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0課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經濟與文化課程標準了解北洋軍閥的統治及特點;概述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探討其對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影響。學習目標:能夠分析北洋軍閥統治的時期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特點。(唯物史觀)了解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重要歷史事件(時空觀念)3.理解新文化運動的內容,探討其對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影響,并進一步感悟近代中國人對民主政治和救亡圖存的不斷探索。(家國情懷)學習重難點:重點:袁世凱復辟帝制與護國戰爭民國初年的經濟發展3.民國初年社會生活新氣象。難點:1.北洋時期的軍閥割據2.新文化運動。學習過程:導入:中國近代史的發展呈現出由“沉淪”到“上升”的發展過程,中國社會走出了一條“U”字形路線。在近代中國歷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淪”;近代中國歷史的后期,其基本特征是“上升”。在“沉淪”與“上升”中間有一個過渡期(1901年到1920年),就是“沉淪”的谷底、“上升”的起始時期。——張海鵬概念解析:北洋軍閥:是中華民國軍閥勢力之一,由袁世凱掌權后的北洋新軍主要將領組成。袁世凱死后,無人具有足夠能力統領整個北洋軍隊及政權,各領導人以省割據導致分裂,以軍隊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勢力范圍,在名義上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但北京政權實際上由不同時期的軍閥所控制。時間限斷: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從1912年袁世凱在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開始,到1928年張學良東北“改旗易幟”結束。共計十六年。劃分北洋軍閥統治的兩大時期(一)袁世凱獨裁專制(1912.3-1916.6)(二)北洋軍閥割據混戰(1916-1928年)1.皖系統治時期(1916.6--1920.7)2.直系統治時期(1920.7-1924.10)3.奉系統治時期(1924.10--1928.10)一、袁世凱復辟帝制與護國戰爭(一)袁世凱復辟帝制忽而臨時總統,忽而正式總統,……忽而召集國會,忽而解散國會,忽而內閣制,忽而總統制,忽而任期總統,忽而終身總統……使全國民彷徨迷惑,莫知適從,政府威信,掃地盡矣。——梁啟超《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1.對內:實行獨裁統治(1)1912年3月10日在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隨后展開了獨攬大權的活動。(2)1913年11月下令解散國民黨。(3)1914年5月公布《中華民國約法》,改責任內閣制為總統制(4)1914年底發布的《修正大總統選舉法》,又規定總統任期十年,可連選連任。2.對外:出賣國家利益1915年5月25日,袁世凱被迫簽訂了“中日民四條約”。袁世凱通過出賣中國的國家利益,獲得了日本對其稱帝的支持。拓展:《中日民四條約》是袁世凱政府與日方因《二十一條》談判多次最終確定的修正案,由袁世凱政府簽訂的《關於南滿洲及東部內蒙古之條約》、《關於山東之條約》等條約。《中日民四條約》實際上是“二十一條”的最終版本,與“二十一條”的內容有所不同,因為在民國四年簽訂而得其名。在通過出賣國家利益,取得了日本帝國主義的支持后,袁世凱真正走向了稱帝之路。袁世凱稱帝(1)1915年8月,古德諾以及籌安會,都積極為袁世凱復辟帝制營造輿論。(2)1915年10月6日,參議院召開“國民代表大會”,表示“一律”贊同“君主立憲”。(3)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凱接受“勸進”,當上了皇帝,以1916年為洪憲元年。(二)護國戰爭1.背景:①1913年二次革命失敗后,孫中山組織中華革命黨,武力討伐袁世凱。②袁世凱的稱帝行徑,更是激起了全國人民的反對。2.過程:①1915年底,唐繼堯、蔡鍔、李烈鈞在云南宣布獨立,并組織護國軍,發動護國戰爭,討伐袁世凱。