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11.地球的內部【課標落實】1.本單元通過一系列觀察、比較、實驗、測量、交流等活動,落實《課程標準》高年段的課程目標。科學知識:初步了解地球上一些與地殼運動有關的自然現象的成因。科學探究:能基于所學的知識,從事物的結構、功能、變化及相互關系等角度提出有針對性的假設,并能說明假設的依據。能基于所學的知識,通過觀察、實驗、查閱資料、調查、案例分析等方式獲取事物的信息。能基于所學的知識,用科學語言、概念圖、統計圖表等方式記錄整理信息,表述探究結果。科學態度:在尊重證據的前提下,堅持正確的觀點;多人觀察、實驗結果出現不一致時,不急于下結論,而是分析原因,再次觀察、實驗,以事實為依據作出判斷。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了解技術是人類能力的延伸,技術是改變世界的力量,技術推動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和文明的進程。2.本課學習內容基于《課程標準》課程內容中“地球與宇宙領域”的高年段要求。地球內部可以劃分成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個圈層。描述地球內部有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個圈層。知道地殼運動是地震、火山噴發等自然現象形成的原因。【教材分析】《地球的內部》是蘇教版科學五年級上冊第3單元第3課內容。通過四年級學習,知道地球表面覆蓋著巖石,知道地球是一個球體,因此地球對學生來講是一種不再是陌生,本課將帶領學生認識陌生和深奧的地球內部。本課內容深入前兩課本質層面,旨在幫助學生初步了解地球內部圈層結構和地殼運動模式,初步了解地殼運動會導致地表發生全球性或小范圍的海陸變遷,能初步從宏觀層面解釋地形高低起伏、火山地震頻發的原因。本課共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認識地球內部結構與地殼運動。先讓學生根據地表火山噴發、地熱、地震中的物質和能量推測地球內部可能是怎樣的,再通過閱讀資料認識人類探索地球內部的主要方法和成果,以及科學家對地球內部圈層運動模式作出的猜測。第二部分是模擬地球板塊的漂移與碰撞,通過觀察進一步理解地殼運動時板塊之間或靠近或遠離、或擠壓或抬升的現象,意識到能量來自地殼下方處于對流運動狀態的巖漿。第三部分是認識地殼運動導致海陸變化、遵循從局部到整體的認知規律,先讓學生根據喜馬拉雅山上發現的菊石化石、魚龍化石推測喜馬拉雅山地區很久以前的情況,建立陸地和海洋會轉化的意識;再觀察地球大陸板塊變化示意圖,比較今天的地球與兩億年前的地球有什么不同,認識陸地的變化趨勢,從而認識海陸變遷、大陸漂移也是地殼運動的結果。為今后繼續認識地表變遷理論打下基礎。【學情分析】在學習本課前,學生對地球的形狀、大小以及表面地貌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對地球的內部有什么幾乎一無所知。學生要運用已經掌握的科學探究的方法,自主設計實驗,探究暗盒里有什么,由此推斷科學家是如何探測地球內部的,從而認識地球的內部構造。五年級學生具備了分析數據和處理數據的能力,進而本課學習對地球從局部到整體進行觀察和記錄數據、分析數據等方法。【教學目標】科學知識:1.知道地球內部情況是科學家根據火山和地震等自然現象或采用特殊方法獲取信息后推測出來的,并將地球內部劃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個深度不同的圈層。2.知道科學研究中可以用模型來解釋問題。科學探究:1.通過資料學習,能說明地球內部的圈層結構與特點。2.通過閱讀、模擬實驗,理解地球內部的運動模式,能解釋地殼緩慢移動的原因和結果。3.借助研討和交流,認識海陸變遷、大陸漂移也是地殼運動的結果。科學態度:1.能對地球內部的探索、開發利用進行大膽的想象。2.體會探究地球的樂趣以及在科學研究中建立地球模型的意義。