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次鴉片戰爭教學設計【教材分析】?《第二次鴉片戰爭》是人教版初中歷史八年級上冊第2課,本課主要講述了英、法兩國在美、俄兩國的支持下發動的第二鴉片戰爭,并通過戰爭與中國簽訂了《天津條約》《北京條約》,同時沙俄侵占我國北方大片領土的史實。第二次鴉片戰爭發生在鴉片戰爭之后,甲午中日戰爭之前,是在國門被打開后,列強對中國的進一步侵略,也是使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進一步加深的歷史事件,在整個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學情分析】?本課的授課對象是初入八年級學生,基于第一課鴉片戰爭的學習,他們對近代中國歷史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質已經有了初步了解,對比來看,學生對鴉片戰爭后的第二次鴉片戰爭充滿好奇,教師應該充分結合這一學情,溫故知新,引導學生思考學習,達到本課教學目標。?【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了解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列強侵華的罪行;識記圓明園被焚毀、領土被大量割占、主權進一步喪失的恥辱。通過自主學習,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理解列強肆無忌憚地侵略我國的根本原因。?過程與方法?通過對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材料、圖片和戰爭示意圖的認識,激發學生學習這段歷史的興趣,增加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通過兩次鴉片戰爭的對比,理解第二次鴉片戰爭對中國社會所產生的嚴重危害,認識弱國無外交,只有綜合國力提高,才能成為外交堅實的基礎。?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兩次鴉片戰爭的對比,使學生認識到第二次鴉片戰爭使中國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遭到進一步的破壞,從而理解中國半殖民地化加深的史實,加深對落后挨打的更深入認識,初步形成對國家、民族的歷史使命感。通過沙俄侵占北方領土史實,培養學生領土主權意識。通過英法火燒圓明園使學生體會國恥,也認識到戰爭對人類文明的摧殘,從而樹立和平觀念,保護人類文化遺產的意識。【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火燒圓明園。?教學難點: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影響。?【教學過程】?教學步驟、教學活動、設計意圖、導入新課??【教學設計】?導入新課:圓明園復原視頻????在地球上某一個角落里有一個人間奇跡,它的名字叫圓明園,圓明園由圓明、長春、萬春三園組成,是清代規模最大的皇家園林,雨果有一句話:“人民的想象力所能創造的一切幾乎是神話性的東西都體現在這座宮殿中”但是有一天,兩個強盜闖入了圓明園,一個進行搶劫,一個放火焚燒,大火燒了三天三夜。是誰如此殘忍?這又是怎樣的一場戰爭?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二次鴉片戰爭》。?講授新課:?一、英法再次發動侵華戰爭?材料一:《南京條約》簽定后,英國打開了中國的國門,資產階級欣喜若狂,“一想到和三萬萬或四萬萬人開放貿易,大家好像發了瘋似的”,“只要中國人每年需用一頂棉帽,不必更多,那英格蘭現有的工廠就已經供給不上了”。?材料二:五口通商過去10多年間,英國商人驚奇地發現,擁有3.6億人口的中國,1853年人均消費英國棉紡織品的價值只有0.75便士;而僅有14600人的英屬美洲殖民地洪都拉斯,卻人均消費英國棉紡織品934.5便士。??材料三:歷史學家黃仁宇說:“《南京條約》簽訂之后的十年,感到更不滿意的不是戰敗國,而是戰勝國。”?師:提問戰勝國不滿意的原因是什么??師:鴉片戰爭后,中國的經濟形態對于外來商品的抵制使得西方商品依舊處于滯銷狀態,而西方列強不滿足既得利益,企圖進一步打開中國的市場,擴大侵略權益。?師:當時英法兩國為了發動戰爭,分別找了什么借口??學生:“亞羅浩事件”和“馬神甫事件”?師:標志性事件為“亞羅浩事件”和“馬神甫事件”?“亞羅”號是一艘中國走私船,曾在香港注冊,但已經過期。1856年10月,廣東水師在黃埔搜捕了船上的幾名海盜和涉嫌船員。英國駐廣州領事硬說“亞羅”號是英國船,要求中國方面釋放被捕人員,并謊稱中國士兵扯落英國國旗,要求向英方賠禮道歉。?10月10日,葉名琛派人把審訊證明不是海盜的9名水手送回亞羅號,巴夏禮拒絕接收。21日,巴夏禮發出最后通牒,限24小時內釋放全部人犯,并公開向英國道歉。但當22日,葉名琛把12人全部送還時,巴夏禮仍拒收,連葉名琛送去的信件也拒絕拆閱。23日英駐華海軍悍然向廣州發動進攻。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馬神甫”即馬賴,法國天主教神甫。他從廣州非法潛入廣西西林縣,為非作歹。1856年2月被當地官員逮捕處死。這就是所謂的“馬神甫事件”,又稱“西林教案”。法國借口挑起侵華戰爭,次年聯合英國出兵侵華。?師:在這樣“強詞奪理”的借口下,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展示戰爭示意圖,學生看圖結合書本的相關內容總結戰爭的過程與簽訂的條約。?(1)1856年10月英軍炮轟廣州,挑起戰爭。次年,英國和法國聯合出兵,攻陷廣州。?(2)1858年,英法聯軍北上,攻陷大沽炮臺,逼近天津。清政府被迫與英、法、美、俄簽訂《天津條約》。?師:《天津條約》簽訂了那些內容,這些內容對中國社會產生了什么樣的危害??(3)條約的危害:外國公使進駐北京(破壞我國外交主權,進一步影響和操縱清朝統治核心。);?增開漢口、南京等十處為通商口岸(數量增多、范圍擴大、地域更深);?