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7課國家出路的探索與列強侵略的加劇教案【課程標準】認識列強侵華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概述晚清時期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事跡,理解其性質和意義;認識社會各階級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教材分析】本課是人教版必修上冊《中外歷史綱要》第五單元第17課《尋求國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強侵略的加劇》,本課通過四個子目(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邊疆危機與甲午中日戰爭、瓜分中國的狂潮)講述太平天國、洋務運動尋求國家出路的探索和邊疆危機、甲午中日戰爭、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等民族危機的加劇。【教學目標】運用時空定位,了解太平天國運動的形勢圖、甲午中日戰爭形勢圖,認識中華民族為爭取民族獨立不屈不撓地頑強抗爭的民族精神。通過史料分析,認識平天國運動的進步文獻、洋務運動為中國近代化進程所做的貢獻,培養對近代中國人為挽救民族危機不斷尋找出路的敬佩之心。分析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提高對近代中國由于階級局限性無法挽救民族危亡的解釋水平。通過學習本課,了解近代中國的主要矛盾,中國各階層為國家富強獨立所做的犧牲、貢獻,培養學生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和使命感。【學情分析】初中的歷史學習主要從宏觀角度入手,強調歷史知識的時序性和系統性,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歷史能力,對歷史發展規律形成初步的認識,對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尚處于起步階段。高中的歷史學習兼顧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宏觀上,重點強調掌握歷史學習的基本方法,對知識學習的專題性和結構性有更深入的要求。微觀上,強調對人文主義精神的理解和歷史意識的培養,要求對歷史問題深入開展分析、綜合、比較、歸納等認知活動,涵養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培養正確的歷史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重難點】重點:太平天國、洋務運動及甲午戰爭的影響難點:多角度認識19世紀60~90年代洋務運動開啟中國近代化的歷程【教授過程】一、太平天國(1851—1864)——探索之農民階級·天國之夢(改天換地)1.背景:太平天國運動發生原因的分析,對學生理解歷史事件、開拓思維具有重要的意義。傳統課堂上,教師往往從宏觀角度,以外部資本主義入侵和內部階級矛盾講授太平天國運動爆發的原因。人教版教科書同樣是從中國近代史的大背景出發,較為籠統,高中生難以從這種簡單的描述中理解太平天國運動。馬克思曾指出:“推動這次大爆炸(即太平天國運動)的毫無疑問是英國的大炮。”①外部原因: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鴉片戰后,鴉片走私導致白銀外流嚴重;洋貨涌入導致沿海手工業者紛紛破產。)昔日兩銀換錢一千,則石米得銀三兩,今日兩銀換錢二千,則石米僅得銀一兩五錢,昔日賣米三斗輸一畝之課而有余,今日賣米六斗輸一畝之課而不足。