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1.了解人類的好奇和社會的需求是科學技術發展的動力,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影響著社會發展。2.結合生活中自然現象推測地球內部結構,并思考是否有更先進的技術探測地球內部。【教學重點】能說明地球內部的圈層結構與特點。【教學難點】通過模擬實驗推測、解釋地殼運動的原因和表現。【教學準備】教師材料:課件和視頻。學生材料:模擬地殼運動的實驗材料(燒杯、水、石棉網、三腳架、酒精燈、火柴、濕抹布、錫箔紙、膠水或洗衣液等),補充閱讀資料。【教學時間】1課時【教學過程設計】認識人類探索地球內部結構的歷史和結果1.出示2億年前的地球和現在的地球,你發現了什么?生:大陸板塊分離了。2.師:為什么會有這現象?生:會不會跟地球內部有關?3.提問:你覺得地球內部是怎樣?依據是什么?小組討論(匯報時重點強調:推測地球內部情況的根據),生:地球是可以分裂的板塊不斷運動有巖漿(教師適時板書)4.出示火山、地震、地熱的圖片請同學們看這些圖片,你知道這些是什么自然現象嗎?生:火山、地震、地熱(孩子可能會說溫泉,教師可以引導這屬于地熱)能從這些自然現象中推測出地球內部是什么樣的嗎?5.學生匯報、交流。學生交流所知。你們的猜想跟科學家一樣耶!達成共識:火山說明地球內部有巖漿;地震說明地球內部是運動的;地熱說明地球內部是溫度高、壓力大……6.但是科學家不滿足于這些推測,隨著科技的發展(借助高科技),通過地震波他們發現了什么?7.教師出示文字資料,一起研究(閱讀資料卡,完成實驗記錄單一)地震學家發現,地震波在傳到地下50千米處有折射現象發生,在地下2900千米處,也發生明顯變化。他們推測這是地球內部兩種物質分界導致的,于是將兩個物質分界面分別命名為“英霍面”和“古登堡面”。這表明地下有兩個明顯的界面,并根據這兩個分界面把地球分為地殼(qiao)、地幔和地核三個圈層。其中,地殼的平均厚度約為17千米,薄薄的地殼主要由各種巖石組成;地幔的平均厚度約為2900千米,地幔位于地殼和地核之間,是巖漿的發源地;地球中心部分的地核,地核的平均厚度約為3400千米,地核溫度和壓力極高。(1)提出閱讀后交流話題:關于地球內部情況,從資料的字里行間里,你都知道了哪些?完成記錄單。記錄單一:查閱資料,整理地球圈層信息,完成以下問題。地殼的平均厚度是多少?特點是什么?(用紅色筆畫出)2.地幔的平均厚度是多少?特點是什么?(用黑筆畫出)3.地核的平均厚度是多少?特點是什么?(用波浪線畫出)(2)教師組織學生做閱讀小結:地球內部結構大體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個圈層。8.拓展地球內部模型。(1)談話:地球內部結構很像我們生活中的某種食物,是什么呢?(2)學生講述見解后教師出示熟雞蛋,提問:怎樣用這個熟雞蛋類比說明地球內部結構?生:蛋殼相當于地殼,蛋清相當于地幔,蛋黃相當于地核。師糾正:地殼的厚度相對于地核來說很薄,更像蛋白外層膜而非蛋殼。(3)通過剛才的閱讀資料,知道地球內部有巖漿物質、高溫高壓、不穩定、會運動的特點。我們再來看看一段視頻,它能更形象地說明地球的內部特點。[設計意圖:地球內部很神秘。雖然地球是個不能打開觀察的暗箱,但是人們對于地球內部的猜想和探索從未停止過。教材首先引導學生根據正在噴發的火山、地震之后坍塌的路面、地熱溫泉這些線索推測地球內部有巖漿物質、高溫高壓、不穩定、會運動的特點;再通過閱讀資料“人類對地球內部的探索”,認識人類探索地球內部的主要方法和成果,以及科學家對地球內部圈層運動模式作出的猜測。]二、模擬地球板塊的漂移與碰撞1.(1)師:剛才的視頻中說到地震的產生原因是?生:巖石圈中的板塊運動。(2)是的,地球內部溫度很高,所以地幔和地核會進行水平運動和上下運動,而最外層的地殼也就像浮在水面上的船只一樣隨之運動。地球內部就像一個超級大的暗箱,難以觀察到內部板塊的運動,科學家常常通過模擬實驗來解釋他們的發現。2.師出示“模擬地球板塊的漂移和碰撞”的實驗裝置(1)師:這就是模擬“模擬地球板塊的漂移和碰撞”的實驗裝置,你們通過這些實驗材料分別來模擬什么呢?