外國軍艦和商船可以在長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權(破壞了貿易主權、內河航運權,使資本主義列強侵略勢力進一步擴張到北方沿海、長江流域及腹地,為擴大侵略提供條件,加深中國的民族危機和社會危機。)?(4)隨后與英、法、美簽訂《通商章程善后條約》,被迫承認鴉片貿易的合法化?二、火燒圓明園與《北京條約》的簽訂?1、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師:《天津條約》簽訂后,英法侵略者有沒有滿足??沒有,1860年英法借口換約受阻,聯軍再度占領天津,進攻北京。10月初,英法聯軍對北京西郊著名的皇家園林—圓明園進行了大肆搶劫,之后又放火燒毀。?師:展示圓明園宮殿及藝術奇珍?圓明園:始建于康熙年間1709年,后經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四朝180多年營造,成為人類文化寶庫,有無數的金銀珠寶,及其珍貴的歷史文物和典籍,在世界上獨一無二,位于萬園之首。1860年10月6日英法聯軍把圓明園洗劫一空,并放火焚毀,大火三日不息。昔日皇家園林頓成一片瓦礫。這就是所謂的文明人干下的如此野蠻的勾當。?討論:當你看到圓明園的殘垣斷壁,你有什么感想??生:我們要努力學習,正視歷史、不忘歷史,時刻牢記“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只有祖國強盛了,國民才能不受欺辱。我們應該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2、《北京條約》的簽訂?(1)背景:英法聯軍占領安定門,控制北京城,并揚言要直搗皇宮。奕?被迫與英、法交換了《天津條約》批準書,并簽訂了中英、中法《北京條約》?(2)內容:在條約中,清政府承認《天津條約》繼續有效外,又增開天津為商埠,割九龍司地方一區給英國,賠款額也大幅度增加。危害:天津成為外國侵略勢力在北方的主要活動基地,威脅北京的安全;割地進一步破壞了我國領土主權,擴大了英國在香港地區的侵略勢力,為此后強租新界作了準備;進一步加重中國人民的負擔,激化階級矛盾?三、沙俄侵占中國北方大片領土?有人說:“晚清政府就是一顆結滿果實的大樹,英法聯軍使勁的搖晃這棵樹,但許多果子卻被另一個人給搶走了。”?第二次鴉片戰爭前后,沙俄強迫清政府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共割占了中國東北和西北150多萬平方千米領土。?師:請同學們觀看教材11頁《沙俄侵占中國北方領土示意圖》,敘述沙俄侵占我國領土的情況,總結出沙俄侵占我國大片領土的特點。?生:概況:1858年,中俄《璦琿條約》,割占中國東北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以北60多萬平方千米領土;?1860年,中俄《北京條約》,割占中國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在內約40萬平方千米領土?1860年中俄《北京條約》和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屆約記》割占中國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44萬平方千米領土?1881年中俄改定條約以及以后5個勘界議定書割占中國西北部7萬多平方千米的領土?生:特點:1、趁火打劫;2、武力相逼,調停為誘;3、一紙定奪,強割強占?四、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影響?1.中國喪失了更多主權。?2.英、法、美等西方侵略勢力由東南沿海一帶深入到長江中下游地區。?3.沙俄占領中國北方大片領土。?使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加深了?思考:第二次鴉片戰爭使中國喪失的主權、領土更多,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進一步加深,中國為什么會遭到如此的劫難,主觀原因是什么?人民作出了什么反應??生:主觀:清政府的腐敗無能、無條件的妥協和落后就會挨打的命運?反應:引起了人民群眾的極大不滿。人民紛紛起義。反對清政府的腐朽統治,反擊外國的侵略勢力。?活動:對比鴉片戰爭和第二次鴉片戰爭?生討論總結:爆發的原因、戰爭的性質相同;戰爭的時間、范圍、危害不同。?五、板書設計????????????????????????????????????????????????第二次鴉片戰爭的背景???根本原因:企圖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借口:“亞羅號事件”和“馬神甫事件”????????????????????????????????????????????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列強侵華罪行?????????????第二次鴉片戰爭???????????????沙俄侵略北方大片領土????????????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結果????????????????????????簽訂條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進一步加深了????六、教學總結?鴉片戰爭后,西方列強為進一步擴大侵略權益,對中國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俄國割占我國大片領土等罪惡行徑,使中國喪失了更多的領土和主權,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了。列強之所以肆無忌憚,如此囂張放肆,是因為當時社會制度的落后及清政府的腐朽統治。這警醒我們“落后就要挨打”,作為青年學生更應該為民族的振興、國家的強大發憤學習,努力奮斗,不讓歷史悲劇重演。面對外敵侵略,中國人民始終沒有放棄過反抗斗爭,才避免了中國淪為殖民地的命運。這種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永遠激勵著后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