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7課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fā)展課標要求1.了解20世紀50-70年代中國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曲折發(fā)展和偉大成就,認識“文化大革命”的錯誤及教訓;2.理解政治、經濟、外交、國防等領域所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國歷史上所具有的開創(chuàng)性、奠基性意義;3.了解和感悟這一時期中國人民艱苦奮斗、奮發(fā)圖強的精神風貌。4.了解毛澤東對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貢獻,認識毛澤東思想對近現代中國的深遠影響。學習目標1.認識到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不是一帆風順的,能夠根據其中的挫折總結出相應的經驗教訓(唯物史觀)2.知道在1956-1976年期間,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挫折與成就分別是什么。(時空觀念)3.通過閱讀、觀看文字與圖片史料探究社會主義建設之所以取得成就的原因。(史料實證)4.梳理清楚本節(jié)課的知識結構。(歷史解釋)5.意識到雖然社會主義建設歷經波折,然而在這過程當中我們依然取得了方方面面的成就。從而感悟到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堅強意志。(家國情懷)學習重難點重點:社會主義在探索中的良好開端和曲折發(fā)展、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和經驗。難點:“文化大革命”的性質。學習過程一、全面建設社會主義(1956年-1966年)1.中共八大(1956年)◎1956年9月15日,毛澤東在中共八大上致開幕式,號召“團結國內外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為建設偉大的社會主義中國而奮斗”問題1:八大對社會的主要矛盾作出了怎樣的判斷?①主要矛盾: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fā)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問題2:這對主要矛盾的實質是什么?先進的社會主義制度與落后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問題3:八大提出黨和人民的主要任務是什么?主要任務: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yè)國變?yōu)橄冗M的工業(yè)國。意義:中共八大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2.“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1956年)含義:藝術問題上百花齊放,學術問題上百家爭鳴意義:雙百方針成為促進我國藝術發(fā)展和科學進步,促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的指導方針。3.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思想1957年春,毛澤東提出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重要思想,把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作為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影響:①這個論述為認識中國基本國情奠定了理論基礎;②全黨整風運動和全國反右派斗爭開展起來,但反右派斗爭被嚴重的擴大化了。4.失誤的探索(1)表現: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在全國掀起了“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大躍進的表現:表現:片面追求工農業(yè)生產和建設的高速度:不斷大幅地提高和修改計劃指標;高指標帶來高估產,各地掀起虛報高產浪潮。人民公社的特點:一大二公(2)評價:①總路線反映了廣大人民迫切要求改變我國經濟文化落后狀況的普遍愿望;②忽視了客觀的經濟規(guī)律,加上對社會主義建設經驗不足,以及當時的自然災害等因素,1959—1961年,我國經濟發(fā)生了嚴重困難。5.政策調整其基本內容是:以調整為中心,調整國民經濟各部門比例失調的關系,鞏固生產建設取得的成果,充實新興產業(yè)和短缺產品的項目,提高產品質量和經濟效益。——陳述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史》(1)從1960年冬開始,中共中央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2)對政治、文化、教育、科研、民族、知識分子等方面的政策進行重要調整;(3)1962年初召開的七千人大會比較深入的總結了經驗,取得了重要的成果;(4)1964年,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提出建設“四個現代化”的偉大目標,極大地激發(fā)了億萬人民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積極性。(5)1962年下半年到1965年,國民經濟穩(wěn)步增長,接近并超過新中國成立以來最高水平。二、文化大革命1.原因:20世紀60年代中期,毛澤東認為黨和國家面臨著資本主義復辟的危險。2.過程:(1)1967年春夏中央文革小組乘機煽動打倒一切”和“踢開黨委鬧革命”。(2)1967年初“全面奪權”的“一月風暴”發(fā)生。