑商觀念開始動搖D.商貿環境較為寬松8.1793年,英國馬戛爾尼使團初訪中國,有些清朝地方官員將其稱為“欽差”,乾隆聞此,甚為不滿,下諭旨將使臣稱為貢使,“以符體制”。乾隆這一做法()A.有利于實現外交近代化B.維護了主權與領土完整C.固守了傳統的朝貢體制D.表明乾隆開始關注世界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朝采取此措施進一步加強了對南越地區的控制,也加強了中原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的融合,故B項正確,A項排除;C項不符合史實,排除;龍川縣本身就屬于秦朝的疆域,秦始皇采取此措施只是進一步加強對南越地區的統治,并沒有擴大統治疆域,故D項錯誤。2.答案:A解析:“河西四郡”是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漢朝控制河西走廊,遏制了匈奴對河西和西域地區的控制,削弱了匈奴的勢力,為打敗匈奴創造條件,A項正確。3.答案:C4.答案:C解析:“嶺北、遼陽與甘肅、四川、云南、湖廣之邊”為邊疆地區,元朝時期并沒有出現大規模的人口增加情況,故A項錯誤;材料論述的是元朝加強對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管理,不屬于削弱相權強化君主專制的措施,故B項錯誤;根據這些地區由唐所謂羈縻之州”變成了“今皆賦役之,比于內地”可知,由唐朝少數民族自我管理,變成了元朝由中央直接管理,可知中央加強了對地方的管理,故C項正確;材料沒有提及對這些地區采取的管理制度是否與其他地區一樣,故D項錯誤。5.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羈縻政策。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政府通過羈縻政策穩定社會秩序,換取和平穩定的環境,并未擴大統治區域,故A項錯誤;依所學,羈縻政策主要是針對少數民族地區采取的政策,不是中央的直接管轄,故B項錯誤;羈縻政策便于團結少數民族,維護多民族國家的穩定,故C項正確;依所學,羈縻政策緩和了中央與少數民族地區的矛盾,故D項錯誤。6.答案:B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唐朝的對外交往。根據材料中唐朝時期外來物種的引進情況可知,唐朝時期對外交流繁榮,故B項正確;外來物種的引進不能說明唐朝農業的發達,故A項錯誤;西域都護是漢朝設置管理西域地區的機構,故C項錯誤;D項材料沒有體現,故排除。7.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兩宋海上貿易。由材料中“泉州郡守攜市舶官員”“番船”可知,兩宋時期官方為外國船只舉辦祈風儀式,反映出當時商貿環境較為寬松,D項正確;兩宋時期尚未實行閉關政策,排除A項;材料中“番船”表明是海外貿易,不是內河航運,排除B項;宋代重農抑商觀念沒有動搖,故C排除。8.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清代的對外交往。材料中對英國使臣稱呼,說明當時中國外交思維落后,故A項錯誤;材料中對使臣的稱呼不涉及主權與領土完整,故B項錯誤;材料中乾隆皇帝把使臣改為"貢使”,體現了其固守“天朝大國”的傳統朝貢體系,故C項正確;乾隆下諭旨將使臣稱為貢使,“以符體制”,說明乾隆皇帝對外面世界缺乏了解,故D項錯誤。(共33張PPT)第11課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成龍的電影《天將雄獅》講述了由成龍飾演的西域都護府大都護“霍安”被陷害后在西域雁門關的一系列故事。各個少數民族在雁門關共抗外敵,拯救羅馬小皇帝,安息古國的支援都讓人感受到西域文化的魅力。那么古代中國是如何處理民族事務又是如何進行對外交往與交流的呢?學習目標1.分析秦漢時期與周邊民族關系和民族關系政策,秦漢時期對民族事務的管理,分析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初步形成。2.了解隋唐時期管理民族事務的機構、隋唐時期與周邊民族不斷擴大的交往,知道隋唐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范圍不斷擴大和對世界的影響。3.了解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了解元明清時期的民族事務管理機構和民族融合進一步發展的狀況,分析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成因和影響、不同時期民族政策的變化。