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部編歷史教材八年級上冊第19課七七事變與全民族抗戰教學設計一、知識綜述中國抗日戰爭是中國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自衛戰爭,是中華民族奮起抵御外侮的民族解放戰爭,同時,也是世界及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的全民族抗戰。對世界及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維護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貢獻。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爆發不是偶然,而是近代日本長期推行對外侵略擴張的“大陸政策”的必然結果,是其近代歷次侵華的繼續。日本帝國主義為實現吞并全中國進而征服亞洲稱霸世界的野心,經過充分的戰爭準備,挑起盧溝橋事變,悍然發動了全面侵略中國的戰爭。面對亡國滅種的嚴重危機,在中國共產黨的積極努力和推動下,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的全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在偉大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億萬中國軍民團結一致,奮起反抗,展開了氣勢恢宏的全民族抗戰。淞滬會戰作為國民黨正面戰場的第一次重大戰役,打破了日本3個月滅亡中國的迷夢,激發了全國人民的斗志。14年侵華戰爭,日本在中國犯下了滔天罪行,南京大屠殺暴露了日本軍國主義兇惡殘暴的侵略本質。二、課標要求和教科書解讀1.課標要求按照《初中歷史新課程標準(2011版)》的內容要求,現階段初中生就本節課要能簡述七七事變的史實,認識國共第二次合作的實現和全民族抗戰的意義;以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等罪行為例,認識日本軍國主義兇惡殘暴的侵略本質。2.教科書解讀(1)單元解讀本課《七七事變與全民族抗戰》選自于部編2018版《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本單元共有5個學習點,本課位于第2個學習點,上承“從九一八事變到西安事變”,敘述了九一八事變后中國局部抗戰開始,隨著西安事變的爆發中國的民族危機不斷加劇逐漸成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下啟“正面戰場的抗戰”,講述了全民族抗戰開始后國共雙方在抗日戰場上的英勇抗戰。(2)課本內容解讀全課的題目是七七事變與全民族抗戰,共分為七七事變、第二次國共合作、淞滬會戰、南京大屠殺四個板塊:七七事變的爆發,是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使中國真正到了亡國滅種的關頭,引起了中國社會矛盾的巨大變化,刺激了中華民族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上的總動員。國共兩黨摒棄前嫌,一致對外,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構成了全民族共同抗戰的基礎,它標志著中國全民族抗戰的開始。全民族抗戰初期,正面戰場組織了一系列戰役。淞滬會戰是中日軍隊第一次大規模的正面交鋒。雖然上海失陷,但是中國守軍英勇頑強的抵抗,打破了日本3個月滅亡中國的迷夢,也顯示出中國軍民誓死捍衛國土的堅強決心。而日軍在占領南京后,制造了駭人聽聞的南京大屠殺,更加暴露了日本帝國主義的兇殘本性。三、學情和教學過程設計1.學情分析就學生而言,經過一年多歷史課程的學習,八年級學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比較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且具備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學習的創造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就本課而言,絕大部分學生對日本侵華戰爭已有一些粗淺的了解和模糊的認識,但缺乏系統性和條理性,難以形成時序意識。因此,通過創設情境、史料研讀、問題探究等手段引導學生思考,激發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通過地圖、圖片和視頻加強學生的直觀體驗與認知。2.教學過程設計(1)教學目標①通過閱讀課本、自主學習,簡要敘述七七事變,了解淞滬會戰的大致過程;②通過時間軸理清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的大致過程,感受中國共產黨在民族大義面前為促成國共第二次合作,實現全民族抗戰而做出的努力;③通過抗戰英雄人物和事跡的學習,感受中華民族頑強不屈、奮勇抗爭的優秀品質;④通過對南京大屠殺的了解,認識日本帝國主義的兇殘本性(2)教學重難點及教法、學法教學重點:七七事變。