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1課遼宋夏金元的經濟與社會教案課程標準:通過了解遼夏金元諸政權的建立、發展和相關制度建設,認識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在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學習目標:1、搜集文獻材料和圖片,從“史料實證”角度認識遼宋夏金元時期農業、手工業、商業的發展。2、結合江南的開發和兩宋之際的戰亂環境,從“唯物史觀”角度認識遼宋夏金元時期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和影響3、結合遼宋夏金元時期科舉制和人身依附關系的發展,從“歷史解釋”認識當進社會的變化。學習重難點:重點:多角度分析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進步。了解宋元時期商業興盛和城市繁榮的史實。難點:分析經濟重心逐漸南移對科舉制度的影響。從多方面分析宋元時期社會的變化,了解市民階層的崛起,理解經濟與社會的關系。學習過程:一、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如何理解“傳統自然經濟結構有一定突破”?(一).農業他們生產出來的多余食糧養活了一小撮的精英分子:國王、官員、戰士、牧師、藝術家和思想家,但歷史寫的幾乎全是這些人的故事。于是,歷史只告訴了我們極少數人在做什么,而其他絕大多數人的生活就是不停挑水耕田。——尤瓦爾·赫拉利《人類簡史》“其耕也僅取破塊不復深易,乃就田點種,更不移秧。既種之后,旱不求水,澇不疏決,既無糞壤,又不耔耘,一任于天?!?br/>—《嶺外代答》稻麥復種制就是以稻,麥兩種糧食作物輪種的復種方式。每年六月份種水稻,十一月份水稻收獲后,翻耕播種三麥,越冬至來年五月收獲,麥茬翻耕灌溉后再種水稻。—百度百科耕種制度:良種的引進和推廣及稻麥復種制的普及。作用:提高了糧食產量。北宋至南宋初,棉花種植地區限于廣東和福建;到南宋后期,棉花種植區向北推進到江淮和川蜀一帶;元朝得到大力推廣,南方植棉普遍。2.經濟結構:一些地區出現了固定種植某種經濟作物的農戶。作用:農產品商品化提高。3.生產技術:精耕細作技術成熟4.邊疆進一步開發:漠北、東北、西北、云南等地(二)手工業1、制瓷業①制瓷技術改進,宋朝:“五大名窯”拓展:定窯:在河北曲陽,以燒造白釉瓷器為主汝窯:在河南寶豐,以燒制稱。釉面有細小的紋片,稱為“蟹爪紋”。青釉瓷器著哥窯:在浙江龍泉,開片較大,為冰裂紋或形成一種無規則的蜘蛛網線,叫百圾碎。官窯:在河南開封,以燒制青釉瓷器著稱于世,釉面多有開片。鈞窯:在河南禹州,產品有的青中帶紅,華而不俗,稱為鈞紅。元朝:燒出了新型彩繪瓷器青花瓷和釉里紅宋元:瓷器大量銷往海外,成為繼絲綢之路之后中華文明新的物質象征。②元朝:新型彩繪瓷器青花瓷和釉里紅③宋元時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2、礦冶業煤開采量很大,都城東京的居民普遍使用煤作燃料。燃料的改進大大提高了金屬冶煉的產量和質量。印刷業--活字印刷術有力推動了文化的普及,進一步帶動了造紙業的發展。二、商業和城市的繁榮閱讀教材和材料,請思考:宋朝的商業繁榮表現在哪些方面?材料:在東京每天早晨“橋、街、市巷口,皆有木竹匠人,謂之雜貨工匠,以至雜作人夫、道士僧人,羅立會聚,候人請喚”。而隨著人力市場的深化發展,宋朝又產生了專為雇主與傭工提供牽線服務的中介,“凡雇覓人力、干當人、酒食、作匠之類,各有行老供雇”。