——曾國藩《陳民間疾苦疏》清代貨幣,銀兩與制錢并行流通。在一般情況下,國家度支和大宗交易多用銀,“國家地丁課程俸切捐贖,無不以銀起數”“部司庫藏,皆以銀為出入”。銅錢主要用于平民百姓與商人進行交換等日常生活中,最突出的便是農民以谷帛易錢,以錢購物,交納賦稅不能直接以錢文,而必須折色兌銀繳納。因此,銀與錢在流通中的比價如何,對國計民生影響甚巨。從嘉慶年間即19世紀初期,銀貴錢賤的問題逐步顯現,鴉片戰爭爆發后,這一問題愈益嚴重,導致了農民和手工業者納稅負擔增加,致使東南沿海地區的手工業者和農民紛紛破產。對整個社會經濟生活產生了巨大的沖擊,使社會矛盾更加尖銳化。②直接原因:自然災害的發生;1846年——1850年,兩廣地區水、旱、蟲災不斷,廣大勞動人民陷于饑餓和死亡的困境。③根本原因:封建主義的壓迫(階級矛盾的尖銳)而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起了催化劑的作用,引申出太平天國反侵略性質。④主觀原因:理論——拜上帝教(西方基督教教義、儒家大同思想、農民平均主義。)將基督教教義、農民的平均思想及中國儒家大同思想相結合而成立的特殊的宗教組織,他模仿《勸世良言》寫成《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訓》《原道覺世訓》作為該教教義,同時也制定了宗教儀式和教規。拜上帝教吸收了基督教的某些教義,并根據農民的理想加以改造。拜上帝教起到了宣傳、鼓動作用。拜上帝教不是科學的理論指導,也不是“向西方尋求真理”的產物。拜上帝教中的“父子兄弟”與現實世界中“君臣之分”的矛盾,決定了太平天國政權的不穩定性。洪秀全創立拜上帝教與自身經歷密不可分。他用宗教理論表達反清思想,對于沒有文化的農民來說,更容易接受。但同時也體現了農民階級的局限性。它不同與基督教,是一種信仰,是精神家園和靈魂歸宿,它只是農民起義的工具,這也說明農民由于受階級的局限,提不出先進科學的理論指導,只能利用宗教達到目的。2.過程:①興起:金田起義→永安建制1851年1月洪秀全在廣西桂平縣金田村起義,建號太平天國。1851年在永安整頓建制,分封王爵,初步建立政權。永安建制既是革命形勢發展的需要,同時又為太平天國戰爭的迅猛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853年3月,定都天京(與清朝形成對峙局面)。②鼎盛:定都天京1853年攻南京,改南京為天京,定位國都正式建立與清廷對峙的政權。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后,清軍在天京附近建立了江南、江北大營以圍困天京。為了鞏固政權,推翻清朝統治,太平軍又進行了北伐、東征和西征,軍事上達到全盛。經過北伐、東征、西征,太平天國在軍事上達到了全盛時期,在地域上囊括了江西、安徽、浙江、江蘇全省和湖南、湖北的一部分,人口也達到了1.2億,軍隊50萬。1856年夏季時的太平天國將星璀璨,兵強馬壯,已經成為可以與清政府逐鹿天下的力量。太平天國的疆域最廣闊之時曾占有中國半壁江山,其勢力發展到18個省,太平天國實際控制的區域發展到23個府州,總共面積150多萬平方公里。③失敗:天朝悲歌→天京陷落1856年,太平天國軍事全盛時期,一場血光之災正暗流涌動!領導集團發生內訌,太平天國由此元氣大傷。天京事變是太平天國由盛轉衰的分水嶺,標志著太平天國由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御,逐步呈衰落態勢。1861年9月,安慶戰役失敗。1864年8月,天京陷落。3.革命綱領:①前期的《天朝田畝制度》——天國經濟政治制度作為太平天國的建國綱領,它觸及到了中國革命的核心問題,第一次鮮明突出地表達了農民要求擺脫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強烈愿望,也是近代中國農民階級摸索救國救民道路的一次偉大嘗試。