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7探秘大華紗廠的前世今生——“考察近代歷史遺跡”活動課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一)知識與能力:1、通過走近近代歷史遺跡,講述大華紗廠建立的背景、發展經過以及歷史影響。2、從大華紗廠的發展脈絡中概括出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階段、發展特征。(二)過程與方法:通過對大華紡織廠的了解和中國近代民族工業曲折發展原因的探究,使學生掌握從特殊到一般的認識規律和思維方法。(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識到我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艱難歷程,感受中國社會發生了深刻變革,形成振興祖國、自強自立的民族認同感。學民族企業家門的愛國情懷,培養熱愛家鄉、保護歷史文化遺址的責任意識。二、教學重難點重點:從大華紡織廠的發展歷程中感受中國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難點:通過實地考察、親身感受歷史現象,并對現象進行深入的歷史解釋,掌握歷史的學習方法。三、教法和學法教法: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本課從激發學生的目的出發,啟發誘導學生思考、討論,使學生參加到教學活動中來,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對學生的想法、意見給予充分肯定,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學法: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在歷史學習中應提供主動建構的時間和空間,教學不是簡單的知識傳遞,而是學生主動建構的過程。根據這一理論在課堂上要提供平臺給學生展示和討論,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展示地圖、聲音、影像、動畫、文字資料,讓學生參與多媒體操作,在有限的時間里達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明確概念、啟發思維的目的。力圖創造良好的教學情境,圓滿完成教學目標。四、教學過程:課堂導入:大華紗廠,始建于1935年,是西北地區建立最早、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現代棉紡織企業。70多年來,大華紗廠以其對中國民族工業的特殊貢獻,在近代中國工業文明史中有著重要的地位,成為西安乃至陜西近代工業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陜西甚至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一個縮影。有人說:一個大時代的隱秘記憶,都隱藏在大華紗廠中。讓我們隨著同學的腳步,走近西安市北部這座充滿著記憶、沉淀著歷史的——大華紗廠遺跡。新課講授:一、追根溯源,探尋來時路大華紗廠的建立,要追溯到1889年,晚清名臣張之洞在湖北武昌創辦的紗、布、絲、麻四局。在他親筆為四局題寫的對聯“經綸天下,衣被蒼生”中,可以看到在艱難背景下興起的中國近代工業,擔負著想要擺脫落后,救亡圖存的歷史責任。然而,該紡織企業“在封建政權下創辦起來的這一新興工業,沒有得到任何發展,經營只有11年就招商承辦了”(西安大華紡織有限責任公司文史資料組內部資料,2010年3月)。這是為什么呢?烙有“官辦”印記的企業,帶有濃重的官商習氣,例如:當時的工廠管理者分為兩個層面:一是廠外頂頭上司即四局的領導人,都是由總督(張之洞)委派的道臺擔任,“這些官老爺進廠巡查,總是戴著紅頂子,一律的官服。前面排著戴紅黑高帽扛著大板的差役,工人如果違反規定,立刻命差役拉下去笤臂,這根本談不上什么管理,只能說是一種封建官僚統治”(芮廷玉,石鳳翔與西北紡織業,1979)。二是廠內管理者,也完全“克隆”了四局的做法。