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2課遼宋夏金元的文化課程標準了解兩宋在文化與社會發展方面的新變化,認識少數民族文化與漢族文化的融合發展。學習目標1、唯物史觀:本節課講思想、文學藝術、科技等都體現了唯物史觀,經濟發展促進思想、文學藝術、科技的發展。2、時空觀念:儒學發展,宋詞元曲、科技、少數民族文字,都體現時間、空間的變化及時代特點。3、史料實證:通過史料閱讀,加深對宋元儒學內容、影響的理解記憶。4、歷史解釋:對宋詞元曲概念、特點的理解。5、家國情懷:理學對民族性格形成的影響,科技水平領先世界,少數民族文字的創制,各民族對中華文明的進步作出了貢獻,增強民族自豪感。學習重難點:學習重難點重點:宋代儒學的思想主張及其特征。難點:1.結合理學的內容理解其社會影響。2.儒學復興原因,影響,三大發明影響學習過程一、儒學的復興復習魏晉時期佛道何以沖擊儒學?傳統儒學充斥著倫理說教,卻不能對人的生老病死提供解釋和安慰。漢唐儒學簡單的思想體系,已不能應對人們的各種思考和疑惑,它失去了權威的解釋能力。——葛兆光《中國思想史》①社會:漢末魏晉時期,社會動蕩,儒學不能維護政治統治和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唐宋商品經濟的發展,沖擊傳統儒學綱常倫理;②外因:魏晉時期,佛(“輪回說”“因果循環”)道廣泛傳播,沖擊儒學的正統地位;③內因:儒學自身缺陷:漢末,儒學走向讖緯化,神秘化;儒學在思辨性、理論性和對人的終極關懷上存在不足;孔孟儒學只是倫理原則和教條,缺少世界本源和終極目標的理論論述④其它:隋唐時期,儒釋道三教呈現思想融合的景象;⑤其它:唐宋,社會文化環境寬松,興起儒學復興運動。韓愈提出“道統論”(正統儒學的承繼關系),李翱提出“性命之源”。(一)儒學復興運動1.背景(1)思想:從三國到五代,以闡釋經書字句為主的儒家學說日益僵化,社會影響總體來說不及佛教和道教。(2)政治:統治者要求重建倫理綱常以維護封建統治(3)從北宋中期起,一批學者掀起了儒學復興運動。2.主張:為現實服務、口號“四為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北宋)張載周敦頤的《太極圖說》和《通書》中,已經開始使用“理”這一概念3.影響:被稱為理學或道學的學派影響逐漸增大(二)程朱理學理學含義:理學是以“理”為核心,融合佛道思想來解釋儒家義理,既貫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運,又繼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國家的新儒學。1.代表:北宋“二程”程頤、程顥,南宋朱熹2.思想主張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人類社會如何運行?我們如何認識世界?萬物皆只是一個天理。——《河南程氏遺書》宇宙之間一理而已。——《朱子文集》(1)宇宙觀:認為“理”是自然界和社會的根本原則,也稱“天理”。(2)人生觀:“三綱五常”;“存天理,滅人欲”三綱五常:“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是指“仁、義、禮、智、信”。人倫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河南程氏遺書》宇宙之間一理而已。天得之而為天,地得之而為地,……其張之為三綱,其紀之為五常。——《朱文公文集》(門人)問:“飲食之間,孰為天理,孰為人欲?”(朱熹)曰:“飲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朱子語類》人欲:違反社會規范的,不正當的欲求。根據“理”,我們如何認識世界?(3)方法論:“格物致知”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積習既多,然后脫然自有貫通處。——《二程遺書》格:深刻探究、窮盡物:萬物的本原致:推致、窮盡知:對于天理的真知小結程朱理學的概念和內容概念:指的宇宙的普遍法則,是事物的規律,體現在社會上就是儒家的道德倫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內容:(1)理學的最高范疇“天理”,天理是萬物的本原(2)天理的核心是“仁”把天理與倫理道德直接聯系起來(3)修養論;格物致知孔顏之樂(追求精神自足);(4)儒學教育:朱熹編寫“四書”,并且加以注釋,作為先于“五經”的儒學基礎讀物。3.宋明理學的特點①儒學進一步思辨化②融合佛道思想③以倫理道德為思想核心④客觀唯心主義影響:朱熹在歷史上被譽為一代儒學宗師,僅次于孔孟。作為官方正統儒學,影響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對維護專制主義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1209年,朝廷決定賜給朱熹謚號“文”,后追封為信國公1241年,宋廷下詔將朱熹從祀孔廟1264年,元世祖忽必烈詔建朱熹文廟1370年,明太祖欽定《四書章句集注》為科舉必讀書1705年,清圣祖康熙賜御書:“大儒世澤”補充程朱理學的影響①宋明理學成為官方正統儒學后,影響后世六七百年,對維護專制主義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②理學重視主觀意志力量,注重氣節、品德、發奮立志,強調人的社會責任、歷史使命、人性尊嚴,對塑造中華民族性格起了積極作用。