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課古代兩河流域教學設計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了解古代兩河流域的概況:知道古巴比倫王國的基本情況|以及其著名的國王漢謨拉比:掌握(漢謨拉比法典)的內容。過程與方法:1.識讀地圖“古代兩河流域示意圖明確兩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及相關信息。2.識讀《漢謨拉比法典》石柱局部圖,理解君權神授;通過《漢謨拉比法典》的內容,分析法典的實質和影響。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認識到自然環(huán)境與人類文明的相互關系。認識人類社會法制傳統(tǒng)的發(fā)展。教學重點《漢謨拉比法典》的內容及影響。教學難點《漢謨拉比法典》反映出的古巴比倫王國的社會狀況。教學內容教師活動導入:播放視頻《古代兩河流域》教師講述:現(xiàn)在伊拉克所在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在遠古時期曾是世界上最富饒的地方,是人類文明的主要發(fā)源地之一—這里的人們創(chuàng)造了農耕文明?對世界的發(fā)展產生了什么影響呢?我們今天就來學習《古代兩河流域》,了解這里的文明。多媒體展示學習目標新課學習:一、地理位置——西亞兩河流域1、閱讀教材P6的第1段和圖片,思考:兩河指的是什么?兩河流域指的是什么?2、材料展示并思考兩河流域地區(qū)地理環(huán)境適合什么文明的發(fā)展?兩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如何,這樣的地理位置會帶來哪些影響?二、發(fā)展歷程——巴比倫的崛起閱讀課文,簡要敘述古代兩河流域的發(fā)展狀況。教師講述:公元前18世紀,第六代國王漢謨拉比在位時,完成了兩河流域中下游地區(qū)的統(tǒng)一事業(yè),建立了統(tǒng)一、強大的奴隸制國家。學生活動:漢謨拉比為了鞏固統(tǒng)治采取了那些措施提示:從政治、法律、對外關系去概況教師總結:漢謨拉比在位時期使古巴比倫王國達到鼎盛。他實行君主專制制度,加強中央集權,還制定了一部較為系統(tǒng)和完善的法典。漢謨拉比幾乎集中了國家的全部權力,親自掌管司法和行政部門,直接掌握軍隊。他極力神化自己,自稱“眾神之王”。漢謨拉比還大興水利,他在位的好幾個年頭都作為“開鑿河渠之年”而載入史冊。漢謨拉比死后,國內各種矛盾激化,許多地方發(fā)生暴動,國力逐漸衰落,公元前1595年,古巴比倫被外族滅亡。三、文明成就——文字法典花園教師講述:漢謨拉比在位時期制定的法典,《漢謨拉比法典》是古巴比倫王國留給人類寶貴的文化遺產。1901年,法國考古學家在伊朗的蘇撒考古時發(fā)現(xiàn)一根黑色玄武巖石柱,石柱上端是漢謨拉比王站在太陽和正義之神沙馬什面前接受象征王權的權標的浮雕,下端是用楔形文字刻寫的銘文,經考證,這正是古巴比倫國王漢謨拉比頒布的《漢謨拉比法典》。這部法典分為序言、正文和結語三部分。序言和結語約占全部篇幅的五分之一,序言主要是神化王權、炫耀權力,表明他立法的目的,結語主要宣揚他的法典之公平正義,希望垂之后世。1.結合教材P7、P8的內容,思考:《漢謨拉比法典》規(guī)定哪些內容?教師講述:從法典中可知,古巴比倫分為擁有公民權的自由民、無公民權的自由民和奴隸三個嚴格的社會等級。奴隸制度在古巴比倫相當發(fā)達,戰(zhàn)俘是奴隸的主要來源,也有買賣奴隸的現(xiàn)象。法典嚴格保護奴隸主的利益。法典明顯保留了一些原始時代的觀念。家庭奴隸制是一大特征,男性家長有絕對權威。同時,法典中有許多關于租賃、雇傭、交換、借貸等方面的規(guī)定,說明商品經濟在古巴比倫比較活躍。學生活動:展示材料思考法典的實質與影響?教師講述:漢謨拉比表示制定法典的初衷是要“倡導公平正義”的社會風氣,使臣民“不得恃強凌弱”,以期達到人人平等的民主社會。但縱觀法典的全文可知,其本質還是在竭力維護奴隸主貴族的利益,處于社會最底層的奴隸權利依然少得可憐,稍有過失即受到斷肢的嚴酷懲罰。這些規(guī)定同現(xiàn)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精神不同,與現(xiàn)代法律相比,它所體現(xiàn)的法律公平十分有限,它處處維護奴隸主階級的利益,強化奴隸主階級的專政。所以它是統(tǒng)治階級意志的體現(xiàn),是維護國家政權的工具。正是依靠這部法典,漢謨拉比時代的巴比倫社會,成為古代東方奴隸制國家中統(tǒng)治最嚴密的國家。《漢謨拉比法典》在歷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它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較為完整的成文法典。它較為完整的繼承了兩河流域原有的法律精華,使其發(fā)展到完善地步。《漢謨拉比法典》公開確認奴隸主階級的統(tǒng)治地位,嚴格保護奴隸主階級的利益,并對各種法律關系作了比較全面的規(guī)定,對后世立法具有重大影響。《漢謨拉比法典》不僅被后起的古代西亞國家繼續(xù)適用,而且還通過希伯來法對西方法律文化產生一定的影響,中世紀天主教教會法中的某些立法思想和原則便淵源于該法典。所以《漢謨拉比法典》是古巴比倫王國留給人類的寶貴文化遺產,表明人類社會的法制傳統(tǒng)源遠流長。四、今日兩河——動蕩中的中東從戰(zhàn)爭、石油、難民、伊斯蘭教等元素簡要分析動蕩中的中東地區(qū)的社會狀況。課堂總結:圍繞古代兩河流域的課題,從兩河流域的地理位置開始入手,BC3500年兩河流域南部出現(xiàn)城邦小國,標志著文明興起;BC24世紀阿卡德帝國實現(xiàn)了兩河流域的初步統(tǒng)一;之后到BC18世紀進入漢謨拉比在位的古巴比倫王國時期,重新統(tǒng)一兩河中下游地區(qū),實行君主專制制度,加強中央集權;《漢謨拉比法典》是世界上迄今發(fā)現(xiàn)的古代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通過對法典部分條款的解析,我們知道了奴隸的狀況,家庭奴隸制,以及古巴比倫商品經濟的活躍表現(xiàn)。并掌握了法典的實質及其影響。設計意圖視頻導入,激發(fā)興趣問題的設置培養(yǎng)學生讀圖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從內容、實質和影響等方面全面了解法典。歷史聯(lián)系現(xiàn)實探知今日兩河為什么局勢動蕩不安。修改建議課后作業(yè)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