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3課 古代印度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知道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雅利安人入侵、孔雀王朝的繁榮、種姓制度、佛教的創立等知識。培養學生歸納整理及理解分析能力。過程與方法:分析印度河流域的地理位置與古代印度文明的關系;分析雅利安人入侵、孔雀王朝的繁榮,認識古代印度種姓制度建立的歷史背景;通過對古代印度種姓制度的四個等級的分析,提高分析問題、認識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歸納整理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印度的初步了解,使學生認識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發祥地,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教學重點:古代印度的種姓制度。教學難點:種姓制度的實質;佛教的教義。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故事導入:古老的印度有這樣一個故事:在古印度的一個城鎮里,一個理發師的兒子,悄悄地愛上了一位剎帝利的姑娘,兩人情投意合。有一天,這位小伙子告訴他的父母,說他打算和這位姑娘成親。小伙子滿以為父母會為此事而感到高興,但想不到父母堅決反對。他父親勸告他說:“我的孩子,這件事根本辦不到,因為這不符合我國的制度。你是理發師的兒子,屬低級種姓(首陀羅),而她的種姓是剎帝利,你們兩個根本不相配,因而她是不能與你成親的。你死了這條心吧,我會給你找一個首陀羅的姑娘為妻。”聽了父親的一番話,理發師的兒子怔住了。他茶不思、飯不想,整日思戀著那姑娘。最后,年輕人在絕望中憂郁而死。為什么這兩個年輕人不能結婚?從這個故事中你還能得出什么信息?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開始今天的學習!二、探究新知(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1.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第10頁正文第一段和第11頁《古代印度示意圖》,找出古印度文明所在位置和流域。結合所學地理知識,分析那里的自然條件(氣候、河流),說明印度河與古代印度文明的關系。提示:地處南亞次大陸。印度河定期泛濫,土壤肥沃,為農業生產提供便利,古印度文明最早在這里誕生。2.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第10-11頁“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內容,制作古代印度歷史線索表,以便對古代印度的產生、發展有一個基本的了解。師生歸納:階段時間主要史實早期公元前23世紀—前18世紀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等發展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侵入印度,出現小國家興盛約公元前324年—前187年孔雀王朝統治時期后期印度多次受到外族的侵擾 3.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第12頁“相關史事”內容,了解古印度科學文化成就。(二)森嚴的種姓制度1.雅利安人的入侵。隨著雅利安人內部的貧富分化日益加劇,等級的差別以制度的形式確定下來,逐漸形成了種姓制度。種姓制度把社會群體分為四個等級。第一等級是婆羅門;第二等級是剎帝利;第三等級是吠舍;第四等級是首陀羅,在這四個等級之外,還有最卑賤的“不可接觸者”——賤民。2.引導學生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種姓制度有什么特征?材料一 不同種姓之間不能互相談話、走動;高級種姓的人不能從低級種姓的人手中接受任何食物和飲料,而作為高級種姓婆羅門所享用的食物,其他種姓的人都可以吃;各種姓的人都有與自己的地位相應的傳統職業,并逐漸固定下來,父子世代相傳;每個種姓成員一般只能在本種姓內尋找配偶,各種姓之間原則上禁止通婚。違者將淪落為最卑下的賤民。材料二 《摩奴法典》規定:首陀羅辱罵前三種姓,就割去舌頭。婆羅門侮辱首陀羅將被處以罰款;出身低賤者無論用哪個肢體擊打出身高貴者,該肢體就將被切斷。首陀羅對婆羅門提出意見,就把滾油灌入耳中和口中;首陀羅與高種姓者同坐一桌,要在臀部烙印。提示:種姓制度下的各等級世代相襲。各等級之間貴賤分明,低等級的人不得從事高等級的人的職業,不同等級的人不得通婚。3.教師提問:種姓制度對后來印度的發展會產生哪些不利影響?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鼓勵學生聯系印度現在的發展,談出自己的觀點。提示:等級制度滲透到印度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阻礙了印度社會的發展。在奴隸制的發展中,等級制度越來越引起人民的不滿,婆羅門教日益遭到反對,社會矛盾愈演愈烈,在這種形勢下產生了佛教。(三)釋迦牟尼創立佛教1.教師提問:同學們都看過《西游記》,《西游記》主要講述了唐僧師徒四人去西天取經的故事。《西游記》是以玄奘西行天竺取經的史實為基礎進行創作的,而天竺就是今天的印度。那么,為什么玄奘要去印度取佛經呢?佛教的創始人又是誰?提示:佛教于公元前6世紀創立于印度,創始人是喬達摩·悉達多。2.教師提問:佛教為什么提出“眾生平等”,宣揚“忍耐順從”?國王和一些富人為什么大力扶持佛教?提示:種姓制度使得當時印度社會矛盾尖銳,早期佛教反對婆羅門的特權,提出“眾生平等”,不拒絕低種姓的人入教。同時,佛教宣揚“忍耐順從”,得到國王和一些富人的支持。3.課件出示《佛教傳播路線圖》,讓學生結合圖片和所學知識,指出佛教的兩條傳播路線。提示:中亞—中國—朝鮮、日本和越南等國;錫蘭—緬甸、泰國、柬埔寨等國。板書設計古代印度教學反思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在教學中,我主要圍繞種姓制度和佛教的創立和傳播展開教學。學生在本課學習中能夠積極探討問題,在合作與分享中獲得知識,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