(3)1971年9月林彪反革命集團陰謀奪取最高權力、策動反革命武裝政變(4)1972年周恩來在毛澤東的支持下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各項工作出現轉機,但遭到江青等人的反對(5)1975年鄧小平主持日常工作,領導進行各方面的整頓,經濟形勢有了明顯好轉(6)1976年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團,結束了“文化大革命”3.認識:材料:堅硬的歷史正在反思之鹽的催動下溶解。44年后,終于有紅衛(wèi)兵向多年前被自己或“戰(zhàn)友們”扇過耳光吐過唾沫的老師們道歉。和解與道歉發(fā)生在這樣一群老人之間:程璧,北京外國語學校退休教師,86歲;關秋蘭,北大附中退休教師,81歲;李煌果,北京礦業(yè)附中退休教師,79歲。在他們的對面是當年的學生,申小珂、胡濱和郭燦輝(化名),他們都已超過了60歲。…這份名單還可以列得更長。在1966年,“文革”初肇,以中學生為主力的紅衛(wèi)兵暴力迅速席卷整個中國。在程璧們所在的北京,據官方數據統(tǒng)計,僅被紅衛(wèi)兵打死的人數即達1772人……現在,曾經的紅衛(wèi)兵們要向多年前被自己或“戰(zhàn)友們”扇過耳光吐過唾沫的老師們道歉。——網絡新聞結合材料,認識“文化大革命”的性質?性質:“文化大革命”不是任何意義上的革命或社會進步,而是一場由領導者錯誤發(fā)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三、偉大的建設成就材料1從“一五”計劃開始的20多年時間里,國家經濟實力顯著增強。按不變價格計算,1952年國內生產總值為679億元,1976年增加到2943.7億元,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yè)體系和國民濟體系。從根本上解決了“從無到有”的問題。——鄧小平《堅持四項基本原則》1.工業(yè)領域:(1)逐步建成了一批門類比較齊全的基礎工業(yè)項目,為國民經濟的進一步發(fā)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yè)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材料21964年6~8月,毛澤東提出建設西部后方的主張:要搞三線工業(yè)基地的建設。要準備帝國主義可能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現在工廠都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區(qū),不利于備戰(zhàn)。8月19日,國務院副總理李富春等人向中共中央提出報告,建議一切新的建設項目,不在第一線建設;要把能搬的一線重要企業(yè)、科研機構、學校一部分遷移到三線、二線;今后一切新建項目都應貫徹執(zhí)行分散、靠山、隱蔽的方針。——《六十年代三線建設決策文獻選載》(2)大規(guī)模的三線建設不僅增強了國防力量,而且改善了工業(yè)布局。2.科技和國防領域:中國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彈、氫彈,試制并成功發(fā)射了中遠程導彈和人造衛(wèi)星。材料31976年與1965年相比,拖拉機、手扶拖拉機產量增長5.7倍和65倍,農業(yè)用電增長4.7倍,農用排灌動力機械擁有量增長4.9倍,農用化肥每畝施用量增長2.1倍。1977年和1965年相比,全國農田灌溉面積增長41%,全國機電排灌面積和水電站機電總裝機容量分別增長355.58%和643%;1975年全國機井數比1965年增長935.89%。——《中國農田水利》材料4抗自然災害能力有了較大提高,以全國受災面積基本相同的1976年與1965年相比,成災面積由53.9%下降到26.9%。——《建國三十年國民經濟統(tǒng)計提要》3.農業(yè)領域:通過興修水利、開展農田基本建設、培育推廣良種、提倡科學種田,我國較大幅度地提高了糧食生產水平和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4.教育和醫(yī)療領域:教育事業(yè)取得長足進步,醫(yī)療衛(wèi)生事業(yè)也得到蓬勃發(fā)展。勞動者的整體素質有了很大提高,全國經濟、文化建設等各方面的骨干力量大批地成長起來。5.時代精神:廣大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涌現出無數先進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形成了具有特定內涵的時代精神。6.外交:20世紀70年代,中國外交打開了新的局面,迎來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二次建交高潮。(1)與中國建交國家的數量從1965年的49個增加到1976年的111個;(2)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3)1972年,中美關系實現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探究:縱觀20世紀50--70年代我國的經濟建設歷程,可以從中得出哪些經驗和教訓教訓:1.發(fā)揮主觀能動性與尊重客觀規(guī)律相結合 2.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發(fā)展水平3.防止階級斗爭擴大化,以經濟建設為中心4.認清國情,實事求是5.國民經濟必須按比例協(xié)調發(fā)展,搞好綜合平衡。 本課小結20世紀50-70年代工農業(yè)生產總值變化圖50-70年代中國社會經濟發(fā)展的典型特點是什么?特點:在曲折中發(fā)展1、1956-1976年,中國共產黨進行哪些成功的探索?又有哪些失誤?正確探索:1)1956年中共八大召開2)1957年《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挫折失誤:1)1958年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2)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