目錄秦漢時期的民族關系隋唐至兩宋時期的民族關系元明清時期的民族關系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秦漢時期的民族關系1壹秦朝是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歷史的開始。秦朝周邊生活著眾多民族,如東北的夫余、烏桓,北方的匈奴,西北的羌、氐,南方的夷、越。秦朝設典客、典屬國等官職來管理民族事務。秦朝北逐匈奴,修筑長城;南撫夷、越,在今天的兩廣地區設立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周邊民族民族事務民族交往東北的夫余、烏桓;北方的匈奴;西北的羌、氐;南方的夷、越設置典客、典屬國等官職來管理民族事務;在今天的兩廣地區設立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北逐匈奴,修筑長城;南撫夷、越秦朝是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歷史的開始有學者指出,西漢王朝的和親政策不是妥協的、屈辱的、緩和雙方矛盾的政策,更不是企圖通過聯姻來建立一種罷戰言和的政治關系的政策,而是一種憑借西漢經濟、文化優勢去臣服匈奴的進攻性政策。王昭君漢初,對北方的匈奴采取和親政策。漢武帝時期,國力強盛,衛青、霍去病三次攻打匈奴,取得大勝。此后南匈奴內遷,逐漸漢化。東漢初,竇憲攻打北匈奴,取勝后刻銘燕然山。北匈奴數敗之后,被迫西遷。漢朝與匈奴的交往是如何演變的?漢朝是如何對西域進行管理的?(1)漢朝設立大鴻臚管理民族事務。(2)①河西走廊:武威張按酒泉敦煌四郡,合稱“河西四郡”;②西域:西域都護府;③東北:設護烏桓校尉;元封三年,漢武帝滅衛氏朝鮮,設樂浪、玄菟、真番、臨屯四郡。④南面:于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攻滅南越,重新設置郡縣管理。(3)漢朝政府在邊疆推行屯戍政策,與當地民族共同開發邊疆,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在西域也設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漢朝對西域的管理隋唐至兩宋時期的民族關系2貳朝代隋朝唐朝民族事務機構民族關系邊疆管理尚書省的禮部及鴻臚寺尚書省的禮部及鴻臚寺結束了國家長期分裂的局面,突厥、吐谷渾、黨項等周邊民族先后歸附隋朝。隋朝也加強了對嶺南地區各族的治理。589年,百越首領冼夫人被冊封為譙國夫人,為隋朝治理嶺南起到了重要作用唐朝政府與邊疆地區的突厥、回紇、吐蕃、南詔、渤海等地方政權保持著密切聯系,西北邊疆各族稱唐太宗為“天可汗”。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唐蕃之間還數次會盟。南詔的13個王中有10人經唐朝加封,南詔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學習。邊疆、內地各民族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大交融局面主要推行郡縣制,往往以邊疆民族的豪酋大姓任郡守、縣令;加強了與流求的接觸,曾三次派人抵達流求主要是大都護府、都督府、羈縻州,西北設安西、北庭都護府,北方設安北、單于都護府,東北設安東都護府,南方設安南都護府。都督府都督、羈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領擔任,由大都護府直接管轄,上統于中央政府兩宋時期的民族關系(1)與少數民族政權并存。宋朝先后與契丹族建立的遼、黨項族建立的西夏、女真族建立的金長期并立。(2)民族交流與交融。遼、西夏、金、大理等政權都吸收了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治理經驗和文化。即使在局部政權割據、爭戰狀態下,各民族間的交往交流交融也從沒有中斷過。元明清時期的民族關系3叁在一些不具備設置郡縣管理的邊疆地區,漢王朝設立了一些專門機構,諸如西域都護府是包括今天新疆在內的遼闊西北邊疆地區的最高管理機構。隋唐兩朝實行較為開明的治邊政策,設置的羈縻府州遍布于東西南北各邊疆民族地區。元朝在地方上設置行中書省,簡稱“行省”。對南部的廣大少數民族地區除設置宣慰司都元帥府、宣慰司、部元帥府、安撫司等機構外,大量任用土著首領對少數民族進行管理,即史稱的土官制度,實現了對邊疆地區廣泛而直接的管理。清朝政府在中央,設立理藩院,主管邊疆民族事務。在地方,采用適合當地民族社會的統治體制,如西藏以達賴和駐藏大臣協同管理噶廈政府制;西南地區改土歸流酌情保留土司制;臺灣為隸屬福建的府州縣制等等。——據馬大正《中國古代的邊疆政策與邊疆治理》整理元明清時期都是怎樣處理民族問題的呢?