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綱要上第2課 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 教學設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綱要上第2課 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 教學設計

資源簡介

第2課
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本課是統編版必修一上冊《中外歷史綱要》第一單元第2課《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課程主要從列國紛爭與華夏認同、經濟發展與變法運動、孔子與老子、社會變革與百家爭鳴四個部分來介紹春秋戰國時期政治、經濟、文化、民族的大變革、大發展、大繁榮,它是奴隸社會轉向封建社會的過渡時期。
學情分析
通過第1課的學習使同學們了解到中華民族的一個歷史悠久、民族眾多,地緣遼闊,由內向外影響形成的多元一體的民族。夏至西周時期奴隸國家政治、經濟制度逐漸形成和發展,但體制弊端也隨著歷史發展而凸顯,這為理解春秋紛爭和諸侯改革奠定了基礎。
教學目標與核心素養
時空觀念與家國情懷:能夠運用地圖概述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紛爭的狀況,認識區域性統一的進步性與華夏認同觀念的形成;
唯物史觀與史料實證:能夠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角度認識戰國時期各國經濟發展與變法運動之間的聯系,并通過史料理解商鞅變法的歷史意義;
歷史解釋與唯物史觀:概況諸子百家思想,并從生產力帶來歷史發展的角度認知百家爭鳴出現的原因及其意義。
教學重難點
重點:戰國變法運動的時代背景;老子、孔子、百家爭鳴的意義。
難點:華夏認同問題
課前準備
搜集相關資料和圖片,編寫好教案、課件。采用引導、提問、講授等方法開展教學。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回顧第1課內容(第1課我們學習了夏商周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制度,主要有內外服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禮樂制,井田制等,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分封制、宗法制,以血緣為紐帶的等級制度,隨著諸侯實力的增強,王室衰微,各諸侯最終走向對外兼并爭霸的道路)。思考:列國指?列國紛爭如何而來?
列國紛爭與華夏認同。
(老師:列國主要指各諸侯國,紛爭主要原因是王室衰微,自身實力增強有關,由于周厲王暴戾,被西北民族犬戎所滅,周平王東遷洛陽后,歷史進入東周時期。后因《春秋》記錄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到魯襄公十四年(前481)共242年的大事。由于它所記歷史事實的起止年代,大體上與一個客觀的歷史發展時期相當,所以歷代史學家便把《春秋》這個書名作為這個歷史時期的名稱。)
“春秋五霸”(春秋---前770年~前476年)
1.背景:
(1)王室衰微,分封宗法遭到破壞。周天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
(2)諸侯王勢力的擴張。大的諸侯企圖擴張勢力,吞并小諸侯國。
2.特點:各諸侯競相爭霸。
由于各諸侯競相爭霸,形成了歷史的春秋五霸。主要指?(學生閱讀課本歸納,老師PPT展示圖片。)
3.概況:
(1)第一種說法: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2)第二種說法: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
老師:五霸說明原有的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壞,天子失去威望,到春秋后期,一些諸侯國的卿大夫掌握實權,開始將諸侯國瓜分,由此進去戰國兼并時代)
“戰國七雄”(前475年~221年)
1.背景:一些諸侯國的卿大夫掌握了實權,經過長期紛爭,小諸侯國消失了。
2.概況:
思考:卿大夫瓜分諸侯國表現有哪些?
(1)“三家分晉”。三家分晉:春秋末期,晉國衰落,實權由智家、趙家、韓家、魏家把持,以智家的勢力最大。前453年,趙、韓、魏三家聯合滅了智家,晉被趙、韓、魏三家所分,形成三家分晉的局面,晉君成為附庸。前403年,周天子正式承認三家為諸侯。
(2)“田氏代齊”。指戰國初年
陳國田氏后代取代
齊國姜姓呂氏成為齊侯(?齊威王始稱
齊王)的事件。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正式冊命?田和為齊侯,自此田氏在形式上取得了齊侯的合法地位。最終產生戰國七雄。
老師:PPT展示戰國七雄:齊楚燕秦趙魏韓。原來的幾百諸侯經過長期兼并,大的兼并小的,諸侯國減少,留下來的諸侯國領土逐漸擴大,這樣使得中原地區的民族與外圍的民族加強了交流和聯系,產生華夏認同觀念。然而諸侯紛爭的根源是經濟。
探究:春秋戰國時期,經濟上有何發展?諸侯兼并的根源?(老師:PPT展示鐵犁牛耕圖片和材料)
二、經濟發展與變法運動
(一)經濟發展
(1)農業:生產力提高
生產工具:石器、骨器、木器----鐵器牛耕
土地制度: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的興起
耕作方式:集體耕作(千耦其耘)----個體農耕
水利設施:鄭國渠、都江堰
(2)手工業:分工細密(官營、民營)
(3)商業:私商出現,打破工商食官,市井、商業都會繁榮。
各諸侯為加強實力,實現富國強兵不斷進行變法,主要有管仲變法、申不害變法、李悝變法、商鞅變法等,其中影響最大的秦國的商鞅變法。
(二)變法運動
探究:變法的原因及效果是什么?
1.
