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8課古代的法治與教化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通過分析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產生的歷史背景、儒家思想的積極意義、法家思想更適合戰國時期各國的需要培養歷史解釋的素養。2.通過分析秦漢至隋唐時期律令儒家化的變化、禮法結合的中華法系的形成、基層教化,培養時空觀念的素養。3.通過分析封建國家法律的沿襲和完備、儒學教化與法律合流,培養史料實證的素養。教學重難點重點:春秋時期的德治與法治之爭、中華法系的形成和特點、鄉約與法律合流。難點:以宗法為核心的禮制、中國古代法律形式的變化。課前準備查找本課相關史料,準備好本課相關知識鏈接。教學過程【導入新課】【教師活動】出示材料:戰國時期,孟子來到魏國都城大梁,得到梁惠王接見。梁惠王見面的第一句話是:“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卻回答說:“王何必日利?亦有仁義而已矣。”整場問答中,孟子始終向梁惠王談論君主應如何行仁政,希望君主有一顆仁義之心,自然能感化民眾。當然,孟子并沒有說服梁惠王。這幅圖選自清朝人所繪《孟子圣跡圖》,表現的是孟子見梁惠王時的情景,題為《擴充仁心》。【教師活動】在梁惠王詢問孟子治國之道時孟子極力向他宣揚德治,但梁惠王并未真正認同孟子的思想。在中國歷史上,德治與法治一直是治理國家的兩種不同手段,在調整社會關系、維護社會秩序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德治與法治在中國古代社會是如何發展的呢?【新課講授】一、先秦時期的德治與法治【教師活動】出示材料:材料一《禹刑》作為社會上出現“亂政”亦即矛盾、沖突的產物,它既不是成就于一時的成文法典,也并非由夏禹個人所制定,而是在夏商兩代的長期發展中,出于調整社會關系的需要,逐步形成和不斷擴充的。其基本內容是以制裁違法犯罪行為的刑事法律性質的習慣法為主。為了加強刑法的威懾力量,夏代統治者常以“天”的名義實行懲罰,所謂“天討”“天罰”。當時刑罰較嚴酷,動輒即“誅”“殺”或罰為奴隸。例如,對于不服從軍令、拒絕作戰的人,不僅懲罰本人,而且戮及妻、子。材料二盤庚時期,盤庚發現貴族不愿意遷移的原因是由于在位的大臣本身言行不正,于是決定用先王傳下的典制來整頓當時的法制。祖甲在位時期,也對《湯刑》進行了修訂。《竹書紀年》記載"祖甲二十四年,重作《湯刑》",此次修訂使湯刑更趨完備。【教師活動】統治者治理國家最早運用什么手段進行國家治理呢?【學生活動】法律手段。從《左傳》記載,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湯刑》,周朝有《九刑》,表明早期國家可能已經有了法律也就是說在法家思想產生之前,統治者已經運用法律來治理國家了。【教師活動】夏商時期的國家治理有什么特點呢?【學生活動】夏商時期的統治者注重利用利用嚴酷的法律進行統治,借“天”的名義來實施嚴酷刑法,偶有一點德治的色彩。【教師活動】出示材料西周時期,國家制度進一步完善,法律制度也有新的發展。傳說,西周立國之初就訂出“刑書”九篇,即《九刑》周族統治者提出了“敬天保民”“明德慎罰”的主張,對于故意和一貫犯罪,雖是小罪也處重刑;過失和偶犯,即使情節嚴重亦可減刑;難于確定的疑案,更要慎重處理;凡侵犯君主的行為,均被認為是最嚴重的犯罪,處以最重刑罰。【教師活動】與夏商時期時相比,西周時期的德治有什么變化?【學生活動】周統治者建立起以宗法為核心的禮制,同時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有一定的進步性。【教師活動】講述并出示材料:東周時期,王室衰微,大國爭霸,禮崩樂壞,周王朝禮制社會秩序崩潰。諸侯國君們紛紛尋找治國新思想,以儒家的德治思想和法家的法治思想影響最大。春秋時期,鄭國的子產“鑄刑書”制定了中國最早的成文法,也引發了早期的德治與法治之爭。