③用三綱五常維系封建等級秩序,壓抑扼殺人的自然欲求。④女性絕對依附男子,從社會中逐漸淡出,男女關系走向極端。⑤理學重視內心修養,推動文學藝術向追求意境,內斂,樸實,平淡方向發展。P66思考點你如何看待"存天理,滅人欲"?內容:"存天理,滅人欲"理論有兩層含義。一是基于個人本能層面,指摒棄個人過分的、不合理的欲望而可以滿足個人本能的需求;二是基于社會規范層面,即要人服從"禮"的要求,遵循"三綱五常"來使自己的行為符合當時社會的道德規范。評價:1利:朱熹提出的"存天理,滅人欲"是其所處的歷史時代的產物,其繼承了以往儒家傳統倫理思想,主張強調防范個人欲望的過度膨脹,維護社會、政風和民風的和諧與美好,有利于維護社會和諧。當今我們應當在批判繼承的思想下,借鑒該思想的合理成分,自覺加強個人道德修養,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2弊:它也具有禁錮合理欲望,扼殺人性的潛在可能,成為統治者束縛人民的精神工具,因此歷來受到進步思想家的批判小結:儒學的復興--理學代表人物、思想、地位人物思想地位北宋五子周敦頤卲雍以《周易》探索自然規律,將萬物和人合二為一,為理生萬物提供依據創建理學張載開創氣學,屬于唯物主義范疇程頤程顥(二程)確定“天理”是儒學最高范疇,仁是天理的核心和修養的最高境界南宋朱熹理氣論,格物致知的修養論,儒學的內涵是“三綱五常”,正君心,內圣外王。集大成者拓展儒家思想的演變春秋應運而生戰國蔚然大宗秦朝遭到打擊西漢武帝正統思想魏晉南北朝面臨挑戰隋唐新發展宋明新體系—理學明清之際批判繼承,構建起具有時代特色的新思想體系二、文學藝術1宋詞(1)由民間流行的長短句歌詞發展而來的一種新的詩歌體裁,唐朝在民間已產生,宋朝輝煌。(2)兩流派:①婉約派:詞人代表是北宋的柳永和兩宋之際的李清照,其風格委婉含蓄,細膩感人,內容以詠嘆個人身世、寫景抒情為主。②豪放派:詞人以北宋的蘇軾和南宋的辛棄疾為代表,風格豪放激憤,氣勢雄偉,內容以記事、說理為主,表達內心感慨。2.元曲:(1)特點:包括散曲和雜劇,比詞更靈活、更通俗的長短句配樂詩歌體裁,更加適合市井演唱的需要(2)元雜劇:①特點:將成套的散曲連綴在一起歌唱,輔以音樂、舞蹈、表演、道白,安排不同的角色,來表達一個完整的故事情節,就形成了雜劇。②意義:標志著我國古代戲曲藝術的成熟,代表作家有關漢卿《竇娥冤》、王實甫《西廂記》等。③代表人:元曲四大家關漢卿、白樸、馬致遠、鄭光祖3.話本:說書底本稱為話本,實際上就是早期的白話小說,宋元城市中,說書演出非常盛行。4.書法:宋元兩朝,與唐朝相比更加追求個性,不拘法度。書法宋四家: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宋徽宗的瘦金體5.繪畫:繪畫成就以山水畫最為突出,其特點是不強調寫實,注重意境和筆墨情趣花鳥畫、人物畫水平也很高。補充:古代不同時期文學主流形式:先秦散文—漢賦—六朝駢文—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王國維說:楚之辭,漢之賦,六朝之駢語,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一代之文學也。宋朝文化高度繁榮的原因1政治:北宋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加強了中央集權,使中原和南方出現了相對安定的政治局面,有利于文化的發展。2經濟:經濟的高度發展為科技、文化繁榮奠定了物質基礎。2政策:統治者重文輕武政策,兩宋政府重視教育,私人講學的書院興起,推動了文化的繁榮。宋朝科舉取士條件放寬,也推動了教育和文化的發展。3民族關系:各民族之間相互交融、相互學習和交流日益頻繁,促進了少數民族的進步,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文化5市民階層: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市民對文化的需求增加。6科技:印刷技術的進步,書籍增多,便宜易得,促進了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三、科技(一)三大發明:基本成熟1.印刷術:雕版印刷普及,北宋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2.火藥:大量制造并用于軍事,發展為爆炸型火器和管形射擊火器3.指南針:用人工磁化的方法造出的指南針,廣泛應用于航海。(二)科學家1.北宋沈括《夢溪筆談》記載和總結了當時的許多科技成果2.元郭守敬設計和監制多種天文觀測儀器,主持全國范圍的天文測量,編定新的歷法《授時歷》3.元王禎《農書》四、少數民族文字1.契丹文--遼代契丹人創制大、小字,用以(刻石立碑)2.西夏文--西夏黨項族創制的文字,西夏文通過(出土文獻)大量保存下來,包括(佛經法律字典),以及從漢文翻譯過來的(經史著作)女真文--12世紀金國建立后創制女真文字,在科舉中開設(女真進士科),用女真文字答題。4.蒙古文--畏兀體蒙古文;蒙古文記錄歷史的漢語譯本流傳至今,稱為(《蒙古秘史》);八思巴改制藏文字母創造出一套(拼音符號)是(漢語拼音化)的最早嘗試。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