——(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表現:商品經濟的發展,也促進了經營方式發生轉變,雇傭關系出現(一).商業發展1.基層市場蓬勃涌現2.邊境榷場貿易較為活躍,民間貿易也相當活躍。拓展:榷場是遼宋夏金時期各政權在彼此接界地帶設置的互市市場。除戰爭時期外,通常都會互相約定,定期開放。榷場貿易受到官方的嚴格控制,官府有貿易優先權。3.貨幣發行量大增,紙幣出現宋朝開始出現紙幣元朝將紙幣作為主體貨幣,紙幣在全國大范圍流通中統元寶交鈔至元通行寶鈔與宋朝通商貿易的國家有五十多個,宋高宗曾說,市舶之利動以百萬計。—關履權《宋代廣州的海外貿易》4.海外貿易繁榮,外貿港口多(二)、城市興盛1.東京、臨安、大都等城市的興盛2.市、坊界線的打破三、經濟重心南移1.經濟重心南移(1)南移的過程“歲漕江淮湖浙米數百萬,及至東南之產,百物眾寶,不可勝計。—《宋史·河渠志》自唐朝中后期開始的經濟重心南移,至宋代最終完成。(2)南移的影響積極:推動經濟發展;增加財政收入;帶動文化發展消極:南方生態環境惡化;江南賦稅沉重2.元代大運河元朝的南北經濟差距繼續擴大,全國在部分人口和稅收集中在江南3.科舉“南北分卷”北宋后期,科舉考試采取南北分卷的制度,特許北方五路分別考試,單獨錄取,以維持南北地區間取士人數之大體均衡。明宣德年間,科舉考試正式實行南北分卷錄取制度:應天及蘇、松諸府,浙江、江西、福建、湖廣、廣東歸入南卷;順天、山東、山西、河南、陜西歸入北卷;一些文化較落后、士子登第困難的地區歸入中卷。每錄取百人,南卷取55人,北卷取35人,中卷取10人。思考:如何看待北宋科舉考試中南北分卷的做法?①從南方考生角度來看,并不完全公平。②從國家全局角度來看,南北分卷解決了南方人在科舉考試中占有明顯優勢的問題,有利于維持取士人數之均衡,平衡南北利益。四、社會的變化材料1:今世俗之貪鄙者,將娶婦,先問資妝之厚??;將嫁女,先問聘財之多少。--司馬光《書儀》1.婚姻中重財不重身份材料2:如工商雜類人內有奇才異行、卓然不群者,亦許解送。——《宋會要輯稿·選舉》2.科舉選士不重家世材料3:“仁宗朝,商人、佃農、奴婢均為編戶齊民。齊,等也。無有貴賤,謂之齊民。”人身束縛減少材料4:蓋至于今,授田之制亡矣。民自以為私相貿易,而官反為之司契券而取其直。凡人訴論田業,只憑契照為之定奪。——(南宋)葉適3.官府對土地買賣等限制松弛拓展材料(唐朝)“禁工商不得乘馬”、“工商雜色之流,必不可超授官秩,市井之子孫,亦不得仕宦為吏”、“部曲奴婢身系于主,謂私家所有”——《舊唐書》(宋朝)升入政治上層者,皆由白衣秀才平地拔起,更無古代封建貴族及門第傳統的存遺?!袊鐣M入“純粹的平民社會”——錢穆《理學與藝術》入宋以后,隨著門閥制度與莊園經濟解體,從前的部曲均被放免為自由民。——吳鉤《從身份社會到契約社會》(本朝)未嘗折困天下之富商巨室。——宋·陳亮從以上三則材料反映宋代社會出現了哪些變化?變化:(1)門第觀念淡化(2)社會成員身份趨于平等(3)國家對社會的控制相對松弛【探究思考】:兩宋時期,遼、西夏、金和元在經濟與社會方面的發展概況。活動要求:在自主預習的基礎上,從農業、手工業、商業、社會生活等方面歸納概括遼、西夏、金和元的發展概況。兩宋時期,遼、西夏、金1.農業、手工業的發展推動了我國邊疆地區的開發,且各具特色2.政權內部貨幣經濟和商品經濟實現了不同程度的發展3.社會中的部落貴族制走向瓦解,等級觀念逐漸淡化(二)元的發展1.推廣棉花種植,帶動農業、手工業的發展2.在全國范圍內發行紙幣,用貨幣整合國內經濟3.元大都和杭州成為聞名世界的大都市4.重新開通大運河,開辟海運航線【課堂總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