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四章工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比較項目農業生產工業生產生產對象動植物工業原料和燃料生產過程主要是生物生長過程,自然再生產和經濟生產密切相合主要是物理、化學變化過程,以經濟再生產為主生產場所農田工廠、車間對自然條件依賴性需依靠土地才能進行,受氣候、地形、水源和土壤等因素影響大受自然因素影響較小,但土地、礦產、水等自然資源是必要的條件對社會條件依賴性越來越高越來越高生產分布特點具有明顯的地域性和季節性特點具有地域上的靈活性和季節上的連續性對環境的不利影響主要是生態破壞主要是環境污染國民經濟中的位置基礎地位主導地位第一節工業的區位因素與區位選擇工業是指從事自然資源的開采,對采掘品和農產品進行加工和再加工的物質生產部門。工業的投入要素:場地、水源、勞動力、能源、資金、原料、零部件、科技。1、主要的工業區位因素1、根據工業的概念推論工業的分類分類標準類型含義舉例生產對象采掘工業從事自然資源開采的物質生產部門采煤工業、水電工業加工工業對采掘品和農產品進行加工和再加工的物質生產部門鋼鐵工業、機械工業產品性質重工業生產各種生產資料的工業部門鋼鐵工業、機械工業輕工業生產各種生活資料的工業部門食品工業、服裝工業2、工業的區位選擇指向類型工業特點部門舉例區位選擇原因原料指向型工業原料不便于長途運輸或運輸原料成本較高的工業制糖廠、水產品加工廠、水果罐頭加工廠接近原料產地市場指向型工業產品不便于長途運輸或運輸產品成本較高的工業啤酒廠、汽水廠、家具廠、印刷廠、石油加工廠、棉布廠接近消費市場動力指向型工業需要消耗大量能量的工業冶金(電解鋁)工業、化學工業接近火電廠或水電站勞動力指向型工業需要投入大量勞動力的工業服裝、電子裝配、包帶、制傘、制鞋等工業接近具有大量廉價勞動力的地方技術指向型工業技術要求高的工業飛機、衛星、集成電路、精密儀表等工業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發達的地方3、工業發展類型是根據各投入因素在總投入中所占比重的類別來劃分,一般分四類:資源、資金、動力、廉價勞動力密集型;工業指向類型是考慮影響工業部門的主要因素不同來劃分,一般分為五類:原料、市場、動力、廉價勞動力、技術指向型。比如:制糖工業屬資源密集型工業、原料指向型工業。4、區位因素:對自然界依賴較少,原料動力—充足、勞動力—廉價、地租—便宜、交通—便利、市場—廣闊2、工業區位的選擇1、工業區位的發展變化社會生產力發展原料、動力、勞動力數量對工業區位影響減弱科技水平提高區位因素發展變化市場、勞動力素質、交通運輸對工業區位選擇影響增強市場需求變化信息的通達度、環境標準成為工業區位選擇的新因素2、鞍鋼和寶鋼的區位選擇鞍鋼寶鋼煤炭來源早期來自撫順、本溪,目前來自黑龍江、陜西等地安徽淮南、山西等地鐵礦供應鞍山鐵礦從澳大利亞、印度、巴西等國進口消費市場沈陽、大連、長春等鋼鐵消費市場上海及其周圍的工業城市群交通因素鐵路運輸便利水路交通便捷主導因素原料、燃料市場和交通地位曾是我國規模最大、部門最全的鋼鐵生產企業我國第一個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現代化大型鋼鐵聯合生產基地3、科技進步的影響交通條件改善和運輸能力提高→原料、燃料對工業區位影響減弱科學技術的進步→工業生產機械化、自動化水平提高→勞動力數量對工業區位影響減弱工業產業對信息的依賴程度提高→信息通達性對工業區位影響增強4、以鋼鐵工業為例,說明不同時期工業主導區位因素的變化時間早期(19世紀)20世紀初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主導區位因素煤炭資源鐵礦資源沿海港口(市場)科技因素煉鐵冶金原料地(鐵礦)海洋運輸條件的發展區位選擇原則靠近燃料地(大煤田)靠近原料地(鐵礦)靠近市場(沿海鋼鐵消費區)工業類型動力指向(導)型原料指向(導)型市場指向(導)型工業區位因素的變化燃料、原料的影響趨勢,交通和市場的影響趨勢實例英-伯明翰、德-魯爾區等包鋼、武鋼、鞍鋼等包鋼、日-福山、意-塔蘭托等原料指數:需要運輸的原料重量和成品重量的比值叫做原料指數。從定量上看,它是工業區位選擇的重要指標。