元朝管理機構:民族關系:元朝結束了唐末五代以來遼、宋、西夏吐蕃、大理等政權長期并存和對峙的局面,完成了全國的統一。統治者一方面“行漢法”,另方面對不同民族實行了明顯的差別對待政策。邊疆管理:對西藏地方實行有效的行政管理。元世祖忽必烈封八思巴為帝師,領宣政院事,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務。在東北、云南等地設行省,征發賦役。宣政院明朝管理機構:禮部、鴻臚寺、提督四夷館。民族關系:在遼東、宣府大同等地開放馬市,與蒙古女真各族開展貿易;通過貢賜、茶馬貿易與西藏進行經濟交流。邊疆管理:在西起嘉峪關、東到鴨綠江一線,陸續修筑長城,防范蒙古騎兵入境襲擾,并沿長城布置一系列軍鎮,號“九邊”。在東北設都司、衛、所,對女真等族進行管理;在西北設赤斤蒙古、沙州、哈密等衛;在西南設土司。衛所和士司官員由各族首長世襲任職,統領部屬,按時向朝廷進貢土物,接受朝廷征調軍兵。敕封西藏僧俗領袖為“王”“法王”,建立羈縻性質的都司等機構,對西藏地方進行管轄清朝管理機構:民族關系:清朝設立理藩院管理邊疆民族事務;通過滿蒙聯姻,加強對漠南蒙古的控制邊疆管理:通過軍事斗爭平定漠西蒙古準噶爾部叛亂,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鞏固了西北邊疆;分別冊封五世達賴與五世班禪為“達賴喇嘛”和“班禪額爾德尼”,在青海、西藏地區設西寧辦事大臣、駐藏辦事大臣;在西南,沿襲土司制度,后來逐漸進行“改土歸流”,廢除世襲土官選派有任期的流官進行管理。理藩院古代中國的對外交往4肆先秦時期的對外交往中國是亞洲東部的文明古國,在歷史上與世界許多地區有過程度不同的交往。早在先秦時期,以中原為核心的華夏文明與域外有廣泛的交往交流。漢朝的對外交往1.陸路:(1)路線:經河西走廊向中亞、西亞延伸(2)重大事件:97年,甘英奉西域都護班超之命出使大秦,抵達波斯灣一帶。2.海路:(1)路線:從合浦郡徐聞縣出發,最遠可以航行到印度南部。(2)重大事件:東漢時期,倭國派使臣來朝,光武帝劉秀賜“漢委(倭)奴王”金印一枚。隋唐至兩宋時期對外關系(1)隋唐時期:①陸路:隋唐時期與西域商路暢通。隋煬帝命裴矩駐張掖,掌管通商事務。唐朝與大食國的接觸,使包括造紙術在內的中國技術傳到了阿拉伯地區②海路:隋朝常駿從南海郡出航到達赤土國,國王也遣其子隨常駿來到中國。日本向唐朝派遣唐使近20次,每次都有留學生、學問僧隨船而來,將唐朝文化帶到日本。(2)兩宋時期:①陸路:北方陸路交通阻隔。②海路:海路轉趨發達,不僅恢復了唐朝由廣州出發經越南到阿拉伯的舊路,又開辟了由明州到日本和朝鮮半島的航路。泉州成為重要的對外貿易港。(3)特點:隋唐時期:政治統一,對外關系空前發展,經濟、文化交流踴躍。元明清時期的對外關系(1)元朝通往歐洲的海陸通道都很通暢。13世紀馬可,波羅來華,在中國生活了17年,回國后,留下了著名的《馬可·波羅行紀》(2)在對外關系上致力于維護朝貢體制和朝貢貿易體系,但民間貿易和走私貿易也屢禁不絕。隨著對外交往增多,清朝對外關系開始緩慢轉型。18世紀,英國馬戛爾尼使團來到中國,試圖打開中國市場。清朝皇帝堅持認為天朝地大物博,無所不有,不需要與外界貿易,拒絕了英國使團的請求,關上了對英交往的大門。深化探究探究一: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歷程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是一個長時期的歷史過程。從中華民族發展的大趨勢可以看到中國民族關系的歷史演變,也可以認識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歷程。1.春秋戰國時期:華夏族與各民族走向交融春秋時期,華夏和夷、蠻、狄等少數民族隨著鐵農具的普遍使用金屬貨幣的廣泛流通,交通的發達,經濟生活的聯系越來越密切,出了“四海之內若一家”“天下定于一”的共同心理素質。這是完成民族交融,形成中華民族的先聲。2.秦漢: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奠基秦漢時期,各種有利于統一的措施以及政府所宣揚的大一統思想,為中華民族的形成提供了物質和政治條件。由分散到統一是中華民族形成的重要步驟,漢武帝時期的一系列戰爭和對少數民族地區的大規模開發,使各民族之間的聯系進一步加強,國家統一局面得到鞏固。深化探究探究一: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歷程3.魏晉南北朝時期:民族雜居與民族交融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北方民族的大量內遷,中原地區民族雜居的情況大大發展。在南方,由于西晉末年以來的人口流動,民族雜居的情況也有所發展。