②云南起義后,貴州、廣西、廣東、浙江、湖南、陜西、四川等省相繼宣告獨立(云南起義能夠得到很多省的響應,說明袁世凱稱帝不得民心,也說明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3.結果:1916年3月,袁世凱被迫宣布取消帝制,恢復中華民國年號。1916年6月6日病死。拓展:袁世凱復辟帝制失敗的啟示(1)出賣國家民族利益,違背歷史潮流,終將遭到歷史懲罰。(2)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觀念已深入人心。二、北洋時期的軍閥割據(一)北洋時期的軍閥割據袁世凱死后,北洋軍閥群龍無首,陷入了軍閥割據和混亂的局面。1、原因:⑴是由中國社會的半封建性決定的。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具有分散性,使軍閥可以在一個地區閉關自守。⑵是由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性決定的。袁世凱病死之后,帝國主義列強失去了統治中國的共同代理人。2、表現:軍閥割據與混戰派系代表支持國占據區域直系馮國璋英、美直隸及長江中下游的蘇、贛、鄂等省皖系段祺瑞日本皖、浙、閩、魯、陜奉系張作霖日本東北三省(二)“府院之爭”1.背景:袁世凱死后,段祺瑞在各種錯綜復雜的矛盾中出任掌握實權的國務總理。為了使權力合法化,段祺瑞重新召開了被袁世凱召開的國會,但是在如何確定國會的權限時,與繼任大總統黎元洪產生了很深的矛盾。2.表現:1917年5月,繼任總統黎元洪免去段祺瑞的總理職務,造成所謂的“府院之爭”(三)張勛復辟1.背景:1917年夏,張勛以調解府院之爭為名,率兵入京。2.表現:張勛首先逼迫黎元洪解散國會,然后擁戴清廢帝溥儀,恢復宣統年后,黎元洪被迫躲入外國使館。張勛的復辟活動遭到了全國人民的一致反對。段祺瑞見利用張勛驅逐黎元洪的目的已經達到,于是在天津組織討逆軍攻入北京。3.結果:張勛戰敗,溥儀再次退位,復辟鬧劇僅12天就迅速收場了。段祺瑞以再造共和的功臣自居,重新擔任國務總理。(四)護法運動問題:段祺瑞重新擔任國務總理之后,公然破壞《臨時約法》,拒絕恢復國會。孫中山號召人民掀起了護法運動。護法運動是怎樣興起的?最終結果怎樣?1.原因:張勛復辟失敗以后,段祺瑞回到北京就任國務總理。但是他公然破壞《臨時約法》,拒絕恢復國會。2.表現:1917年8月,南下的150余名國會議員在廣州召開非常會議,決定成立“中華民國軍政府”,選舉孫中山為大總統,護法運動開始。軍閥割據,每一派系背后又有各自的列強支持,出于利益彼此相互爭斗。出現了府院之爭、張勛復辟(12天)等鬧劇,“中華民國軍政府”內部也是各懷鬼胎。3.結果:西南軍閥借孫中山的名望爭權奪勢,千方百計排擠孫中山,護法運動很快失敗。“顧吾國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爭雄,南與北如一丘之貉。”——孫中山思考:如何形容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局特點?特點:對內專制、對外賣國、割據混戰、民不聊生【思考】北洋軍閥統治下中國政治斗爭的焦點是什么?其實質是什么?捍衛民主共和的斗爭都以失敗告終,說明了什么問題?材料:袁世凱竊取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職位后,實行獨裁統治,企圖復辟帝制。孫中山開始了捍衛民主共和的斗爭。他先后領導發動了“二次革命”“護國運動”和兩次“護法運動”,但都以失敗告終。焦點:民主共和與封建專制的斗爭。實質:資本主義與封建主義之間的斗爭。說明:說明資產階級因為階級局限性,不能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方案不符合中國的國情。時代呼喚新的領導階級和新的道路。(四)、參加一戰在段祺瑞執政時期,為了擴充自己的勢力,爭取更高的國際地位,北洋政府毅然參加了一戰。1目的:①爭取國際地位。②抑制日本在華勢力的發展。表現:①1917年8月14日,中國向德國和奧匈帝國宣戰,參加協約國一方。②中國派十幾萬勞工遠渡重洋前往歐洲前線。結果:中國勞工的巨大付出,為協約國一方取得勝利做出了貢獻。1918年11月28日,為慶祝中國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勝國的榮譽,北洋政府首次在北京紫禁城舉行盛大閱兵式。二、民國初年經濟、社會生活的新氣象民國初年經濟的新氣象在北洋軍閥統治時期,中國各地軍閥割據和混戰,民不聊生到了極點,中國社會變得極為黑暗和混亂,毫無秩序和前途。這些正是沉淪到谷底的一些表征。但是,正像黑暗過了是光明一樣,中國社會到了谷底的時期又出現了向上的轉機。◆向上的轉機指:這一時期,在經濟上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出現了短暫的春天。1.