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二章城市與城市化第一節城市內部空間結構一、城市形態城市形態團塊狀組團狀條帶狀或放射狀影響因素市中心吸引作用平原地區城市用地限制或河流阻隔、規劃控制等山地、河流阻隔沿交通線分布或受地形限制河谷地區地域形態各組成部分比較集中,連成一片城市由幾片組成,每篇就近組織各自的生產生活,各片互不相連城市地域沿主要交通干線或地形區延伸主要優點便于集中設置比較完善的基礎設施,各種設施利用率高,方便生活,便于管理,節省投資便于城市擴大規模,有利于保護城市環境城市各部分接近郊區,親近自然主要缺點易造成城市污染用地分散,各片聯系不方便,市政建設投資大城市交通主要集中于一方向,且運距長城市距離成都、合肥、華盛頓重慶、上海浦東新區洛陽、西寧、宜昌、蘭州、延安二、城市土地利用類型是指對城市土地資源不同的開發利用方式,如綠化用地、交通用地。城市地域結構是指在經濟、社會、歷史和政策等因素作用下,城市功能分區在空間上的分布于組合。城市地域功能分區是指城市中各種經濟活動之間發生空間競爭,導致同類活動在空間上高度聚集所形成的商業區、工業區、住宅區、行政區、文化區。1、功能區之間沒有明顯的邊界。住宅區是城市中最廣泛的一種土地利用方式(40-60%)。2、劃分:商業區、住宅區、工業區、市政與公共服務區、工業區、交通和倉儲區、風景與城市綠地、特殊功能區等3、中心商務區(紐約的CBD——曼哈頓)特征:①中心商務區是城市經濟活動最繁忙的地方②人口數量的晝夜差別大③建筑物高大稠密④中心商務區內部存在明顯的分區(水平方向與垂直方向中均存在)1、三種基本城市地域功能分區功能分區形態特征位置商業區占地面積小、呈點狀或條狀經濟活動最繁忙;人口數量晝夜差別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內部有明顯分區市中心,交通干線兩側、街角路口工業區集聚成片不斷向市區外緣移動,并趨向域沿主要交通干線市區外緣,交通干線兩側住宅區占地面積大,是城市主要功能分區,工業化后出現分化建筑質量上,高級于低級住宅分化;位置上,高級于低級住宅分區背向發展高級城市外緣與高地、文化區聯系、環境優美低級內城與低地、工業區聯系衛生防護帶不同于綠化帶,還可以是空地、河流,以及消防車庫和倉庫等。三、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形成和變化1、城市地域結構模式:結構模式特點成因舉例同心圓模式城市形態集中緊湊,城市功能區為少市中心呈同心圓狀平原地形,城市各功能區經過不斷侵入和遷移,成同心圓狀自核心向外擴展成都東京扇形模式城市各功能區呈扇狀向外擴展交通(各功能區沿交通線延伸)沈陽煙臺多核心模式城市并非依托單一核心發展,而是圍繞著幾個核心形成中心商務區、批發商業區、住宅區、工業區和郊區,以及相對獨立的衛星城等多功能區,并由他們共同組成城市地域隨著城市不斷擴展,原有市中心地價高、交通和居住擁擠等原因,在遠離市中心的郊區出現新核心,同時也受河流、地形等因素影響淄博重慶未來"田園城市"以人為中心,兼有城市和鄉村的優點以人為本、人與城市協調發展帶型——蘭州;放射型——武漢;星座型——上海;散點型——大慶。2、影響因素:主要因素:經濟因素(交通通達度、距市中心遠近)——取決于各功能分區付租能力,地租水平(直接因素)高低歷史文化(北京市);社會因素:種族宗教(黑人區、唐人街)、知名度、行政因素(上海陸家嘴金融貿易區、外高橋保稅區等)。3、功能區合理布局應注意:1.要有便利的交通;2.合理安排工業用地的位置(環境角度);3.在工業區和生活區之間設置防護帶。四、城市區位因素分析1、自然因素與城市區位自然因素主要影響影響結果舉例地形平原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減少成本低經濟發達,人口集中,大多數城市分布在平原地區滬寧杭城市群,五大湖城市群,中歐、西歐平原城市群高原熱帶地區的高原上氣候較為涼爽熱帶地區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巴西高原山區地表崎嶇沿河谷或開闊低地分布汾河、渭河谷地氣候氣候適宜適宜的降水,適中的氣溫農業發達,人口集中,城市多,規模大中低緯度的沿海地區城市眾多氣候惡劣干旱、寒冷、過于濕熱,不利于居住,經濟落后城市少,規模小干旱地區、熱帶雨林地區、寒冷地區城市很少河流河運起止點人流、物流量大,貨物集散、中轉地,變更交通運輸方式易形成城市、交通樞紐,一般規模較大贛州河流交匯處宜賓(岷)、重慶(嘉陵)、涪陵(烏)、武漢(漢)河口廣州、上海運河兩端塞得港&蘇伊士巴拿馬&科隆防衛半島利用天然水域進行防衛古代城市常分布于此波士頓河曲處伯爾尼(阿勒)河心島巴黎(塞納)大多數城市分布的地區,既有適度的降水,又有適中的氣溫。世界的城市,特別是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氣溫適中的中低緯度地帶。