5、環境因素對區位選擇的影響區位選擇要求舉例環境要求對環境十分敏感的工業,應建在空氣較潔凈的地區,遠離煙塵污染的工廠電子廠、感光器材廠污染程度規模小、無污染的工業,可以有組織地設在城區服裝廠、玩具廠規模大,對空氣有輕度污染的工業,布置在城市邊緣或近郊區機械廠、倉儲嚴重污染的企業宜布置在遠離城市的郊區鋼鐵廠、水泥廠污染類型大氣污染嚴重的工廠,布置時考慮風向:主導風向的下風處,與盛行風向垂直的郊外,已知當地最小風頻的地區,宜布置在當地最小風頻的上風處水泥廠、釀造廠水污染嚴重的工廠,考慮污水排放口遠離水源地區及河流上游,盡量布置在下游印染廠、造紙廠、電鍍廠、皮革廠固體廢物污染嚴重的工廠,要遠離農田或居民區鋼鐵廠、發電廠6、社會因素對工業區位選擇的影響社會因素對工業區位選擇的影響政策因素在優惠政策的影響下,用地、交通、基礎設施等區位因素都會發生有利于投資辦廠的變化決策者行為決策者的鄉土情感及個人的理念和心理等,也是工業區選擇的重要因素,有時甚至成為主要因素第二節工業地域的形成1、工業集聚與工業地域1、工業聯系是工業社會化、專業化生產的必然結果。工業聯系有以下幾種:生產上投入-產出聯系、非生產上的空間聯系、非物質上的信息聯系。生產工序上的聯系(紡織廠和印刷廠之間);空間利用上的聯系(經濟技術開發區中的企業)。2、工業地域的形成——工業集聚而形成的地域工業地域的規模,可分為工業點(工廠)、工業區(上海金山)、工業樞紐(上海)、工業地區(滬寧杭工業區)。自發形成的工業地域規劃建設的工業地域形成以生產工序上的工業聯系為基礎,以降低生產成本為目的而自發在地理空間上相互靠近把生產工序上聯系密切的工廠布局在一起形成在規劃工業用地上,先建成基礎設施,再吸引投資者工業聯系生產工序上的工業聯系生產工序上的工業聯系空間和信息共同利用的工業聯系發展潛力多為傳統工業,結構較單一,改造困難經濟、環境效益較高經濟、環境效益較高舉例傳統工業區一般為自發形成的工業地域上海金山為石化工業區我國許多地方的經濟開發區2、工業分散與工業地域聯系1、工業分散,一是老工業區的發展趨于飽和狀態,使新建企業不得不遷出老工業區;二是由生產聯系的工業企業之間的分散現象,是為了充分發揮各地的區位優勢而形成的。形成為了充分發揮不同的區域優勢,一些有相互協作關系的工廠并不要求集聚,有些工業企業所需要的零部件也不能在同一地區發展,這就形成了工業分散現象表現體積小、重量輕、價值昂貴的零部件生產企業與產品組裝工廠之間相距較遠產品結構復雜、零部件種類繁多復雜產品生產,其各種零部件生產廠家也可以分布在許多地方,形成跨地區、跨國的網絡企業優勢充分利用各地區的區位優勢,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工作效益結果引發了工業地域聯系,促進了地域之間人員、物資和信息的流動動力現代化交通運輸方式以及現代化的通信技術和手段第三節傳統工業區與新工業區1、傳統工業區1、傳統工業概念一般發展歷史比較長久的工業地域,大多是在豐富的煤、鐵資源基礎上,以煤炭、鋼鐵、機械、化工、紡織等傳統工業為主,以大型工業企業為核心,逐漸發展起來的工業地域典例德國的魯爾工業區、英國中部工業區、美國東北部工業區、日本的太平洋沿岸工業地帶、俄羅斯-烏克蘭工業區地位在各國以至世界工業發展過程中起過重要作用,目前仍是本國發展新型工業的重要支撐點問題普遍面臨原料和能量消耗大、運輸量大、污染嚴重的問題發展30世紀50年代后,尤其是70年代以來,傳統工業區經濟開始衰落,為此,各國采取多種措施對其進行改造2、傳統工業區特點:時間早;結構重;區位優;規模大;經歷久(久大重優早)3、德國魯爾工業區"德國工業的心臟"(1)區位優勢:便捷的水陸交通(歐洲中部陸上交通十字路口)、豐富的煤炭資源;充沛的水源;離鐵礦區(洛林-法)較近;廣闊的消費市場;市場體制健全。(2)衰落的原因:生產結構單一;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鋼鐵過剩;老工業區發展趨于飽和狀態;環境問題嚴重;新技術革命沖擊(根本原因)(3)綜合整治:發展新興工業和第三產業;調整工業布局,保證各行業平衡發展;擴展交通,完善交通網;發展科技,繁榮經濟;消除污染,美化環境。2、新工業區1、"新工業"兩種典型形式:①新發展起來一傳統工業為主的工業地域意大利東北部、中部②以高新技術為龍頭發展起來的工業地域德國南部、美國的"硅谷"、日本"硅島"(九州島),蘇格蘭。2、新工業區的四個特點:時間新、地區新、形式新、部門新。