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課.《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教學設計【教材分析】本課是《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一單元第2課《諸侯紛爭與變法圖強》,本課通過四個子目(列國紛爭與華夏認同、經濟發展與變法運動、孔子與老子、百家爭鳴)。四個子目緊密聯系,體現了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即春秋戰國時期的經濟發展和政治大變革,在思想領域表現為“百家爭鳴”。通過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紛爭、變法圖強的歷史,了解華夏族、華夏觀念的形成過程,探究社會大變革帶來的制度與思想文化領域的偉大創新。【教學目標】通過了解戰國時期各國的變法,能夠理解變法的必然性,從而認識到改革是推動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要一切從實際出發,與時俱進;了解這一時期列國相對地理位置和政局形勢,對這一時期的發展有整體的認識。學生能夠了解諸侯爭霸戰爭、社會經濟發展與戰國時期各國的變法運動、孔子、老子學說以及“百家爭鳴”局面的形成這些基本史實,以及這些史實產生的歷史背景;通過運用相關史料,學生能夠自主分析諸侯爭霸局面形成的原因以及這一時期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變化。通過對相關史實的了解分析,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同時也加強民族認同和華夏觀念的認識。【學情分析】1.高一學生在初中已經學習相關知識,擁有相當的知識儲備。另外,在政治課的學習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關系。2.學生尚處于高一,對分析歷史問題、探究歷史現象的歷史思維能力尚未成熟,史料研讀和歷史解釋的能力亟待提高,史料分析僅限于經驗層次,尚未生格到理論方法層面。3.高一學生思維活躍,課堂參與意識較強,教師需要正確積極引導學生交流、討論、探究。【教學重點難點】1.重點:社會變化與變法運動產生的原因、“百家爭鳴”局面的形成及其意義。2.“百家爭鳴”局面形成與社會變革之間的關系。【教學過程】一、導入課堂提問:你對“春秋戰國”的印象是什么?學生通過初中的學習,對春秋戰國的歷史只有一個簡單的認識,能夠回答出關鍵字詞:諸侯紛爭、儒家、孔子、百家爭鳴、商鞅變法、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等等。教師引導學生對關鍵字詞的理解,將簡單的字詞串聯成春秋戰國歷史發展的脈絡。二、列國紛爭與華夏認同背景展現了周平王東遷的漫畫圖片。提問學生:是否知道周平王為什么東遷?烽火戲諸侯致使周平王失信于天下,最終內亂和犬戎的頻繁入侵,周平王被迫將國都從鎬京東遷至東都洛邑(今洛陽)。因洛邑(今洛陽)在鎬京之東,此后的周朝史稱東周。東周又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春秋和戰國是我國歷史上發生重大變革的時期。春秋五霸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喪失,控制力日漸削弱。“禮樂征伐自天子出”轉向“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周天子反而在政治經濟上依附于諸侯。一些大的諸侯國擴張勢力,力圖號召和控制中小諸侯國,確立霸主地位,因此形成了“春秋五霸”。問:同學們觀察春秋列國形勢圖,找到春秋五霸分別在哪里了嗎?分別對應的是哪五霸?答:齊國、晉國、楚國、吳國與越國。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三)戰國七雄提問:大家觀察春秋和戰國形勢圖,分析這兩張圖上的諸侯國發生了那些變化?答:春秋時期的晉國沒有了,變成了韓、趙、魏三國,也有其他諸侯國消失了。“三家分晉”:晉平公時,韓、趙、魏、智、范、中行氏六卿相互傾軋。后來趙把范、中行氏滅掉后,公元前453年又聯合韓﹑魏滅掉了智氏,晉國公室名存實亡。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韓虔﹑趙籍﹑魏斯為諸侯。到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韓哀侯﹑趙敬侯瓜分了晉國公室,將晉公室剩余土地全部瓜分。因此韓、趙、魏三國又被合稱為“三晉”。經過長期的紛爭,許多中小諸侯國消失,形成了齊、楚、燕、韓、趙、魏、秦7個大國,史稱“戰國七雄”。