這一制度對存在了幾千年的封建統治進行空前猛烈的掃蕩。太平天國運動是一場農民運動,農民是近代民主革命的主力,但不代表先進的生產力,也不代表先進文化和中國革命的發展方向,決定其不可能改變中國社會性質和命運。這需要論從史出,學生認知水平有限。聯系江澤民的三個代表:只有工人階級的先鋒隊組織——共產黨才能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才能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評價:積極性:是太平天國的綱領性文件;反映了農民要求獲得土地的強烈愿望,是幾千年來農民反封建斗爭的思想結晶,調動了農民階級反封建的積極性。(革命性)局限性:它體現的絕對平均主義思想,嚴重脫離實際,根本無法實現(空想性);把小農經濟作為理想化目標,未超越封建主義范疇(落后性);迫于形勢,幾乎為付諸實踐。②后期的《資政新篇》天國體制改革新方案洪仁玕1859年4月被封為干王,總理全國政事。看到太平天國政渙人散的嚴重局面,決心通過改革挽救危局,從而創造一個“太平一統江山萬萬年”的。為此,他向洪秀全提出了一個改革內政和建設國家的新方案。經洪秀全(?http:?/??/?baike.?/?view?/?8904.htm"\t"_blank?)批準后,作為官方的文書正式頒行,是太平天國后期的重要文獻。洪仁玕的實際上主張是應該從政治經濟文教等各方面向西方國家學習,建建設一個新的國家,不應當再走中國傳統的老路。為此,順應歷史發展潮流,首次提出發展資本主義的新方案,這也是第一個中國近代化綱領。它的設想,來源于洪仁玕在香港生活的個人經歷,不是太平天國運動醞釀出來的,不是農民政權的必然產物,是游離于農民斗爭之外的東西。這就決定了它不會在天國的群眾中激起反響,“把農民群眾與資本主義聯系起來需要很多環節,而中國尚未有這些環節。評價:積極性:是先進中國人最早提出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設想。局限性:未能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超越了生產力發展水平,脫離實際,未能實踐。【合作探究】《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的主要區別有哪些?(1)產生的背景不同:前者頒布于太平天國強盛時期;后者提出于太平天國衰落時期。(2)社會主張不同:前者企圖在小生產者的自然經濟基礎上消滅私有制;后者主張學習西方,發展資本主義。即一個主張消滅私有制,一個主張發展私有制。(3)群眾基礎不同:前者滿足了農民的利益要求,因而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后者沒有反映農民迫切的土地要求,不可能得到農民的擁護。(4)作用不同:前者直接推動了太平天國革命的發展;后者沒能付諸實施,對太平天國的斗爭沒有起到積極的作用。(5)反映了同一時代的不同特點:后者具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堪稱第一個近代化綱領。4.作用和影響:不同的時代、不同的人物、不同的視角彰顯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不同評價,對太平天國的評價顯示出多元評價,這是非常正常的。太平天國運動動搖了清政府的統治基礎,打擊了外國侵略者,改變了清政府的權力結構,《資政新篇》體現了近代化的要求,客觀上激發了洋務運動。但由于農民階級的歷史局限性,又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破壞了富饒地區的社會生產力,《天朝天畝制度》的絕對平均主義與時代要求相悖,同時內亂給外國侵略者可乘之機。