這一時期由民族雜居而進入封建化進程的代表有匈奴、氐、羌、鮮卑,民族交融趨勢不斷加強。4.隋唐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隋唐時期中央政府北制突厥,西連回紇,開絲綢之路;南和吐蕃實行和親。唐初四夷賓服,對各民族的包容性體現出“華夷一體”思想。唐末五代藩鎮割據,朝代更迭頻仍,少數民族政權勃興,契丹強大,吐蕃崛起,南詔建國,出現分立局面。經過長時間的交融,“胡”“漢”擁有同一地域的共同文化深化探究探究一: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歷程5.五代遼宋夏金:各民族進一步交融公元10到13世紀,是中國歷史上繼魏晉南北朝之后又一個北方民族活動高峰時期,先后誕生了四個強大的北方民族政權:契丹人建立的遼、黨項人建立的西夏、女真人建立的金和蒙古人建立的元。這些少數民族政權在開拓邊疆,推動民族交融和民族文化發展,活躍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起到了漢族王朝難以替代的積極作用,對中華文明的整體發展做出重要貢獻。6.元朝: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繼續發展元朝統一南北,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北方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蒙古族和回族在這一時期開始形成。元朝確立行省制度,對邊疆的控制較之前代更為強化。對漠北、東北、云南、吐蕃等邊遠地區元朝因地制宜地實施了有效的行政管理7.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發展明朝對邊遠地區少數民族的治理,仍實行“以夷制夷”的羈縻政策,對西藏地區多封眾建以分其勢,對西南地區則推行土司制度。清朝是繼元之后又一個由北方民族建立的大一統帝國,奠定了中國作為近代領土國家的版圖。經過清朝的統治,以漢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整體凝聚力得到進一步的加強。隨堂訓練1.秦朝將領趙佗在擔任龍川縣(屬于今廣東)縣令時,為解決將士生活上的縫補漿洗問題,趙佗上書秦始皇,請求派遣沒有丈夫的女子到龍川,“以為士卒衣補”,秦始皇便征召了1.5萬名女子前往南越(包括龍川)。秦王朝這一做法()A.不利于民族矛盾的解決B.有助于國家統一與民族融合C.促進了古代經濟重心南移D.擴大了秦王朝的統治疆域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朝采取此措施進一步加強了對南越地區的控制,也加強了中原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的融合,故B項正確,A項排除;C項不符合史實,排除;龍川縣本身就屬于秦朝的疆域,秦始皇采取此措施只是進一步加強對南越地區的統治,并沒有擴大統治疆域,故D項錯誤。B隨堂訓練2.“孝武(武帝)之世,圖制匈奴,患其兼從西國,結黨南羌,乃表河西,列四郡,開玉門,通西域,以斷匈奴右臂,隔絕南羌、月氏”,這說明“河西四郡”的設立()A.削弱了匈奴的勢力B.目的是開通絲綢之路C.解除了匈奴的威脅D.目的是控制南羌等少數民族解析:“河西四郡”是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漢朝控制河西走廊,遏制了匈奴對河西和西域地區的控制,削弱了匈奴的勢力,為打敗匈奴創造條件,A項正確。A隨堂訓練3.唐玄宗開元21年,在全國十五道設置采訪使以監察非法行為,劍南節度使王昱以劍南道采訪使身份巡邊,笞殺姚州都督府所屬羈縻越析州的不法豪酋。由此可知,這時期的采訪使制度()A.埋下了藩鎮割據隱患B.增強了地方行政權力C.加強了對邊疆的統治D.改變了國家行政區劃C隨堂訓練4.元朝時,“蓋嶺北、遼陽與甘肅、四川、云南、湖廣之邊,唐所謂羈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賦役之,比于內地”這種變化反映了()A.人口增加推動邊疆開發B.君主專制統治得到強化C.中央加強對地方的管理D.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一致解析:“嶺北、遼陽與甘肅、四川、云南、湖廣之邊”為邊疆地區,元朝時期并沒有出現大規模的人口增加情況,故A項錯誤;材料論述的是元朝加強對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管理,不屬于削弱相權強化君主專制的措施,故B項錯誤;根據這些地區由唐所謂羈縻之州”變成了“今皆賦役之,比于內地”可知,由唐朝少數民族自我管理,變成了元朝由中央直接管理,可知中央加強了對地方的管理,故C項正確;材料沒有提及對這些地區采取的管理制度是否與其他地區一樣,故D項錯誤。