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1-2022學年統編版(2019) 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第23課 從局部抗戰到全面抗戰 教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1-2022學年統編版(2019) 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第23課 從局部抗戰到全面抗戰 教案

資源簡介

第八單元: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
第23課
從局部抗戰到全面抗戰
課程標準:
1.了解日本軍國主義的侵華罪行;
2.認識中國共產黨是全民族團結抗戰的中流砥柱。
學習目標:
了解九一八事變、華北事變、七七事變等日本侵略行徑及其對中國人民犯下的暴行;掌握中國各階層抗日救亡的努力以及全民族抗戰局面的形成;理解民族危亡的危機中民族凝聚力的增強及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對新民主主義革命進程的影響。
通過歷史文獻、圖片、影像、歷史遺跡等史料,認識日軍侵華的種種暴行及其殖民統治的舉措,體會中國軍民不屈不撓、奮起抗爭的斗爭精神與民族品質。
學習重難點:
重點:
(1)正確解讀戰爭爆發的主客觀原因;
(2)梳理日本軍國主義的侵華暴行與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從初步形成向最終建立的過程。
難點:抗日救亡運動的發展和全民族抗戰局面的形成。
學習過程:
導入
九一八事變成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并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七七事變成為中國全民族抗戰的開端,由此開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
——習近平
日本侵華
背景
材料一:九一八事變是日本以武力征服“滿蒙”的最關鍵的一步,也是日本企圖實現“大陸政策”最終目標的中心環節。
——于春梅《“九一八”事變與“大陸政策”》
(1)根本原因:既定國策,蓄謀已久
材料二:日本覬覦中國東北已久,20世紀30年代經濟危機引發日本各種矛盾,政府把對外擴張作為解決國內問題之道。
——史桂芳《日本國內戰爭狂熱的表現及原因分析——從一個新的角度反思歷史》
(2)直接原因:經濟危機激化日本國內矛盾
材料三:日本從東北獲取了大量利潤,極大地刺激了日本的民族主義……日本深感其在滿洲(東北)利益受到威脅,阻礙了其“大陸政策”的實施,于是叫囂“滿蒙危機”,在日本國內瘋狂地煽動民族主義情緒。
——張萬杰《從民族主義的視角看九一八事變的起因》
(3)思想原因:日本民族主義的消極影響(軍國主義)
材料四:1929年歐洲各國忙于應付國內危機,無暇東顧,“九一八”事變前,日本與英美達成秘密諒解,英國支持日本的行動,美國表示“不聞滿洲事變”。
(4)國際原因:英美等國推行縱容日本侵略的“綏靖”政策
材料五:外寇不足慮,內匪實為心腹之患,如不肅清內匪,則決不能御外侮。
——蔣介石對國民黨將領的訓話
(5)、可乘之機:中國內戰,蔣介石政府實行“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
2.過程
①九一八事變:標志著中國局部抗戰的開始(標志著中國14年抗戰的開始)。隨后,日軍占據整個東北。九一八事變標志中日民族矛盾開始上升。
②一·二八事變:1932年1月28日,日軍在上海挑起侵略戰爭。
③偽滿洲國:1932年3月,日本扶植清廢帝溥儀做傀儡,在吉林長春建立偽滿洲國。
④“華北事變”:1935年日本為侵占華北而蓄意制造的一連串事件,標志著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中華民族主要矛盾
侵華罪行
(1)1937年12月13日,日軍攻陷南京,制造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
(2)政治上:實行“以華制華”方針,扶植傀儡政權。 1940年3月,汪偽國民政府成立。     
(3)經濟上:“以戰養戰”,“糧食統制”。強迫青壯年到日本和中國東北做苦力。
(4)軍事上:“三光”政策,1941-1942年對抗日根據地進行瘋狂“掃蕩”
(5)文化上:推行奴化教育,消磨、摧殘中國人民的民族意識和反抗意識。
(6)1938年2月至1943年8月,日軍對重慶進行大轟炸。
(7)日軍踐踏國際公法,實施細菌戰,殘殺中國軍民。
(8)推行“慰安婦”制度。
二、局部抗戰
(一)、抗日救亡運動:興起
1、中國共產黨
(1)九一八事變后,中共發表“9﹡19”宣言,局部抗戰開始。
(只有工農勞苦群眾自己的政府是徹底反對帝國主義的政府。只有在共產黨領導之下,才能將帝國主義驅逐出中國!——“9﹡19”宣言)
(2)中共領導組織東北抗日聯軍、東北人民革命軍,在極端困苦的環境下堅持抗戰。
(3)1935年8月,“八一宣言”:號召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4)1935年12月,召開瓦窯堡會議,毛澤東做了《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測率》,確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
日本侵華開始后,中共始終堅決抗戰,有利于發動群眾積極抗日,也體現了中共團結抗戰的中流砥柱作用。
2、國民黨愛國軍隊
(1)一二八抗戰:一二八事變中,蔡廷鍇、蔣光鼐率領國民黨第十九路軍在上海抗戰
(2)長城抗戰:1933年,日軍由東北向長城沿線進犯,遭到中國軍隊的頑強抵抗
3、愛國民眾:
(1)東北軍民:組織抗日義勇軍
(2)工人罷工、募捐;工商業者抵制日貨
(二)、日軍的抗日救亡運動:高潮
1、愛國學生:
1935年12月,北平學生掀起了“一二九運動”,反對華北自治。
意義:
①宣傳了中國共產黨“停止內戰,一致對外”的抗日救國主張;
②促進了中華民族的新覺醒;
③掀起了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潮。
2、愛國將領:張學良、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