沉重打擊了清王朝的統治,引起漢族官僚權力增長,湘淮系官僚集團的崛起,導致中央權力下移,專制統治大為削弱。為了鎮壓太平軍,清廷支出的軍費高達8.5億兩白銀,中央財政已實質性破產。太平天國期間的內亂和外辱使清政府中央權威遇到空前挑戰。滿蒙八旗和綠營軍組成的中央軍屢戰屢敗,朝廷不得不依賴地方團練武裝,重用漢族官僚如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人,允許地方征收厘金,因此出現地方割據和軍閥擁兵自重之勢。道光乾隆十三年(1748)共設11個總督(包括漕運總督、河道總督),其中滿9漢2。乾隆四十四年(1779),設11處總督,滿7漢4;——錢實甫《清代職官年表》總督:1872—1875年間,除1人為滿人外,其余7人全為漢人。1876-1883年間,8處總督全為漢員。1861-1890年的30年間,清廷任命了44個總督,其中34人為漢人;——錢實甫《清代職官年表》湘系為總督的如曾國藩為兩江總督、直隸總督,劉長佑為直隸總督,左宗棠為閩浙總督、陜甘總督、兩江總督,駱秉章為四川總督,毛鴻賓為兩廣總督,曾國荃、劉坤一為兩江總督等。據統計,湘軍將領先后出任總督者有19人之多。湘系如此,淮系亦然,淮系出任總督巡撫的情況如下:李鴻章曾任湖廣總督、兩江總督、直隸總督;張樹聲曾任江蘇、貴州巡撫、兩江總督、署理直隸總督、兩廣總督;劉秉章曾任四川總督;劉銘傳曾任臺灣、福建巡撫;潘鼎新曾任河南、廣西、云南巡撫;丁日昌曾任江蘇、福建巡撫等。——錢實甫《清代職官年表》二、洋務運動(1861—1895)——探索之地主階級·中興之路(自強求富)1.背景:經過兩次鴉片戰爭,統治階級中的一些當權人物看到了歐美國家的船堅炮利。為了挽救國家的頹勢,他們推行了一系列以“自強”“求富”為目標的洋務新政。中國正式邁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2.展開:①指導思想:中體西用(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用西方先進科技維護封建專制制度)洋務派自身的階級局限性(旨在維護清王朝統治)決定其對西方工業文明的整體認識不夠,僅僅從器物而非制度層面解決問題,這是洋務運動走向失敗的根源。自強運動(洋務運動)的倡導者推動現代規劃,主要是為了使國家能抵御外來侵略、鎮壓國內動蕩,并加強他們自己的權位。他們從未夢想要把中國鍛造成一個新式國家,事實上,他們竭力地鞏固而非取代現存的秩序,而全然沒有經濟發展、工業革命和現代變革的概念。②主要內容:經濟:創辦軍事工業:以自強為口號;興辦民用工業:以求富為口號到1898年,除“四大局(江南制造總局、金陵機器局、福建船政局和天津機器局)”之外,還創辦了25個中央和地方政府主辦的新式軍事企業,共雇傭工人一萬余人,支出經費數千萬兩,引進西方技術與設備,主要生產軍用鋼材、火藥、輕武器、火炮、地雷、水雷及船艦等。這些產品在數量和質量的總體上與當時世界水平相比,還存在相當大的差距。江南機器制造總局在同治年間是全東亞最大的兵工廠。19世紀末,江南制造總局一年可以制造子彈9萬發,地雷200枚,槍支2000支。軍事:籌辦近代海防:建立三支海軍(北洋、南洋、福建)。教育:開啟西式教育:設立新式學堂,選派留學生。自1872年始至1875年,分四批共計120名幼童先后赴美留學,返回祖國后,多數成為國家有用之材,其中有7人在中法、中日戰爭中為國捐軀;1人成為日后的國務總理;2人成為外交官;2人當過海軍元帥;14人成為海軍軍官;14人為鐵路專家及官員;9人為礦冶專家……幼童們去西方學習,只允許學技術,卻不允許入鄉隨俗,不得改變思想,不得學習制度,用我們現代人的思維來看,實在是匪夷所思,這個結果也令人扼腕嘆息。1881年清政府決定撤回留美幼童:“……吳嘉善特來華盛頓面稱,外洋風俗流弊多端,各學生腹少儒書,德性未堅,尚未究彼技能,實易沾其惡習,即使竭力整飭,亦覺防范難周,亟應將局裁撤……”最終,留美幼童們被迫中斷學業回國。