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8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與發展》教學設計思路 一、教材分析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與發展,是改革開放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歷史發展的重要特征。黨和國家在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開辟、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并形成了相應的理論體系、制度和文化,這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各項成就的根本原因。 教材共有三個子目,偉大的歷史轉折、改革開放進程、“一國兩制”與祖國統一大業,內容時間跨度為1978年—2015年。 第一、二子目,圍繞改革開放的進程展開敘述,中共十二大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命題。教材從1978年講起,到2010年成為第二大經濟體結束,聚焦了改革開放的重大舉措和關鍵會議,奠定了本單元內容的時序框架和史實基礎,地位重要。 第三子目“一國兩制”的理論與實踐,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歷史遺留問題的在改革開放時期的發展與解決。 除正文外,教材的輔助內容有: 7幅歷史圖片,再現了一些重要的歷史場景; 3則“學習聚焦”,是教材內容的“畫龍點睛”之筆,便于學生把握學習重點; 兩則“歷史縱橫”,補充了正文內容,完善了歷史發展的脈絡; 一則“史料閱讀”供學生閱讀,利于培養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的核心素養; 解決“學思之窗”和“思考點”中的問題,能夠提升學生運用歷史知識分析現實的能力; 本課“探究與拓展”,是針對兩個教學重點內容的深度學習。 本課的核心概念主要有三個層次。本課主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基本線索:偉大的歷史轉折、改革開放進程、“一國兩制”的理論和實踐;具體史事:真理標準問題討論,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的確立,經濟特區,入世等;“一國兩制”的提出,港澳回歸、九二共識等重大史實。? 本課主題是一個宏觀的歷史概念,有豐富的內涵;三個子目從中觀層次進行了線索勾勒;具體史事則從微觀視角敘述重大舉措、描述重要成就。三個層次之間有明顯的遞進關系。建議教師要圍繞主題,抓住歷史發展的多條線索,并關注不同線索之間的邏輯聯系。 二、教學立意 課程標準:認識真理標準問題討論和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歷史意義;認識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各個領域取得的成就、綜合國力及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高;認識“一國兩制”對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重大意義。? 這要求學生梳理1978年以來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和重要階段,了解不同歷史時期黨和國家面臨的不同任務,知道黨和國家在不斷突破障礙、解決時代命題中,實施并深入推進改革開放,開辟并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迎來了社會主義各項事業的大發展;認識到“一國兩制”的科學構想,兼顧了整體利益和局部利益,有力的推動了祖國統一大業的進程。 建議教學目標設定如下: (1)梳理改革開放40多年來的基本線索和重要階段,把握不同階段的基本特征及內在聯系,樹立實事求是、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的意識。? (2)明確“一國兩制”的基本內涵,梳理港澳回歸和海峽關系發展的進程,認識?“一國兩制”?對實現祖國統一的重要推動作用。 (3)了解改革開放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強民族自信,道路自信,并能從中認識到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 教學重點: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重大意義,“一國兩制”的理論與實踐。 教學難點:改革開放的重要階段及其基本經驗的總結 三、教學流程 教師可以利用本課前言,補充鄧小平《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相關內容,引導學生真理標準問題討論開展的背景、意義、實質進行思考。由此導入新課。 第一子目,從十一屆三中全會講起。建議教師充分調動學生在初中的學習經驗,引導學生對會議的主要內容和歷史意義進行自主學習。 教師要引導學生解決好兩個問題: 1、關注“文革”結束、真理標準問題討論、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幾個歷史事件的聯系,把握階段特征; 2、使學生認識到十一屆三中全會明確了今后的工作任務和方向,是轉折的起點,而實現轉折還要解決許多歷史遺留問題。 處理歷史遺留問題頭緒較多,但教材敘述的主線比較清晰,實事求是的總結改革開放前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撥亂反正,繼往開來。故而,在學習平反冤假錯案,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恢復發展民主法制內容時,建議教師引導學生著重分析這些舉措,借鑒了建國后哪些有益的歷史經驗,又對改革開放產生了怎樣的積極影響。通過這種處理,使學生認識到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后的兩個歷史時期,是繼承與發展的關系,而不是割裂與對立的關系。 第二子目,時序清晰,但涉及的史事比較多。建議教師引導學生結合初中的知識,以時序為線索,梳理改革開放進程中的突破性舉措和相關成就。繪出改革開放進程的時間軸,在此學習情境下,引導學生思考改革與開放的關系。 教師可將前兩個子目的內容,以時序框架的方式進行整體總結,引導學生明確改革開放進程的重要發展階段,并對其階段特征進行歸納總結。 使其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始于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其發展則由改革開放的實踐不斷推進,其成就斐然。實踐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中國夢的正確道路。 第三子目內容比較容易理解,學生自主學習難度不大。 建議教師要借助“歷史縱橫”,使學生了解“特別行政區”的概念,梳理“一國兩制”理論形成的過程,準確掌握“一國兩制”的基本內涵。“一國兩制”在實踐中取得了成就,教師可以借用《歷史地圖冊》的圖表,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思考港澳成功回歸的原因有哪些?“一國兩制”的實施對港澳發展有何現實意義? 學生自主梳理兩岸關系發展進程,建議教師補充習近平《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的講話》的相關內容,設置問題,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針政策,樹立反對分裂,維護祖國統一的信念,增強時代使命感。 課堂總結建議教師使用時間軸,并適當補充國家領導人的重要講話,創設學習情境,引導學生思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開辟和發展過程中,黨和國家曾克服了哪些艱難險阻?留下了哪些值得傳承的基本經驗? 在師生討論總結中,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是立足于國情、立足于人民需求、立足于時代潮流,通往民族復興、走向共產主義的道路,進一步增強民族自信,堅定道路自信。 學習評價方面,建議老師參考學業質量評價標準,教學要注重監測、指導學生的學習過程,關注不同層次學生的素養發展,注重對學生的多元評價。? 四、教學延伸 教師可摘選習近平《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的部分內容,供學生閱讀分析。設計以下探究活動: (1)運用唯物史觀,闡述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的重大歷史意義。 (2)總結改革開放40年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的重大成就。 (3)歸納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斷發展的基本經驗。 借助以上教學活動,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做好分工,繼續針對本課重難點進行拓展思考,為最后一課的學習做好鋪墊。?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