C隨堂訓練5.就武陵片區的一少數民族而言,羈縻政策起源于戰國時期秦滅巴之后,“秦惠王并巴中,以巴氏為蠻夷君長,世尚秦女,其民爵比不更唐高祖時正式確立“懷柔遠人,義在羈縻”的民族政策。宋朝進一步籠絡少數民族首領,對“其有力者,還更賜以疆土”。羈縻政策的實施()A.有利于擴大統治區域B.形成了中央對地方的直接有效管轄C.維護了多民族國家的團結和穩定D.激化了邊遠少數民族與中央的矛盾解析:本題考查羈縻政策。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政府通過羈縻政策穩定社會秩序,換取和平穩定的環境,并未擴大統治區域,故A項錯誤;依所學,羈縻政策主要是針對少數民族地區采取的政策,不是中央的直接管轄,故B項錯誤;羈縻政策便于團結少數民族,維護多民族國家的穩定,故C項正確;依所學,羈縻政策緩和了中央與少數民族地區的矛盾,故D項錯誤。C隨堂訓練6.唐朝時,蔬菜品種日益豐富,開始出現原產于地中海的萵苣、印度的刀豆、波棱國(今尼泊爾)的菠菜。這一情況透露出唐朝()A.農業生產的發達B.對外交流的繁榮C.西域都護的設置D.泉州口岸的開放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唐朝的對外交往。根據材料中唐朝時期外來物種的引進情況可知,唐朝時期對外交流繁榮,故B項正確;外來物種的引進不能說明唐朝農業的發達,故A項錯誤;西域都護是漢朝設置管理西域地區的機構,故C項錯誤;D項材料沒有體現,故排除。B隨堂訓練7.下圖是泉州九日山石刻,記載了從北宋崇寧三年(1104年)至南宋咸淳二年(1266年)泉州郡守攜市舶官員13次為“番船”祈風,預祝一帆風順、滿載而歸的史實。這反映了兩宋時期()A.突破了閉關鎖國的藩籬B.內河航運嚴重不暢C.重農抑商觀念開始動搖D.商貿環境較為寬松解析:本題考查兩宋海上貿易。由材料中“泉州郡守攜市舶官員”“番船”可知,兩宋時期官方為外國船只舉辦祈風儀式,反映出當時商貿環境較為寬松,D項正確;兩宋時期尚未實行閉關政策,排除A項;材料中“番船”表明是海外貿易,不是內河航運,排除B項;宋代重農抑商觀念沒有動搖,故C排除。D隨堂訓練8.1793年,英國馬戛爾尼使團初訪中國,有些清朝地方官員將其稱為“欽差”,乾隆聞此,甚為不滿,下諭旨將使臣稱為貢使,“以符體制”。乾隆這一做法()A.有利于實現外交近代化B.維護了主權與領土完整C.固守了傳統的朝貢體制D.表明乾隆開始關注世界解析:本題考查清代的對外交往。材料中對英國使臣稱呼,說明當時中國外交思維落后,故A項錯誤;材料中對使臣的稱呼不涉及主權與領土完整,故B項錯誤;材料中乾隆皇帝把使臣改為"貢使”,體現了其固守“天朝大國”的傳統朝貢體系,故C項正確;乾隆下諭旨將使臣稱為貢使,“以符體制”,說明乾隆皇帝對外面世界缺乏了解,故D項錯誤。C謝謝!第11課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通過分析秦漢時期與周邊民族的關系和民族政策,秦漢時期對民族事務的管理,培養史料證實的素養。通過分析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初步形成,培養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的素養。2.通過了解隋唐時期管理民族事務的機構、隋唐時期與周邊民族不斷擴大的交往,培養時空觀念,通過隋唐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范圍不斷擴大和對當時的世界影響,培養家國情懷的素養。3.通過了解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培養時空觀念和家國情懷的素養。通過了解元明清時期的民族事務管理機構和民族融合進一步發展的狀況,培養史料實證和時空觀念的素養。通過分析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成因和影響、不同時期民族政策的變化,培養歷史解釋的素養。4.通過中國古代對外交往不斷擴大和對外交往政策的變化,認識古代中國對世界的影響,培養時空觀念和家國情懷的素養。教學重難點重點: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不同時期的民族政策,邊疆管理的變化;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難點:不同時期民族政策的變化;認識封建統治者處理民族關系的局限性。課前準備查找本課相關史料,準備好本課相關知識鏈接。教學過程【導入新課】【教師活動】出示材料:成龍的電影《天將雄獅》講述了由成龍飾演的西域都護府大都護“霍安”被陷害后在西域雁門關的一系列故事。