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5張PPT)家鄉節日風俗知多少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尤其是年輕人)對情人節、愚人節、圣誕節等“洋節日”的追捧,加之學生對我國傳統節日了解的缺失,于是我有了讓學生調查了解家鄉節日風俗這一活動的想法。活動背景活動目標1、通過調查家鄉傳統節日及風俗,了解家鄉傳統文化,增強學生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增強民族自尊心和凝聚力。2、在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團結協作的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3、通過寫調查報告,培養學生材料組織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活動方式查閱資料訪談問卷調查實施過程1、觀看春節民俗錄像,激發學生的興趣。2、全班同學集體確定活動目標。3、確定活動方案,制定粗略活動計劃。第一階段:準備階段1、資料組:組長崔云龍在網上或利用書籍查找關于家鄉節日風俗的資料。2、訪談組:組長劉艷香訪問村中年齡較大的村民。3、問卷組:組長吳曉敏用調查問卷方式獲取信息。實施過程第一階段:準備階段實施過程農歷正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臘月節日風俗習慣附表實施過程1、根據活動內容各小組討論活動方案。2、各小組匯報方案內容、其他同學提出改進意見,教師給予指導,最后確立可行性方案。各小組制定活動實施方案實施過程第二階段:分小組收集資料。1、資料組:小組長收集本組同學查閱書籍及頁碼、上網查閱資料的內容或網址等。2、訪談組:小組長收集訪問記錄,交流訪問活動感受。3、問卷組:收集調查問卷,交流問卷感受。實施過程進一步完成活動目標,形成階段性成果。1、資料組:在組長帶領下將資料分類匯總。2、訪談組:將訪談內容寫成系統訪談記錄,并寫出自己的感受。3、問卷組:將問卷按日期整理,并匯總到一張表格上。實施過程階段小結:本階段通過全體同學對家鄉節日風俗調查情況的整理與分析,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家鄉傳統文化的了解,同時在傾聽過程中共享勞動成果,增強了學生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處理問題的能力,學生團結協作、合作探究的能力得到鍛煉。實施過程第三階段:活動成果展示交流。1、各小組對資料進行加工處理,形成匯報材料形式。2、各小組選出代表對本組活動成果進行匯報。實施過程第四階段:活動延伸。1、各組成果在校內展示(辦手抄報展或黑板報等)。2、各組派代表到低年級給學生講家鄉節日風俗。3、調查這些傳統節日的由來以及我國其他地區的節日風俗習慣。實施過程活動反思:設計綜合實踐活動的基本要求是活動密切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可行性強。本次活動讓學生利用到網絡資源,把學生視野引向社會,在活動中引導學生通過合作完成目標,使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綜合實踐能力得到鍛煉,語言表達能力、合作意識得到提高。通過活動,學生對家鄉的節日風俗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豐富了愛國主義情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家鄉節日風俗調查統計表農歷正月二月三月五月六月節日春節十五元宵節二十五填倉節初二龍抬頭清明節(寒食)初五端午節初六二十四關老爺生日風俗習慣初一:初一餃子初二下;未婚女子不拜年;誰吃到錢餃子一年吉利。初二:上墳祭祖。初五:包餃子“捏小人”,必須將餃子全吃掉,預示一年不與別人犯口角。吃元宵,放花燈,猜燈謎。打囤:打糧囤、打錢囤,吃餃子。理發吃面條,吃餃子。上墳祭祖,掃墓包粽子,吃雞蛋晾曬棉被棉衣吃餃子家鄉節日風俗調查統計表農歷七月八月十月臘月節日七夕節十四鬼節十五中秋節初一初八臘八節二十三除夕風俗習慣七夕乞巧上墳祭祖吃月餅上墳祭祖吃臘八粥糖瓜辭灶:“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吃糖瓜1、貼春聯;2、包餃子(放上硬幣);3、烙合子;4、用芝麻桿撒歲(撒在院子里);5、請灶王爺、貼門神。課后反思:綜合實踐活動課強調學生的親身經歷,尊重學生個性發展,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到各項活動中去,在“做”“考察”“實驗”“探究”等一系列活動中發現和解決問題,體驗和感受生活,最終促進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提高。整個過程中,教師要做到適時引導,給學生出謀劃策,提出合理化建議,幫助學生解決遇到的困難,或者對可能遇到的困難有所預料,提高解決辦法,最終達到實踐的目的。活動預設5、你們還能想到會遇到其他哪些問題,你們將怎樣解決?資料組:1、你們想上網查閱資料沒有電腦上網怎么辦?2、當你們找到微機老師想借用微機室電腦查閱資料,但微機老師不同意怎么辦?3、當你們在電腦中查閱到大量的資料,但你們不知道哪些有用時怎么辦?4、你們查閱到資料后怎樣才能帶到班上來和其他同學進行匯總交流?活動預設5、你們還能想到會遇到其他哪些問題,你們將怎樣解決?訪談組、問卷組:1、你們訪談的首選對象是什么樣的人?2、你們將用什么樣的方式讓被采訪人能夠接受你們的采訪?3、當你們被拒絕采訪的時候,你們會怎么辦?4、你們怎樣能夠用最快的方式將被采訪人所說的話都記下來?謝謝大家!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