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小孔成象測量太陽直徑用一個帶有小孔的板遮擋在屏幕與物之間,屏幕上就會形成物的倒像,我們把這樣的現象叫小孔成像。這種現象反映了光沿直線傳播的性質。大約兩千四五百年以前,我國的學者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歡迎登陸21世紀教育網" \t "_blank )—-墨翟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歡迎登陸21世紀教育網" \t "_blank )(墨子)和他的學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歡迎登陸21世紀教育網" \t "_blank ),做了世界上第一個小孔成倒像的實驗,解釋了小孔成倒像的原因,指出了光的直線進行的性質。這是對光直線傳播的第一次科學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歡迎登陸21世紀教育網" \t "_blank )解釋。實驗目的使學生掌握小孔成像的原理。2、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綜合能力,使他們能用小孔成像解釋生活中的相關現象3、培養學生認真細致的科學態度,使學生體會到自然事物是有規律的、相互聯系的實驗原理小孔成像原理:光在同一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如圖假設知道小孔S到太陽的距離L,再可以測出小孔S到屏的距離L′,再測出直徑d,由幾何關系,(D為太陽直徑)故太陽的直徑實驗材料:白紙,刻度尺,實驗步驟在陽光射入窗戶的時候,用一塊戳有一個小孔的厚紙板放在窗戶旁的水平橫欄上,遮住太陽光,讓太陽的像顯示在一張白紙上(應使紙和太陽光垂直),用尺量出這個圓形光斑的直徑d,再量出像到小孔的距離l,然后按下式計算,就可得太陽直徑D:D=sd/l (s是太陽到地球的平均距離,其值為1.49×1011米)現代科學測定,太陽的半徑為6.90×108米.如果你仔細地做,會得出誤差小于1%的數值來.可見,普通人只要掌握科學方法,在地球上也可以量出太陽的直徑..數據記錄d 1.55 2.15 0.80 1.34 0.80 1.40l 146.1 196.5 90.0 146.1 91.0 140.0d/l 0.0106 0.0109 0.0088.9 0.0092 0.0088 0.0100l 146.1 196.5 155.67 176.20 159.51 141.30d 1.55 2.15 1.66 1.66 1.77 1.62l/d 94.26 91.39 93.78 99.55 90.12 87.22d/lD=Ld/l實驗創新點介紹1、對小孔大小的探究。小孔的線度要遠小于物體的幾何尺寸。當小孔太大時,光班重疊變得非常明顯,像已經變得完全失真,這時在光屏上呈現的是小孔周圍擋光部分的影子。這里我們應該注意到,在小孔能夠保證光的直進性的前提下,也并不是孔越小越好,孔太小會使通過小孔的光線太弱,因而成的像太暗,使我們無法看清像。據我實驗探究所得,該實驗孔在.0.35cm較好。2、因地制宜,我們南山綜合實驗樓窗戶邊的水平橫欄適合放置厚紙板,這方便實驗操作。3、使學生走出實驗室做實驗,打破學生思維中實驗只能在實驗中做的定勢,啟發學生對生活問題的思考。實驗注意事項1、由于小孔成像在亮光處不是非常清晰,中學生在對象直徑測量可能有較大誤差,因此該實驗對數據的平行性不做精確要求。主要使學生掌握小孔成像的原理和方法。2、在實驗中要注意學生對眼睛的保護,不要用眼睛直視強光,也不要長時間進行實驗。3、若要測量更加精確,量小孔到像的距離時,可把一根線的一端壓在小孔邊上,將另一頭拉到像處,然后量出這段繩子的長度;量像的直徑時,可先在像的兩邊用細鉛筆引出兩條平行線,然后仔細地量出兩線間的距離.實驗分析該實驗步驟簡單,實驗器具也很常見,只要天氣較好,就能開展實驗。能使學生充分與自然接觸,提高學生探究自然的熱情。用一種簡單的知識,解決一個看似自己根本不可能解決的問題,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激發學生對科學知識學習,并使學生和理解。可以向學生舉“墨子和他的學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歡迎登陸21世紀教育網" \t "_blank ),做了世界上第一個小孔成倒像的實驗”這一材料,能增強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信心。該實驗作為一簡單的光學實驗,能使學生對光學實驗有初步認識基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