(錫皮紙、液體、酒精燈加熱)需要觀察什么呢?注意事項?學生小組討論(2)學生交流討論方案(3)微課播放實驗操作(4)學生開始實驗并完成記錄單二記錄單二:記錄模擬地球板塊的漂移與碰撞實驗中泡沫塊的運動情況,分析并填寫。(5)師生討論小結:泡沫運動的力量來自_水的對流運動__________。地球板塊的運動第力量來自_巖漿在高溫高壓作用下產生的運動___。地球板塊運動引發的自然現象有_火山噴發、地震、等。(6)結:通過模擬實驗,科學家繼續推測板塊在相對移動的過程中,會向兩邊碰撞,又還會怎么?學生:(平移、碰撞、分離)師:板塊相互碰撞、平移、分離從而導致地表形態發生巨大變化,比如形成山脈、峽谷、還會引發火山和地震。接下來我們來看看地球表面的一些地形地貌。[設計意圖:通過觀察模擬裝置能直觀感受泡沫塊和液體的運動,呈現地殼運動時板塊之間或靠近或遠離、或擠壓或抬升的現象,幫助學生建立地殼運動的能量來自地殼下方處于對流運動狀態的巖漿的意識。]三、認識地殼運動導致的海陸變化1.(1)喜馬拉雅山是世界最高的山系。科學家既然在山上采集到魚龍、菊石類、雙殼類等海洋生物的化石。太不可思議了!難道魚會爬山?這是為什么?生:大海(2)真的如你們所說?(播放視頻)2.看來海陸不是一塵不變的,不斷發生著變化,2以年前是這樣,現在是這樣,未來有會怎樣?3.猜測未來的發展變化趨勢補充剛剛我們的推測,地球板塊運動引發的自然現象還有_海陸變遷、大陸漂流。[設計意圖:雖然五年級學生已經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內力引起的,但是已有生活經驗并不足以讓他們意識到整個地表都會改變。讓學生根據喜馬拉雅山脈的化石推測這一帶過去的樣子,能讓他們知道海陸不是一成不變的,在局部地區會發生轉換。讓學生觀察地球大陸逐漸分離的大陸板塊變化示意圖,知道全球性大陸漂移,能促進學生應用上面所學到的地殼運動知識來解釋海陸變換、大陸漂移現象。]四、總結與鞏固1.學生對本課學習總結:本課中,你有什么收獲?(知識、情感等方面)2.教師談話:科學家根據科學方法推測地球內部情況,并把地球內部劃分為三個圈層,并對這三個圈層的情況已經有所了解,但地球內部的秘密遠不止這些,人們對于地球內部情況的探測還在繼續著。希望同學們利用書籍和電腦網絡關注和了解地球內部更多的知識。【板書設計】11.地球的內部火山、地震波等地球的內部用箭頭簡單畫出錫箔紙片的運動情況地慢地核地殼蘇教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上冊第3單元《地球的表面和內部》6班級:組別:資料卡:地震學家發現,地震波在傳到地下50千米處有折射現象發生,在地下2900千米處,也發生明顯變化。他們推測這是地球內部兩種物質分界導致的,于是將兩個物質分界面分別命名為“英霍面”和“古登堡面”。這表明地下有兩個明顯的界面,并根據這兩個分界面把地球分為地殼(qiao)、地幔和地核三個圈層。其中,地殼的平均厚度約為17千米,薄薄的地殼主要由各種巖石組成;地幔的平均厚度約為2900千米,地幔位于地殼和地核之間,是巖漿的發源地;地球中心部分的地核,地核的平均厚度約為3400千米,地核溫度和壓力極高。記錄單一:查閱資料,整理地球圈層信息,完成以下問題。1.地殼的平均厚度是多少?特點是什么?(用紅色筆畫出)2.地幔的平均厚度是多少?特點是什么?(用黑筆畫出)3.地核的平均厚度是多少?特點是什么?(用波浪線畫出)記錄單二:模擬地球板塊的漂移與碰撞實驗。1.畫出錫箔紙的運動情況(簡單畫出錫箔紙運動情況)2.小組討論以下的3個問題.①泡沫運動的力量來自哪里?②地球板塊的運動的力量來自哪里?③地球板塊運動引發的自然現象有哪些?地瓷地表面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11.地球的內部(平鋪版教案).doc 喜馬拉雅山的形成.mp4 地球內部圈層.mp4 實驗記錄單.docx 微課.mp4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