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0課當代中國的法治與精神文明建設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通過分析新中國成立初期社會主義法制基礎的建立、依法治國的提出,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認識中國法設的發展歷程和意義,培養時空觀念的素養。2.通過了解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英模事跡、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推進歷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提出等問題,認識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巨大作用,培養家國情懷的核心素養。教學重難點重點:1.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依法治國的提出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作用。難點:1.社會主義法制和社會主義法治的區別。2.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逐步推進和發展。課前準備1.教師利用教科書及其他相關備課資料進行前期課前準備。2.學生課前預習,查閱相關背景資料,搜集有關資料。3.多媒體、粉筆、教科書。教學過程【新課導入】1949年9月召開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組織法》等重要文件,開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法治建設的歷程。【新課講授】【師】社會主義法制是社會主義國家實施的體現廣大人民意志的法律制度。請同學們閱讀課本學習新中國的法治建設歷程。新中國的法治建設進程1.20世紀50年代:中國社會主義法制的初創時期。(1)國家從立法開始,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等法律、法令。(2)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等,初步定了中國法治建設的基礎。【師】1954年制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2.“文化大革命”期間:社會主義法制遭到嚴重破壞。【師】改革開放后,中共中央強調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法制。中國法治建設進入新的發展時期。請同學們閱讀教材學習改革開放后中國法治建設歷程。3.改革開放后:中國的法治建設進入新的發展時期(1)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強調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保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2)制定1982年憲法和各種法律法規,逐步建成了比較完備的法律體系。(3)中共十五大(1997年)報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將以往的“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改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1990年和200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先后將“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和“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寫入憲法,法治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4)到2010年,我國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師】請同學們思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有何意義?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使國家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各個方面實現有法可依,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不斷自我完善和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堅實的法制基礎。中共十八大以來,黨領導人民全面依法治國,加強憲法實施和監督,維護憲法權威;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進發展、保障善治;做到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深化司法改革,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師】把“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改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制”改為“治”。請你談談對這一字之改的認識。“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簡稱,“法治”是依法治國的簡稱。有法可依是依法治國的前提,依法治國必須健全社會主義法制。由“法制”改為“法治”表明中國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的步伐大大加快,進入建設法治化社會的新時期。【師】除此之外,改革開放后中國的法治建設還取得了哪些成就?2018年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把中共十九大確定的重大理論觀點和重大方針政策,特別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載入國家根本法,體現了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新成就、新經驗、新要求。2020年5月,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這是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體系中居于基礎性地位,被稱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學思之窗】依法治國,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事關我們黨執政興國,事關人民幸福安康,事關黨和國家長治久安。——《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2014年10月23日)【師】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是社會主義社會的重要特征,是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和重要保證。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包括什么?生:思想道德建設和教育科學文化建設師:請同學們閱讀教材學習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和成就。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1.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1)涌現出大批英雄模范集體和個人,全國勞動模范孟泰,“鐵人”王進喜,黨的好干部焦裕祿,解放軍好戰士雷鋒,科學家李四光、華羅庚等是杰出代表。(2)在全社會形成了健康向上的道德風尚,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的政治氛圍,關心集體、無私奉獻、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行動準則,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的新型人際關系,極大激發了人民的熱情和干勁。2.改革開放以后(1)中共中央頒布有關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號召并鼓勵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五講四美三熱愛”是20世紀80年代群眾性精神文明建設最響亮的口號。【師】“五講四美三熱愛”的具體含義是什么?講文明、講禮貌、講衛生、講秩序、講道德;心靈美、語言美、行為美、環境美;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熱愛中國共產黨。(2)20世紀90年代,我國開展以創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行業為主要內容的創建活動,對促進社會風氣好轉起了積極作用。(3)1994年,中共中央先后頒布了《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把愛國主義教育作為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工程加以推進。(4)2001年,中共中央在總結以往思想道德建設經驗的基礎上頒布了《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從以德治國的高度進一步規劃思想道德建設。(5)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第一次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戰略任務,中共十八大做了進一步提煉、概括,形成簡明扼要、便于傳播和弘揚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史料閱讀】閱讀史料體會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目的和原則。2.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目的,是要振奮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把人民群眾的愛國熱情引導和凝聚到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上來,引導和凝聚到為祖國的統一、繁榮和富強作貢獻上來,做有理想、有道德、有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為實現四化、振興中華的共同理想團結奮斗。…………4.愛國主義教育必須堅持對外開放的原則。愛國主義決不是狹隘的民族主義,我們既要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成果,也要學習和吸收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所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只有這樣,中國人民才能和各國人民一道,為促進世界和平和人類進步作出貢獻——《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1994年8月23日)課后總結新時期中國民主法制建設成就1.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法制建設方針。2.中共中央為劉少奇平反昭雪,并在全國范圍平反各種冤假錯案,為全面開展法制建設準備了政治基礎。3.加緊全面立法工作,1982年全國人大通過了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4.1997年,中共十五大正式提出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5.1999年,九屆全國人大把“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寫進憲法。這使中國的民主法制建設達到新的高度,成為中國法治建設的里程碑。6.2010年,我國形成了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板書設計當代中國的法治與精神文明建設一、新中國的法治建設進程1.20世紀50年代:中國社會主義法制的初創時期。“文化大革命”期間:社會主義法制遭到嚴重破壞。3.改革開放后:中國的法治建設進入新的發展時期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1.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2.改革開放以后的精神文明建設3.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提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