——摘自中華書局《中國近代史》【拓展延伸】中國近代化進程的特點從器物(經濟)→政治(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思想領域(新文化運動)。其中,經濟近代化的進程是:重工業→輕工業,國營→民營。3.評價:歷史學習的本質意義在于反思歷史,以史為鑒。因此,對于洋務運動究竟是以肯定為主還是以否定為主,我們不做硬性規定和要求。不過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洋務運動推動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①洋務新政引進了資本主義國家的機器生產技術,是中國早期現代化的嘗試。②洋務派期望洋務新政可以保障國家安全,抵抗外敵侵略,事實證明這個目的未能達到。③洋務派的初衷不是改變封建統治,只是引進資本主義國家新的軍事和生產技術,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礎上修修補補,洋務運動的失敗是必然的。三、塞防海防—侵略·邊疆危機(東方宗藩體系與西方殖民體系的碰撞)國際格局:19世紀70年代,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向壟斷資本主義階段過渡,為了適應對外商品和資本輸出以及爭奪殖民市場的需要,列強掀起一個新的爭奪殖民地的高潮。宗藩體系:明清時代中國與周邊一些國家間形成一種稱為宗藩關系的國家關系體系。一些周邊國家向明清朝廷“納貢稱臣”。這種關系不是通過武力形成的。朝鮮、琉球、越南、緬甸等國都與中國形成了這樣的關系。從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起,這種宗藩關系逐漸解體。1.西北危機:收復新疆——海防與塞防的較量新疆,古稱西域,公元前60年,西漢中央政權設立西域都護府,對西域各國的行政、軍事進行管理,新疆地區正式列入漢朝版圖,成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一個組成部分。唐朝時,中央先后設立了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有效地鞏固了西北邊疆。清朝時在伊犁設置伊犁將軍,統治新疆全境。這說明新疆屬于中國。新疆是國家的西北屏障,戰略地位十分重要,一旦失守,則蒙古難保,進而京城就不保。19世紀60年代,由于帝國主義的染指、干涉,加劇了西北邊疆的混亂與紛爭,民族分裂勢力引發的邊疆危機開始顯現并擴散。……清王朝首先進行了一次國防戰略的辯論,就“海防”與“塞防”二者孰輕孰重,孰先孰后,進行了多次商討。在半年的時間里,朝中大臣基本形成了兩大派:“塞防派”與“海防派”。海防派主要以時任直隸總督、北洋大臣的李鴻章為首。…以左宗棠為首的眾多臣工,則突出強調塞防的重要性。①起因:1864年,新疆地區少數民族上層分子反對清中央政府,形成內亂局面。②過程:英國支持的浩罕國軍事首領阿古柏趁機入侵,占領南疆和北疆部分地區;俄國出兵占領伊犁地區;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發兵新疆平亂,1878年2月收復新疆南北兩路。③結果: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正式建省,使西北邊疆渡過了危機。1876年,年屆古稀的左宗棠西征新疆前夕,特意打造了一口黑漆棺材命令親軍士兵抬往前線。這氣壯山河的舉動,極大地鼓舞了全軍將士。“披舊裘,居氈帳,睡胡床,飲冰臥雪,神勞形瘁”,這是時人對左宗棠的形容。經過將近五年的艱苦奮戰,左宗棠終于平定了阿古柏之亂,收復了新疆。之后,他又率軍出征伊犁,迫使沙俄把已經吃到嘴里的兩萬多平方公里的領土吐了出來。左宗棠萬里出征,為國盡忠換來了新疆的收復,而此后的另一個戰場上也有一位同樣保衛祖國的民族英雄。2.