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8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與發展【課程標準】1.認識真理標準問題討論和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歷史意義。2.認識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各個領域取得的成就、綜合國力及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高,3.認識“一國兩制”對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重大意義。【學習目標】1.掌握道十一屆三中全會內容,理解它偉大轉折的歷史意義,由此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新時期。(時空觀念)2.明確改革開放進程,理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農村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理解對外開放和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對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歷史解釋)3.通過史料分析,感悟“一國兩制”對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重大意義。(史料實證、家國情懷)【學習重難點】重點:真理標準問題討論和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歷史意義;“一國兩制”的內容。難點:平反冤假錯案;對內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學習過程】導入新課講授偉大的歷史轉折十一屆三中全會背景:凡是毛主席做出的決策,我們都堅決維護;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們都始終不渝地遵循。實質:凡是毛主席做出的決策,我們都堅決維護;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們都始終不渝地遵循。(1)“兩個凡是”——繼續堅持“左傾”錯誤◎《光明日報》發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評論員文章(2)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強調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否定了“兩個凡是”的,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糾正了長期以來束縛人們的“左”的錯誤,成為撥亂反正和改革開放的思想先導,為歷史性轉折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論準備。材料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這是毛澤東同志在整風運動中反復講過的。只有解放思想,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我們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才能順利進行,我們黨的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理論也才能順利發展。——鄧小平《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3)鄧小平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講話,為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做了思想準備。2.召開: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3.內容:(1)思想路線: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2)政治路線:拋棄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提出把黨和國家工作的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實行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3)組織路線:恢復了黨的民主集中制的優良傳統,審查解決了歷史上遺留的一批重大問題和一些重要領導人的功過是非問題。4.意義:(1)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2)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3)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新領導集體。(二)、撥亂反正與法制建設時間成就意義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平反冤假錯案迎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局面1981年6月十一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為統一全黨思想,開展改革開放新的偉大使命,打下重要的思想基礎1982年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憲法增加了適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規定。標志著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進入新的階段二、改革開放進程(一).實踐成就1.經濟體制改革:含義: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產關系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各個環節,最終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實質: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對內改革--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材料一:鄧小平說過:“我們的改革和開放是從經濟方面開始的,首先又是從農村開始的。為什么要從農村開始呢?因為農村人口占我國人口的80%,農村不穩定,整個政治局勢就不穩定,農民沒有擺脫貧困,就是我國沒有擺脫貧困”。材料二:改革開放前,農村條件差,生活苦,“交通靠毛驢和行走,運輸靠小車和背簍,通訊靠喇叭和人吼,治安靠柴門和家狗”,“早晚天天喝菜粥,中午白薯窩窩頭,一天三頓難見油”。當時,群眾的生產積極性也受到影響,農村社員出工是:“一遍哨子不買賬,二遍哨子伸頭望,三遍四遍哨子才慢慢跟后逛”。設問:經濟體制改革的突破口為什么選在農村呢?農業地位: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村現狀:農村生產力水平低,農民生活貧困。農村體制:人民公社體制,挫傷農民積極性。◎1978年12月地點:嚴立華家“我們分田到戶,每戶戶主簽字蓋章。如此后能干,每戶保證完成每戶全年上交(繳)的公糧,不在(再)向國家伸手要錢要糧。如不成,我們干部作(坐)牢殺頭也干(甘)心,大家社員也保證把我們的孩子養活到18歲。”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統一經營和分散經營相結合。