各個少數民族在雁門關共抗外敵,拯救羅馬小皇帝,安息古國的支援都讓人感受到西域的魅力,那么古代中國是如何處理民族事務又是如何進行對外交往與交流的呢?【新課講授】一、秦漢時期的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教師活動】出示材料,閱讀材料,填寫秦朝的民族關系的表格。秦朝是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歷史的開始。秦朝周邊生活著眾多民族,如東北的夫余、烏桓,北方的匈奴,西北的羌、氐,南方的夷、越。秦朝設典客、典屬國等官職來管理民族事務。秦朝北逐匈奴,修筑長城;南撫夷、越,在今天的兩廣地區設立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周邊民族東北的夫余、烏桓;北方的匈奴;西北的羌、氐;南方的夷、越民族事務設置典客、典屬國等官職來管理民族事務;在今天的兩廣地區設立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民族交往北逐匈奴,修筑長城;南撫夷、越【教師活動】總結:秦朝是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歷史的開始【教師活動】出示材料:有學者指出,西漢王朝的和親政策不是妥協的、屈辱的、緩和雙方矛盾的政策,更不是企圖通過聯姻來建立一種罷戰言和的政治關系的政策,而是一種憑借西漢經濟、文化優勢去臣服匈奴的進攻性政策。【教師活動】漢朝與匈奴的交往是如何演變的?【學生活動】閱讀教材60頁第2段內容,回答問題。漢初,對北方的匈奴采取和親政策。漢武帝時期,國力強盛,衛青、霍去病三次攻打匈奴,取得大勝。此后南匈奴內遷,逐漸漢化。東漢初,竇憲攻打北匈奴,取勝后刻銘燕然山。北匈奴數敗之后,被迫西遷。【教師活動】閱讀教材60頁第3段內容,回答問題。(1)漢朝設立什么官職管理民族政策?(2)漢朝在邊疆設立了哪些管理機構?(3)漢朝在邊疆推行什么政策?【學生活動】回答問題:(1)漢朝設立大鴻臚管理民族事務。(2)①河西走廊:武威張按酒泉敦煌四郡,合稱“河西四郡”;②西域:西域都護府;③東北:設護烏桓校尉;元封三年,漢武帝滅衛氏朝鮮,設樂浪、玄菟、真番、臨屯四郡。④南面:于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攻滅南越,重新設置郡縣管理。(3)漢朝政府在邊疆推行屯戍政策,與當地民族共同開發邊疆,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在西域也設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二、隋唐至兩宋時期的民族關系(一)隋唐時期的民族關系【教師活動】隋唐時期處理民族事務的機構是什么?1.隋朝:尚書省的禮部及鴻臚寺;2.唐朝:尚書省的禮部及鴻臚寺。【教師活動】隋唐時期是如何處理民族關系的?1.隋朝:結束了國家長期分裂的局面,突厥、吐谷渾、黨項等周邊民族先后歸附隋朝。隋朝也加強了對嶺南地區各族的治理。589年,百越首領冼夫人被冊封為譙國夫人,為隋朝治理嶺南起到了重要作用2.唐朝:唐朝政府與邊疆地區的突厥、回紇、吐蕃、南詔、渤海等地方政權保持著密切聯系,西北邊疆各族稱唐太宗為“天可汗”。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唐蕃之間還數次會盟。南詔的13個王中有10人經唐朝加封,南詔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學習。邊疆、內地各民族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大交融局面【教師活動】隋唐時期是如何對邊疆進行管理的?1.隋朝:主要推行郡縣制,往往以邊疆民族的豪酋大姓任郡守、縣令;加強了與流求的接觸,曾三次派人抵達流求。2.唐朝:主要是大都護府、都督府、羈縻州,西北設安西、北庭都護府,北方設安北、單于都護府,東北設安東都護府,南方設安南都護府。都督府都督、羈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領擔任,由大都護府直接管轄,上統于中央政府。(二)兩宋時期的民族關系【教師活動】閱讀教材61頁第4段,分析兩宋時期的民族關系有什么特點?【學生活動】(1)與少數民族政權并存。宋朝先后與契丹族建立的遼、黨項族建立的西夏、女真族建立的金長期并立。(2)民族交流與交融。遼、西夏、金、大理等政權都吸收了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治理經驗和文化。即使在局部政權割據、爭戰狀態下,各民族間的交往交流交融也從沒有中斷過。