西南危機:中法戰爭①起因:越南是清朝的藩屬國,1883年8月,法國控制了越南,把侵略矛頭對準了中國。②過程:1884年8月法軍偷襲馬尾軍港,炮毀福州造船廠;法軍進攻臺灣,當地軍民在臺灣軍務大臣劉銘傳的領導下嚴密布防,多次擊退法軍;1885年3月清軍在馮子材率領下取得鎮南關大捷,法軍敗退,法國內閣因此倒臺,這時,清廷下達停戰令。③結果:1885年6月,李鴻章與法國駐華公使簽訂了中法《越南條款》,承認法國占領越南;1885年,臺灣建省清政府強化了對臺灣的管轄。伊犁收復了;日本在相當一段時間里偃旗息鼓了;中法戰爭做到“不敗”或者“稍勝一籌”了,……清王朝的統治雖然沒有他們預期強盛,但也未被淹沒掉。這些表明,洋務運動在抵御外敵上也已經部分地達到了目的。1885年,清政府成立海軍衙門統一協調指揮,同年還在臺灣建立行省。3.東北危機:甲午中日戰爭①背景:日本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的歷史必然性國際格局:對日侵華慫恿、支持(19C70年代歐美列強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19世紀末,對于日本即將發動的對大清的戰爭列強各打著自己的算盤:美國希望日本成為其侵略中國和朝鮮的助手;英國企圖利用日本牽制俄國在遠東發展勢力;德法想乘機在中國奪取新的侵略權益;俄國雖然對中國東北和朝鮮懷有極大的野心,但尚未準備就緒,因此對日本采取不干涉政策。列強默許或縱容的態度,成為日本實施侵略計劃的有利條件。日本方面:解決發展資本主義矛盾—資源和市場19世紀中葉,日本經過明治維新,建立起中央集權近代天皇制國家。明治政府大力推進現代化,興辦企業,80年代中期開始工業革命。日本于1868年實行“明治維新”,從此走上工業化道路。但作為后起的資本主義國家,日本幾乎沒有海外殖民地,所以它嚴重缺少資源、資金和市場。1890年,日本因為缺少市場而出現第一次生產過剩。為了解決資本主義發展道路上的障礙,日本制定了以征服朝鮮、侵略中國為目的的“大陸政策”。由此可見,日本發動對中國的侵略戰爭具有歷史必然性。中國方面:帝黨、后黨幻想以洋制洋,戰和不定面對日本蓄謀已久的侵略野心,慈禧太后竟不顧國家安危,挪用海軍經費3000萬兩白銀操辦六十大壽;李鴻章則奉行“以夷制夷”政策,寄希望于各國“調停”。李鴻章的外交有本身的局限性,他過分相信那種『以夷制夷』的老策略……李鴻章的外交是一次徹底的失敗,因為他不懂現代國際政治的實質,過高地估計他個人的說服本領。當他最終意識到外交努力歸于無益時,軍事準備工作已被大大耽擱了。導火索:1894年朝鮮東學黨起義1894年春,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國王十分恐慌,請求清政府派兵協助鎮壓。日本侵略者借朝鮮農民起義之機,為發動侵略戰爭制造釁端,戰爭已一觸即發。為此,日本外相陸奧宗光密令駐朝大使:“促成中日沖突,實為當前之急務,為實行此事,可采取任何手段。”1894.7.25,日軍不宣而戰,在朝鮮豐島附近海面襲擊中國的運兵船,揭開了戰爭的序幕。②戰爭經過:1894.7.25-1895.4.17(,)以朝鮮為中心:1894.7豐島海戰、平壤之戰是甲午中日戰爭(?http:?/??/?baike.?/?view?/?25355.htm"\t"_blank?)中的一場重要戰役,于1894年9月15日在朝鮮平安道(?http:?/??/?baike.?/?view?/?4717671.htm"\t"_blank?)首府平壤進行,是日本驅逐清朝在朝鮮的勢力的決定性作戰9月15日完成部署,隨即展開進攻,至9月24日,清軍全部退回中國境內,日軍大獲全勝。1894年8月1日,中日兩國同時宣戰。平壤之戰是甲午戰爭(?http:?/??/?baike.?/?view?/?8188.htm"\t"_blank?)宣戰后的首次戰役,也是中日兩國陸軍第一次大兵團作戰,對整個戰局影響深遠。