因此管理混亂、生產效率低下、成本居高不下,最終入不敷出。這是中國近代工業的起步,這種工廠的存在本身也說明了洋務運動的不足之處。這種局面在1912年,徐榮廷承租了四局,創辦“楚興”公司之后有了明顯的改變,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后,紗布進口減少,價格看漲,徐榮廷大力組織生產,招收新工,增加生產時間,實行職工分紅,利用麻廠織機改織紗布,建立楚新煤號,營運煤炭,保證燃料供應。至1922年,公司獲利達白銀1400萬兩。經過8年艱苦打拼后開始自行創辦民族工業:于1919年投資籌辦武昌裕華紗廠,1921年,派人去石家莊籌建大興紗廠。1922年,兩廠相繼建成投產,徐榮廷的“楚興”字號的十年發展和裕華紗廠、大興紗廠兩大企業的借勢派生,為西安大華紗廠的建立奠定了先期的基礎。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中國民族工業經歷了兩個短暫的發展時期,涌現出一批民族資本家,推動了民族工業的發展。20世紀30年代,資本主義國家在中國大肆占領市場,輸出產品,特別是日本,日本將其國內以機器大工業化生產的輕工業產品大量傾銷到中國大陸。我國國內以手工作坊式的生產方式制造的產品在價格上無法與國外傾銷品抗衡,失去本國市場份額,大量資本流失國外,實業報國正當其時。為挽回在東部地區的損失,抵制日本棉紗的殺價傾銷,大興公司決定在西北地區創辦大興第二廠。這就是大華紗廠建立的歷史背景。二、感受細節,重走來時路——談歷程1、一座充滿生機的工廠這時的大華紡織廠其主要生產設備均由國外進口,其生產線在當時中國處于領先地位,擁有自動布機320臺,職工760人,生產規模為紗錠12000枚。1937年6月,大華紡織廠進行了第二次擴建,增加紗錠13000枚、布機500臺。他們以鋼鐵為主體修建廠房,省時省料,便于維修,直到今天,這些鋼架構仍然巍然佇立,堅固異常。西北地區近代以來的第一個機器紡織廠,當年即盈利20萬元。2、一個聲名鵲起的品牌;為抵制日本龍頭細布,石鳳翔創立了雁塔牌細布,他投入全部精力,確保雁塔細布無論在外觀、色澤、手感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使其深受用戶好評,暢銷西北地區。由他組織的攻關團隊夜以繼日的連軸兒作戰,終于開發出了雁塔牌細布,這一產品從“和花”入手,講究漿紗技術的運用和保全、保養的功夫,使得其在色澤、手感及布面外觀上都具有濃郁的中國特色,“雁塔”甫一上市,就長時間占據大西北和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廣大市場,并在消費者心目中逐漸樹立了很高的信譽。時至今日,人們一提起大華廠,腦海里馬上就會閃現出雁塔布的倩姿靚影。而且包括雁塔品牌在內的大華的商品都極富文化含量,譬如“太公釣渭”、“太白邀月”品牌等等。3、一片欣欣向榮的前景;據廠志記載,公司從開工到1938年的前3年間,每年分別盈利為20萬元、133萬元、476萬元。1937年,大華紡織廠有職工68人,發薪金36132.60元,發獎金105679元,獎金幾乎是薪金的三倍。1941年5月24日重慶出版的《新華日報》刊載了一篇文章,題目是“論戰時景氣”。文章指出:“大華紗廠職工的分紅最多的可得到100多個月工資,最少亦為60多個月的工資”。這說明,大華廠從一開始,就實行了效率優先的分配政策,這不啻激發了廠內員工的積極性。4、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但好景不長,1939年10月11日,大華紡織廠的職工像往常一樣在廠里上班,沒人會想到,一場災難正等待著他們。午后1時許,天空中傳來飛機引擎的轟鳴,廠內的人們還沒有反應過來,12架日機就飛至廠區上空。伴隨著尖嘯聲,炸彈像冰雹般砸了下來。霎時間,山崩地裂,血肉橫飛,原本整齊的廠房轉眼化作烈火中的殘垣斷壁,熱鬧的廠區變成了人間地獄。據統計,這次轟炸造成廠區內40余人傷亡,兩座食堂、60多間房屋被毀,大批機器、棉花、紗線和布匹被焚燒,造成直接經濟損失達236萬法幣,同時被迫停工數月。5、一種深明大義的精神從1938年起,民國政府在后方實行花紗布戰時軍事制,大華紗廠每月生產3萬余軍需用布,占生產總量的70-80%。