圖為“鑄刑書”春秋戰國時期,德治與法治之爭在思想界體現為儒家與法家之爭,儒法之爭有哪些表現呢?主張代表人物及觀點儒家人性善,實行德治孔子提出統治者要“為政以德”“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不要過度消耗民力孟子建議統治者“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法家人性惡,實行法治商鞅在秦國頒行了一系列法令,獎勵耕戰,保護新興地主階級的權益,鼓勵農民通過軍功上升為中小地主韓非提倡君主不要談禮義,而要以法、術、勢駕馭臣下;君主賞罰分明,則臣民必能守法奉令;主張“以法為教以吏為師”【教師活動】儒法之爭涉及治理思想的變化,在戰國時期,統治者們是如何對德治與法治進行抉擇的呢?【學生活動】選擇法治。【教師活動】分析德治與法治的優缺點,并解答問題。(1)儒家主張通過道德禮義教化民眾,重視民生與民意,但儒家的仁政與德治思想并不適用于列強兼并、戰爭激烈的戰國時期,無助于國君們實現他們的強國抱負。(2)法家思想既能帶來富國強兵的現實利益,又滿足了各國君主專制的愿望。在法家思想的指引下,秦國不斷富國強兵,最終統一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二、秦漢至隋唐時期的法律與教化【教師活動】出示材料:材料?在法律制度上,秦代崇尚法治(采用法家思想)。……在法律的實施上,秦代堅持輕罪重刑,嚴刑酷法……法網過密導致了社會矛盾的迅速激化,并成為秦王朝迅速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漢初,革秦之弊,廢棄了秦代法律的嚴酷繁雜成分,由蕭何制定了崇尚寬簡的《九章律》,約法省刑,簡易疏闊。……漢律特別強調皇權至上,法自君出……其法制的指導思想則為禮法并用,以禮入法,儒家經義成為法理的基礎,堅持德主刑輔,先教后刑,奠定了此后法制體系“禮刑一體”的基本框架。……廢止了部分肉刑,反映了司法的進步。——摘自張豈之主編《中國歷史十五講》【教師活動】秦漢時期的法治是如何發展的呢?【學生活動】(1)秦朝開創:秦以法家思想治國,推動了律的編纂.商鞅在魏國李悝《法經》的基礎上,“改法為律”。此后,歷朝法典多以“律”命名。(2)漢承秦制:漢初沿襲秦律,制成《九章律》。漢朝律令后來變得繁亂龐雜,條目字數都很多。(3)律令并行:秦漢朝廷還會發布法律文告,稱“令”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教師活動】魏晉時期的法治有什么變化?閱讀教材46頁第一段,回答問題。【學生活動】律令儒家化。【教師活動】推動律令儒家化的因素是什么?①漢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為主流意識形態,儒家知識分子又主動參與法律解釋,以經注律,并逐漸主導了律令修纂.②魏明帝在朝廷設置律博士,命令專用儒學思想來解釋律令,進一步推動了律令的儒家化.【教師活動】魏晉時期的量性原則是什么呢?實施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學生活動】量刑原則:親屬之間的尊卑親疏。實施目的;維護儒家提倡的三綱五常。【教師活動】出示材料:材料一?《唐律疏議》共十二篇三十五卷五百條,其篇名為:名例、衛禁、職制、戶婚、廄庫、擅興、賊盜、斗訟、詐偽、雜律、捕亡、斷獄。其內容特別重視“孝”,要求維護“孝”的律文有幾十條。自遼宋金元迄于明清,刑法律條基本上都以唐律為藍本。古代朝鮮、日本、越南等國的立法,多半從模仿唐朝法制而來。——據袁行霈等主編《中華文明史》整理【教師活動】唐朝的法律影響深遠,唐朝的法律是如何發展的?它的特點是什么,有怎樣的影響?閱讀教材46頁第二段,回答問題。【學生活動】發展:唐高宗永徽年間,在《貞觀律》基礎上修訂頒布《永徽律》.后來,唐高宗又命人對律文逐條解釋,以便于官吏使用,撰成《永徽律疏》,即《唐律疏議》.