這個地帶內,沿海地區氣候條件一般比內陸地區優越,人口又向沿海地區聚集,使世界城市多數集中在臨海的邊緣地帶。氣候惡劣的荒漠干旱地區、高緯度寒冷地區、濕熱的熱帶雨林地區,則少有城市分布。我國西部的青藏高寒區和西北干旱區,城市密度和規模小于具有濕潤季風氣候的東南部沿海地區。2、社會經濟因素與城市區位社會經濟因素舉例社會經濟因素舉例交通驛道邯鄲政治政治中心羅馬、六大古都、合肥、巴西利亞、堪培拉、伊斯蘭堡、華盛頓公路、鐵路石家莊、株洲、鄭州、蚌埠、寶雞水運揚州、濟寧政策特區城市宗教拉薩、麥加、耶路撒冷、梵蒂岡、瓦拉納西軍事錦州、酒泉、威海、山海關、虎門、橫須賀、佐世保、樸茨茅斯旅游張家界、黃山市(屯溪)、牯嶺科技筑波、班加羅爾、中關村、硅谷、劍橋礦產資源煤礦伯明翰、曼徹斯特、匹茲堡、大同、鶴崗、撫順、開灤、陽泉、淮北、六盤水鐵礦鞍山、包頭、攀枝花、馬鞍山、貝洛奧里藏特油田大慶、玉門、東營、克拉瑪依、阿伯丁、休斯敦其他金屬約翰內斯堡(金)、白云鄂博(稀土)、金昌(鎳)、白銀(銅)、自貢(井鹽)住宅城市波茨坦(柏林旁)療養城市北戴河工業城市景德鎮、宜興(陶瓷)、長春、十堰、豐田、底特律(汽車)、渥太華(造紙)、曼徹斯特、孟買(棉紡)、伊春(森林)邊境城市滿洲里、綏芬河、二連浩特、喀什、河口、丹東、圖們、畹町、憑祥第二節不同等級城市的服務功能一、城市的不同等級1、城市等級劃分標準:以城市人口規模來劃分特大城市—100萬人口以上大城市—50-100萬人口中等城市—20-50萬人口小城市—20萬人口以下2、不同等級城市服務范圍和種類不同,大城市提供服務種類多,級別高,服務范圍相對較大。3、影響城市服務范圍的因素:影響因素影響表現資源條件位于資源豐富地區的城市,能夠獲得支撐城市進一步發展的資源條件為城市提供豐富物質條件、豐富勞動力條件、豐富城市用地交通條件位于交通樞紐上的城市,能夠通過便利的交通為更遠的居民提供服務,使其服務范圍擴大鐵路樞紐城市、公路樞紐城市、港口城市等人口條件城市為服務區內居民提供貨物和服務,服務人口要達到一定規模位于人口稠密地區的城市服務范圍相對較小;相反,位于人口稀少地區的城市服務范圍相對較大二、德國南部城市等級體系的啟示1、同一區域內,不同級別的城市空間組合,就夠成立一個地區的城市等級體系。2、不同等級城市的服務范圍層層嵌套。3、不同等級城市數目、相互距離、服務范圍、城市職能的關系:"高少遠大多,低多近小少,大的嵌套小"(城市等級高,城市樹木燒,相互距離遠,服務范圍大,城市功能多;城市等級低,城市數目多,相互距離近,服務范圍小,城市職能少。不同等級城市服務范圍層層嵌套,大的嵌套小的。)4、中心地理論:就整個區域而言,中心地及其服務范圍是由一級套一級的網絡相互嵌套而成。(1)一個中心地的服務范圍圍繞中心地呈六邊形;(2)是市場原則的作用;(3)高一級中心地服務范圍相當三個低一級中心地服務范圍。第三節城市化一、什么是城市化1、人口向城鎮聚集和城市范圍不斷擴大、鄉村變為城鎮的過程,就是城市化。2、城市化的標志:城市人口占總人口比重持續上升(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標志);勞動力從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逐漸轉移;城市用地規模不斷擴大。3、城市發展的動力:社會經濟發展——主要動力(1)推力:吸引人群離開農村的因素。(農村人口增長快,對土地壓力大;農村收入低,社會服務短缺;農村受自然災害影響大)(2)拉力:吸引人群來城市的因素。(城市就業機會多;城市社會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設施齊全;城市交通便捷)4、一個國家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指標:城市人口占總人口比重來表示,它體現了社會經濟發展水平。5、城市化的意義:人口轉變、產業結構變化、工業的發展、科技的發展、縮小城市與鄉村距離,文化、思想、觀念、生活方式漸趨同。二、世界城市化的進程1、世界城市化的進程城市化發展階段特征出現問題發展新趨勢出現的國家和地區初期階段城市化水平較低、發展較慢問題極少,處于城市化低水平時期發展中國家加速階段人口和產業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進很快出現了勞動力過剩,交通擁擠、住房緊張、環境惡化出現郊區城市化現象后期(成熟)階段城市化水平比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長趨緩甚至停滯中心區表現出衰落跡象出現逆城市化現象發達國家2、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城市化進程的差異國家類型起步時間目前速度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比重所處階段原因發達國家早(英國最早18世紀中葉)趨緩(停滯)高高(70%以上)后期成熟階段資本主義發展較早,農業現代化發展,大批農業勞動力向城市移動發展中國家晚(20世紀中葉)速度加快低低(不到40%)初期和中期加速階段民族獨立運動勝利經濟迅速發展發達國家城市化特點:起步早(英國1851年第一個城市人口超過農村);城市化水平高(70年代達到70%以上);出現逆城市化現象(首先出現在英國)。