(四)總結從政治形勢上看,春秋戰國時期的主要變化有兩方面:一是王室衰微,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壞,周天子逐漸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二是諸侯爭霸,兼并戰爭使得眾多分散的小國逐漸被人國吞并。展示材料,提問學生:春秋戰國的分界線是什么:西漢學者劉向概括戰國時期的混亂局面說:“田氏取齊,六卿分晉,道德大廢,上下失序……是以傳相仿效,后生師之,遂相吞滅,并大兼小,暴師經歲,流血滿野。父子不相親,兄弟不相安,夫婦離散,莫保其命,泯然道德絕矣。晚世益甚,萬乘之國七,千乘之國五敵侔爭權,蓋為戰國。貪饕無恥,競進無厭,國異政教,各自制斷。上無天子,下無方伯,力功爭強,勝者為右。”——劉向《〈戰國策〉書錄》這則材料中正反映出戰國時期不同于春秋時期的政治表現:政治和戰爭的目的從爭霸轉而成為兼并,兼并戰爭局面形成,原來的宗法制和禮樂制秩序受到沖擊和破壞。在歷史上,“三家分晉”被視為春秋、戰國的分水嶺,司馬光也將其作為《資治通鑒》的開篇之作。(五)華夏認同(課本第10頁的歷史縱橫中講到了華夏的概念。)“華夏”: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本義指衣冠華美又重禮儀。春秋中原各國因社會發展較四周戎狄蠻夷先進而自稱為華夏。孔穎達還講到:“華夏作為族群、文化、國家政權,在春秋戰國時被周邊民族所認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觀念滋生發展”,這也就是“華夏認同”觀念。二、經濟發展與變法運動(一)經濟發展提問學生:閱讀書本,找出春秋戰國時期農業、手工業、商業的代表事物和進步標志。學生探究,教師總結:1.農業:①鐵犁牛耕的廣泛應用②各國水利工程(都江堰、鄭國渠)③土地制度:井田制逐漸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漸確立2.工商業:①手工業分工更仔細,貨幣廣泛應用②出現了中心城市,私營工商業者富裕3.思維導圖奴隸社會鐵犁牛耕開始使用生產力發展逐漸瓦解(農業、手工業、商業發展)大量私田出現土地制度:井田制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漸確立封建社會社會階級:新興地主、自耕農兩大階級逐漸建立(新興士階層迅速崛起)政治:貴族政治逐漸瓦解封建制度逐漸建立(二)變法運動(主要講解商鞅變法)1.變法列表國家統治者變法運動成效魏國魏文候李悝變法成為戰國前期最強大的國家楚國楚悼王吳起變法加速了楚國封建化的進程韓國漢昭候申不害改革取得一定成效齊國齊威王鄒忌改革成為較強大的國家2.商鞅變法1、背景(1)政治方面:①兼并戰爭日益劇烈,為了在爭霸中處于有利地位和不被別國吞并,各國競相進行了富國強兵的改革;②形成兩大對立的階級——地主和農民兩個階級。戰國時期,新興地主階級為廢除舊貴族世卿世祿的特權,確立封建統治,發展封建經濟,各國相繼掀起了變法運動。(2)經濟方面:鐵器和牛耕的推廣使用,生產力得到發展;工商業繁榮;實施變法是封建經濟發展的需要。 (3)為了增強秦國實力,秦孝公引進人才,變法圖強,于是商鞅被重用。2、目的:富國強兵3、性質:封建地主階級的改革。此次改革不是站在奴隸主貴族的立場上,相反還打擊和限制了貴族特權,因而其性質為封建地主階級的改革。【課堂討論】學生閱讀課本,找出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4、內容請同學們根據課本內容填寫下列表格:涉及方面內容作用政治推行縣制,縣的主要官員由君主任免廢除了分封制,建立了中央集權制打破世襲貴族的政治特權,發展官僚制度廢除“世卿世祿”制經濟廢井田,開阡陌以法律形式廢除井田制,確立封建土地私有制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發展農耕,富國強兵“平斗桶、權衡、丈尺”(統一度量衡)方便稅收和交換,加強中央集權制度軍事獎勵軍功,剝奪和限制貴族特權打破世襲貴族的軍事壟斷特權,秦國軍事實力迅速發展,為秦國統一奠定了堅實的軍事基礎國家治理強制大家庭拆散為個體小家庭;在民間實行什伍連坐,互相糾察告發。強化了對基層民眾的管理與統治5、作用(1)對秦國:沉重打擊了舊貴族,發展了地主經濟,增強了國力,壯大了軍事力量,穩定了統治秩序,達到了富國強兵的目的。兼并六國逐漸成為秦國的戰略目標,為秦始皇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2)對歷史發展: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最徹底的一次變法,它推動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權制轉型,順應了歷史發展潮流。所以后世有人說“百代猶得秦政法”。6、評價提問:展示兩則史料,提問學生如何評價商鞅變法材料一: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貴戚多怨望者。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相秦不以百姓為事.....