原因問題: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出現短暫的春天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專制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了一些障礙。原因:⑴中國民國建立,掃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縛和障礙,為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提供了一定的條件。材料二:獎勵和保護工商業,鼓勵人民興辦實業,鼓勵華僑在國內投資,設立實業……——摘自南京臨時政府的法令和措施原因:⑵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采取鼓勵發展實業的措施。材料三:1915年,日本提出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后,全國掀起了抵制日貨、提倡國貨的愛國運動。——《中國近代現代史上冊》原因:(3)群眾性反帝愛國運動此起彼伏,特別是1915年掀起的“抵制日貨,提倡國貨”的運動,有力地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材料四:一戰爆發后,英國對華輸出減少了約1/2。法國減少到不足戰前的1/3德國貨則完全停止了出口。——《中國近代史教程》原因:(4)一戰期間,歐洲列強忙于戰爭,無暇東顧。小結:“短暫的春天”出現的原因⑴中國民國建立,掃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縛和障礙,為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提供了一定的條件。⑵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采取鼓勵發展實業的措施。⑶一戰期間,歐洲列強忙于戰爭,無暇東顧。⑷群眾性反帝愛國運動此起彼伏,特別是1915年掀起的“抵制日貨,提倡國貨”的運動,有力地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表現:⑴民族工業迅速發展。其速度和規模,甚至超過以往半個世紀取得的成績。⑵紡織業、面粉業發展最快,其他輕工業也發展迅速。⑶涌現出了一批著名實業家。如張謇、周學熙和榮宗敬、榮德生兄弟。3.影響:使民族資產階級的力量得到壯大,為新文化運動提供了階級基礎和經濟基礎。同時無產階級的隊伍也隨之壯大,為向新民主主義革命轉變準備了條件。民國初年民族工業的發展(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史料一 從1901年到1907年,張謇先后創辦了19個企業單位,初步形成了一個頗具規模的大生資本集團。發展民族近代工業需要科學技術,這又促使張謇熱衷于興辦新式學堂(創辦了南通大學),在外地還先后參與或協辦了復旦學院、吳淞中國公學、南京高等師范、河海工程學校等大專院校。張謇對社會教育也比較重視,1905年在通州建立了國內第一所博物苑(館),還陸續創辦了圖書館、更俗劇場、伶工學社、盲啞學校等。更俗劇場是新式建筑,舞臺上除演員別無閑雜人員出現,臺下禁止吐瓜子殼和亂扔果皮,確實起到移風易俗作用。——摘編自《中國近代工商人物志》探究1:據史料一概括張謇對推動中國近代社會進步所做出的歷史貢獻。歷史貢獻:興辦實業;重視教育,興辦學堂;重視社會公益事業。史料二 就今日而言,建設工業,實為要圖,即以紡織一業而論,吾國人口四萬萬,只有紗綻(應為“錠”)二百萬枚,較諸歐美各國人口與紗綻之比例,我國現有之紗綻,實不能供國民之需求;惟其如此,是以他國在吾國設廠,以遂其經濟侵略之野心,而使我紡織業受重大之打擊。紗布為人生必需之品,乃至仰給他人,痛心之事,無逾于此。——榮宗敬《振興實業發展經濟以惠民生計劃》探究2:據史料二,指出榮氏兄弟投資實業的基本出發點,這反映了中國當時流行的什么思潮。出發點:適應民生需求;抵制外國經濟侵略,維護民族利益。思潮:實業救國。探究二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對中國社會進步的影響材料一 中國近代史有向下沉淪的一面,這就是帝國主義侵略;但又有上升的一面,這就是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代表著先進的生產關系,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它是歷史的進步。——《歷史研究》(1)根據材料一,為什么說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代表著中國上升的一面?