也因此成為日軍飛機轟炸重點目標之一,為了防備空襲,大華紗廠想了不少辦法,甚至與遠在上海的意大利天主堂簽訂協議,請意籍人員駐廠并懸掛意大利國旗,希望能避免日軍轟炸,可惜這些努力都未奏效。設計意圖:課前調查課上匯報,更能考驗學生理解、梳理資料和空間想象的能力。自己動手了解大華紗廠昔日的輝煌,更能激發學生的自豪感。三、腳踏實地,展望未來路——論影響1954年社會主義改造之后,大華紗廠轉為國有,70多年來,大華紗廠以其對中國民族工業的特殊貢獻,在近代中國工業文明史中有著重要的地位,成為西安乃至陜西近代工業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從1964年開始,他們的產品又走出了國門,其拳頭產品遠銷英、美、日等發達國家,在港澳地區也有良好口碑。截至1986年底,22年時間共創外匯1億多美元。1978年,全民族迎來了“科學的春天”,大華廠員工奮百年之余烈,攜“冷娃”之“較真”,一口氣完成了包括A002型圓盤抓包機在內的十項發明創造,并因此獲得了省市和國家的多項科技進步獎。成為西安重要的工業基礎和骨干企業,并向新建的紡織企業輸送了大量的技術和人才,為新中國成立后的西北工業作出了巨大貢獻。1966年,大華紗廠更名為國營陜西第十一棉紡織廠。由于大華棉紡廠的輝煌業績并在它的參與帶動下,西安、咸陽、寶雞等地興建了諸多的棉紡織廠企業,其技術骨干和管理干部很多來自大華棉紡廠,從而推動陜西和西北地區各省的棉紡織工業的發展成長壯大。關中人所用的棉紗就是從“外婆的紡車里”搖出來的。一般的貧民也就是穿一身用麥草灰浸染一下的“灰灰布”。至于西安城里的殷實人家做衣服所用的卡其,織貢呢、蘭陰丹士、華達呢或者更為講究的毛嗶嘰等等,都來自外埠的上海等一線大城市。正是拜大華所賜,古城人民才有了五光十色的生活格調與瞬息萬變的時尚情趣。20世紀90年代后,由于國家產業結構調整、國有企業改革等情況,大華紗廠進行了政策性破產。后來,大華紗廠華麗轉身,在承襲近代工業文明遺存的基礎上,原紗廠舊廠房被保護性改造成集工業遺產、歷史文化、現代商業為一體的大型文化商業項目—大華·1935,成為涵蓋文化藝術中心、工業遺產博物館、小劇場集群、購物街區等多種功能、多樣文化、多元消費的歷史文化街區。其中最具特色的大華工業遺產博物館,運用原大華紗廠大量珍貴的歷史實物和生動翔實的歷史資料,全面系統展示了大華紗廠70年的風雨歷程,展現了陜西乃至西北地區近代民族工業從萌芽到發展壯大的整個過程,被譽為中國近代民族工業史的“活化石”。七、板書設計27探秘大華紗廠的前世今生——“考察近代歷史遺跡”活動課一、追根溯源,探尋來時路——析背景二、感受細節,重走來時路——談歷程三、腳踏實地,展望未來路——論影響八、教學反思1.本課的優點是:1、能夠深入挖掘遺跡內容,將內涵與概念進行了大量的資料整合,教師自己將知識之間的聯系、邏輯關系梳理清楚,使知識中的重點內容更加清晰化、層次化。在盡可能將復雜的概念,中學生難以理解的問題,用深入淺出的方式讓學生理解并加以運用;2、課程導入部分精煉,且能起到引發學生興趣,盡快進入本課內容的作用;3、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在情感態度價值觀上能夠注意引導學生樹立愛國情懷和創新意識、培養學生敢為人先的精神與心懷天下的責任意識;4、注重對學生活動的環節的設計進行了思考,使學生能夠以更多樣的方式參與到課堂中;豐富活動的形式和內涵;5、將歷史發展的脈絡、歷史事件與國際國內背景、時代發展坐標等展現在學生面前,不是就事論事,而是引領學生進入宏大的歷史結構當中,構建“大歷史”的思維與歷史感覺。缺點:1、雖然有教學立意,但是不夠明確;2、學生活動還可以更加有效,更多樣形式展現;3、課堂的靈活度不夠,處理課堂生成性問題的能力需要加強;利用課堂上出現的問題進行發揮、闡釋的能力還不夠;4、對新教材的改變沒有敏銳的意識,沒有將課文落實到本單元、本冊書中的具體位置,知識和概念的落實還是要繼續加強不僅是應該把一節課講好,還應該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形成有系統的、規范的,更加有利于提高課堂效率的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習能力。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