發展中國家城市化特點:起步晚,發展快;城市化水平較低;城市發展不合理。發展中國家出現兩類城市化特征:過度城市化-城市化水平遠超本國工業化水平和經濟發展階段,又稱"虛假城市化',多出現在拉美和非洲;滯后城市化-落后于工業化進程和相應經濟發展階段,城市化水平不能反映工業化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多出現于亞洲一些國家:印度、印尼。3、我國城市化四個階段:1949-1957上升階段;1958-1965下降階段"上山下鄉"帶來的"逆城市化";1966-1976停滯階段"文化大革命";1977年后回升發展階段。4、郊區城市化和逆城市化郊區城市化是指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城市人口和產業向郊區擴散的過程,它出現在城市化中期的加速階段。逆城市化是由于人口的高度集聚,導致市區過度擁擠、環境惡化、用地緊張和生活質量下降,部分城市居民向周邊環境好、基礎設施完善的小城鎮遷移的現象,結果造成中心區的衰落。它是城市化發展到后期階段出現的一種現象現象出現階段人口流向結果郊區城市化中期加速階段城市向郊區城市規模大、城市化水平提高逆城市化后期成熟階段(不是城市衰敗)城市向鄉鎮中心區衰落,城市化水平不變再城市化后期復興階段郊區向城市城市化水平有所提高三、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1、城市化過程中產生的問題:1)環境質量下降;2)交通擁擠,居住條件差;3)增加就業困難,失業人數增多。2、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1)促進人口轉化-增加就業機會,勞動力從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逐漸轉移;2)利于改善產業結構-帶動農村發展,有利于改善地區產業結構;3)推動工業發展-提高工業生產效率;4)推進科技進步-大城市是科技創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促進科技進步和信息化提升;5)改變文化、思想、觀念-城市文化向鄉村擴散滲透,全方位影響農村,利于城市與鄉村間交流,縮小城鄉發展差距。3、解決城市環境問題主要措施:1)嚴格控制大城市規模,分散大城市職能,建設新區和衛星城,努力推進郊區城市化,以緩解城市中心區的壓力;2)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條件,保護和治理城市環境;3)對城市進行合理規劃,加強對城市的管理,妥善處理好城市個功能分區的關系。4、降低城市化對地理環境影響的途徑:一方面在城市建設中,發展低污染的節能建筑和綠色交通,減少各類活動對環境的污染;另一方面是城市景觀盡可能與山河湖植被等自然景觀保持協調,建立一種良性循環。為了使城市發展與社會、環境相協調,提出了建設和發展"生態城市"的目標。四、城市群與大城市帶:城市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向外延伸,幾個位置接近的城市相互連接起來,形成規模巨大的城市群。具有世界意義的城市群成為大城市帶。世界三大城市密集區:60°N以南的歐洲地區;東亞的日本、朝鮮及我國東部沿海和平原地區;美國的東北部地區。五、城市環境污染:污染類型污染源危害整治措施環境質量下降大氣污染工業企業、家庭爐灶、汽車尾氣危害人體健康、污染土壤、破壞水質和生物,腐蝕建筑物合理布局大氣污染較重的企業;實行集體供暖;建綠化隔離帶水體污染工業廢水、生活污水危害人體健康、影響水生生物生長建立污水處理廠,實行污水達標排放噪聲污染交通運輸和工業生產>50分貝破壞生活環境,影響人體健康及時清除,實行分類回收、利用固體廢棄物污染工業和居民生活垃圾影響人體健康噪聲大的工廠遠離城區布局建綠化隔離帶交通擁擠,居住條件差城市人口急劇膨脹,汽車數量不斷增加交通擁堵導致時間和能源的嚴重浪費;住房緊張,質量低劣;影響環境質量控制城市人口增長;合理布局城市道路;加快住房建設增加就業難度,擴大失業隊伍城市人口急劇增長,鄉村人口無序遷入造成貧困、內城衰落、社會治安等問題加快經濟發展,增加就業崗位社會問題突出人口過度集中低價昂貴、就業困難、犯罪率高綜合整治PAGE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