殘傷民以駿刑.....君之出也。——《史記·商君列傳》材料二:人說惠王日:“大臣太重者國危.....今秦婦人嬰兒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為主,大王更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仇讎也,愿大王圖之....惠王車裂之,而秦人不憐。——《戰國策·秦策》學生回答,教師歸納總結①積極: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持續時間最長、涉及面最廣、改革最為徹底的一次變法。對秦國來說,打擊了奴隸主舊貴族,加強了秦國的中央集權;促進了封建經濟的發展,增強了國力;壯大了軍事力量;對歷史發展的影響,為秦始皇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也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②消極:法律嚴酷導致統治暴政,激化社會矛盾文化專制政策束縛思想文化發展;重農抑商從長遠看,阻礙商品經濟發展。三、百家爭鳴提問學生:百家爭鳴是不是就是一百家學說相互爭論?概念講解:“百家”是泛指多的意思,說明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很多學派,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等;“爭鳴”是指各家學派針對當時社會現實問題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張。(一)背景提問學生:閱讀課本并結合所學知識,找出“百家爭鳴”出現的原因?教師歸納總結:1.經濟:鐵器牛耕的推廣,生產力發展。井田制崩潰,土地所有制興起;2.階級:奴隸主階級衰落,新興地主階級興起;士階層崛起3.政治:宗法制、分封制崩潰,中央集權制興起。周王室衰微,諸侯爭霸,紛紛變法圖強;4.文化:禮崩樂壞,從“學在官府”到“學在民間”,私學興盛,士階層的出現與活躍;5.社會形勢:各國爭霸不斷,統治者出于爭霸需要,禮賢下士,爭相招攬人才,士階層受到重用。(二)百家思想派別代表人物思想主張儒家孔子仁政、有教無類、“仁”孟子”性善論“、仁政荀子”性惡論“、隆禮重法道家老子道,樸素的唯物辯證法莊子逍遙自由陰陽家鄒衍”相生相勝“理論墨家墨子”兼愛“、”非攻“、”節儉“、”尚賢“法家韓非子以法治國、中央集權【問題探究】1.思考:孔子的思想在當時有什么積極意義?又有哪些局限性?答:①積極意義:他的主張順應統治者鞏固統治的需要,“仁”“德治”“禮”都有利于穩定封建秩序。②局限性:孔子思想中的“禮”主張恢復舊有的統治秩序,偏于保守,不能滿足諸侯爭霸的需要。2.思考:儒家、道家思想在戰國時期為何不受各國諸侯歡迎?而法家思想得到重用?答:①儒家的政治思想較為溫和保守,主張回到西周禮制社會;道家思想消極無為,主張回到原始社會;這兩者顯然都是復古倒退的思想,不能滿足諸侯爭霸的需求,因而不受各諸侯國的歡迎;②韓非的法治思想是戰國后期這一特定歷史條件的產物,它限制貴族特權,維護新興的封建制度,適應了當時中國走向統一的歷史趨勢。3.“百家爭鳴”的影響1、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性質)2、促進了中國學術文化、思想道德的繁榮發展,奠定了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基礎;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準則;道家學說構成了2000多年傳統思想的哲學基礎;法家思想中的變革精神成為歷代進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圖治的理論武器。3、是戰國社會大變革在意識形態上的反映。總結:①在經濟上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繁榮,同時經濟的發展又反過來促進文化的進一步繁榮,推動了中國的社會轉型;②在政治上,百家爭鳴的局面也映射了各種力量的壯大崛起,動搖了周天子的地位,豐富繁榮的文化又影響著各個諸侯國的政治改革;③在文化上,百家爭鳴使文化由原來的教育僅限于統治階級內部進行的“學在官府”發展成為人人都能夠通過不同渠道獲取知識,對世界觀和社會現象進行思考,使文化傳播和文明進步都跨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其次,百家爭鳴當中形成的學術派別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在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也要汲取這些傳統文化的精華。【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