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一章人口的變化第1節人口的數量變化人口是指在一定時期、一定區域、一定社會制度下,具有一定數量和質量的有生命個體的社會群體。人口具有自然和社會的雙重屬性。人口數量變化包括人口的自然增長和人口機械增長。一、人口的自然增長1、10萬年來人口增長歷史時期人類的生產勞動人口數量和增長情況人口變化的原因農業革命之前主要從事采集和狩獵人口數量化少,增長緩慢人們獲取食物的能力低,抵御疾病和災難水平差,死亡率高農業革命至工業革命期間利用簡單的工具從事農業活動人口數量增多,增長速度加快耕作和灌溉技術發展,食物供應變得穩定而可靠,死亡率下降工業革命以后工業生產活動迅速擴大和發展人口數量繼續增加,增長速度更加迅猛用科學技術武裝起來的人類不斷壯大著改造自然的能力,人們能獲得充足的食物和完善的醫療服務,死亡率降低人口老齡化是指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到10%或者65歲以上老年人口達到7%。2、人口自然增長最根本因素:生產力水平的高低決定因素:自然增長率(正負值均可)、出生率、死亡率出生率死亡率概念指某地在一個時期(通常一年)出生人數與該時期平均人口之比,它反映了人口的出生水平指某地在一定時期內(通常一年)死亡人數與該時期平均總人口之比,它反映人口死亡的強度影響因素環境污染、生產力發展水平、醫療衛生水平、生育政策、生育觀念、婚姻制度、宗教因素、政治因素、傳統習俗、社會風氣等自然災害、環境污染、生產力發展水平、政治因素、受教育水平、醫療衛生水平、社會福利和保障制度等3、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差異發達國家的人口現狀發展中國家在二戰后人口增長的特點時間段20世紀70年代中期,步入現代型20世紀70年代以前20世紀70年代以后人口自然增長率較低人口增長速度緩慢快趨于緩慢人口數量較穩定甚至下降,如俄羅斯、德國原因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社會保障和福利制度完善,生育觀念的轉變政治上的獨立,民族經濟的發展,醫療衛生事業的進步,使人口死亡率下降很多國家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4、人口的發展一定要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與環境的承載力相適應。5、人口發展不同于人口再生產,還包括了人口數量的變化、人口素質的提高和人口結構的改變三方面的內容。二、人口增長模式(又稱人口再生產類型或人口轉變模式)及其轉變6、人口增長模式與相應人口問題人口增長模式原始型→傳統型→現代型出生率高生產力水平、國家政策、自然環境高生產力水平、社會福利、文化觀念、國家政策、自然環境低死亡率高低低自然增長率低高低(<1%)目前發達國家或地區已經基本完成了現代型,發展中國家大多處于傳統型。歐洲除冰島外,均為現代型,德國、匈牙利已連續多年負增長;北美全為現代型;亞洲除韓國、新加坡、日本、中國近屬于現代型外,均不是;拉美除古巴、烏拉圭近屬于現代型外,均不是;大洋洲除澳大利亞、新西蘭屬于現代型外,均不是。7、人口負擔系數=[(14歲及以下人數+65歲及以上人數)/(15-64歲人口數)]×100%。當人口負擔系數≤50%時稱為"人口機會窗口"期。生育率是指在一定時期內出生人數與孕齡婦女(15-49歲婦女)數之比,它是決定出生率的基礎。出生率則是指一定時期內出生人數與人口總數之比。第2節人口的空間變化人口自然增減即人口自然增長,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均定;人口遷移是指人口的遷出和遷入,由此引起人口數量的變化又稱人口機械增長。一、人口的遷移1、人口遷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國際或本國范圍內發生改變。人口遷移三要素:居住地變更、時間上長期性(1年以上)、空間位置變化是否跨越行政界限。人口遷移理論將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分為"推力"和"拉力"兩方面。"推力"是消極因素,它促使移民離開原居住地;"拉力"是積極因素,把改善生活愿望的移民遷入新的居住地。2、不同時期、地區的國際人口遷移大洲人口遷移流向變化大洲人口遷移流向變化"二戰"前"二戰"后"二戰"前"二戰"后歐洲凈遷出區凈遷入區亞洲、非洲凈遷出區凈遷出區拉丁美洲凈遷入區凈遷出區北美洲、大洋洲凈遷入區凈遷入區時期特點遷出地區遷入地區原因意義19世紀以前以集團型、大批量移民為主舊大陸(亞非歐)美洲、大洋洲等新大陸歐洲殖民主義擴張、新大陸的開發在客觀上開發了新大陸,傳播了工業文明,也改變了人種的空間分布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人口從發展中國家流向發達國家;定居移民減少,短期流動人口增加拉丁美洲、亞洲、非洲等西歐、北美、西亞、北非遷入地區經濟發展快調整了勞動力空間分布不均3、不同時期的國內人口遷移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脆弱;戰爭頻繁;自然災害;政府組織"屯墾戍邊"時代影響因素遷移特點流向古代深受統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縛;