原因:
(1)經濟: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動生產力發展,井田制被破壞,土地私有制開始逐漸確立。
(2)階級:新興地主階級壯大,要求廢除舊貴族的世襲特權。
(3)政治:周王室衰微,諸侯爭霸,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壞。
(4)目的:各國為了富國強兵,努力提高爭霸實力。
2.主要:商鞅變法(356年)
學生:閱讀課文,找出變法內容
(1)內容:
政治:獎勵軍功,剝奪和限制貴族特權;推行縣制,主要官員由君主任免。
經濟:重農抑商,獎勵耕織;“廢井田,開阡陌”,授田于百姓。
社會:強制大家庭拆散為個體小家庭;實行什伍連坐,互相糾察告發。
(2)效果:①深入人心,順應了歷史潮流;②持續時間最長,涉及面最廣,最徹底的一次變法;③使秦國國富兵強,為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過渡:春秋時期經濟和變法都有很大進步,而文化也日益繁榮,產生對中華文化影響極大的思想家。
三、孔子和老子
(一)孔子(前551年-前479年)
1.孔子生平: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
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被后人尊稱為“至圣”,開創私人講學風氣,曾受業于老子,帶領部分弟子周游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詩》《書》《禮》《樂》《易傳》《春秋》六經。后人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2.主要思想:
(1)核心:仁和禮。仁者愛人,克己復禮
(2)政治:主張統治者順應民心,為政以德;
(3)教育: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學思結合。推動私學發展。
(4)哲學:對鬼神敬而遠之。
(5)文化:整理《詩》《書》《禮》《易》《春秋》
3.歷史地位:(1)變遷:春秋戰國和秦朝不受重視;經歷代不斷創新改造,漢朝至清朝一直是正統思想;(2)對我國的政治、倫理、文化和民族性格產生了深遠影響;(3)在世界文化史上產生重要影響。孔子學院在海外多地進行舉辦。
(二)、老聃與《道德經》
1.老子又名老聃,姓李名耳。是春秋時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是中國哲學史上第一個探討宇宙本源的哲學家。著有《道德經》,充滿著哲理和東方智慧。
2.主要思想:
(1)哲學:(1)“道”是天地萬物的本原,提出“
天法道,道法自然”—(否定天命論)
(2)辨證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對立的,但可以互相轉化
材料解讀: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多,多則惑。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柔弱勝剛強。
(3)政治:“無為而治”“小國寡民”
老師材料解讀:
①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③小國寡民……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④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3.影響:是第一個探討宇宙本原的哲學家;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無為而治”的主張有消極影響。
過渡:孔子老子之后,戰國思想極其豐富多彩,出現百家爭鳴,原因?主要觀點有哪些?
四、社會變革和百家爭鳴
“百家”,是泛指,意為數量多,主要分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陰陽家、雜家、名家、縱橫家、兵家、小說家等十家。
“爭鳴”指當時代表各階層,各派政治力量的學者或思想家按照本階級的利益和要求,對宇宙、社會及萬事萬物作出解釋,他們著書立說,廣收門徒,爭相發表自己的見解
“百家爭鳴”指春秋戰國時期不同學術流派之間形成的相互詰難、批駁、又彼此吸收融合的現象。
背景:
(1)經濟:鐵、牛的使用,生產力發展,井田制瓦解,封建經濟迅速發展。
(2)政治:分封、宗法、禮樂制崩潰;周王室衰微、諸侯爭霸、政治分裂,尚未統一,學術環境寬松。
(3)階級:“士”階層活躍和受重用。新興地主崛起
(4)思想文化。教育壟斷被打破,私學興起,文化下移,造就大批學士。
2、戰國時期流派和主要核心觀點
(1)儒家:孟子--人性善;仁政學說;民貴君輕;先義后利。荀子--人性惡;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先禮重法。
(2)道家:莊子--逍遙自在,齊物;無為而治。
(3)陰陽家-周衍--五行相生相勝。
(4)墨家:墨子:---節儉;兼愛;非攻;尚賢。
(5)法家:韓非子--法治;中央集權。
3.影響
①在“百家爭鳴”的過程中,各家學派互相詰難、批駁,又彼此吸收、融合,終于形成中國的傳統文化體系: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準則;道家學說構成了2000多年傳統思想的哲學基礎;法家思想中的變革精神,成為歷代進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圖治的理論武器。它們共同構造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
②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對當時和日后社會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課堂小結:看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
列國紛爭與華夏認同
(1)春秋五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戰國七雄:齊楚燕秦趙魏韓
二、經濟發展與變法運動
1.經濟發展:農業、手工業、商業
2.商鞅變法:原因和主要內容
三、孔子與老子
1.孔子生平和主要觀點
2.老子生平和主要觀點
四、社會變革與百家爭鳴
1.背景:經濟、政治、文化、階級
2.內容:儒家、墨家、道家、兵家、陰陽家、法家
3影響
教學反思
整體來講內容多,知識難以理解,故事性講解占用大量時間,時間掌握不好。
1.在40分鐘的課堂時間內沒有完成教學任務,只學到孔子的思想;一個原因是對戰國時期諸侯紛爭的評價用時過長;第二個原因,個人覺得新課程內容較多在一節40分鐘的課堂中很難完成。
2.是否可以嘗試運用學生自行閱讀課文,設置問題回答的方式在課前把一些知識提前處理,在課堂中只探究內容的重難點和學生的疑問點。
3.關于百家爭鳴放在戰國時期,我還是存在疑問,之前課本中一直都是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只放在戰國時期,把孔子、老子思想單獨處理,有些不順暢。
4.變法運動和百家爭鳴處于同一時期,如何整合把背景放在一起處理?
5.關于思想部分,每一位思想家的思想如果不用名言進行提煉核心思想,還有什么方法提煉核心思想?材料過少。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铜鼓县| 容城县| 大余县| 邢台市| 乌什县| 锡林浩特市| 仁寿县| 平谷区| 新宾| 合水县| 杭锦后旗| 平顶山市| 民权县| 平度市| 垣曲县| 沾益县| 云林县| 金阳县| 全椒县| 十堰市| 崇礼县| 即墨市| 贵州省| 任丘市| 浠水县| 陇川县| 南木林县| 望奎县| 宝坻区| 绥棱县| 孟村| 额尔古纳市| 武宣县| 米易县| 和林格尔县| 和硕县| 明光市| 平武县| 长寿区| 凉城县| 麻城市|