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5張PPT)探訪山西民居中華民族的智慧和耐勞精神,創造了巍峨的城墻、莊嚴的宮殿、秀美的園林,也創造了形形色色的宅院。這些宅院都有自己獨特鮮活的生命。著名建筑專家鄭孝燮說“北京有故宮,西安有兵馬俑,祁縣有民宅千處。”而這其中最為出名的就是喬家大院,素有“皇家看故宮,民宅看喬家”之說。喬家大院簡介喬家大院位于晉中地區祁縣東環鎮喬家堡村,北距太原54公里,南距東觀鎮僅2公里,是山西省集中反映晉中地區民俗的博物館,在國內外享有盛名。喬家大院又名“在中堂”,是清代全國著名的商業金融資本家喬致庸的宅第。喬致庸,字仲登,號曉池,是喬全美之子,喬貴發之孫,喬家第四代人。人稱“亮財主”,生于嘉慶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卒干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7年),是喬門中最長壽的人。他娶過六個妻子,分別是馬氏、高氏、楊氏、周氏、楊氏、楊氏,都誥贈夫人。綜觀全院布局嚴謹,設計精巧,俯視成“喜喜”字形,建筑考究,磚瓦磨合,精工細做,斗拱飛檐,彩飾金裝,磚石木雕,工藝精湛,充分顯示了我國勞動人民高超的建筑工藝水平,被專家學者譽之為:“北方民居建筑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名揚三晉,譽滿海內外。喬家大院門樓襄汾縣丁村某宅大門喬家大院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間,以后曾有兩次增修,一次擴建,經過幾代人的不斷努力,于民國初年建成一座宏偉的建筑群體,并集中體現了我國清代北方民居的獨特風格。大院為全封閉式的城堡式建筑群,占地10642(約十六畝)平方米,建筑面積4175平方米,分6個大院,20個小院,313間房屋。院內的建筑樣式與特征分布的所有院落都是正偏結構,正院主人居住,偏院則是客房傭人住室及灶房。在建筑上正院都為瓦房出檐,偏院則為方磚鋪頂的平房,偏院較為低矮,房頂結構也大不相同,既表現了倫理上的尊卑有序,又顯示了建筑的層次感。大院有主樓四座,門樓,更樓,眺閣六座。各院房頂有走道相通,便于夜間巡更護院。女兒墻在古代時叫“女墻”,包涵著窺視之義,是仿照女子“睥睨(bini)”之形態,在城墻上筑起的墻垛(duo),所以后來便演變成一種建筑專用術語。特指房屋外墻高出屋面的矮墻,在現存的明清古建筑物中我們還能看到。 古有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清朝時也有一則扈巧云"替父修墻"的傳說。這"墻",就是沈陽城德勝門的"女兒墻"。影壁北面三個大院,都是蕪廊出檐大門,暗欞暗柱,三大開間,車轎出入綽綽有余。門外側有栓馬柱和上馬石,從東往西數,依次為老院,西北院,書房院。拴馬樁院門口的石獅,底座上還有陰紋刻線圖案,形象逼真。喬家大院是清代赫赫有名的商業金融資本家喬致庸的宅院,于一九六五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一九八五年在此籌建民俗博物館,一九八六年十一月一日正式對外開放。曾有三十多個影視劇組在此先后拍攝過,如《大紅燈籠高高掛》、《昌晉源票號》、《趙四小姐與張學良》等電影電視劇。喬家大院聞名于世,不僅因為它有作為建筑群的宏偉壯觀的房屋,更主要的是因它在一磚一瓦、一木一石上都體現了精湛的建筑技藝。南北六個大院院內,磚雕、木刻、彩繪,到處可見。正房廊屋局部垂花門局部柱礎細部木雕“五福捧壽”圖喬家大院照壁屏風護屋《省分箴》由喬家女婿、現代著名書法家“南吳(昌碩)北趙”的趙鐵山(字昌燮,1877-1945)所書,字體圓潤遒勁,整篇富有書卷氣,和所寫內容渾然一體。房頂變化多端,有歇山頂、硬山頂,懸山頂、卷棚頂、平房頂等。平的、低的、高的、凸的,無脊的、有脊的、上翹的,垂弧的錯落有致。鍍金彩繪大院內100多個煙囪沒有一個是重樣的。煙囪精美的磚雕是“暗八仙”。因只采用他們所執器物,不畫仙人,故稱“暗八仙”,含有吉祥之意,明、清時采用較多。檐門及墻面裝飾雕有松樹、桐樹和蹬于石山上的九鹿,喻示九路通順。緊挨“福德祠”三字的下面有古銅鏡、銅錢串緊緊相連,寓意“光明富貴”、“富貴連環”。中間從左往右依次為古代兵器戟、樂器磬、如意,寓意“吉慶如意”。下面一行兩端共有四只獅子,表示“四時如意”。喬家大院的特點之一是外實內靜,也就是民居的外圍是高大的實墻,而內部自成一個與外界隔絕的空間,形成一個外實內靜的神韻。喬家大院外圍的磚墻厚實穩重,阻隔了外面摩肩接踵,熙來攘往,吆喝叫賣的嘈雜之聲,使宅內形成一種安寧恬靜的生活環境。小結喬家大院建筑的另一個特點是單坡屋面,屋面內傾。這樣單坡屋頂背后的高墻對準院外,墻體高大,具有防御功能。山西一帶氣候干旱,春季常有大風、沙塵暴,外墻的高大具有封閉性,可以防風沙。屋面內傾,雨水向內流,寓意“肥水不流外人田”,反映了晉商勤儉持家的優良作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