上升的一面:中國民族資本主義代表著先進的生產關系,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材料二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是在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過程中產生、發展起來的……這在政治上直接表現為民族資產階級的革命性和軟弱性。但總體來說,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工業是一種革命的和進步的經濟因素,其產生、發展有利于近代中國社會的進步。——《歷史研究》(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民族工業“產生、發展有利于近代中國社會的進步”?理解:①民族工業的發展進一步瓦解自然經濟,推動中國現代化進程,對外國資本主義侵略有一定的抵制作用;②民族工業的產生、發展為資產階級進行政治斗爭提供經濟基礎;③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為西方資本主義思想文化在中國傳播提供社會基礎,最終動搖了封建正統思想的統治地位。拓展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歷程(二)、社會生活的新氣象政治經濟形勢的發展又對當時的社會生活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共和政體成,專制政體滅;中華民國成,清朝滅;總統成,皇帝滅;新內閣成,舊內閣滅;新官制成,舊官制滅……新禮服興,翎頂補服滅;剪發興,辮子滅;……愛國帽興,瓜皮帽滅;……天足興,纖足滅;放足鞋興,菱鞋滅;陽歷興,陰歷滅;鞠躬禮興,拜跪禮滅;……槍斃興,斬絞滅;舞臺名詞興,茶園名詞滅;旅館名詞興,客棧名詞滅。——《新陳代謝》(1912年3月5日的《時報》)1、原因:⑴建立立共和政體,民眾日常生活中出現了種種新氣象。⑵南京臨時政府致力于社會生活各方面除舊布新。2、表現⑴成立當天宣布改用陽歷⑵頒布了剪辮易服和廢止纏足的法律。⑶頒布法令,革除了“大人”“老爺”等清朝官場的稱呼。3、結果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陳規陋習不符合時代的潮流,應該接受文明開化的新習俗、新風尚。三、新文化運動的開展背景⑴經濟:一戰期間,民族資本主義經濟進一步發展。⑵政治: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封建君主專制,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但是,革命果實被袁世凱竊取了,建立了北洋軍閥的統治,民主共和空有其表。資產階級強烈要求實行真正地民主制度。⑶思想:資產階級開明知識分子認識到共和制度之所以不能真正得到鞏固,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對舊思想和舊文化的徹底批判。需要對大多數國民的頭腦進行思想啟蒙。表現⑴標志:1915年9月,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⑵指導思想:民主和科學⑶主要基地:《新青年》⑷活動基地:北京大學⑸代表人物:蔡元培、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錢玄同。內容材料:“我們現在認定只有這兩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國政治上、道德上、學術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陳獨秀《敬告青年》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魯迅:《狂人日記》故事:民國初年,北京《中華新報》曾登了一則新聞,有一女子唐氏19歲,許配張家,還未嫁過門,未婚夫就死了,為了做烈女,唐氏選擇自殺殉夫,歷盡了喝符灰水、吞金、上吊、投河及三次絕食,最后服用砒霜結束了年輕的生命。要擁護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對孔教,禮法,貞節,舊倫理,舊政治。要那賽先生,便不得不反對舊藝術,舊宗教。要擁護德先生,又要擁護賽先生,便不得不反對國粹和舊文學。——陳獨秀“今日之文言乃是一種半死的文字。”——胡適【歷史趣聞】胡適授課時,北大的學生抵觸白話文,嫌其啰嗦。于是胡適出題目:前幾天行政院有位朋友給我打來電報,邀我去做行政院秘書,我不愿從政,決定不去,請替我用最少的字復電拒絕。結果:文言用字最少的是12個字“才學疏淺,恐難勝任,恕不從命。”胡適只用了5個字“干不了,謝謝。”⑴提倡民主、科學,反對專制、愚昧。