第二次國共合作的建立教學難點:認識第二次國共合作的實現和全民族抗戰的意義教學方法:史料分析法、合作探究法、圖示法學法指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3)教學過程:教學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情境導入引出課題PPT播放視頻介紹盧溝橋(視頻截取自《東方主戰場》第二集共赴國難,48秒)Q:什么事件讓盧溝橋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1937年的那個夏天,盧溝橋見證了怎樣一段不容忘卻的歷史,我們今日便一起走進那段烽火歲月。觀看視頻,思考問題用視頻導入激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一、烽火1937:七七事變1.PPT播放微課視頻,思考:(1)為什么日本要在盧溝橋挑起事端?(2)七七事變的大致過程是什么?(請你簡單敘述一下)2.PPT展示《盧溝橋事變示意圖》讓學生結合微課回答盧溝橋的重要性(盧溝橋位于北平城西南約15公里的永定河上,既是沿平漢鐵路南下的要沖,又是北平的咽喉要道,自古以來就是重要的交通樞紐和貨物集散地。侵華日軍一旦占領盧溝橋,北平就是一座死城,華北也就唾手可得。)3.學生簡單敘述七七事變的大致過程,勾畫七七事變的基本信息時間:1937.7.7地點:盧溝橋經過:日軍以軍事演習中一名士兵失蹤為借口要求進入宛平城內搜查,此無理要求被中國駐軍拒絕,隨后日本炮轟我軍駐地。4.PPT展示材料,思考:盧溝橋事變的發生是偶然事件嗎?5.設問:面對日軍的突然炮擊,中國守軍的態度是什么?(PPT展示圖片和第29軍司令部的軍令材料,教師講述)守衛盧溝橋和宛平城的第29軍官兵奮起抗戰,中國全民族抗戰自此開始。(過渡:日本挑起盧溝橋事變,悍然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為了達到速戰速決的目的,增調大量軍隊開赴華北,在保衛北平的戰斗中,第29軍副軍長佟麟閣,132師師長趙登禹壯烈殉國。7月29日,日軍侵占北平;7月30日,天津失守。)觀看微課,探究問題結合課本知識簡要敘述七七事變的過程學生閱讀和分析材料利用微課使學生對七七事變的知識有一個基本的了解,通過問題探究讓學生學有所思,理解盧溝橋的重要地位鍛煉學生敘述歷史事件的口頭表達能力培養學生論從史出的意識和分析材料總結觀點的能力二、攜手1937:第二次國共合作1.PPT展示圖片和材料,教師講述:盧溝橋事變的發生,在中國引起了強烈反響。7月8日中國共產黨發表《中國共產黨為日軍進攻盧溝橋通電》緊急呼吁:“只有實行全民族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紅軍將領還致電宋哲元等,支持第29軍抗戰,愿為后盾。7月17日,蔣介石在廬山發表“最后關頭”的演說表示:盧溝橋事件已到了無可避免的最后關頭,“再沒有妥協的機會,如果放棄尺寸土地與主權,便是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分別發表聲明,抗議日本侵略,表明抗戰立場,同時也加快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步伐。2.PPT展示材料,引導學生分析思考:而在蔣介石發表談話的兩天前,共產黨便向國民黨提交了《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從這份宣言中你看出了共產黨什么樣的態度?(顯示了中國共產黨以民族大義為重,促成國共兩黨正式合作抗日的誠意。)3.1937年8月經過多次談判,根據國共兩黨協議,中國共產黨改編軍隊。Q:改編后的軍隊叫什么?中國工農紅軍主力改變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朱德、彭德懷任正副總指揮;不久南方八省紅軍和游擊隊改變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葉挺、項英任正副軍長。4.PPT展示圖片:1937年9月22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國共合作宣言;9月23日,蔣介石發表《對中國共產黨宣言的談話》,實際上承認了中國共產黨在全國的合法地位。自此,以國共合作為主體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全民族抗戰的局面開始形成。(過渡:在大敵當前、民族危亡的緊要關頭,不同地區、不同信仰的中國軍隊決心攜手抵抗日本侵略者,正應了中國的一句古訓:兄弟鬩于墻,外御其侮。)結合課本,理清七七事變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的基本線索分析材料,思考問題閱讀課本,回答問題以時間軸為線索,圖史結合,以教師講解為主,學生思考分析為輔,進而理清七七事變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的大致過程。通過材料研讀與分析感受并認識到中國共產黨在民族大義面前為促成第二次國共合作,實現全民族抗戰而做出的努力。