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50張PPT)滕王閣滕王閣簡介江南三大名樓之一,是中國古代建筑藝術獨特風格和輝煌成就的杰出代表,象征著中國五千年積淀的文化、藝術和傳統。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是南方唯一一座皇家建筑,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西北部沿江路贛江東岸滕王閣始建于唐永徽四年(公元653年),為唐高祖李淵之子李元嬰任洪州都督時所創建。“滕王閣”的由來據史書記載,永徽三年(公元652年),李元嬰遷蘇州刺史,調任洪州都督時,從蘇州帶來一班歌舞樂伎,終日在都督府里盛宴歌舞。后來又臨江建此樓閣為別居,實乃歌舞之地。因李元嬰在貞觀年間曾被封于山東省滕州故為滕王,且于滕州筑一閣樓名以“滕王閣”,后滕王李元嬰調任江南洪都(今南昌),又筑豪閣仍冠名“滕王閣”。滕王閣建筑主體建筑滕王閣主體建筑凈高57.5米,建筑面積13000平方米。其下部為象征古城墻的12米高臺座,分為兩級。臺座以上的主閣取“明三暗七”格式,即從外面看是三層帶回廊建筑,而內部卻有七層,就是三個明層,三個暗層,加屋頂中的設備層。青瓦紅柱飛檐走壁閣樓建筑怒吼的雄獅昂首甩尾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第一層漢白玉浮雕《時來鳳送滕王閣》浮雕主體部分,王勃昂首立于船頭,周圍波翻浪涌,表現王勃藉神力日趨七百里趕赴洪都的英姿,畫面右部為王勃被風浪所阻,幸得中源水君相助的情景,左部為王勃赴滕閣勝會,揮毫作序的場景。西江第一樓一樓西廳是閣中最大廳堂,西梁枋正中掛有白棟材同志書“西江第一樓”金匾。此廳陳放了一座滕王閣銅制模型,又叫“閣中閣”。它是按2比25的比例制作。臺座乃是采用桂林白礬石打制,“閣中閣”由江西銅工藝品廠鑄造。廳內丹柱上懸掛有多副出自名家手筆的楹聯。第二層正廳——《人杰圖》正廳是23.90×2.55米的大型工筆重彩壁畫《人杰圖》,繪有自秦至明的80位各領風騷的江西歷代名人。這些人雖然時代不同,服飾不同,地位不同,職業不同,素質不同,性格不同,但是和諧統一在同一的畫面之中。第二層正廳兩側,設有貴賓接待室和小會議室,進入西廳門楣上,橫掛“俊采星馳”金匾,與《人杰圖》渾然一體。西廳陳列了自新閣落成開放以來,黨和國家領導人江澤民、李鵬等游覽滕王閣的照片。第三層《臨川夢》在廊檐下有四幅巨型金字匾額,規格都是1.5米×4.5米。東為“江山入座”,西為“水天空霽”,南為“棟宿浦云”,北為“朝來爽氣”,中廳屏壁有2.8米×5.5米的丙烯壁畫《臨川夢》此層主要體現“地靈”的主題。正廳的墻壁上,是丙烯壁現《地靈圖》,集中反映了江西名山大川自然景觀精華。畫面從南往北依次是大庚嶺梅關、戈陽圭峰、上饒三清山、鷹潭龍虎山、井岡山、廬山、鄱陽湖、石鐘山等。第四層《地靈圖》第五層回廊四繞的明層。正東為“東引甌越”、南為“南溟迥深”,西為“西控蠻荊”,北為“北辰高遠”。中廳正中屏壁黃銅板制作的王勃的《滕王閣序》碑第六層“九重天”是滕王閣的最高游覽層。其東、西重檐之間,高懸著2米×5米的蘇東坡手書“滕王閣”金匾各一塊。由臺座之下的底層算起,這一層實為第九層,故大廳題匾“九重天”。展示了磚雕,木雕窗板以及明末、清和民國時期的與滕王閣相關的文物西廳文物藏品展廳滕王閣夜景滕王閣風景照歷史大事件清閣頻頻遭災 自清世祖順治五年(公元1648年)至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的260年間,興廢頻繁達十三次之多。其中毀于火災七次,遭兵燹兩次,自然損壞而傾圮四次。每次重修均不如唐、宋、元、明四代,建筑規模均低下,采用一些民間的作法。晚清之閣有照片可考。 建筑特色:木結構,歇山重檐,黑瓦木柱,無彩繪。有牌坊式的入閣正門,頗似南方寺觀。共二層,尺寸不詳。歷史大事件明閣興廢七次 興廢達七次,建筑規模均低于前朝。據記載,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所建較雄偉。建筑形式繼承了宋、元之風。據明代繪畫考證,屋頂有所變化,為盔頂式。 建筑特色:共二層 長:7丈4尺(23.014米) 闊:7丈4尺(23.014米) 高:4丈2尺(13.062米)歷史大事件元閣的修建 建于城墻之上,其修建可考者,有元世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年)及元順帝元統二年(公元1334年)兩次。 建筑形式:似宋閣,據元代繪畫考證,較宋閣高大,長闊略遜。 長:8丈8尺(27.034米) 闊:約9丈(28米) 高:4丈4尺(13.517米)滕王閣序到此結束,謝謝觀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