⑵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⑶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①胡適發表的《文學改良芻議》,主張用白話文代替文言文。②陳獨秀發表的《文學革命論》主張新文學要注入新思想、新內容。③魯迅先生的小說《狂人日記》是把反封建內容與白話文結合的典范。影響(1)各地擁護新文化運動的刊物紛紛出版,使全國報刊面貌為之一新。【歷史趣聞】末代皇帝“被”離婚1924年11月,馮玉祥發動“首都革命”后,派兵將溥儀趕出皇宮。1925年3月淑妃文秀等隨溥儀到天津居住,1931年8月文秀從天津靜園出走,住進賓館,通過律師向溥儀提出離婚。溥儀不愿鬧到法庭,遂經雙方律師交涉決定“私了”,由溥儀付給文秀5.5萬元贍養費。溥儀被迫答應離婚后,為挽回面子,于9月在京、津、滬報紙上發布廣告,刊登“上諭”:“淑妃擅離行園,顯違祖制,撤去原封位號,廢為庶人,欽此。”(2)婦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口號的提出,使其涉及的內容更為廣泛和深刻。(3)高舉民主與科學的旗幟,推動了思想文化革新,有解放思想的重大意義。(4)中國的知識分子得到一次民主和科學的洗禮,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5)推動中國自然科學的發展。【主題二】課堂探究新文化運動(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唯物史觀)史料三 孔教與共和乃絕對兩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廢其一,此義愚屢言之,張、康亦知之,故其提倡孔教必排共和,亦猶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蓋以孔子之道治國家,非立君不足以言治。——陳獨秀《復辟與尊孔》史料四 我還記得先前的醫生的議論和方藥,和現在所知道的比較起來,便漸漸地悟得中醫不過是一種有意的或無意的騙子,同時又很起了對于被騙的病人和他的家族的同情;而且從譯出的歷史上,又知道了日本維新是大半發端于西方醫學的事實。——魯迅《吶喊》史料五 布爾什維主義這個字,雖為俄人所創造,但是他的精神,可是二十世紀全世界人類人人心中共同覺悟的精神。所以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就是二十世紀世界人類人人心中共同覺悟的新精神的勝利!——李大釗《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探究3:據上述史料,新文化運動有哪些特點?特點:主張實行民主共和,堅決反對孔教;對東西方文化存在絕對否定和絕對肯定的態度;新文化運動后期宣傳馬克思主義。拓展1新文化運動的評價⑴積極性①動搖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促進人們思想的空前解放。②知識分子受到一次民主和科學的洗禮,為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創造了有利條件。③為五四運動的爆發奠定了基礎。(2)局限性:①對東西方文化絕對否定或絕對肯定。②沒有與廣大人民群眾相結合拓展2近代中國思想解放潮流的特點(1)兩個階級①地主階級——抵抗派提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主張;洋務派主張“中體西用”,開展洋務運動。②資產階級——維新派主張實行君主立憲制;革命派主張實行民主共和制度;激進派提倡民主和科學,十月革命后開始傳播馬克思主義。(2)三個層面:器物層面→政治制度層面→思想文化層面。(3)三大特征①向西方學習的層次不斷深入,逐漸突破封建思想束縛,不斷促進中國人思想的解放。②內容上,近代前期中國思想文化的主流是向西方學習,特別是學習西方資產階級的政治學說,其實質是追求民主和科學。③救亡圖存是主題。中國的思想界顯示出面對危局不斷探索的特點。小結:本節課講述了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在政治上,北洋軍閥統治建立后,掀開了中國近代歷史上幾乎是最黑暗的一頁。整個中國到處是軍閥割據和混戰,政權交替頻繁,社會動蕩不安,民不聊生到了極點。中國近代歷史沉淪到了谷底。但是正像黑暗過了是光明一樣,中國社會在“谷底”時期,也在孕育向上的轉機。經濟上,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出現了短暫的春天。社會生活上,也出現了種種新氣象。文化上,新文化運動興起,高舉民主和科學的旗幟,有著思想啟蒙和思想解放的重大意義。中國近代歷史不斷沉淪,到了此時已經到了“谷底”,下一步中國歷史將不斷發展,最終將迎來一個獨立自主的新中國。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