這種責任制使農民獲得生產和分配的自主權,把農民的責、權、利緊密結合起來,既克服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義、“吃大鍋飯”等弊病,又糾正了管理過分集中、經營方式過分單一等缺點;既發揮了集體經濟的優越性,又發揮了農民家庭經營的積極性。它是中國社會主義農村體制改革的重大突破,它為當代中國改革開放事業的蓬勃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內容:土地所有權歸國家和集體,土地使用權和經營權歸農民。“小崗村1979年賣給國家糧食12497公斤,超過政府計劃的7倍:賣給國家油料12466公斤超過國家規定任務的80倍,”——摘自馬立誠、凌志軍《交鋒》意義: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解放了生產力,調動農民的積極性3.對內改革--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擴大國有企業經營自主權、實行政企分開◎1984年《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內容:擴大國有企業;經營自主權;實行政企分開原則1992年國企改革:目標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財政、稅收、社會保障等方面的體制改革對外開放材料:深圳歷史上總共出現過4次大規模的逃港潮,分別是1957年、1962年、1972年和1979年。共計56萬人次。卷入逃港風潮的人不只是邊境居民,涉及廣東全境。深圳許多基層干部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甚至帶頭偷渡。深圳收容所人滿為患,送走一批又來一批。“這是我們的政策有問題。逃港,主要是生活不好,差距太大,生產生活搞好了,才可以解決逃港問題。”——鄧小平探究為什么選擇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做經濟特區?①臨近港澳臺,靠近國際市場②地處沿海,交通便利③是著名的僑鄉,歷史上與海外有密切交往,有利于吸引僑資④依托廣闊的經濟腹地,資源豐富對外開放的歷程(1)1980年深圳、珠海、汕頭、廈門設立經濟特區(2)1984年,中央進一步決定開放14個沿海港口城市。(3)1988年設海南島為經濟特區(4)1985年起,在長三角洲、珠三角洲、閩東南地區和環渤海地區開辟為經濟開發區(5)1990年開放上海浦東(6)2001年12月,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對外開放的特點:全方位、多層次的開放格局(二).理論成果1982年十二大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重大命題1987年十三大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確立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三步走”的發展戰略1992年十四大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2000年中共十五屆五中全會提出實施“走出去”戰略,后來發展成為“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開放戰略三、”一國兩制“與統一大業(一).一國兩制材料一雖然中國已經是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雖然中國是聯合國五常之一,但是,中國卻是唯一一個還沒有實現國家統一的大國。實現國家統一,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個標志,如何才能更好地實現國家統一呢?材料二“我們的政策是實行“一個國家,兩種制度’,具體說,就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十億人口的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制度,香港、臺灣實行資本主義制度。”——《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58頁依據材料分析我國為何必須解決國家統一問題?為此尋求的解決之策是什么?材料制度可以不同,但在國際上代表中國的,只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祖國統一后,臺灣特別行政區可以有自己的獨立性,可以實行同大陸不同的制度。司法獨立,終審權不須到北京。臺灣還可以有自己的軍隊,只是不能構成對大陸的威脅。——選自《鄧小平文選》第三卷1.提出:20世紀80年代初,鄧小平提出“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構想。2.含義:一國兩制就是在一個中國前提下,國家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香港、澳門、臺灣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長期不變。在國際上代表中國的,只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3.實踐:1982年中英首次談判1984年中國政府同英國政府簽署了中英聯合聲明1987年中國政府同葡萄牙政府簽署了中葡聯合聲明1997年中英兩國政府舉行香港政權交接儀式,宣告中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1999年中國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4.意義:香港澳門回歸,標志著祖國統一大業向前邁出重要一步;有利于保持港澳臺地區的長期穩定和繁榮,有利于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為解決國際爭端和歷史遺留問題提供了新思路。(二)海峽兩岸關系的新發展1949年臺灣與大陸處于隔絕敵對狀態1979年《告臺灣同胞書》的發表,中國政府推動大陸同臺灣同胞的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促進雙方人員往來。1992年“九二共識”: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1993年汪辜會談:標志著兩岸關系發展邁出了重要一步。兩岸往來日漸頻繁,民間交往不斷擴大,經貿合作蓬勃發展。2005年《反分裂國家法》的通過,表現了反對和遏制“臺獨”分裂勢力分裂國家、維護國家統一與領土完整的堅強決心。2015年習馬會,就進一步推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交換意見。這是1949年以來兩岸領導人的首次會面,翻開了兩岸關系歷史性一頁。探究材料1995年,臺灣領導人李登輝訪美,在康奈爾大學演講中宣揚“兩個中國”和“一中一臺”2001年,臺灣領導人陳水扁提出“一邊一國”論2016年,臺灣民進黨領導人蔡英文上臺,拒絕承認“九二共識綜合上述材料和所學,對兩岸統一問題有何認識?認識:兩岸關系曲折中有發展;發展是兩岸關系發展的主流;國家統一是兩岸人民的共同追求。本課小結100多年以前,我們的先輩們面對積弱積貧的中國,他們的夢想就是民族的復興、國家的富強和人民的解放。但對于中國這個積弱積貧的國家來講,每向夢想逼近一步,都要有巨大的付出。終于,在21世紀的今天,我們從來沒有離夢想如此之近。為什么我們的眼里滿含淚水,因為我們愛的深沉。愛這個國家,還有她的人民。他們努力,他們勇敢,他們迫求著復興我們這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偉大民族的夢想。“我們推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讓國家變得更加富強、讓社會變得更加公平正義、讓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習近平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