小——以中小企業為主;輕——以輕工業為主,生產成本低廉、工業考究、質地優良、款式新穎的新工業產品;同——集中大量同類或相關企業;專——生產高度專業化,企業僅從事單一專業化生產;散——企業分布在小城鎮,甚至農村,實行家庭包工形式,生產過程分散。3、意大利新工業區(東北部和中部-第三意大利)的發展條件發展條件內容作用區位優勢大批廉價勞動力新工業區興起的勞動力保障小城鎮用地、用水方便節省生產建設投資交通運輸方便便于原料輸入和產品輸出,降低運輸成本國際經濟環境20世紀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漲價促使廠家生產消耗能源、原材料少的產品國內經濟環境發達的銀行信貸體系;國內經濟高度開放;政府大力支持新工業區興起的自己保障;利于外向型經濟的發展;新興工業區興廠和發展有政策保障4、意大利新興工業區的特點:以雇員在250人以下的中小企業為主;以輕工業為主;生產過程大多是分散的,或實行家庭包工;資本集中程度低,當地主要行業往往包括數百個中小企業;工業大多數分散在小城鎮,甚至農村,成為"分散型工業化"地區。5、意大利新興工業區,以中小企業集聚的工業小區(一個地區的中小企業以一項經營活動為中心)為獨特的發展模式。普拉托毛紡織行業為主形成生產-銷售-服務-信息網絡。加強專業化、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增強競爭力。6、溫州鄉鎮企業:與意大利新工業區發展相同之處:中小企業、輕工業、資本集中程度低、工業多分散在小城鎮;與意大利新工業區發展不同之處:沒形成生產-銷售-服務-信息網絡系統以及企業間良好的協作關系;建議:調整不合理的產品結構;擴大企業規模;引進新設備、新的管理方法、并向品牌經濟過渡。7、新興工業區有兩種形式:一種是以電子、宇航等高新技術產業為龍頭發展起來的高新技術產業區;一種是以傳統工業為主的工業地域,如意大利的"工業小區"。8、高技術工業的主要特點(一面、兩高、兩快):從業人員具有高水平的知識和技能,其中科學家和工程師占較大比例;增長速度比傳統工業快得多,并且處在不斷的變化中,產品更新換代的周期較短(快);研究開發費用在銷售額中所占比例提高;④產品面向世界。9、刺激"硅谷"迅速發展的區位因素:地理位置優越,環境優美,地中海氣候-氣候宜人,交通便捷,高等院校-斯坦福大學等,軍事訂貨,創新環境和文化。10、美國"硅谷"與意大利新工業區的對比對比項目美國"硅谷"意大利新工業區生產結構高技術產品輕工業產品為主生產特點增速快、產品更新換代周期短;研發費用高生產過程分散或家庭承包,資本集中度低分別特點高等院校周圍、環境好的地區分散在小城鎮甚至農村勞動力技術條件從業人員知識技能高廉價勞動力政府因素軍事訂貨政府的大力支持11、工業生產與分布的發展變化歷次技術革命時間標志主要工業部門工業分布區位選擇的主導因素技術革命對其位選擇的影響第一次18世紀60年代蒸汽機紡織、采煤、鋼鐵、機械制造等英國曼徹斯特紡織中心,伯明翰鋼鐵中心鋼鐵復合體型動力工業由河流峽谷、森林茂密區向煤、鐵產地及交通便利地區集中(能源消費結構變化)第二次19世紀70年代內燃機電氣化電力、化學、石油開采和加工、汽車和飛機制造德國魯爾區、英國中部工業區、美國東北部工業區原料地輸電、冶金技術提高以及石油、天然氣的使用、工業區位選擇受能源地限制減小(能源利用形式的變化)第三次20世紀50年代微電子技術信息技術、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航天工業日-沿太平洋工業地帶、意-塔蘭托、中-寶山市場(臨海型)超高壓輸電技術、超級油輪、巨型貨船、集裝箱運輸等運輸方式出現,大大減少了運費;核電技術、能耗少的電子工業發展,使工業區位選擇進一步擺脫能源地核原料地限制美-硅谷、日-硅島、英-蘇格蘭、德-慕尼黑、斯圖加特1.人才和技術2.快速便捷的交通(機場、高速公路)3.清潔優美環境在新原料地和燃料地出現的新工業中心:美-休斯敦(石油化工和航天中心)、中-大慶、攀枝花等,英-阿伯丁(北海油田)12、世界重要的工業地域國家傳統工業區新興工業區工業區工業中心工業區工業中心美國東北部五大湖地區芝加哥、底特律等西部和西南部舊金山、休斯敦等德國魯爾區埃森、杜伊斯堡、多特蒙德等南部慕尼黑等英國英格蘭中部利物浦、伯明翰、曼徹斯特等北部蘇格蘭地區日本太平洋沿岸京濱、阪神等南部和北部硅島(北九州島)意大利西北部米蘭、都靈、熱那亞等東北部和中部普拉托、薩索洛等PAGE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