張學良:“當是時也,共產黨之停止內戰,共同抗日,高唱入云,實攻我心,不只對良個人,并已動搖大部分東北將士,至少深入少壯者之心。”
——楊奎松《中國近代通史:內戰與危機》
(1)發生原因:
①華北事變后,中日民族矛盾成為主要社會矛盾
②國民政府推行“攘外必先安內”方針
③張、楊受到中共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感召
事變可能有兩種前途:一種前途是爆發大規模內戰;另一種前途是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摘自《中央關于西安事變及我們的任務的指示》1936.12.19
結合教材135頁,思考西安事變為什么能夠和平解決?以及和平解決的意義。
(2)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的原因:
①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是多方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既有張學良、楊虎城二人與蔣介石的相互妥協,又有中國共產黨的居間調停,既有國民黨主和派的多方斡旋,又有國際、國內輿論的廣泛關注等。
②民心所向,歷史大勢。(民族矛盾成為主要矛盾,合作抗日既是人民的心愿,也是歷史發展的趨勢)
(3)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的意義:成為扭轉時局的樞紐;促進了中共聯蔣抗日方針的實現;十年內戰局面基本結束,全國團結抗戰的局面初步形成。
三、全面抗戰的開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
1.原因
瓦窯堡會議后,中共中央加強了統一戰線工作。與此同時,從1935年冬開始,國民黨方面先后在南京、上海、莫斯科秘密同共產黨人商談抗日問題。1936年8月,中共中央發出致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的信,倡議國共兩黨實行第二次合作。許多國民黨上層人物表示贊同停止內戰、一致對外的主張。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后,國共兩黨經過反復談判磋商,雙方合作形勢漸趨明朗。1937年7月中旬,周恩來將《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送交蔣介石。9月,國民黨中央通訊社公布該宣言。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歷史》
原因:
①日本侵略加劇,中日民族矛盾逐漸上升為主要矛盾。
②國共雙方的政策調整與相互妥協
③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
④社會各界的積極推動
⑤中共的不斷努力
2.歷程
時間
事件
認識
1935年12月
中共瓦窯堡會議,確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
第二次國共合作與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是中國共產黨順應歷史潮流適時調整政策和策略,不斷全面實踐全民族抗戰路線的豐碩成果。
1936年12月
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1937年7月
15日
中共中央將《中國共產黨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送交國民黨
1937年8月
14日
國民黨發表《國民政府自衛抗戰聲明書》,中國政府正式抗戰
1937年8月下旬
中共中央召開洛川會議,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全面抗戰路線形成。
1937年9月
22日,國民黨發表了中共提出的國共合作抗戰宣言,23日,蔣介石承認中國共產黨的合法地位,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意義
楊興江在《試論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偉大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中認為,統一戰線在抗日戰爭的勝利中發揮了無可比擬的巨大作用,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第一,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促進了民族大團結。第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對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產生重大影響。第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為建設社會主義提供了豐富的歷史經驗。
意義:促進了民族團結,抗日戰爭發展為全民族抗戰。
對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產生重大影響。
為建設社會主義提供了豐富的歷史經驗
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 <menuitem id="wfhyu"><abbr id="wfhyu"></abbr></menuitem>

    <bdo id="wfhyu"></bdo>
  • <bdo id="wfhyu"></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巩留县| 黑河市| 博湖县| 和林格尔县| 阜城县| 抚宁县| 达拉特旗| 台州市| 龙山县| 邓州市| 文登市| 汾阳市| 富锦市| 大城县| 葵青区| 民县| 四川省| 安达市| 信丰县| 扶余县| 涞水县| 巴彦县| 县级市| 增城市| 拉萨市| 洛川县| 衡阳县| 额尔古纳市| 翁牛特旗| 万荣县| 普安县| 外汇| 郸城县| 万宁市| 伊宁市| 宁武县| 涿鹿县| 潼关县| 玉山县| 浦县| 方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