以中國為本土:第一階段:1894.7-9朝鮮半島、黃海海域——中國喪失制海權第二階段:1894.10-1895.4遼東、山東半島——北洋艦隊覆沒(標志洋務運動破產)③結果:1895年,清政府戰敗,被迫簽訂《馬關條約》。④影響:對中國:《馬關條約》使中國的領土和主權進一步遭受嚴重損失,使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證明了洋務運動的破產,為挽救統治危機,清政府開始進行改革:中國的知識分子和其他階層民眾以不同的形式展開了救亡圖存的斗爭;隨著清政府宣布放棄對朝鮮的保護,中國的朝貢體系徹底崩潰。對日本:加速了日本資本主義的發展,提高了日本的國際地位,刺激了日本對外擴張的野心。對朝鮮:日本將清政府的勢力排擠出朝鮮,加強了對朝鮮的控制,朝鮮逐漸成為日本的殖民地。對遠東格局:加速了中國的衰落和日本的超起,列強在遠東地區的爭奪更加激烈。四、瓜分中國的狂潮1.三國干涉還遼:5月4日,日本內閣及大本營重臣在京都舉行會議,決定向三國提交以下的復文:“日本帝國政府根據俄、德、法三國政府之友誼的忠告,決定放棄遼東半島之永久占領。”明治天皇宣布詔書,接受三國忠告,放棄遼東半島之永久占領。1895年11月8日下午4時,《遼南條約》在北京簽訂。其主要內容是:一、中國讓與日本國管理的奉天省南部地區及遼東灣東岸、黃海北岸、奉天所屬諸島嶼,永遠交還中國;二、中國支付3000萬兩酬報費,于1895年11月16日交清;三、酬款交清后,三個月以內,日本軍隊從該交還地一律撤回。西方列強從本國利益出發,對《馬關條約》的簽訂既有一種危機感,又覺得這是向遠東擴張勢力的千載難逢的機會。于是在德國倡導、俄羅斯響應下,拉攏法國,結成德、俄、法三國聯盟,對日本進行干涉,要日本歸還遼東半島。三國的干涉不是出于公義,而是出于私欲。德國要想從中國索取一個港口,借此機會與俄國接近,使俄法的親密關系松動,以擺脫德國的孤立處境。俄羅斯則直截了當地說:“假如日本占領南滿,對我們將是威脅。我們不能容許日本占領南滿,假如不履行我們的要求,我們將采取適當的措施。這樣,我們就成為中國的救星,中國會尊重我們的效勞,從而會同意用和平方式修改我們的國界。”法國參加聯盟,一面是由于俄法同盟,一面是染指中國東南沿海特別是對臺灣的野心還沒有放棄。俄、德、法“三國干涉還遼”,日本被迫歸還遼東半島,但向清政府索取3000萬兩白銀“贖遼費”。俄法英德向清政府強行借款,如果加上利息,清政府為這次賠款要付出六七億兩白銀……中國的近代化窒礙難行……清政府每年交付本息2000萬兩以上,相當于當時一年的全部關稅。中國深深地落入了國際金融資本的羅網之中。——《中外歷史綱要》教參2.政治上:強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租界:指帝國主義國家強迫半殖民地國家在其口岸或城市劃出的作為外僑“居住和經商”的一定區域,成為“國中之國”,是列強侵略的據點。租借地:是列強先用武力占領,然后通過不平等條約,用定期租借的方式,將他國領土的一部分借去使用,借去的地區稱做租借地。租借期限長短不一,最長不得超過100年。期滿歸還。勢力范圍:是指列強憑借軍事、政治、經濟力量,控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國家的全部或部分領土,宣稱它享有獨占的權利,不許其它國家染指。沙俄:沙俄誘逼清政府先后與其簽訂《中俄密約》等,把東北三省變成了它的勢力范圍。德國強占膠洲灣,迫使清政府簽訂《膠澳租界條約》,把山東變成了它的勢力范圍。英國:英國強迫清政府保證不將長江沿岸各省讓與或租給他國,并與其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等把長江流域及我國南部島嶼變為英國的勢力。法國:法國則把滇、桂、粵三省變成了自己的勢力范圍。日本:日本把福建變成自己的勢力范圍。德國:以山東為勢力范圍,膠州灣為其租借地西方掀起瓜分中國狂潮的時候,美國正忙于美西戰爭。