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脆弱;戰爭頻繁;自然災害;政府組織"屯墾戍邊"大批遷入遷往自然條件較好的地區當代中國成立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受國家政治政策影響大國家實行計劃經濟體制和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有計劃、有組織東部——西北和東北沿海——內陸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國家改革開放政策經濟因素起主導作用(改革開放政策)遷移流量大,流向改變西部——東部沿海城市和工礦區農村——城市4、人口遷移效應對遷入地區積極提供廉價勞動力,節約教育費用,促進遷入地經濟發展消極造成不安定因素,加劇人地矛盾對遷出地區積極緩解人地矛盾,改善環境,增加收入(外匯),加強與經濟發達地區經濟、社會文化交流消極人才外流其它效應改變人口分布,人口結構;促進民族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人口群體基因交流和融合二、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1、在某種特定時空條件下,任何一種因素都有可能成為促使人口遷移的決定性因素。政治因素包括政策和戰爭。主要因素舉例政治因素政治烏干達亞裔居民遷往英國生態環境因素自然環境要素美國老年人遷往"陽光地帶"戰爭巴勒斯坦戰爭難民環境資源差異逐水草而居國家移民歷史上的移民戍邊環境惡化生態移民(貴州麻山地區)社會文化因素民族、種族以色列猶太人回遷自然災害20世紀30年代美國俄克拉何馬州居民外遷宗教印巴分治,穆斯林前往巴基斯坦家庭、婚姻八千湘女進新疆2、美國1)促使美國成為移民國家的因素:①新大陸為開發,需要大量勞動力;②15—16世紀,歐洲圈地運動,失業工人和破產農民為了追求更好的經濟待遇遷往美洲;③新航線開辟,為人們順利遷移掃清障礙;④殖民擴張,掠奪美洲資源財富2)美國國內人口遷移時期遷移的原因遷移流量19世紀中期南北戰爭——政治人口大規模西移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經濟由鄉村流入城市20世紀20年代到60年代農業危機、自然災害——經濟、生態環境南部人口遷往北部和西部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東北老工業基地環境惡化,西部、南部有新資源、新興工業的陽光地帶——經濟、生態環境、個人動機需求由東北部遷往南部和西部70年代以后城市環境改善和老工業區經濟重建(經濟、生態環境)人口向老工業區和城市回流第3節人口的合理容量一、環境承載量1、環境承載量,指環境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人口數量是衡量環境承載力的重要指標。2、環境人口容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環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預見的時期內,利用本地資源及其他資源、智力和技術等條件,在報政府和社會文化準則的物質生活水平條件下,該國家或地區所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全球為110億,我國為16億。3、環境人口容量的各因素之間的關系科技發展水平——決定開發數量、資源——環境人口容量最主要因素、生活和文化消費水平——決定消耗數量。在各因素中,科技發展水平與環境人口容量成正相關關系,生活和文化消費水平與環境人口容量呈負相關關系,資源與環境人口容量成正相關關系。4、制約因素:資源、科技發展水平、地區開發程度、消費水平。5、環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確定性和相對穩定性。二、人口合理容量(適度人口)1、人口合理容量: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時又不妨礙未來人口生活質量的前提下,一個國家或地區最適宜的人口數量。——一個理想的、難以確定精確數值的"虛數"。我國為8-9億。2、意義:對于制定一個地區或國家的人口戰略和人口政策有重要意義,進而影響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比較項目環境承載量合理人口容量參考角度自然資源的承載力自然資源的承載力、經濟、社會發展、消費水平限定因素自然資源、生態環境自然、經濟、社會體現意義生存發展人口多寡大小估算標準從自然資源的角度估算,把人均消費水平壓縮到最低根據現有消費水平,參照可預見的生產及生產力水平,資源儲量和消費變動等3、人口過億的國家:中國、印度、美國、印尼、巴西、俄羅斯、日本、孟加拉、尼日利亞、巴基斯坦、墨西哥。亞洲人口占世界人口一半以上,世界人口最密集的地區是東亞、南亞、美國東北部、西歐等。一個地區人口總數的最大值出現的時間應該是人口自然增長率由零變負的時候,因此人口增長速度降低并不等于人口總數減少。人口分布受自然因素(人口分布的最基本因素,但隨著生產力水平提高,影響程度減弱),社會經濟因素、政治文化因素的影響。公害病指由于環境污染造成的地方性疾病,是次生環境因素對人口身體素質影響的表現;地方病則是原生環境因素的表現。PAGE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