三、奮戰1937:淞滬會戰1.PPT展示地圖,教師結合地圖講解七七事變后的日本侵略計劃(七七事變之后日本向中國大舉增兵,聲稱兩到三個月問題就可解決,幻想以“速戰速決”的戰略方針,取得“閃電式勝利”。根據其蓄謀已久的侵占全中國的計劃,隨后兵分四路擴大侵略:一路沿平綏線、同蒲線攻山西;一路由平漢路南下,侵犯中原;一路沿膠州路直撲青島;一路沿津浦路進逼徐州。戰局的發展使蔣介石“希望由和平的外交方法,求得盧事的解決”的幻想破滅。)過渡:為了牽制日軍自北向南的戰略,他在積極督促華北抗戰的同時,決心組織淞滬會戰。而1938年8月9日發生的意外事件,成為了淞滬會戰的導火索2.PPT播放視頻《虹橋事件》(30秒)隨后,日本以此為借口在上海挑起事端,13日中國軍隊奮起反擊,淞滬會戰爆發。3.閱讀課本,找出淞滬會戰的基本信息時間:1937年8月13日—11月地點:上海結果:上海失陷4.淞滬會戰中有哪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姚子青、謝晉元)5.PPT展示數據和材料(淞滬會戰歷時三個月,是中日全面戰爭爆發以來,持續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可以說日軍傾巢而出,中國軍隊更是傾其所有。)倫敦《泰晤士報》在1937年11月28日發出了這樣的一段評論(PPT展示材料),根據上述材料你能看出淞滬會戰對抗戰初期的抗戰局勢產生了什么影響?(上海人民和全國同胞的大力支持下,廣大官兵同仇敵愾,奮力迎敵譜寫了中國抗日戰爭史上一曲悲壯的戰歌。不僅打破了日本3個月滅亡中國的迷蒙,更激發了全國人民的斗志。)結合地圖,了解淞滬會戰的背景學生自學淞滬會戰子目,完成基本信息的填空,講述其中的英雄事跡學生根據材料,分析淞滬會戰的影響結合歷史地圖分析形勢,既能直觀的讓學生了解到當時的戰爭形勢,又能培養學生的讀圖識圖能力培養學生閱讀課本,提取信息的能力,鍛煉他們口頭敘述歷史事件的能力。通過抗戰英雄人物、事跡的學習,培養學生向先烈學習,頑強不屈、奮勇抗爭、報家衛國的優秀品質結合淞滬會戰的數據、材料,通過研讀分析、探討問題,使學生認識到全國上下,軍民同仇敵愾,進行全民族抗戰所取得的偉大成果和重大的歷史意義四、悲情1937:南京大屠殺1.PPT展示圖片上海淪陷后,日軍沿京滬鐵路、京滬公路及京杭線兵分三路,直逼國民政府的首都——南京。面對日軍的進攻,南京守軍展開了一場壯烈的南京保衛戰。敵我雙方投入兵力達數十萬人,戰況空前激烈,南京守軍用鮮血在抗戰歷史上寫下了悲壯的一頁。1937年12月13日,南京淪陷。(過渡:為了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達到迅速滅亡中國的目的,日本公然無視國際法的基本準則,進行了駭人聽聞的大屠殺,在人類文明史上留下了及其野蠻、殘忍、黑暗的記錄。)2、PPT播放視頻(自己合成的《南京大屠殺》,時長3分鐘)Q:看完后,你們有什么感受?3、PPT展示南京大屠殺的相關數據(屠殺長達6周,集體屠殺28案,死亡人數19萬人;零散屠殺858案,死亡人數15萬;總計死亡人數30多萬人)一個個數字的背后都曾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歷史應該記住的,不僅是輝煌的過去、英勇的抗爭,還應該包括那些慘痛的往事。4、Q:有同學知道今天的12月13日是什么日子嗎?(PPT展示圖片)我們以中國國家名義進行正式紀念與公祭(?https:?/??/?baike.?/?item?/?%E5%85%AC%E7%A5%AD"\t"_blank?),以立法的形式銘記歷史,祭奠那些在戰爭中逝去的每一個普通的人,絕不是為了延續仇恨。銘記,是為了讓歷史的悲劇不再重演!銘記,是為了呼喚正義與和平!學生觀看視頻,隨后談談自己的感受利用視頻和數據材料增強學生的直觀感受,讓學生認識到日本軍國主義兇惡殘暴的侵略本質總結提升1937年是不平凡的一年,1937的北平在誓死抗爭,1937的上海在浴血奮戰,1937的南京在血中吶喊,1937的中華民族在攜手抵抗。山河破碎、生靈涂炭,我們含著淚祭奠死去的人,咬著牙保衛每一寸土地,一寸山河一寸血,在血與火的磨礪中,中華兒女的怒吼將向侵略者證明:一個民族不屈的血性。面對日本軍國主義的兇惡殘暴和一心滅亡中國的險惡用心,我們軍民同心,齊心協力又會在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譜寫出怎樣壯烈的抗戰篇章,后面我們將繼續學習。總結全課,同時為后面的教學內容做鋪墊板書設計一、烽火1937:七七事變(1937.7.7盧溝橋)二、攜手1937:第二次國共合作(1937.9)三、奮戰1937:淞滬會戰(1937.8.13—9月)四、悲情1937:南京大屠殺(1937.12.13南京淪陷)四、教學資料1.《中國抗日戰爭史》,人民出版社,2011年9月第1版2.《同仇敵愾共赴國難——國共合作與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黃黎,海峽出版發行集團、福建教育出版社,2017年8月第1版3.《中日戰爭史研究:1921—1945》,胡德坤,商務印書館,2010年11月第1版4.紀錄片《大抗戰》,廣東廣播電視臺和華夏傳記(北京)文化發展有限公司5.紀錄片《東方主戰場》,2015年中國中央電視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