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課 古代兩河流域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知道兩河流域;了解古代兩河流域的文明;掌握古巴比倫王國的相關內容;理解《漢謨拉比法典》的實質。培養學生從多種歷史資料中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過程與方法:閱讀《古代兩河流域示意圖》,分析地理環境對兩河流域文明形成的影響,初步學習根據圖例觀察地圖、提取歷史信息的方法;閱讀有關《漢謨拉比法典》的“相關史事”,了解古巴比倫王國的社會狀況及該法典的特點;初步學習從歷史文獻中發現歷史信息、分析問題的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漢謨拉比法典》,認識《漢謨拉比法典》雖然保護的是奴隸主階級的利益,但也是人類在法制建設方面所取得的成果。教學重點:古代兩河流域的文明成就代表;《漢謨拉比法典》的內容、地位及意義。教學難點:正確評價《漢謨拉比法典》。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課件出示圖片巴比倫空中花園,指出空中花園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跡之一。千百年來,關于“空中花園”有一個美麗動人的傳說。巴比倫國王娶了一位美麗的王后,王后深得國王的寵愛。不久,王后愁容漸生,原來她害了思鄉病。于是,國王就修建了高高的“空中花園”,讓王后在欣賞美景的時候,可以眺望家鄉。今天讓我們去故事的發源地——兩河流域去看看吧。二、探究新知(一)古代兩河流域文明1.課件出示《古代兩河流域示意圖》,請學生仔細地觀察地圖,并結合所學地理知識,指出“兩河”指的是哪兩條河。引導學生從地理位置、氣候、河流等方面分析兩河流域的自然環境特點。提示:兩河流域指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的流經區域,基本位于今天伊拉克境內。兩河流域位于亞非大干旱地區,自然環境并不十分優越。北部丘陵地帶雨量相對較多;南部地勢低洼,多沼澤,除洪水泛濫季節外,雨量一般較少,呈干旱狀態。由于河源地區高山積雪定期融化,所以每年3月至7月是兩河流域的洪水泛濫季節。泛濫后肥沃的土壤,有利于農業的發展。2.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第6頁內容,分析兩河流域經歷了一個怎樣的發展歷程。提示:①國家的出現:約從公元前3500年起,兩河流域南部逐漸產生了一些以城市為中心的小國,小國之間混戰不止。②國家統一:大約在公元前24世紀,兩河流域實現了初步統一。此后,兩河流域屢遭外族入侵和內部戰亂。3.課件出示《楔形文字》圖片。 教師講解:楔形文字,又稱為釘頭文字,因其書寫筆畫的形狀酷似木楔或釘子而得名。由蘇美爾人發明,是迄今為止被發現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古代兩河流域最主要的文化成就。它對西亞許多民族語言文字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4.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第7頁“相關史事”內容,了解這一時期兩河流域還取得了哪些科技成就。提示:蘇美爾人根據月亮的盈虧變化制定了陰歷,一年354天,并設置閏月來調整陰歷和陽歷之間的天數差距。計數法中的60進位制等。(二)古巴比倫王國課件出示下列材料,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第7頁“古巴比倫王國”內容,結合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 古巴比倫王國位于幼發拉底河中游,曾一度向北方的亞述稱臣,后利用其地理條件的優勢,逐漸發展壯大,但直到漢謨拉比繼位之后,古巴比倫才成為一個強國。材料二 漢謨拉比是古巴比倫王國的第六代國王。漢謨拉比十分勤政,他興修水利,獎勵商業,并建立了一支常備軍。他制訂了雄心勃勃的征服計劃,并以百分之百的信心和決心使藍圖變成現實。從公元前1787年起,漢謨拉比開始了統一兩河流域之路。他采取各個擊破的策略,先后征服了伊新、烏魯克、拉爾沙等國,并占據亞述南部,完成了兩河流域中下游地區的統一事業。教師提問:為什么說漢謨拉比在位時是古巴比倫王國最強盛的時期?提示:公元前18世紀,古巴比倫王國第六代國王漢謨拉比在位時,對外采取各個擊破的策略,完成了兩河流域中下游地區的統一事業,建立了統一、強大的奴隸制國家。漢謨拉比實行君主專制制度,加強中央集權,還制定了一部較為系統和完整的法典。他在位時是古巴比倫王國最強盛的時期。(三)《漢謨拉比法典》1.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第7-8頁“《漢謨拉比法典》”內容,歸納《漢謨拉比法典》的主要內容。師生歸納:①古巴比倫分為擁有公民權的自由民、無公民權的自由民和奴隸三個嚴格的社會等級。②奴隸制度在古巴比倫相當發達。家庭奴隸制是古巴比倫的一大特征。③法典中有許多關于租賃、雇傭、交換、借貸等方面的規定,說明商品經濟在古巴比倫比較活躍。2.引導學生欣賞教材第8頁中《漢謨拉比法典》石柱及石柱局部圖。教師提問:同學們,你們能夠通過觀察這幅浮雕,看看它說明了什么嗎?(學生思考,各抒己見)教師總結:古人對于現實中無法抗爭和了解的內容都會產生恐懼,才會產生原始宗教和神話,漢謨拉比為了表明法律的合法性,就用這幅圖說明法典的法理依據是君權神授,這樣會讓法典更具權威性,讓人們更樂于遵守。3.材料展示:第十六條,自由民藏匿宮廷或穆什欽努(指被征服地區的人)之逃奴于其家,而拒不交出者,此家家主應被處死。第二二六條,倘理發師未告知奴隸之主人而剃去非其奴隸的奴隸標識者,則此理發師應斷指。第二八二條,倘奴隸告其主人云:“你非吾之主人”,則此主人應證實其為自己的奴隸,而后其主人得割其耳。——《漢謨拉比法典》教師提問:請同學們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教材第8頁的“相關史事”內容,談談你對《漢謨拉比法典》的看法。(學生思考,各抒己見)教師總結:同學們說得很好,作為古巴比倫王國的國王,漢謨拉比制定這一法典的目的是宣揚“君權神授”和鞏固奴隸主階級的統治,維護奴隸主階級的利益,這些我們可以從上面的圖片和條文中看出。從史學研究的角度看,《漢謨拉比法典》比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倫的社會情況,說明了古巴比倫王國奴隸主專政的實質,它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較為完整的成文法典。《漢謨拉比法典》是古巴比倫王國留給人類的寶貴文化遺產,表明人類社會的法制傳統源遠流長。板書設計教學反思本節課,我充分利用地圖,讓學生感知兩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并按照時間順序,引導學生探究兩河流域的重大事件,并通過對《漢謨拉比法典》條文的探究,引導學生認識《漢謨拉比法典》的本質所在,學會正確地評價《漢謨拉比法典》。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