《唐律疏議》繼承了漢晉以來立法和注律的經驗,是我國現存最早最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華法系確立的標志。特點:禮法結合的典范.影響:此后,歷代王朝大多以此為藍本創制自己的法律.對鄰近的日本也有重大影響。【教師活動】閱讀教材46頁第3段,分析,唐朝是如何進行教化的?提倡禮治.開元二十年(732年),唐朝政府頒行《大唐開元禮》,這是一部體系龐大、體例嚴謹、內容繁復的禮儀法典,也是秦漢以來封建禮儀制度的集大成。注重基層教化.唐朝政府推廣魏晉南北朝以來重視家訓的經驗,強化基層教化。三、宋元至明清時期的法律與教化【教師活動】閱讀教材46頁,分析宋至明清的法律是如何發展的?(1)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體系,制定法律多以唐律為藍本。(2)元朝對唐宋法律整體上棄而不用,在司法實踐中卻也廣泛援引唐律。(3)明朝以唐律為藍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實踐中又特別重視“例”,開創了律例合編的體例。(4)清朝法典沿襲《大明律》,同樣非常重視例,制定了《大清律例》【教師活動】出示材料:材料一?宋代一些地方實行鄉約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揚善懲惡,制定規約進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間組織和相關的賞罰制度。明清時期,宣講“圣諭”成為鄉約最重要的內容。當時,由地方官吏廣泛推行鄉約制度,設立鄉約組織,每月召集百姓宣講、教化。康熙九年頒布了鄉約組織必須宣講的《上諭十六條》,內容包含“重農桑以足衣食”“訓子弟以禁非為”等。——據楊開道《中國鄉約制度》等【教師活動】閱讀材料,并結合教材47頁第2、3段分析,宋代是如何進行教化的?(1)儒學的基層滲透:宋朝儒學開始向基層滲透,并發展出理學。南宋后期,程朱理學逐步建立統治地位,控制教育與科舉,并通過授徒書院講學等方式在社會上廣泛傳播,甚至深入族規、家訓之中.朱熹的《家禮》和《小學》也成為家庭和幼童的行為規范。(2)儒學士人投身基層教化:以鄉約教化鄉里。①發展歷程:北宋目大鈞兄弟是鄉約的創造者.明朝后期,鄉約改而宣講明太祖朱元球的“六諭”,鄉約逐漸帶有強制力。清朝鄉約基本延續了明朝的模式,但宣講內容變成了康熙帝的“圣諭十六條”和雍正帝《圣諭廣訓》,宣講時也常常引用《大清律例》.②影響:原本由儒學士人發起教化百姓的鄉約,經政府利用和推廣面具有約束力,并與法律合流深化探究探究一:為什么法律與儒學的結合會越來越緊密?(1)秦朝實行以法家思想為指導的極端重刑主義統治,導致社會矛盾尖銳、二世而亡,這使得后代統治者重新審視法家思想。黃老思想雖然宜于社會休養生息,但它過于消極,不利于削弱割據勢力,鞏固中央政權,不利于富國強兵以御外患,不利于大一統王朝的鞏固與發展.(2)西漢時期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的君權神授說和"大德小刑"說,主張治理國家應以德為主、以刑為輔.其主張既神化了儒家“德主刑輔”的傳統見解,又暗中把刑法提高到了神圣的地位;他強調儒家經典和經義對司法活動的指導作用,首倡"春秋決獄",最早開始系統運用儒家經義指導司法活動.(3)漢武帝時儒學正統地位確立,并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此后皇帝下詔、大臣奏章無不據用儒家經典,以儒家經義為最高指導思想。(4)大批儒家知識分子進居官吏行列,獲得修訂法律和參與重大司法活動的機會,用儒學精神改造現行法律。探究二:中國傳統法治的基本特征1.禮法結合,德主刑輔;2.以民為本,抑強扶弱;3.家族主義,家國一體;4.天下本位,義務互負;5.追求和諧,注重調解。課后總結板書設計第8課中國古代的法治與教化一、先秦時期的德治與法治二、秦漢至隋唐時期的法律與教化三、宋元至明清時期的法律與教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