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5課 青銅器與甲骨文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體,知道漢字的演變;以司母戊鼎為例,了解中國古代青銅工藝的成就;通過了解漢字的演變,培養學生從點到線尋找歷史規律的能力;通過對司母戊鼎等青銅器的鑄造過程或用途的想象,培養學生的歷史想象力。過程與方法:通過觀看司母戊鼎鑄造過程的視頻資料,能分析總結出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協同合作的精神;通過甲骨文與漢字的猜字游戲,了解甲骨文的造字特點,總結甲骨文發現的意義。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明確中華民族文明源遠流長、一脈相承的強大生命力,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樹立人民創造歷史的正確人生觀。教學重點:青銅器的高超工藝;甲骨文。教學難點:如何使學生理解漢字與甲骨文的淵源關系?認識商代青銅鑄造業取得的輝煌成就以及由此所反映出的國力盛衰問題。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多媒體展示中華世紀鼎圖片(聯合國五十華誕前夕,中華人民共和國于1995年10月21日在聯合國總部,由江澤民主席向聯合國贈送一尊青銅巨鼎——“世紀寶鼎”)。教師提問:你知道鼎象征著什么嗎?教師導入:青銅時代就是人類使用青銅制作生產工具、武器及生活用具的物質文化發展階段。中國青銅文化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而其真正的發展最高峰則出現在商朝和西周時期,尤其是商代以鼎為代表的祭祀用容器的制作,最為著名。這個時期被稱作“青銅文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第5課《青銅器與甲骨文》。二、探究新知(一)青銅器的高超工藝1.展示圖片:教師提問:閱讀教材第25頁正文內容,結合圖片回答:青銅器有哪些用途?哪些功能?提示:商朝以后,青銅器數量增多,種類逐漸豐富,主要用于飲食、祭祀及軍事等方面,功能也由食器等發展到禮器,成為王公貴族身份地位乃至國家權力的象征,其類型和數量反映了權力的大小和嚴格的等級界限。2.多媒體播放視頻:司母戊鼎的制作工藝。教師提問:(1)青銅器采用哪種鑄造技術?(2)司母戊鼎有何歷史地位?(3)青銅器高超的制作工藝說明了什么?提示:(1)鑄造技術上采用“泥范鑄造法”。(2)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銅器。(3)說明了當時我國冶鑄水平較高,是那個時期的文明成就之一。反映了商朝青銅鑄造業水平的高超和商朝工匠的聰明才智,折射出當時國力的強盛。教師過渡:其實,商代留下的值得我們中國人驕傲的文明成就不止有聞名于世的青銅器,還有甲骨文。(二)甲骨文記事1.展示圖片:殷墟甲骨文教師講述:甲骨文是中國商周時期刻寫在龜甲和牛、羊等獸骨上的文字。1899年,清朝人王懿榮首次發現甲骨文。2.學生自主學習:閱讀教材,了解甲骨文的發現情況及記載內容。(1)甲骨文記載的內容有哪些?(2)甲骨文的發現有什么重大意義?提示:(1)涉及祭祀、戰爭、農牧業、官制、刑法、醫藥、天文歷法等。(2)甲骨文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對中國文字的形成與發展有深遠的影響。目前所知,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三)甲骨文的造字特點1.教師提問:甲骨文是象形文字,一些簡單的形象性強的,我們也能認識。下面我們玩個猜字游戲:你認識這些甲骨文嗎?它們是今天的哪些漢字?(多媒體出示下列表格,并打出其已被認出的文字,教師介紹甲骨文字的內容,分析其造字特點。)甲骨文字形舉例象形字會意字形聲字假借字日明河可正借為征田從萌明右借為佑魚涉洹亙獸借為狩車陟盂于亦借為夜 2.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第27頁正文內容,多媒體出示下列表格,講解甲骨文的造字方法。甲骨文造字方法象形用圖形、線條把物體的外形特征勾畫出來指事用一種指示性符號表示某一事物或概念會意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獨體字結合起來表示新的意義形聲用聲符來注音,用一個字表示類別,組成新字教師補充:甲骨文已經具備了漢字的基本結構,很多字體至今仍在使用,是漢字形成與發展的重要階段。教師總結:本課我們學習了商代文明的兩項重要標志:甲骨文和青銅器,了解了我們的祖先在3000多年前就已有成熟的文字,而司母戊鼎是世界上最大的青銅器,充分體現了商代高度發達的手工業水平,反映了我國人民的勤勞與智慧。板書設計教學反思本課屬于文化范疇的內容,主要是掌握青銅工藝和甲骨文的相關知識,創設歷史情境,導入新課,激發學生的興趣。通過大量圖片的分析,讓學生有更直觀的感受,更容易對青銅工藝的發展和特點進行概括。設計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環節,培養學生初步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教學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