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7課國家出路的探索與列強侵略的加劇》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唯物史觀:通過學習晚清時期,列強侵華的史實和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事跡,學會正確看待社會各階層探索國家出路時的局限性,正確認識人類歷史發展的總趨勢。2、時空觀念:通過史實的講述、地圖的展示,構建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19世紀后半葉中國面臨的邊疆危機、簽訂《馬關條約》后掀起的瓜分中國的狂潮的內在聯系。3、史料實證:通過展示重大事件的相關史料,以及核心人物李鴻章的相關材料,能夠從中提取有效信息,培養史論結合的意識,運用史料的能力。4、歷史解釋:能夠從史料中社會各階層在探索國家出路時所帶有的進步性和局限性,并且分析社會背景對此產生的作用力,嘗試對不同的挽救民族危機的手段之間的聯系進行理解和解釋。5、家國情懷:感受近代的中國人為維護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而表現出來的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教學重點和難點重點:1、晚清時期中國社會各階層探索國家出路的史實;2、列強對中國主權的踐踏和侵略。難點:農民階級和地主階級的局限性及其救國措施的失敗原因。學情分析本節課內容學生在初中學習階段已經有所接觸和了解,有一定的學習基礎。在上一課時,學生已經學習了“兩次鴉片戰爭”,因此對這一時段的政治經濟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學生此前對這部分內容大多為史實上的淺層認識,高中階段再次學到此內容,需要加強思維的深度,引導他們去深入思考探索出路中屢屢失敗的原因。教學過程教學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導入新課展示梁啟超《李鴻章傳》中的一段史料,引出梁“時勢造英雄”的觀點。提問:當時的時勢是怎樣的?學生結合之前所學,回答問題。將學生引入時代背景,為后續內容做鋪墊。一、太平天國——李鴻章之嶄露頭角1、展示3段關于太平天國運動背景的史料,向學生提問;2、借助地圖,教師講述太平天國運動的過程,穿插反映領導者局限性的史料,點出曾國藩、李鴻章、洋槍隊在剿殺太平天國運動中的作用,為曾、李為代表的湘淮系官僚集團在清政府的崛起做鋪墊,承接洋務運動。1、通過3段史料,概括回答太平天國運動的背景。2、跟隨教師的講述,閱讀地圖,掌握太平天國運動中所涉及的時空觀念。培養學生閱讀概括史料的問題;培養時空觀念。二、自強求富——李鴻章之救國道路1、引用《李鴻章致總理衙門書》,提問“李鴻章認為怎樣才能救國?”2、通過圖片、數據、史料等多方面內容,向學生展示洋務運動中創辦軍事工業的一些成果。3、引用曾國藩《奏陳新造輪船及上海機器局籌辦情形折》,講述洋務運動的中心轉移到“求富”的原因,通過圖片等展示成果。4、從工業、軍事、教育現代化三方面來總結洋務運動帶來的積極影響。5、借用書本原話,引導學生思考,因“剿發逆”而興起的洋務運動,是否能夠達到“勤遠略”的效果呢?1、根據給出的史料,回答教師的問題。2、通過多方面史料,從多角度感受洋務運動的成果。3、結合書本內容,了解洋務運動帶來的積極影響。通過關鍵史料,讓學生理解洋務運動的兩大目標之間的內在聯系。本節主要展示洋務運動的成果,與下一節內容形成鮮明對比,引發學生的思考。三、邊疆危機——李鴻章之嚴峻考驗1、展示清代疆域圖,向學生介紹在中國西北、西南、東南分別面臨著哪些列強帶來的危機。2、借助地圖,講述左宗棠收復新疆的過程,引用王第《晚清三杰》的文字,表明洋務運動的成果對軍事上的成功有所助益。3、展示中法戰爭的地圖,要求學生結合書本內容,填寫焦點、戰況、戰果表格。4、展示甲午中日戰爭的地圖,就戰爭焦點、戰況、戰果等進行講解。5、簡單講述甲午戰敗后《馬關條約》的內容,及其在政治和經濟方面帶來的危害。6、借助材料,介紹李鴻章的外交手段的失敗導致了三國干涉還遼,并借助地圖簡單介紹各國在中國的勢力范圍。1、通過地圖,對中國面臨的邊疆危機有空間上的認識。2、參與到對于中法戰爭的分析當中,加深印象。3、通過李鴻章外交手段的了解,探索三國干涉還遼和瓜分狂潮出現的背后的原因和背景。1、通過清代疆域圖和局部地圖,以小見大,培養時空觀念。2、感受戰爭中的著名將領和人民所展現出的愛國精神。3、強調中國民族危機的進一步加深。四、歷史反思——李鴻章之時勢困局1、首先關注農民階級的救國嘗試,通過3段材料,提問“為什么《天朝田畝制度》是失敗的?”2、教師介紹洪仁玕和《資政新篇》,并講述其局限性。3、接著關注地主階級的救國嘗試,引用《庚子西狩叢談》,提問“你覺得“破屋”指的是什么?”之后,教師點出晚清專制制度的腐朽,臺灣人民反割臺斗爭的爆發就是典型的例子。1、反思農民階級和地主階級的局限性,探索救國嘗試必然失敗的原因。2、認識到封建制度的腐朽。3、閱讀史料,引起反思。培養學生史論結合,以史為鑒的能力。五、收尾和鋪墊1、引用梁啟超《李鴻章傳》,李鴻章的個人失敗原因實際上也植根于清政府的封建統治。2、李鴻章的救國嘗試也沒有全部付之東流,洋務運動對后世產生了積極影響,引進了西學,梁啟超等一批維新派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起來,掀起了維新運動。辯證看待本課涉及的救國嘗試。與開頭呼應,銜接后一課內容教學反思在準備這次課程的過程中,我遇到了一些挑戰。面對課本知識容量大的問題時,我采用了找線索、找重點、強調史實與史實之間聯系的方法,抓住本專題主線,對課堂內容的詳略安排進行取舍,同時為學生理出明確的線索。即使涉及的史實較多,但盡量不造成斷裂和突兀的情況。面對教材中新出現的一些較為抽象的概念,我采用列舉史料、學生閱讀的方式,引導學生從具體的材料中理解,論從史出。另外,新教材中所加入的新內容、新史料、新思維也為備課帶來了挑戰,需要我們不斷學習,豐富自身的素養。我認為在這次試教的過程中,課堂的互動和討論環節需要繼續優化,內容線索可以通過板書加以梳理,結尾升華過程需要繼續構思。同時,在備課的過程中,也應當對本課的考試方向進行設想,這樣才能夠讓學生在課堂中做到知識與素養雙豐收。PAGE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