戰爭結束后的1899年,美國政府提出在華“門戶開放”照會,承認各國在華勢力范圍和特權,要求各國開放在華勢力范圍,使各國有均等貿易的機會。照會為英、德、俄、法、日等國所接受。美國在華雖無勢力范圍,但憑借這一政策,得到了整個中國市場。“門戶開放”政策成為美國外交史上的得意之作。2.經濟上:商品輸出,以資本輸出為主商品輸出:第一次工業革命—自由資本主義階段,歐美國家工業品在殖民地的銷售,以獲取商品利潤;以堅船利炮為主要手段。本質:是控制殖民地的市場;資本輸出:第二次工業革命—壟斷資本主義階段,歐美國家以過剩資金對海外市場的投資或貸款,以公司(跨國)為主要工具。本質:通過資本控制殖民地的經濟命脈。資本輸出主要形式:投資—建立工廠、開采礦山、修筑鐵路;貸款—爭做債主資本輸出利潤=勞動剩余價值+商品輸出利潤1爭做中國債主;在列強的爭奪和逼迫下,清政府在甲午戰后三年多的時間里,先后三次向列強借款。第一次是1895年7月向俄法集團所借的“俄法洋款”。第二次是1896年3月向英德集團所借的“英德洋款”。第三次是1898年3月再次向英德集團續借的“英德洋款”。據統計,從1895年到1900年清政府共向列強借款四億五千一百余萬兩白銀。這些借款,不僅利息高,折扣大,而且都附有政治條件,進一步加深了清政府對資本主義的財政依賴。2奪修筑鐵路;甲午戰后幾年間,列強共在中國奪取了長達19000余里的鐵路投資權和修筑權。它們控制了鐵路沿線的大片土地和資源,有的甚至還享有鐵路沿線的行政權和管轄權,使鐵路沿線的中國領土主權名存實亡。③開采礦山;④建立工廠。在華開設工廠:據統計,1895至1900年間,列強在華設廠總數激增到933家。外資企業已經伸入到中國的各個經濟部門。它們利用了中國的廉價勞動力和原料,節省了運費,又享有免納種種苛捐雜稅的特權,從而取得了巨額利潤,嚴重排擠了中國民族工業的產品。幾組令人深思的數據:1911年前后,全國鐵路總長的93%以上,長江輪船航運總噸位的83.8%以上,全國進出口貿易的90%以上,全國機械采煤的93%以上,全國生鐵生產和鐵礦開采的100%,都掌握在列強手中。甲午戰前,外國在華設廠80多家,1895-1900年間,列強在華設廠總數激增至933家。【教學反思】本課是一節時間跨度相當長的課,從1851年持續至約1898年,課文共6頁,學生很容易迷失在歷史史實中,不能把握本課學習的重難點,針對這樣大容量高強度的知識學習,本人教學設計的特色和反思如下:1.對比新舊,有的放矢對比新舊三個版本的教材內容、章節數與課時要求,筆者發現,在知識點不變的情況下,試教版教材的內容大大縮減,課時要求幾近苛刻,完成教學任務的難度大為增加。2.合理取舍,系統整合本課教材知識點眾多,在一課時內想要面面俱到地完成教學任務是不現實的,這就要求教師進行合理取舍與整合,依據課標、緊扣課魂進行知識體系的系統整合與合理建構,才能有效達成教學目標。袁振國教授曾說過:“看來知識的問題,關鍵不是多少的問題,而是結構的問題。不是教多少問,而是怎么教的問題。”在本課所涉的八大知識點中,選擇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甲午中日戰爭三大內容作為主干知識,在教學中重點強化,而將左宗棠收復新疆、中法戰爭、反割臺斗爭、瓜分狂潮和美國門戶開放政策五個知識點作為“弱枝”,在教學中依附于主干,一筆帶過。合理運用五資源:太平天國運動形勢圖、甲午戰爭形勢示意圖、19世紀末帝國主義列強在中國劃分勢力范圍示意圖、《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書影、《天朝田畝制度》節選;果斷舍棄資源:金田起義浮雕、外國人畫的太平軍與清軍作戰圖、金陵機器制造局照片、曾國藩《復陳購買外洋船炮折》、毛澤東《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宗藩關系、三國干涉還遼、門戶開放政策。PAGE9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