三、元明清時期的民族關系【教師活動】出示材料:在一些不具備設置郡縣管理的邊疆地區,漢王朝設立了一些專門機構,諸如西域都護府是包括今天新疆在內的遼闊西北邊疆地區的最高管理機構。隋唐兩朝實行較為開明的治邊政策,設置的羈縻府州遍布于東西南北各邊疆民族地區。元朝在地方上設置行中書省,簡稱“行省”。對南部的廣大少數民族地區除設置宣慰司都元帥府、宣慰司、部元帥府、安撫司等機構外,大量任用土著首領對少數民族進行管理,即史稱的土官制度,實現了對邊疆地區廣泛而直接的管理。清朝政府在中央,設立理藩院,主管邊疆民族事務。在地方,采用適合當地民族社會的統治體制,如西藏以達賴和駐藏大臣協同管理噶廈政府制;西南地區改土歸流酌情保留土司制;臺灣為隸屬福建的府州縣制等等。——據馬大正《中國古代的邊疆政策與邊疆治理》整理【教師活動】元明清時期都是怎樣處理民族問題的呢?【教師活動】與教材62頁第1段內容,分析元朝是怎樣進行邊疆管理,又是如何處理民族關系的?【學生活動】管理機構:宣政院。民族關系:元朝結束了唐末五代以來遼、宋、西夏吐蕃、大理等政權長期并存和對峙的局面,完成了全國的統一。統治者一方面“行漢法”,另方面對不同民族實行了明顯的差別對待政策。邊疆管理:對西藏地方實行有效的行政管理。元世祖忽必烈封八思巴為帝師,領宣政院事,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務。在東北、云南等地設行省,征發賦役。【教師活動】閱讀教材62頁第2段內容,分析明朝的管理機構是什么?是如何進行邊疆管理的?又是如何處理民族關系的?【學生活動】管理機構:禮部、鴻臚寺、提督四夷館。民族關系:在遼東、宣府大同等地開放馬市,與蒙古女真各族開展貿易;通過貢賜、茶馬貿易與西藏進行經濟交流。邊疆管理:在西起嘉峪關、東到鴨綠江一線,陸續修筑長城,防范蒙古騎兵入境襲擾,并沿長城布置一系列軍鎮,號“九邊”。在東北設都司、衛、所,對女真等族進行管理;在西北設赤斤蒙古、沙州、哈密等衛;在西南設土司。衛所和士司官員由各族首長世襲任職,統領部屬,按時向朝廷進貢土物,接受朝廷征調軍兵。敕封西藏僧俗領袖為“王”“法王”,建立羈縻性質的都司等機構,對西藏地方進行管轄【教師活動】閱讀教材63頁第2段內容,分析清朝的管理機構是什么?是如何進行邊疆管理的?又是如何處理民族關系的?【學生活動】管理機構:理藩院民族關系:清朝設立理藩院管理邊疆民族事務;通過滿蒙聯姻,加強對漠南蒙古的控制邊疆管理:通過軍事斗爭平定漠西蒙古準噶爾部叛亂,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鞏固了西北邊疆;分別冊封五世達賴與五世班禪為“達賴喇嘛”和“班禪額爾德尼”,在青海、西藏地區設西寧辦事大臣、駐藏辦事大臣;在西南,沿襲土司制度,后來逐漸進行“改土歸流”,廢除世襲土官選派有任期的流官進行管理。四、古代中國的對外交往1.先秦時期的對外交往【教師活動】閱讀教材64頁第1自然段內容,思考為什么說中國的對外交往有悠久的歷史?【學生活動】中國是亞洲東部的文明古國,在歷史上與世界許多地區有過程度不同的交往。早在先秦時期,以中原為核心的華夏文明與域外有廣泛的交往交流。2.漢朝的對外交往【教師活動】閱讀教材64頁第二段內容,思考漢初的對外交往有哪兩條重要通路?【學生活動】1.陸路:(1)路線:經河西走廊向中亞、西亞延伸(2)重大事件:97年,甘英奉西域都護班超之命出使大秦,抵達波斯灣一帶。2.海路:(1)路線:從合浦郡徐聞縣出發,最遠可以航行到印度南部。(2)重大事件:東漢時期,倭國派使臣來朝,光武帝劉秀賜“漢委(倭)奴王”金印一枚。3.隋唐至兩宋時期的對外關系。【教師活動】隋唐至兩宋時期對外關系的概況如何?(1)隋唐時期:①陸路:隋唐時期與西域商路暢通。隋煬帝命裴矩駐張掖,掌管通商事務。唐朝與大食國的接觸,使包括造紙術在內的中國技術傳到了阿拉伯地區②海路:隋朝常駿從南海郡出航到達赤土國,國王也遣其子隨常駿來到中國。日本向唐朝派遣唐使近20次,每次都有留學生、學問僧隨船而來,將唐朝文化帶到日本。(2)兩宋時期:①陸路:北方陸路交通阻隔。②海路:海路轉趨發達,不僅恢復了唐朝由廣州出發經越南到阿拉伯的舊路,又開辟了由明州到日本和朝鮮半島的航路。泉州成為重要的對外貿易港。(3)特點:隋唐時期:政治統一,對外關系空前發展,經濟、文化交流踴躍。4.元明時期的對外關系【教師活動】閱讀教材65頁第2段內容,回答問題(1)元朝對外交往與宋朝相比有什么不同?有何表現(2)明朝開始在對外關系上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學生活動】(1)元朝通往歐洲的海陸通道都很通暢。13世紀馬可,波羅來華,在中國生活了17年,回國后,留下了著名的《馬可·波羅行紀》(2)在對外關系上致力于維護朝貢體制和朝貢貿易體系,但民間貿易和走私貿易也屢禁不絕。隨著對外交往增多,清朝對外關系開始緩慢轉型。【教師活動】清朝是怎樣走上閉關鎖國道路的?