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7張PPT)美麗的扎染染紙手帕扎染的歷史及現狀?扎染的色彩?扎染的方法?扎染的制作工藝?扎染的歷史及現狀扎染的簡介:扎染是中國一種古老的防染工藝。它依據一定的花紋圖案,先將織物進行捆扎然后進行染色。染色時折疊處不易上染,而未扎結處則容易著色,另外由于在染色過程中被捆扎的織物受到輕重、松緊不同的壓力,被色漿浸滲的程度也不同,因此產生深淺虛實、變化多端的色暈的藝術效果。染成的圖案紋樣神奇多變,色澤鮮艷明快,圖案簡潔質樸,且有令人驚嘆的藝術魅力。“花”和“底”之間往往還呈現出一定的過渡性漸變的效果,多冰裂紋,自然天成,生動活潑,克服了畫面、圖案的呆板,使得花色更顯豐富自然。扎染所得的圖案紋樣是一般印花工藝無法得到的,它不僅體現了藝術與技術完美結合的整體美,更折射出民族文化的光輝,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和較高的藝術價值,人們通常把它稱為“沒有針線的刺繡”、“不經編織的彩錦”。扎染的歷史及現狀扎染發展歷史:扎染,又稱絞纈,是一種古老的采用結扎染色的工藝,是我國傳統的手工染色技術之一,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該工藝始于秦漢,興于魏晉、南北朝,風盛唐代,至北宋仁宗皇帝,因扎染服裝奢侈費工,下令禁絕,使中原扎染工藝一度失傳。東晉時,此種工藝已在民間廣為流傳。南北朝時期,出現了歷史上有名的"鹿胎紫纈"和"魚子纈"圖案。隋唐時期,絞纈更是風靡一時,史料記載的絞纈名稱就有"大撮暈纈、瑪瑙纈、醉眼纈、方勝纈、團宮纈"等。在新疆阿斯塔那墓出土的絞纈織物上的針眼和折皺至今仍依稀可見,顯示了唐代高超的絞纈技術。北宋初,絞纈工藝仍然盛行。但在宋仁天圣年間,惟有兵士方可穿戴纈類服裝,民間禁止使用纈類制品,這項規定直到南宋時期才被廢除。明清時期,洱海白族地區的染織技藝達到很高的水平,出了染布行會,明朝洱海衛紅布、清代喜洲布和大理布均是名噪一時的暢銷產品。扎染的歷史及現狀到了民國時期,居家扎染已十分普遍,以一家一戶為主的扎染作坊密集著稱的周城、喜洲等鄉鎮,已經成為名傳四方的扎染中心。1959年在我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出土了公元384年的扎染實物;1969年又在這里出土了公元683年的扎染實物,并且在這件扎染實物上可以看出當時的縫制方法。而這件實物也是世界上現存最完整的扎染實物。由此可以看出,我國是一個最古老的扎染技藝發源國。 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巧妙地利用了染色工藝的物理、化學作用,使織物上呈現出特殊的﹑無級層次的色暈效果,它是我國古代印染技術的一個巨大成就。現今,這種傳統工藝得到了許多藝術家和印染工作者的重視。他們在舊有的絞纈工藝基礎上,結合新材料、新工藝,進行了大膽的創新,使古老的扎染工藝重新煥發青春。扎染的歷史及現狀扎染的現狀:扎染顯示出濃郁的民間藝術風格,1000多種紋樣是千百年來歷史文化的縮影,折射出人民的民情風俗與審美情趣,與各種工藝手段一起構成富有魅力的織染文化。隨著科技的高速發展,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追求自然清新的風格。作為一種對現代化的逆反心態,也在自己的衣食住行上反映出來。扎染這種古老的方式和紋樣,作為一種時尚,又開始翻新流行。但是,當前產業化的趨勢使部分傳統扎染技藝走向消亡,原有的民間特色開始退化,污染問題日益突出,市場經營滋生了對經濟利益的過度追求,植物染料板蘭根供不應求。在此情勢下,扎染技藝的傳承受到困擾。只有認真解決上述問題,才能促進織染技藝的傳承和發展扎染的色彩扎染的方法1、縫扎法(四種):·折疊扎法?·卷縫扎法?·平縫滿針法?·平縫串針法?扎染的制作工藝?返回首頁作品賞析?作品賞析由于扎染具有一種別致生動的獨特風格,常常取得出奇制勝的藝術效果。這種古老的技術,在現代藝術形式的表現下,還能充分表達出時代的藝術風貌。因此扎染在現代多用于各類服飾用品和室內裝飾品上,如:褲子、裙裝、圍巾、T恤衫、靠墊、臺布、被罩等等。作品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