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7課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教學設計思路 一、教材分析 本課共設置了三個子目: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大革命”和偉大的建設成就。 前兩個子目以通史敘事,勾勒出我國1956到1976年的歷史進程,敘述了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第一代黨中央領導集體領導全國人民探索中國社會主義道路的不懈努力,以層層遞進的方式呈現這一段歷史的基本內容、內在規律及發展趨勢。 第三子目以專題方式集中介紹了二十年間各方面的建設成就、涌現出的一批先進英雄模范人物,以及當時中國人民艱苦奮斗、奮發圖強的精神風貌。除了正文部分,教材還設計了較為豐富的輔助性學習資料,包括本課導入、兩則歷史縱橫、三則史料閱讀、三個學思之窗、一個思考點和8幅圖片。 本課涉及概念較多,從時序性上講,包括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和“文化大革命”時期。就具體而言,包括中共八大、整風運動、反右派斗爭、“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七千人大會、三線建設、“文化大革命”等成功與失誤相互交織的眾多史事,以高一學生的知識儲備和生活經歷,深入理解存在一定難度。 1956到1976年是我國歷史上一個特殊階段,其突出特點是探索、曲折和發展,在內容上與第26課緊密相連。1956年,在中國社會變革歷程中,是一個重大轉折點,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已經建立起來,怎樣進行社會主義建設?下一步怎么辦?在異常復雜的內外環境中,獨立地探索一條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建設之路是一件極其艱難的事業,在發展中出現曲折并不奇怪。20年間,我們既取得了偉大成就,積累了豐富經驗,又曾發生過像“文化大革命”那樣嚴重的“左”傾錯誤,這些歷史經驗和教訓,都為1978年后改革開放奠定了堅實基礎,也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 二、教學立意 1.課程標準要求: 了解20世紀50-70年代中國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曲折發展和偉大成就,認識“文化大革命”的錯誤及教訓; 理解政治、經濟、外交、國防等領域所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國歷史上所具有的開創性、奠基性意義; 了解和感悟這一時期中國人民艱苦奮斗、奮發圖強的精神風貌。 了解毛澤東對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貢獻,認識毛澤東思想對近現代中國的深遠影響。 2.教學目標 能夠運用唯物史觀分析20世紀50至70年代中國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曲折和偉大成就,理解這一時期取得的成就所具有的開創新、奠基性意義; 能通過對教材的閱讀、歸納,在梳理“文化大革命”相關史實的基礎上,從歷史的角度理解“文化大革命”的性質和教訓。 通過對相關歷史資料的閱讀、分析,認識毛澤東對社會主義建設的貢獻及毛澤東思想對現代中國的深遠影響,引導學生歷史、辯證地分析毛澤東同志的歷史地位; 通過對相關先進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的了解,感悟這一時期中國人民艱苦奮斗、奮發圖強的精神風貌,激發學生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努力學習的熱情。 3.教學重難點 重點:社會主義在探索中的良好開端和曲折發展、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和經驗;難點:“文化大革命”的性質。 三、教學流程 導入新課:教師可以通過展示社會主義改造的相關圖片,引導學生回顧三大改造的意義,從近現代中國社會性質變化的角度切入本課主題: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 本子目主要介紹從1956年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建立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發動前夕,全黨和全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曲折探索。 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按照時序性,整理這一時期的重點史事,梳理歷史發展的線索,在歷史時空構架下整體把握新中國成立后的各種歷史現象。要講清楚探索和發展中的重點歷史節點,不過多涉及歷史細節,不回避探索中的失誤,著力揭示歷史發展規律。比如從中共八大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正確探索到八大二次會議通過總路線,再到黨中央和毛澤東同志開始糾正農村工作中的“左”傾錯誤這一探索過程,教師既要引導學生看到黨和廣大人民群眾迫切要求盡快改變我國經濟文化落后狀況的普遍愿望,又要看到忽視客觀經濟建設規律帶來的嚴重后果,更要通過對相關史料的分析,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求證意識,理解歷史進程中的變化與延續、繼承與發展、原因與結果。 由于當時對于社會主義認識的局限性,“左”傾錯誤并未得到徹底糾正,在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面還有發展,從而引出下一子目“文化大革命”的內容。 “文化大革命” 這一部分主要包含“文化大革命”發生的原因、大致過程和影響。在引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建議教師要注意三個問題:一是“文化大革命”發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考慮到學生的認知水平,無需過多展開;二是要注意對比分析“文化大革命”中林彪、江青兩個反革命集團的破壞及動亂所造成的損失以及周恩來、鄧小平等黨內外健康力量反對動亂、恢復秩序和發展生產的努力;三是要正確區分“文化大革命”和文化大革命時期,要從性質上認識到“文化大革命”不是任何意義上的革命或者社會進步,而是一場由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而文化大革命時期還取得了很多成就。如果學情許可,教師還可以利用教材史料閱讀中的資料,引導學生歷史地、辯證地分析毛澤東同志的歷史地位。 偉大的建設成就 本子目以專題的形式介紹了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這段時間,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艱辛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并取得了偉大成就。 建議教師在教學中組織學生開展自主學習,通過表格整理新中國成立以來在工業、農業、科技、國防、外交、文化教育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從總體上看,這段時間中國經濟的發展是相當大的,人民物質、文化生活的水平得到逐步提高,我們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創造了有利于社會主義建設的和平國際環境。 教師可以選擇其中的某一方面進行深入分析,提升學生認識。比如在講解國防方面的建設成就時,教師可以介紹錢學森、鄧稼先等科學家的相關事跡,引導學生感悟他們崇高的愛國情懷和艱苦奮斗、奮發圖強的時代精神,激發學生努力學習。教師還可以利用教材歷史縱橫,引導學生對近年來史學研究的熱點之一“三線建設”進行探究,從而拓寬學生視野。 在對相關史事有一定了解的基礎上,教師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用發展的眼光認識這些成就在新中國歷史上所具有的開創性、奠基性意義,為新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提供了物質基礎、寶貴經驗和理論準備,也可以結合教材學思之窗的內容,引導學生分析這一階段取得偉大成就的原因,認識毛澤東對社會主義建設的貢獻及毛澤東思想對現代中國的深遠影響。 小結: 老師們,本節課主要講述了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的歷史,需要指導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及“一分為二”的分析方法,啟發學生理解歷史不是直線發展的,實現夢想的路徑會有崎嶇山路和激流險灘。一個黨、一個國家蘊藏的內在力量如何,不僅看它在順境中的表現,而且需要看它在遭受嚴重挫折時,能否在困難中扭轉局面,重新站起來,繼續前進。從而為下一單元的教學做好鋪墊。 四、拓展延伸 在學習完本課內容之后,教師應當采用學業質量標準來評價學生的學業表現。對于學有余力的同學,教師還可以提供一些幫助他們進一步學習和探究的思路,增進學習興趣,提升學生歷史解釋和史料實證能力。比如可以建議學生查找資料,進一步認識建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的重要意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