【學生活動】18世紀,英國馬戛爾尼使團來到中國,試圖打開中國市場。清朝皇帝堅持認為天朝地大物博,無所不有,不需要與外界貿易,拒絕了英國使團的請求,關上了對英交往的大門。深化探究探究一: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歷程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是一個長時期的歷史過程。從中華民族發展的大趨勢可以看到中國民族關系的歷史演變,也可以認識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歷程。1.春秋戰國時期:華夏族與各民族走向交融春秋時期,華夏和夷、蠻、狄等少數民族隨著鐵農具的普遍使用金屬貨幣的廣泛流通,交通的發達,經濟生活的聯系越來越密切,出了“四海之內若一家”“天下定于一”的共同心理素質。這是完成民族交融,形成中華民族的先聲。2.秦漢: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奠基秦漢時期,各種有利于統一的措施以及政府所宣揚的大一統思想,為中華民族的形成提供了物質和政治條件。由分散到統一是中華民族形成的重要步驟,漢武帝時期的一系列戰爭和對少數民族地區的大規模開發,使各民族之間的聯系進一步加強,國家統一局面得到鞏固。3.魏晉南北朝時期:民族雜居與民族交融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北方民族的大量內遷,中原地區民族雜居的情況大大發展。在南方,由于西晉末年以來的人口流動,民族雜居的情況也有所發展。這一時期由民族雜居而進入封建化進程的代表有匈奴、氐、羌、鮮卑,民族交融趨勢不斷加強。4.隋唐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隋唐時期中央政府北制突厥,西連回紇,開絲綢之路;南和吐蕃實行和親。唐初四夷賓服,對各民族的包容性體現出“華夷一體”思想。唐末五代藩鎮割據,朝代更迭頻仍,少數民族政權勃興,契丹強大,吐蕃崛起,南詔建國,出現分立局面。經過長時間的交融,“胡”“漢”擁有同一地域的共同文化5.五代遼宋夏金:各民族進一步交融公元10到13世紀,是中國歷史上繼魏晉南北朝之后又一個北方民族活動高峰時期,先后誕生了四個強大的北方民族政權:契丹人建立的遼、黨項人建立的西夏、女真人建立的金和蒙古人建立的元。這些少數民族政權在開拓邊疆,推動民族交融和民族文化發展,活躍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起到了漢族王朝難以替代的積極作用,對中華文明的整體發展做出重要貢獻。6.元朝: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繼續發展元朝統一南北,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北方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蒙古族和回族在這一時期開始形成。元朝確立行省制度,對邊疆的控制較之前代更為強化。對漠北、東北、云南、吐蕃等邊遠地區元朝因地制宜地實施了有效的行政管理7.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發展明朝對邊遠地區少數民族的治理,仍實行“以夷制夷”的羈縻政策,對西藏地區多封眾建以分其勢,對西南地區則推行土司制度。清朝是繼元之后又一個由北方民族建立的大一統帝國,奠定了中國作為近代領土國家的版圖。經過清朝的統治,以漢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整體凝聚力得到進一步的加強。課后總結板書設計第11課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一、秦漢時期的民族關系二、隋唐至兩宋時期的民族關系三、元明清時期的民族關系四、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11課 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學案)-高中歷史人教統編版選擇性必修一.doc 第11課 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教學課件)-高中歷史人教統編版選擇性必修一.pptx 第11課 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教案)-高中歷史人教統編版選擇性必修一.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